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证篇 一六四、以讹传讹谓颗为果

类别:子部 作者:颜之推(南北朝) 书名:颜氏家训

    《三辅决录》云:“前队大夫范仲公,盐豉蒜果共一筒①。”“果”当

    作魏颗之“颗”②。北土通呼物一由,改为一颗③,蒜颗是俗间常语耳。故

    陈思王《鹞雀赋》曰④:“头如果蒜,目似擘椒⑤。”又《道经》云:“合

    口诵经声璅璅⑥,眼中泪出珠子⑦,其字异,其音与意颇同,江南但呼为

    蒜符,不知谓为颗。学士相承,读为裹结之裹,言盐与蒜共一苞裹⑧,内筒

    中耳⑨。《正史削繁》音义又音蒜颗为苦戈反,皆失也。

    【译文】

    《三辅决录》说:“前队大夫范仲公,盐豉蒜果共一筒。”“果”字应

    当读作魏颗的“颗”,北方地区普遍把“一块”东西,改称为“一颗”,蒜

    颗就是世间的常用语。所以陈思王曹植的《鹞雀赋》说:“头如果蒜,目似

    擘椒。”另外《老子化胡经》说:”合口诵经声琐琐,眼中泪出珠子。”

    这个“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它的发音和意义与“颗”字是很相同的。江南

    地区只是称呼为蒜符,不知道叫作蒜颗。学者互相承袭,把这个字读成了裹

    结的裹,说范仲公把盐和蒜一起包在包裹里,放进竹筒中。《正史削繁》音

    义又给蒜颗的“颗”注音为苦戈反,两者都是错误的。

    【注释】

    ①前队(sùi 遂):指南阳郡。大夫:南阳郡置大夫,职如太守。

    ②魏颗:春秋时晋国大夫。

    ③由,同块。

    ④陈思王:即曹植。

    ⑤擘:分开;剖裂。

    ⑥璅:同琐。琐琐:形容声音细碎。

    ⑦ :同“颗”。颗粒。

    ⑧苞裹:犹包裹。

    ⑨内:同“纳”。纳入。

    【评语】

    通假是古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不知通假必然误解。因此,读书时应予以注意。


如果你对颜氏家训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颜氏家训》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