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序

类别:子部 作者:(元)吴亮 书名:忍经

    忍乃胸中博闳之器局,为仁者事也,唯宽恕二字能行之。颜子云:“犯而不校。“<书>云:“有容德乃大。“皆忍之谓也。韩信忍于*下,卒受登坛之拜;张良忍于取履,终有封侯之荣。忍之为义,大矣。唯其能忍则有涵养定力,触来无竟,事过而化,一以宽恕行之。当官以暴怒为戒,居家以谦和自持。暴慢不萌其心,是非不形于人。好善忘势,方便存心,行之纯熟,可日践于无过之地,去圣贤又何远哉!苟或不然,任喜恕,分爱憎,捃拾人非,动峻乱色。干以非意者,末必能以理遣;遇于仓卒者,末必不入气胜。不失之褊浅,则失之躁急,自处不暇,何暇治事?将恐众怨丛生,咎莫大焉!其视吕蒙正之不问姓名,张公艺九世同居,宁不愧耶?愚因暇类集经史语句,名曰<忍经>。凡我同志一寓目间,有能由宽恕而充此忍,由忍而至于仁,岂小补哉!

    大德十年丙闰月朔古杭#心吴亮序

    <原文>

    《易:损卦》云:“君子以惩忿窒欲。“

    <译文>

    《易经;损卦》说:“君子自己抑制愤怒,控制情欲。“

    <原文>

    《书》周公戒周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又曰:“宽绰其心。“

    <译文>

    《尚书》载周公告诫周成王说:“小人怨恨你,骂你,则自己应当加强修养,不要计较他们。“又说:“不只是不敢发怒。“又说:“是放宽自己的心胸。“

    <原文>

    成王告君陈曰:“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译文>

    周成王告诫君陈说:“必须有忍性,事情才能成功;有度量,道德才能高尚。“

    <原文>

    《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译文>

    《左传;宣公十五年》载:“谚语说:“所谓高下,应当放在心中,河流和沼泽容纳着污泥,丛山和草丛中藏着祸患,美玉隐匿着瑕疵,君王忍受一些耻辱,这是自然规律。“

    <原文>

    《昭公元年》:“鲁以相忍为国也。“

    <译文>《左传;昭公元年》:“鲁国以相互忍让来治理国家。“

    <原文>《哀公二十七年》:“知伯入南里门,谓赵孟入之。对曰:“主在此。“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尔?“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

    <译文>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载:“知伯进了南里门,叫赵孟也进来。赵孟对他说:“君王在这里。“知伯说:“你没有勇敢的精神,怎么能被人尊敬呢?“赵孟回答说:我凭着忍性。你的耻笑对我赵孟有什么危害呢?“

    <原文>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译文>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国君王袒露着肩膀牵着羊来迎接楚国的军队。楚庄王说:“郑国的君王能够忍受别人的侮辱,也一定能对郑国的老百姓讲信用。“

    <原文>

    《左传》:“一惭不忍,而终身惭乎?“

    <译文>

    《左传》:“不愿忍受一次羞辱,而使自己惭愧一辈子吗?“

    <原文>

    《论语》:“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论语》:“孔子说:“小的事情不忍让,就会破坏了大的计划。“

    <原文>

    又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欤?“

    <译文>

    孔子又说:“一时的气愤,忘记了自己以及自己的亲人的安全,这不是糊涂吗?“

    <原文>

    又曰:“君子无所争。“

    <译文>

    孔子又说:“君子处事谨慎不与人相争。“

    <原文>

    曾子犯而不校。

    <译文>

    《论语》载曾子说:“即使被人欺侮,也不计较。  “

    <原文>

    戒子路曰:“齿刚则折,舌柔则存。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为上。“

    <译文>

    孔子告诫子路说:“牙齿刚硬就容易折  断,舌头柔软才能完好保存。柔一定能胜过刚,弱小最终能战胜强大。好斗一定会受到伤害,好勇一定会导致灭亡。百行的根本是忍让为先。“

    <原文>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译文>

    孔子告诫子路说:“牙齿刚硬就容易折断,舌头柔软才能完好保存。柔一定能胜过刚,弱小最终能战胜强大。好斗一定会受到伤害,好勇一定会导致灭亡。百行的根本是忍让为先。“

    <原文>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译文>

    《老子》说;、知道是雄性,可以用雌性的来对付;知道是白色的,可以用黑色对付它。“

    <原文>

    又曰:“大直若屈,大智若拙,大辨若讷。“

    <译文>

    《老子》又曰:“最直的东西,看起来却像是弯的;最聪明的人,看起来却很笨拙,最善于辩论的人看起来好像很木讷。“

    <原文>

    又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

    《老子》又曰:“至高的品德像水一样,能有利于万物而不争斗。“

    <原文>

    又曰:“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译文>

    《老子》又说:“符合自然规律的事物,虽然不与别物相争,却能取胜;虽然不说话,却善于应答。“

    <原文>

    荀子曰:“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译文>

    荀子说:“伤害别人的言语,比用矛戟刺人人体还要厉害。“

    <原文>

    蔺相如曰:“两虎共斗,势不俱生。“

    <译文>

    蔺相如说:“两只老虎争斗,肯定不能都保存性命。“

    <原文>

    晋王*尝云:“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译文>

    晋代的王*曾经说过:“别人有不好的地方,一定从人情上原谅他。“

    <原文>

    又曰:“非意相干,可以理谴,终身无喜悒之色。“

    <译文>

    王*又说:“不要意气用事,要以理服人。一生不要喜怒形之于色。“


如果你对忍经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忍经》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