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秦文 【宋玉对楚王问】(《楚辞》)

类别:集部 作者:吴乘权、吴大职选编 书名:古文观止

    原文: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2)?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3)

    宋玉对曰:“唯。然(4)。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5)。”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6)。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7)。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8)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9)。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10)。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11)。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沓冥之上(12)。夫藩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13)!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14)。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15)?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16)!夫圣人魂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17)

    注释:

    (1)宋玉:战国楚国鄢人,辞赋家。传说他是屈原的弟子,在楚怀王、楚顷襄王时做过文学侍从之类的官。著有《九辩》等,叙述他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悲伤,流露出抑郁不满的情绪。对:回答。楚王:指楚襄王。

    (2)于:介词,介绍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译成现代汉语时,这个“于”一般可以不必译出。其:用在谓语“有”之前,表示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可能”、“或许”等。遗行(-xìng):可遗弃的行为,即不良的行为,先德。与:吧,吗。表示疑问语气,同时也带有推测、估计的语气。同“乎”、“哉”等比较起来,语气稍稍缓和些。

    (3)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为什么那么多士民不称誉您呀?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实际的意思是说许多士民在指责你。何,用于句首,与句末的“也”相配合,表示反问或感叹的语气。士民,这里指学道艺或习武勇的人。古代四民之一。众庶,庶民,众民。誉,称誉,赞美。甚,厉害,严重。

    (4)唯:独立成句,表示对对方的话已经听清楚或同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嗯”等。然:这样。用来代上文所说的情况。

    (5)愿:希望。毕:完毕,结束。

    (6)客:外来的人。歌:唱。郢(yīng):楚国的国都,在今湖北江陵县西北,《下里》、《巴人》:楚国的民间歌曲,比较通俗低级。下里,乡里。巴人,指巴蜀的人民。国:国都,京城,属(zhǔ):连接,跟着。和(hé):跟着唱。

    (7)《阳阿(-ē)》、《薤露(xiè-)》:两种稍为高级的歌曲。《阳阿》,古歌曲名。《薤露》,相传为齐国东部(今山东东部)的挽歌,出殡时挽柩人所唱。薤露是说人命短促,有如薤叶上的露水,一瞬即干。

    (8)《阳春》、《白雪》:楚国高雅的歌曲。

    (9)引:引用。刻:刻画。商、羽、徽:五个音级中的三个。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zhǐ)、羽五个音级,相当于现在简谱中的1、2、3、5、6.杂:夹杂,混合。流。流畅。

    (10)是:这。弥(mí):愈,越。

    (11)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一说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常都称作“凤”。鲲(kūn):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鱼。

    (12)绝:尽,穷。云霓:指高空的云雾。负:背,用背驮东西。苍天:天。翱翔(áoxiáng):展开翅膀回旋地飞。平:用法相当于介词“于”,在。杳冥(yǎo-):指极远的地方。

    (13)夫:那,那个。用在作主语的名词之前,起指示作用。下文的“夫”同。藩篱:篱笆。鷃(yàn):一种小鸟。岂:用在谓语“料”前,与句末的“哉”一起,表示反诘。之:作介词“与”的宾语,代上文的“凤凰”。下文的“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的“岂”、“哉”、“之”同。料(liào):估量,估计。

    (14)朝(zhāo):早晨。发:出发。昆仑:我国西北部的著名大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东延入青海境内。墟(xū):土丘。暴:暴露。鬐(qí):鱼脊。碣石(jié-):渤海边上的一座山。在今河北昌黎北。孟诸:古代大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

    (15)尺泽:尺把大的小池。鲵(ní):小鱼。量:衡量,计量。

    (16)非独:不但。

    (17)瑰意琦行(guī-qí-):卓越的思想、美好的操行。世俗:指当时的一般人。多含有平常、凡庸的意思。安:怎么,哪里,表示反问。

    译文;

    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也许有不检点的行为吧?为什么士人百姓都那么不称赞你呢?”

    宋玉回答说:“是的,是这样,有这种情况。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允许我把话说完。”

    “有个客人在都城里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百人;等到唱《阳春》、《白雪》的时候,都城里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引用商声,刻画羽声,夹杂运用流动的徵声时,都城里跟着他应和的不过几个人罢了。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和唱的人也就越少。

    “所以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凤凰展翅上飞九千里,穿越云霓,背负着苍天,两只脚搅乱浮云,翱翔在那极高远的天上;那跳跃在篱笆下面的小鷃雀,岂能和它一样了解天地的高大!鲲鱼早上从昆仑山脚下出发,中午在渤海边的碣石山上晒脊背,夜晚在孟诸过夜;那一尺来深水塘里的小鲵鱼,岂能和它一样测知江海的广阔!

    “所以不光是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士人之中也有杰出人才。圣人的伟大志向和美好的操行,超出常人而独自存在,一般的人又怎能知道我的所作所为呢?”

    赏析:

    宋玉——战国时楚辞赋家,屈原弟子, 《史记》载其“好辞而以赋见称”,

    是楚顷襄王的文学侍臣,常跟随在楚王左右.本文宋玉以对问的形式表现了

    自己不被人们理解的痛苦和愤慨,反映了他在仕途上的失意潦倒.写作方法

    上,他采用引譬设喻的自辩方式.文中先以曲与和作比照,再借用庄子《逍

    遥游>中的凤与鷃,鲲与鲵的意象对比,从而标榜自己志趣绝俗,行为超群,

    表现出君子不可与小人同日而语的傲岸气魄与清高情怀.成语“曲高和寡”

    即出自此文.

    此文是宋玉用赋体写的散文,虽是明志之作,却不是直言其志,自我剖

    白,而是借喻晓理,以对问自辩;文中虽有驳论,却又不是短兵相接,针锋相

    对,而是迂回曲折地委婉自陈.它先虚设了楚王之问:“先生其有遗行与? ”

    借楚王之口,将“士民众庶”对自己的不理解作为靶子亮出,然后又凭此造

    成的悬念,引出一番自己的答辩.在宋玉之对中,也不是急于申诉自己的清

    白无辜,而是虚于委蛇,先退一步: “唯,然,有之. ”然后再从容地讲出自

    己的道理,颇显出受谤者的豁达大度及临辩时的儒雅与潇洒.

    宋玉之辩是通过两组比喻来说理的.第一组是歌曲《阳春》、《白雪》

    与《下里》、 《巴人》的比较,他以楚人擅楚曲,一人唱有多人和为例,说

    明唱和者的多寡,是由于歌曲本身有着文野、深浅、高下、雅俗之分所决定

    的. 《下里》、 《巴人》为俗曲,属而和者数千人; 《阳春》、《白雪》

    为雅曲,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故得出“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的结论.宋玉

    认为,曲高和寡,错不在“曲高”,只怪和者水平太低,欣赏能力太差,因此,  

    “和寡”实在是衬托了其曲之超凡脱俗.显然,他是以“阳春白雪”自喻,表

    明自己志趣绝俗,行为超群,其所作所为不被那些芸芸众生所理解,是不足为

    怪的.这里,宋玉的本意当然不在论说音乐,但却触及到审美鉴赏上的“知音”

    问题.高雅的艺术精品,需要的是趣味高尚的和者.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

    勰就由此引申出“知音其难哉”的慨叹: “俗鉴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

    所以笑《折杨》,宋玉所以伤《白雪》也. ”陆机也从宋玉之论出发,提出

    了以俗济雅,雅俗共济的美学命题: “缀《下里》于《白雪》,吾亦济夫所

    伟. ”此后, “阳春白雪”, “下里巴人”,遂成为文艺作品中雅与俗两类

    作品的代名词,引起历代文学家,理论家的诸多议论,其始正出于宋玉此文.

    接下去是凤与鷃,鲲与鲵的比较.宋玉借用庄子《逍遥游》中鲲鹏远翔

    南冥的意象,极力表现鸟中之凤与樊篱之鷃,鱼中之鲲与尺泽之鲵的不同志

    向.凤凰上击九千里,翱翔于杳冥之上;鲲鱼朝发昆仑,午游东海,暮宿孟诸,

    搏击之高,漫游之远,是目光短浅的鷃与鲵所不可思议的.它们跳跃于篱间,

    浮游于尺泽, “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 “量江海之大哉”!两个“岂能

    与之”,以一种极大的蔑视,嘲笑了篱鷃与泽鲵的浅薄,表现出君子不与小

    人同日而语的傲岸气概.刘勰说宋玉“放怀寥廓,气实使之”,就其对问中表

    现出的傲然之气来说,确实如此.


如果你对古文观止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古文观止》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