第四卷 36.谷战

类别:子部 作者:刘基(明) 书名:百战奇略

    【提示】

    本篇以《谷战》为题,旨在阐述山谷地带作战如何择地安营布阵问题。它认为,凡是途

    经山地而与敌交战时,必须选择地势险要且有水草可资利用的谷地安营布阵,这样对敌作战

    就能取得胜利。“绝山依谷”,是孙子提出的在山地条件下行军作战选择地形应注意掌握的

    原则。其意思是,部队在山地作战,必须沿着山谷行进,依傍谷地安营布阵。实际上,这在

    古代战争中,是常被兵家所采用的作战指导原则。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反击参狼羌的作战,就

    是较好体现“绝山依谷”原则的一个战例。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马援率军反击参狼羌(羌族一个部落)而自陇

    西南下进至氏道县境后,他根据“羌在山上”设阵的敌情实际,立即指挥部队占领了水草丰

    盛且地势险要的谷地,采取围而不击的战法,陷羌兵于困敝的境地,迫使其最后不得不弃山

    溃逃或投降,收到了“不战而胜”的效果,羌兵“不知依谷之利”,竟把兵力集中于山上,

    失去了赖以生存和作战的水草。这无疑是导致参狼羌兵失败的一个直接的重要原因。

    【译文】

    大凡行军跨越险峻山岭地带而安营布阵时,必须依托山涧谷地,一者可得水草之利,一

    者可以凭险固守。这样,对敌作战就能取胜。诚如兵法所说:“部队在山地行军作战,必须

    沿着山谷行进,依托谷地设阵。”

    东汉将领马援出任陇西太守期间,居于武都境内的参狼羌与塞外的其它部族寇掠边民,

    杀害地方官吏。马援亲率部队四千余人进行反击,抵达氏道县境。当时,羌兵驻扎在山上,

    马援率军占据山下有利地形,夺取了羌兵的水源草地,采取围而不打的战法,迫使羌兵陷于

    穷困境地,其首领被迫率领数十万户羌人逃往塞外,而其它部族万金人全部归降马援。羌兵

    由于不懂得依托山谷安营布阵的好处,所以遭到了失败。

    【原文】

    凡行军越过山险而阵,必依附山谷,一则利水草,一则附险固,以战则胜。法曰:“绝

    山依谷。”①后汉②将马援③为陇西太守,三降羌④与塞外诸种为寇,杀长吏。援将四千余

    人击之,至氐道县⑤。羌在山上,援军据便地⑥,夺其水草,不与战,羌遂穷困,豪帅数十

    万户亡出塞外,诸种万余人悉降。羌不知依谷之利,而取败焉。⑦

    【注释】

    ①绝山依谷:语出《孙子兵法·行军篇》。意思是:沿着山地行进,依傍溪谷设阵。

    绝,横渡,穿越;依,依傍,凭借。

    ②后汉:即东汉。

    ③马援:东汉名将。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文渊。本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

    奢后裔,其先世以奢封号“马服君”而改赵姓为马姓。王莽执政时期,曾任新城太尹(太

    守),莽败,依附于割据陇西的隗嚣,后归刘秀。他在东汉朝廷任将二十二年,曾参加北击

    匈奴、乌桓,西平隗嚣、先零羌,南定交趾、武陵等战争,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

    ④三降羌:史载原作“参狼羌”,《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太祖赵匡胤始祖嫌名

    (“玄朗”之“朗”),援引时而改“狼”为“降”。参,同“三”。参狼羌,即汉代时羌

    族的一种,主要分布于武都郡(今甘肃武都地区),故又称武都羌。

    ⑤氏道县:西汉置。故址在今甘肃礼县西北。

    ⑥便地:谓便利之地,亦即有利地形。

    ⑦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如果你对百战奇略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百战奇略》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