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精讲一  概述

类别:子部 作者:张仲景(东汉) 书名:金匮要略

    《水气病》篇,是独立成篇的一个篇章,也是目前临床上中医方面,用以治疗常见病,也就是说,在治法上有它自己独特的特色,那么,《金匮•水气病》篇,它和《中医内科学》的水肿病的不同点,我先说一下,第一,从命名上说,《金匮》以病机命名,就是刚才反复强调,气化功能的问题,和肾与膀胱的作用相关,气不化水,造成水停以后,它要泛溢,泛溢到哪?有深、重、表、浅不同的病情,所以,我现在来说,什么样的病机?气不化水所致的,现在肯定从病机来分析。第二,脏腑辨证上,落实在肾与膀胱上。而《中医内科学》上,以症状命名,同样的一个疾病,认识上基本一致,而且,它有好多的重大理论问题,是源于张仲景的《金匮》,但是,它从症状命名,因此就叫做“水肿病”,我们说“水气病”就是“水肿病”,概念上应该,是以水肿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所以,这概念我就不用说了,以水肿症状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就叫做“水气病”,显而易见,在病机要点上,水气病和痰饮病明显区别了,那个痰饮病,在水液代谢环流里面,强调脾运失司,现在要强调肾和膀胱的,气化功能失职,这就是大不一样了,从第七篇开始,引《素问•经脉别论》,一直复习到现在,还在说这个,我觉得,我今天已经把为什么是,“肾者,胃之关也”,这个关于肾之开、合,以及津液对上的作用,全讲明白了,所以,凡是涉及到这个问题时,不再重复。

    我再说一下本篇的特色,我们说《金匮•虚劳》篇,和《中医内科学》的虚劳病,有很明显的区别,现在《金匮•水气病》篇,和《中医内科学》的水肿病的论述也是明显的区别,涉及的内容,就是从深度和广度上,比《中医内科学》要大,现在首先说,一个是,它是以病的表、里、虚、实,肿势的在上、在下为纲,这是一个特色。在辨治思想上,或者是治略思想上,以病之表、里、虚、实,肿势的在上、在下为纲,所以,这个治疗原则不是说了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再者,四水的分证,风水、皮水、石水、正水,还涉及到了黄汗,因此我想说,关于黄汗放在《水气病》篇中,也是它的第二个特色,对于黄汗怎么理解?咱们得具体的讲,这是一个。第三,就是对于有关妇人病,涉及到水肿的内容放在本篇论述,这就是血分病、水分病,和妇女的月经相关联的,一种水肿病,放在《水气病》篇里了。第四,论述了气分病的证治,既然把血分和水分拿进来了,它也论及了与水气病相关的证治。所以,这部分的内容,涉及到和肾与膀胱气化相关联的,内涵与外延的内容,全在本篇论述。

    因此,它和《痰饮》篇一样,是一个大篇章,大篇章讲不了那么多原文,但是,主要内容我一定向大家介绍,共32个条文,加[附方]──防己黄芪汤,它(《金匮》)这几个独立篇章,都写得很有层次,所以,不要打乱它本来的结构,六版《金匮讲义》,它首先讲成因,把好多条文,比较不容易理解的东西,拿到前面来,我觉得,对本科教学不是很有利的。现在,咱们就和《痰饮病》篇一样的要求,就是基本脉证的主证、主方,再加治疗原则,是本科要求的主要内容,相关的内容作为一般学习,比方,我提到的,妇人病水,血分、水分,属二类条文,熟悉,黄汗,和气分病,按三类条文对待,一类条文就是四水的脉证,主要代表方剂,加上治疗原则。

    现在,首先看第1条原文: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一类)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实际上,水气病有四水之分,“黄汗”,之后我们再讲。“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这是风水代表的主症,它提到了“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

    所以重点,我们放在四水,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第1条,论述的是水气病的分类,按照它原文的意思,除了四水以外,包括黄汗共五种,我们重点放在四水上,必须掌握,然后,它的主要脉证,如我们讲痰饮病分有四饮,四饮的主要脉证,必须要掌握。风水的命名,顾名思义,这种水气病,它的发病和变化具有风邪的特点,首先,我们来看风水脉证,既有风邪特点,在发病的病因上,与风邪有关。第二,从病情,或者说病证特点上看,具备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它是这样的一个病因,风邪所致,因此,具备风邪的特点,善行而数变,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而且,在治法上,也应该求急、求快,不然的话,它容易发生变化,那么,风邪得兼有水邪互结,才称其为“风水”。我们学《中医内科学》讲,是分阴水和阳水之别,风水是属于什么呢?和皮水相对来说,属于阳水之中的阳中之阳,皮水为阳水里面的阳中之阴,因此,脏腑辨证,应当是属于在皮毛的,与肺相关,肺合皮毛。咱们再来看它的临床特点,第一,它提到了风水“其脉自浮”,说得了风水病的病人,脉象应当见浮脉,而且肯定是浮脉,这个浮脉也等于,标志着病在皮毛的问题,浮,病在表,实际作为水气病,发起来以后,就和我讲的溢饮是一样的,在体表有水的话,脉道实际上是受到影响的,但是,它为什么要强调这个“浮”字呢?就是要体现“在表”的问题,是一个急发的情况,伴有“恶风、骨节疼痛”,这三个症联合起来说,就是初见表证。骨节疼痛,应该说是风邪和水邪搏结,结果阻遏阳气,不通则痛,这里一定是这样,水湿搏结的关系,搏结在肌肤,还是关节,它都表现为“不通则痛”,严格来说,是骨节疼痛,包括肌肤也是,应该除了疼痛以外,也有湿邪、水邪的那种,使你有沉重感,应该有这种感觉,才是风水的特征,这里面,他全是用风水的“水”字,作了省文,不能说风水只见表证,应当说,风邪和水邪互结,风邪和水邪搏结于,肌肉、关节之间,它出现的一种疼痛,或者是沉重感的表现,表证是必见的,这是三个症,(1)是其脉自浮,(2)恶风,恶风的原因是风邪所致,(3)是骨节疼痛,是风和水搏结的原因所致。

    第二,我们来看皮水,首先,“其脉亦浮”,也应当见浮脉,还是来说它是水在表的,同样是见表证,同时,它又见,“外证跗肿,按之没指”,看来张仲景,在临床检查方法上是真高明,咱们要是说看浮肿,你得首先用指压法按压,到底肿没肿,有没有凹陷性的表现,现在,按上去,肌肤(察肿胀)的一种按压办法,诊断的办法,这也是属于“望、闻、问、切”,切肌肤,按下去,凹陷,“没指”,凹陷性水肿表现。西医检查和咱们一样,在手法上,“外证跗肿”的“跗”字,请大家注意,写的是不是提足旁呢?它(原文)写的是月肉旁,这两个字(胕、跗)是有区别的,月肉旁的“胕”,指肌肤按之没指,所以,是浮肿之义,皮水病在肌肤,比脏腑辨证在肺的风水要深一步,脾主四肢、肌肉,因此,皮水的脏腑辨证,首先是责之于脾,然后,它还偏于表,属阳中之阴,所以,作为皮水的脏腑辨证,一定落实在脾和肺上,皮水的命名仍然是和水邪相关的,但与风邪的关系不是那么大,而是表现为外感湿邪与水邪的搏结,称之为“皮水”,外感湿邪与水邪,搏结在肌肉、关节之间,所以,以脾主四肢、肌肉,为脏腑辨证的要点,表现为与脾、肺相关。因此,“胕肿”月内旁,“按之没指”,是浮肿之义,如果我改成提足旁的这个“跗”,是以下肢肿甚为特点,提足旁的“跗肿”标志两个含义,(1)以下肢足踝肿甚,(2)或者说以下肢先肿,这在临床都是可见的,皮水的特点,“外证胕肿”,这个月肉旁的“胕肿”,和我们现在写的三点水的“浮肿”,音、义完全相同。那么,我现在要改成,提足旁的“跗肿”,也是来说浮肿,但是,在部位上,突出以下肢先肿,或者以下肢肿甚为特征,它又说“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恶风”,风水一定恶风,这个不恶风,因为和风邪没有关系,是和湿邪相关的,现在要说“其腹如鼓”,原文写的,作为急发的一种阳水范围里面的,风水和皮水,不至于造成腹水象鼓一样,这里应该[校勘],应该是“如故”而不是“如鼓”。我们书上就作了这个“胕肿”的,“胕”的[校勘],介绍了这个“胕”与“肤”通,“胕肿”指皮肤浮肿,《素问•水热穴论》,“上下溢于皮肤,故曰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现在,我给大家建议,跗肿是皮水临床特征之一,现在,作为风水也好,皮水也好,应该是腹部的不水肿,它应当是“如故”,当它发展到石水、正水的时候,腹部才会出现腹满,包括伴不伴有喘?最典型的,我们看临床小儿肾病综合征的浮肿,腹部要膨起来,包括急性期,如果治疗的不当,或者用激素用的特别多,小孩激素综合征出来了,胖胖的,小肚子挺起来了,那也不是因为腹水鼓起来的,只能说明他肾功受到影响,是激素给他造成的副作用。

    时间关系,这堂课先到这里,下课。


如果你对金匮要略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金匮要略》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