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陶渊明四十岁时、即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出任镇军将军、徐州刺史
    刘裕的参军。这首诗就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
    诗人生性自然,本无志于仕途,只是生计维艰,迫不得已,于是在一个
    偶然的机会中,便抱着随时归隐的态度而出仕了。所以诗中反复抒发对田园
    自由生活的深深怀念之情,并决心保持纯真的本性,打算最终要返归田园。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2)。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3)。
    时来苟冥会,宛辔想通衙(4)。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5)。
    吵吵孤舟逝,绵绵归思纤(6)。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7)。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8)。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9)。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10)?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11)。
    [注释]
    (1)始作:初就职务。曲阿:地名,在今江苏省丹阳县。
    (2)弱龄:少年。弱:幼。寄事外:将身心寄托在世事之外,即不关心世事。委怀:寄情。
    (3)被:同“披”,穿着。褐(hè贺):粗布衣。《老子》:“是以圣人,被褐怀玉。”欣自得:
    欣然自得。屡空:食用常常空乏,即贫困。《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是说颜回的
    道德学问已是差不多了,但常常食用缺乏。诗人在这里即以颜回自比。晏如:安乐的样子。
    (4)时来:机会到来。时:时机,时运。苟:姑且,暂且。冥会:自然吻合,暗中巧合。郭噗《山
    海经图赞?磁石》:“磁石吸铁,琥珀取芥,气有潜通,数亦冥会。”。宛:屈,放松。辔(pèi 配):
    驾驭牲口的缰绳。憩(qì气):休息。通衢(qú渠):四通八达的大道。这里比喻仕途。这两句的意
    思是说,偶然遇上了出仕的机会,姑且顺应,暂时游迹于仕途。
    (5)投策:丢下手杖。命晨装:使人早晨准备行装。疏:疏远。这里是分别的意思。
    (6)眇眇:遥远的样子。:去,往。绵绵:连绵不断的样子。归思:思归之情。纡(yǘ于):萦
    绕。
    (7)登降:上山下山,指路途跋涉艰难。
    (8)目倦:谓看得厌倦了。川途异:指途中异乡的景物。山泽居:指山水田园中的旧居。
    (9)这两句是说,看到云中自由飞翔的鸟,和水中自由游玩的鱼,我内心感到惭愧。意谓一踏上
    仕途,便身不由己,不得自由了。
    (10)真想:纯真朴素的思想。初:原本。形迹拘:为形体所拘。形迹:指形体所为。拘:拘束,
    约束。此句即《归去来兮辞》中所说“既自以心力行役”的反意,表示内心本不愿出仕。
    (11)凭:任凭,听任。化迁:自然造化的变迁。班生庐:指仁者隐居之处。班生指东汉史学家。
    文学家班固,他在《幽通赋》里说“里上仁之所庐”,意谓要择仁者草庐居住。庐,房屋。
    [译文]
    年少寄身世事外,
    我心所好在琴书。
    身芽粗衣情自乐,
    经常贫困心安处。
    机会来临且迎合,
    暂时栖身登仕途。
    弃杖命人备行装,
    暂别田园相离去。
    孤舟遥遥渐远逝,
    归思不绝绕心曲。
    此番行程岂不远?
    艰难跋涉千里余。
    异乡风景已看倦,
    一心思念园田居。
    云端飞鸟水中鱼,
    见之使我心惭羞。
    真朴之念在胸中,
    岂被行为所约束?
    且顺自然任变化,
    终将返回隐居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