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韩非子•扬权第八

类别:子部 作者:韩非子 书名:韩非子

    【原文】天有大命1,人有大命。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2形;曼3理4皓齿,说5情而捐精。故去甚6去泰7,身乃无害。权不欲见8,素9无为也。事在四方,要10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虚而待之,彼自以之。四海既藏,道11阴见阳。左右既立,开门而当12。勿变勿易,与二俱行。行之不已13,是谓履14理15也。

    【注释】1.命:《易•讼•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易•否•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诗•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孔颖达疏:“言天道转运,无极止时也。”《老子•十六章》:“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论语•尧曰》:“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里用为天命、命运的规律之意。总结自《周易》以来所有古籍中关于“命”的辞意,不论是指天命、人命等,其实都是指天的规律,人的规律,宇宙的法则等,当人事、物理、历史的命运、时间和空间加起来,形成一股力量的时候,成为规律的时候,人们称它为命。现代我们称它为“时代的趋势”之意。只是后来的人误解并歪曲了“命”的本义,将它看成是迷信意义上的天命论、宿命论了。

    2.疾:古代轻微的叫疾,重的叫病。《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韩非子•喻老》:“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说文》:“疾,病也。”段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

    3.曼:(màn慢)《淮南子•脩务》:“曼颊皓齿,形夸骨佳。”高诱注:“曼颊皓齿,细理也。”《文选枚乘<七发>》:“衣裳则杂还曼煖。”《新唐书•李光颜传》:“秀曼都雅,一军惊视。”这里用为秀美之意。

    4.理:《淮南子•览冥》:“璧袭无理。”刘禹锡《砥石赋》:“圭形石质,苍色腻理。”这里用为纹理之意。

    5.说:(yue悦)《易•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诗•召南•草虫》:“我心则说。”《诗•北风•静女》:“说怿女美。”《诗•陈风•株林》:“驾我乘马,说于株野。”《诗•鄘风•定之方中》:“星言夙驾,说于桑田。”《诗•曹风•蜉蝣》:“心之忧矣,於我归说?”《诗•小雅•頍弁》:“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雍也》:“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礼记•中庸》:“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孟子•梁惠王上》:“王说曰。”这里用为喜悦之意。

    6.甚:会意。小篆字形,从甘,从匹。甘是快乐,匹,匹耦。本意:沉溺于男女欢情。《诗•小雅•巷伯》:“彼谮人者,亦已大甚。”《说文》:“甚,尤安乐也。”徐灏注:“甚,古今字。女部。‘乐也。’通作耽、湛。《卫风•氓篇》:‘无与士耽。’《小雅•常隶篇》:‘和乐且湛。’皆甚字之本义。从甘匹,会意,昵其匹耦也,甘亦声”。这里用为异常安乐之意。

    7.泰:通“太”;过于。《庄子•渔父》:“不泰多事乎?”《礼记•曲礼上》:“假尔泰龟有常。”《孟子•滕文公下》:“以传食於诸侯,不以泰乎?”《荀子•富国》:“或佚或乐,或劬或劳,非特以为淫泰夸丽之声。”《淮南子•原道》: “泰古二皇。”这里用为过分之意。

    8.见:《易•乾•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易•蛊•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老子•七十二章》:“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礼记•中庸》:“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荀子•劝学》:“天见其明,地见其光。”《韩非子•二柄》:“故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广韵•霰韵》:“见,露也。”《集韵•霰韵》:“见,显也。”《汉书•元帝纪》:“天见大异。”颜师古注:“见,显示。”这里用为出现、显露之意。

    9.素:《老子•十九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国语•吴语》:“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战国策》:“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毋二……竭智能,示情素。”《韩非子•二柄》:“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曹植《洛神赋》:“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这里用为诚心的、真情的之意。

    10.要:《荀子•解蔽》:“与道人论非道,治之要也。”《荀子•子道》:“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商君书》:“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这里用为纲要之意。

    11.道:《论语•学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易•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管子•牧民》:“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荀子•正名》:“故明君临之以势,道之以道。”《史记•留侯世家》:“乃学辟谷,道引轻身。”这里用为引导,疏导之意。

    12.当:(dāng裆)《韩非子•初见秦第一》:“为人臣,不忠当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知欺大王罪当诛。”《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而乃劾魏其矫先帝诏,罪当弃市。”这里用为处断、处理之意。

    13.已:(yi挤)《易•损•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郑玄笺:“已,止。”《诗•唐风•蟋蟀》:“无已大康,职思其居。”《诗•陈风•墓门》:“知而不已,谁昔然矣。”《诗•小雅•南山有台》:“德音不已。”《诗•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无罪。”《诗•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论语•公冶长》:“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己矣。”《孟子•梁惠王下》:“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荀子•宥坐》:“已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广韵•止韵》:“已,止也。”这里用为停止之意。

    14.履:《易•噬嗑•初九》:“履校灭趾,无咎。”《玉篇•履部》:“履,践也。”《说文》:“履,足所依也,从尸,从彳,从夂,舟象履形。一日尸声,古文履从页:从足。”徐灏笺注:“履,践也,行也,此古义也。”这里用为行动之意。

    15.理:《诗•大雅•緜》:“迺疆迺理,迺宜迺亩。”《左传•成公二年》:“先王疆理天下。”《战国策•秦策一》:“不可胜理。”《韩非子•扬榷》:“行之不已,是谓履理也。”《吕氏春秋•劝学》:“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淮南子•原道》:“夫能理三苗。”这里用为管理、治理之意。

    【译文】天有大的运行趋势,人也有大的运行趋势。那芳香甜美松脆的食物,醇厚之酒和肥嫩之肉,虽然可口但会损害身体;秀美肌肤牙齿洁白的美女,虽然使人性情愉悦但会耗费精力。所以去掉异常安乐去掉过分享乐,身体就不会受到损害。权力不要想把它显现出来,诚心于无所作为。事情发生在四方,纲要却在中间。圣人掌握纲要,四方人民就会来效劳。空虚自己来对待一切,他们就会自己想法办事。四海既已收藏心中,引导阴性就可以见到阳性。左右助手既然已经树立,就可以开门处理事务了。不要轻易改变与更动,参考天命人命一起行为。行为而不停止,就称为是行为于治理。

    【说明】扬榷,榷,读(què雀),《汉书•武帝纪》:“初榷酒酤。”《汉书•车千秋传》:“自以为国家兴榷筦之利。”注:“榷,谓专其利使入官也。”这里用为专营、专卖、专利之意。如:榷茶(由官方专卖茶叶,以独占其利);榷货(由官方专卖货物而享专利);榷酤(由官方专利卖酒);榷盐(由官方专卖食盐)。从韩非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权,是君主的专利,是圣人的专利。圣人、君主,只要掌握了“纲”,纲举目张,一切事都好办了。所以,权力,不能是随便给属下去行使的。

    【原文】夫物者有所宜1,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上有所长,事乃不方2。矜3而好能,下之所欺;辩惠4好生,下因5其材。上下易用,国故不治。

    【注释】1.宜:通“仪”。《诗•鄘风•君子偕老》:“如山如河,象服是宜。”《诗•小雅•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君子宜之。”《诗•小雅•由仪序》:“万物之生各得其宜也。”《诗•大雅•文王》:“宜鉴于殷,骏命不易。”《诗•大雅•緜》:“迺疆迺理,迺宜迺亩。”《国语•晋语四》:“将施于宜。”《管子•明法》:“案主当宜,行其正理。”《荀子•儒效》:“万物得其宜,事变得其应。”《荀子•不苟》:“左之左之,君子宜之。”这里用为法度、标准之意。

    2.方:《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里用为方法、办法之意。

    3.矜:(jīn巾)《老子•二十二章》:“不自矜,故长。”《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礼记•中庸》:“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孟子•公孙丑下》:“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荀子•非相》:“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楚辞•刘向(九叹•忧苦)》:“折锐摧矜,凝汜滥兮。”《大戴礼记•小辨》:“矜行以事君。”《集韵•蒸韵》:“矜,庄也。”这里用为庄重之意。

    4.惠:《国语•晋语九》:“巧文辩惠则贤。”《管子•宙合》:“惠者知其不可两守,乃取一焉。”《论语•里仁》:“小人怀惠。”《晏子春秋•外篇》:“先言而后当者,惠也。”《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荀子•君道》:“其知惠足使规物,其端诚足使定物。”这里用为聪慧、聪明之意。

    5.因:《诗•鄘风•载驰》:“谁因谁极。”《诗•大雅•皇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荀子•议兵》:“因其民,袭其处。”《韩非子•五蠹》:“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因人成事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这里用为依靠,凭借之意。

    【译文】那万物都有它各自生长的标准,才能都有它施展的地方,各自处在自己的标准上,所以上下都不会有什么作为。让鸡掌管夜里的时间报晓,叫狸猫捕捉老鼠,象这样使用它们的才能,上级就没有什么事了。上级有所专长,事情就没有办法办了。上级故作庄重而喜好逞能,下级就会欺骗你不懂的另一方面。上级善辩卖弄聪明而好生事,下级就会依靠上级的才能。上下级改变各自的作用,国家就得不到治理。

    【说明】这是紧接着领导人的专利讲下来的,上级有上级的权力专利,下级有下级的权力专利,所以,即使上级有了下级的才能,也不能去代替下级做事。同理,下级即使有上级的才能,也不能去代替上级做事。等级差别,是韩非的老师荀子一再强调的,正因为人类社会有了等级差别,人类社会才能够维持下来。如果人人都处在同等级的地位上,也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组成。所以,各个等级上的人只能按照自己等级的权力办事,不能超越。

    【原文】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各倚1物徒2。故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不见3其采,下故素4正。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彼将自举之;正与5处6之,使皆自定之。上以名举之,不知其名,复脩其形。形名参7同,用其所生。二者诚信,下乃贡8情。

    【注释】1.倚:《易•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韩非子•内储说下》:“倚于郎门。”《韩非子•解老》:“故曰:‘祸兮福之所倚。’”《史记•刺客列传》:“倚柱而笑。”《说文》:“倚,依也。”这里用为偏斜之意。

    2.徒:《易•贲•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左传•襄公元年》:“败其徒兵于洧上。”《老子•八十章》:“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论语•颜渊》:“子曰:‘主忠信,徒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礼记•王制》:“君子耆老不徒行。”《国语•吴语》:“徒递来告。”《庄子•徐无鬼》:“无徒骥于锱坛之宫。”《说文》:“徒,步行也。”本义步行,迁移。这里用为游移不定之意。

    3.见:《易•乾•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易•蛊•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老子•七十二章》:“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礼记•中庸》:“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荀子•劝学》:“天见其明,地见其光。”《韩非子•二柄》:“故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广韵•霰韵》:“见,露也。”《集韵•霰韵》:“见,显也。”《汉书•元帝纪》:“天见大异。”颜师古注:“见,显示。”这里用为出现、显露之意。

    4.素:《老子•十九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国语•吴语》:“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战国策》:“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毋二……竭智能,示情素。”《韩非子•二柄》:“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曹植《洛神赋》:“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这里用为诚心的、真情的之意。

    5.与:《诗•召南•江有渚》:“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诗•小雅•楚茨》:“我黍与与,我稷翼翼。”《诗•小雅•角弓》:“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老子•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论语•述而》:“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乡党》:“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国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战国策•魏策》:“与臣而将四矣。”《孟子•公孙丑上》:“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荀子•强国》:“故凡得胜者,必与人也。”《史记•项羽本纪》:“孰与君少长。”这里用为随从、随着之意。

    6.处:《诗•大雅•凫鷖》:“凫鷖在渚,公尸来燕来处。”《左传•文公十八年》:“德以处事。”《孟子•公孙丑下》:“则未有处也。”《荀子•臣道》:“则仇雠不作;边境之臣处。”《荀子•议兵》:“处舍收臧,欲周与固。”这里用为治理、办理之意。

    7.参:《国语•越语下》:“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荀子•王制》:“君子者,天地之参也。”《荀子•天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这里用为配合之意。

    8.贡:《易•系辞上》:“六爻之义易以贡。”韩康伯注:“贡,告也。”《荀子•议兵》:“奔命者贡。”这里用为告诉、表达之意。

    【译文】使用权力专一的道路,要把确定名称放在首位。名称端正事物也就能确定,名称偏斜事物也就游移不定了。所以圣人以安静掌握权力专一,使名称根据内容自我命名,令事物自我确定。上级不显示自己华彩,下级也就能诚心于端正。上级根据下级的才能而任用,使各自去从事各自的工作;再根据职务分配给他们工作,他们就会自己去做事了;端正而随从着办理事务,使他们都能自己安定下来。上级以名称来做事,但不知道名称是否正确,就要回头再考查事物的形状。形状与名称能配合而且相同,就用形与名所产生的事物来进行治理。上下级相互诚信,下级就会表达出真情。

    【说明】权力专一的道路,就是权力的专利,但怎样做到呢?韩非在这里说,一定首先要端正名称。比如下级汇报,某地发生“暴乱”,这个暴乱是两个家庭打架?还是两个家族打架?是民众反对政府?还是民众不满某个官吏?是坏人聚众闹事?还是民众自发?因此,解除暴乱就会有很多种方法,而只有了解清楚事情发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进行治理。所以,名称与事物一定要能相合且相同。而上下级间的汇报与听取汇报,一定要有相互诚信的态度,下级才有可能把话说完、说透,上级才有可能了解真情,最后才能各自行使各自的权力,从而使事情得到治理。不要听见风就是雨,一定要考查事物的原委。如果名称与事物不相同,上级一听汇报就妄下结论,那么事物的治理也就得不到正确的处理,那也就等于上级的权力使用错了,也就等于下级利用了上级的昏庸糊涂而盗用了上级的权力。

    【原文】谨脩所事,待命1于天,毋失其要2,乃为圣人。圣人之道,去智与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民人用之,其身多殃;主上用之,其国危亡。因天之道,反形之理,督3参鞠4之,终则有始。虚以静后5,未尝用己6。凡上之患,必同其端;信而勿同,万民一从。

    【注释】1.命:命:《易•讼•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易•否•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诗•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孔颖达疏:“言天道转运,无极止时也。”《老子•十六章》:“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论语•尧曰》:“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里用为天命、命运的规律之意。总结自《周易》以来所有古籍中关于“命”的辞意,不论是指天命、人命等,其实都是指天的规律,人的规律,宇宙的法则等,当人事、物理、历史的命运、时间和空间加起来,形成一股力量的时候,成为规律的时候,人们称它为命。现代我们称它为“时代的趋势”之意。

    2.要:《荀子•解蔽》:“与道人论非道,治之要也。”《荀子•子道》:“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商君书》:“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这里用为纲要之意。

    3.督:(dū嘟)《周礼•春官•大祝》:“禁督逆祀命者。”《太玄卷一周》:“植中枢,立督虑。”《史记•李斯传》:“行督责之术。”《说文》:“督,察也。”《汉书•王褒传》:“离娄督绳。”《汉书•公孙贺传》:“督责大臣。”这里用为察看督促、监督之意。

    4.鞠:(jū居)《诗•小雅•采芑》:“陈师鞠旅。”《诗•小雅•节南山》:“昊天不傭,降此鞠讻。”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九:“鞠,告也。”这里用为告诫之意。

    5.后:《礼记•乐记》:“事成而後。”《礼记•杂记》:“以後路与冕服。”这里用为后面,位置在后之意。

    6.己:(yi挤)《易•损•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郑玄笺:“已,止。”《诗•唐风•蟋蟀》:“无已大康,职思其居。”《诗•陈风•墓门》:“知而不已,谁昔然矣。”《诗•小雅•南山有台》:“德音不已。”《诗•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无罪。”《诗•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论语•公冶长》:“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己矣。”《孟子•梁惠王下》:“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荀子•宥坐》:“已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广韵•止韵》:“已,止也。”这里用为停止之意。

    【译文】谨慎地修饰所做的事,等待趋势的到来,不要失去纲要,才能成为才智过人的人。圣人的道路,在于去除智慧去除巧诈。智慧与巧诈不去除,就难以保持长久。普通老百姓使用智巧,本身就会多灾多难;君主上级使用智巧,他的国家就会危亡。根据天的道路,反过头来寻求事物形状之理,监督考查并告诫自己及下属,那么结果的原因就能找到。空虚自己以静待后面发生的事,从来不使用停止。但凡上级的祸患,在于赞同臣下的一面之辞;相信他们但不去和同,万民就会一致服从了。

    【说明】本节所说的,还是要权力专一,两个问题,一个是智慧问题,不使用智巧,不是很笨吗?怎么能治国呢?这个问题韩非在前面就谈过,无为,就是领导人不要去有什么作为,下属、百姓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活动,必然会有作为,领导人只是在一旁观察,对其所作所为作出判断并决定就行了。老子对智慧问题谈得很透彻,我们人类现有的智慧相比于大自然来说,仍然很幼稚,人类的智慧现在还处于愚昧阶段,用愚昧阶段的智慧去处理和治理神奇的大自然,必然是要失败的。再一个问题是和同,这个问题周文王在《周易》里,孔子在《论语》中都谈得很多,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领导人是要与人民百姓和同,但要和而不同,也就是说,领导人与人民百姓所思所想是不同的,因为所站的立场、角度、地位不同,领导人考虑的是国,其他人考虑的是家。所以小人与人能相同但不能与人和平共处。领导人与人民百姓要和谐,但必需有自己的思想。如果思想意识都一样了,那么这个领导人也就是一个普通百姓了。

    【原文】夫道者,弘大而无形;德1者,核2理而普至。至于群生,斟酌用之,万物皆盛3,而不与其宁4。道者,下周5于事,因稽6而命,与时生死。参7名异事,通一同情。故曰:道不同于万物,德不同于阴阳,衡不同于轻重,绳不同于出入,和8不同于燥湿,君不同于群臣。凡此六者,道之出也。道无双,故曰“一”。是故明君贵9独道之容10。群臣不同道,下以名祷11,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参同,上下和调也。

    【注释】1.德:《易•讼•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易•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诗•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诗•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小雅•谷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诗•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诗•大雅•下武》:王配于京,世德作求。”《诗•大雅•既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易•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庄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成玄英疏:“玄古圣君无为而治天下,自然之德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可以王矣?”《荀子•劝学》:“荣辱之来,必象其德。”《新书•道德说》:“六德六美,德之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也。”这里用为客观规律之意。

    2.核:《汉书•宣帝纪赞》:“综核名实。”《汉书•刑法志》:“其审核之,务准古法。”《后汉书•张衡传》:“研核阴阳。”《论衡•问孔》:“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这里用为查对、审查之意。

    3.盛:《荀子•王霸》:“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以兼复之,兼昭之,以观其盛者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亦盛设兵以待秦。”沈括《梦溪笔谈•活板》:“唐人尚未盛为之。”这里用为范围广大,广泛之意。

    4.宁:《易•兑•九四》:“商兑,未宁,介疾,有喜。”《易•比•辞》:“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诗•小雅•斯干》:“哙哙其正,哕哕其冥,君子攸宁。”《国语•晋语八》:“闻子与和未宁。”韦昭注:“宁,息也。”这里用为“止息”之意。

    5.周:《诗•小雅•鹿鸣》:“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诗•小雅•皇皇者华》:“载驰载驱,周爰咨谋。”《左传•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国语•鲁语》:“忠信为周。”《管子•人主》:“人不可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礼记•缁衣》:“自周有终。”《孟子•尽心下》:“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荀子•劝学》:“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说文》:“周,密也。”这里用为周密、周到之意。

    6.稽:《周礼•宫正》:“稽其功绪。”《荀子•儒效》:“是大儒之稽也。”《荀子•解蔽》:“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韩非子•主道》:“保吾所以往而稽同之,谨执其柄而固握之。”《汉书•司马迁传》:“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这里用为考核、核查之意。

    7.参:《国语•越语下》:“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荀子•王制》:“君子者,天地之参也。”《荀子•天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这里用为配合之意。

    8.和:(hé合)古代乐器之一。《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仪礼•乡射礼》:“三笙一和而成声。”郑玄注:“三人吹笙,一人吹和。凡四人也。”《新唐书•礼乐志十一》:“笙、和、箫、篪、埙皆一,在堂下。”

    9.贵:《老子•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国语•晋语》:“贵货而贱土。”《礼记•中庸》:“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荀子•大略》:“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荀子•宥坐》:“因丽节文,非无良材也,盖曰贵文也。”《吕氏春秋•察今》:“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韩非子•初见秦》:“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商君书•画策》:“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这里用为崇尚、重视之意。

    10.容:《诗•卫风•芄兰》:“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诗•大雅•公刘》:“维玉及瑶,鞞琫容刀。”《周礼•考工记•匠人》:“凡为甲,必先为容。”《老子•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论语•乡党》:“寝不尸,居不容。”《荀子•君道》:“其居乡里也,容而不乱。”《韩非子》:“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因随物之容。”这里用为模式,样式之意。

    11.祷:盼望——书信中用作敬词,表示期望和请求。《大金国志•太宗武元皇帝下》:“童贯密使其客王环祷国主。”

    【译文】所谓的道路,广大而又无形;所谓的规律,能查对事物的道理而普遍存在。在所有生物那里,都会斟酌着走自己的道路,万物都很广泛,可是道路却不随着万物的止息而止息。道这个东西,在下周密于万事万物,会根据核查而命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生死不息。配合事物的名称但有不同的发展,都有生老病死这一样的情理。所以说:道路和万物是不一样的,规律和万物的阴阳也是不一样的,衡器和它所测量的轻重是不一样的,墨线和它所测量的凸凹是不一样的,和这种乐器之声和干燥潮湿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君主和群臣是不一样的。所有这六种情况,都是道衍生出来的。道路没有两种,所以称为“一”。所以明智的君主重视独立的道路之模式。君主与臣下有不同的道路,下臣是用事物的名称来请求,君主是掌握这个名称是否正确,臣下是效法事物的形状,形状与名称能相配且同一,上下级就能和谐调合了。

    【说明】本节依然是谈专一,韩非举出这些例子,也是为了说明专一的。专一,就是专利,就是权力的专利,既然是不同的道路,就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所以,权力不能下放,权力下放给下属,领导人就会失去权力。失去权力的领导人,究其实,也就不是领导人了。

    【原文】凡听之道,以其所出,反以为之入。故审名以定位,明分以辩类。听言之道,溶1若甚醉。唇乎齿乎,吾不为始乎;齿乎唇乎,愈惛惛2乎。彼自离之,吾因以知之;是非辐凑,上不与构3。虚静无为,道之情也;叁4伍比5物,事之形也。叁之以比物,伍之以合虚6。根干不革7,则动泄8不失矣。动之溶之,无为而改之。喜之,则多事;恶之,则生怨。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上不与共9之,民乃宠10之;上不与义11之,使独为之。上固闭内扃12,从室视庭,咫尺已具,皆之13其处。以赏者赏,以刑者刑;因其所为,各以自成。善恶必及,孰敢不信?规矩既设,三隅14乃列。

    【注释】1.溶:(róng荣)《汉书•杨雄传上》:“览樛流於高光兮,溶方皇於西清。”颜师古注:“溶然,闲暇貌也。”这里用为安闲、闲暇之意。

    2.惛:(hun昏)《孟子•梁惠王上》:“吾惛。”《战国策•秦策》:“皆惛于教。”《荀子•劝学》:“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韩非子•南面》:“事有功者必赏,则群臣莫敢饰言以惛主。”《汉书•刘向传》:“臣甚惛焉。”《说文》:“惛,不憭也。”《广雅•释诂三》:“惛,痴也。”《晋书•王沉传》:“心以利倾,智以势惛。”这里用为昏乱糊涂之意。

    3.构:《战国策•秦策》:“秦楚之构而不离。”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这里用为连结、交合之意。

    4.叁:即参。原意为参两。参两: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对立面及其统一关系的范畴。 北宋哲学家张载的《正蒙•参两》对这对范畴作了明确的阐述。“参两”来源于《周易•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参意思同三。两,犹言双。孔颖达说:“取奇于天,取耦于地,而立七八九六之数也。何以参两为目奇耦者,盖古之奇耦亦以三两言之,且以两是耦数之始,三是奇数之初故也”(《周易正义•说卦》)。此处“三”不仅是数学上的概念,而且同“两”一样,是一个哲学范畴。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即引“张氏云:以三中含两,有一以包两之义”。张载吸收了“参”有“三中含两之义”的解释,又给予了充实和发挥。他说:“地所以两,分刚柔男女而效之,法也;天所以参,一太极两仪而象之,性也。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正蒙•参两》)。一指太极之气,两指阴阳对立,太极包含阴阳则为“参”。“参”中含有一和二,一中有二,二中有一,“数虽三,其实一也”。王夫之说:“太极之象,合而言之则一,拟而议之则三,象之固然也。”“参”即是一与二的对立统一。张载认为,这是包括气在内的宇宙中一切事物的本性。叁伍:即言多而错杂,引申将多方面的情况放在一起加以比照检验。

    5.比:《周礼•天官•内宰》:“佐后而受献功者,比其小大。”《楚辞•涉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新书•过秦上》:“与陈涉度长系大,比权量力。”这里用为比较、考校、核对之意。

    6.虚:《淮南子•泛论》:“若循虚而出入,则亦无能履也。”本意为孔洞、空隙。这里引申为薄弱环节之意。

    7.革:《易•鼎•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书•尧典》:“鸟兽希革。”《诗•小雅•斯干》:“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诗•大雅•皇矣》:“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国语•周语下》:“厉治革典。”《吕氏春秋•执一》:“天地阴阳不革而成。”《汉书•任敖传》:“故因秦时,本十月为岁首,不革。”《玉篇》:“革,改也。”这里用为变革、更改之意。

    8.泄:假借为“歇”。《庄子•山木》:“运物之泄也。”《淮南子•本经》:“精泄于目。”左思《魏都赋》:“穷岫泄云。”李白《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蓄泄数千载。”本意为停歇。这里引申为不摇动之意。

    9.共:通“恭”。《诗•小雅•六月》:“共武之服。”《诗•小雅•巧言》:“匪其止共,维王之邛。”《诗•大雅•韩奕》:“虔共尔位。”《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公卑杞,杞不共也。”《孟子•万章上》:“共为子职而已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共承嘉惠。”这里用为恭敬之意。

    10.宠:《左传•襄公三十年》:“宠名皆弃。”《国语•楚语》:“宠神其祖。”《说文》:“宠,尊居也。”这里用为尊崇之意。

    11.义:《诗•大雅•文王》:“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论语•学而》:“信近於义,言可复也。”《礼记•大学》:“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孟子•粱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荀子•劝学》:“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二程遗书》卷十八:“问:敬、义何别?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义在古代被解释得较含糊,其主要含义有道德、行为、道理、情谊、义气等等。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义正辞严、义愤填膺、义薄云天等,至现代,义就被单纯地理解为义气之类的了,一提起义字,就想到为朋友两肋插刀之类的“义气”。通过对《论语》及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通过对孔子“仁、义、礼、智、信”这五个相互关联词的意义,“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

    12.扃:(jiōng坰)《庄子•胠箧》:“固扃鐍。”《礼记•曲礼》:“入户奉扃。”《说文》:“扃,外闭之关也。”《汉书•外戚传》:“应门闭兮禁闼扃。”这里用为门闩之意。

    13.之:《诗•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史记•项羽本纪》:“之沛公军。”《广雅》:“之,适也。”这里用为往,朝某方向走,到…去之意。

    14.隅:(yu于)《诗•邶风•静女》:“俟我于城隅。”《诗•小雅•绵蛮》:“绵蛮黄鸟,止于丘隅。”《老子•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礼记•曲礼》:“抠衣趋隅。”《荀子•荣辱》:“安知廉耻、隅积?”《考工记•匠人》:“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乐府诗集•陌上桑》:“日出东南隅。”这里用为角落之意。

    【译文】凡是听取汇报的道路,是根据臣下的所说,反过来把它作为做事的标准。所以要审查名称以确定事物的位置,明确区分以辨别属于哪一类。听取意见的道路,那安闲的样子就象喝酒醉了一样。看着臣下摇唇鼓舌,我不开始提出话题;看着臣下摇齿鼓唇,我就象更加昏乱糊涂一样。他们自己离开话题,我从中就会知道底细;是是非非就象车轮辐条一样集中,但上级不与他们连结交合。虚无安静无所作为,就是道路的情理;把各方面的情况放在一起比较验证,就是事物的情形。用多种情况来比照检验事物,用多种情况来合和并找出薄弱环节。只要根基和主干不改变,那么摇动与不摇动都不会失去。摇动之安闲之,无所作为而悄悄地改变。如果表现出喜爱,那就会有许多事发生;如果表现出厌恶,那就会生出怨恨。所以去除喜爱去除厌恶,空虚心灵以作为容纳道路的处所。上不给与互相恭敬,民众就会尊崇;上不给与以最佳行为方式,使他们独自去作为。上级坚固关闭内室的门闩,从内室来看庭院,咫尺间的距离具备了,便一同去治理。以该奖赏的得到奖赏,以该受罚的受到惩罚;根据各自的所作所为,明白都是自己造成的。善恶都得到奖赏和惩罚,谁还敢不诚信呢?规矩既然设立了,其它方面也就陈列显现了。

    【说明】权力既然专一了,那么上级就要听取下级的汇报。这听取汇报也很讲究,我们现代很多领导人都不会,往往在下级汇报话还未讲完时,领导就迫不及待地插话,使得下级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因此事情的真相也就没有弄明白。有些事情很相象,不能听风就是雨,所以一定要把汇报听完,才能表态。韩非这一段论述,很象现代心理医生的做法,要仔细倾听,不厌其烦地倾听,全神贯注地倾听,才能把下级汇报的事情彻底弄清楚。听取完汇报后,领导人也不要急于表态,不要显露出自己的喜好和厌恶,如果该奖就奖赏,该罚就惩罚,要使下级摸不透自己的心思,才能使下级祟拜你。而所有的奖惩,都要依规矩办,依法制办,而不是凭自己的喜好厌恶来行为。而且在听取下级汇报的过程中,领导人还要善于引导话题,不要让下级老是在重复、在纠结一个话题,要掌握好主题,如果下级偏离了主题,要悄悄地纠正过来。

    【原文】主上不神,下将有因1;其事不当,下考2其常3。若天若地,是谓累4解;若地若天,孰疏孰亲;能象天地,是谓圣人。欲治其内,置而勿亲;欲治其外,宫5置一人;不使自恣6,安得移并?大臣之门,唯恐多人。凡治之极,下不能得。周7合刑名,民乃守职;去此更求,是谓大惑。猾民愈众,奸邪满侧。故曰:毋富人而贷焉,毋贵人而逼焉,毋专信一人而失其都国焉。腓8大于股9,难以趣10走。主失其神,虎随其后。主上不11知12,虎将为狗。主不蚤13止,狗益无巳14。虎成其群,以弑其母15。为主而无臣,奚国之有?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宁。法16刑狗信,虎化为人,复反其真。

    【注释】1.因:《诗•鄘风•载驰》:“谁因谁极。”《诗•大雅•皇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荀子•议兵》:“因其民,袭其处。”《韩非子•五蠹》:“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因人成事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这里用为依靠,凭借之意。

    2.考:《易•履•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诗•卫风•考槃》:“考槃在涧,硕人之宽。”《诗•秦风•终南》:“佩玉将将,寿考不忘。”《诗•大雅•文王有声》:“考卜维王,宅是镐京。”《广雅•释诂二》:“考,问也。”《文选•张衡(东京赋)》:“卜征考祥,终然允淑。”李善注引薛综曰:“考,问也。”这里用为询问之意。

    3.常:《诗•周颂•思文》:“陈常于时夏。”《易•坤•彖》:“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老子•五十五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易•坎•象》:“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荀子•君道》:“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里用为规则之意。

    4.累:也作“缧”。《左传•成公三年》:“两释累囚。”《说文》:“累,一曰大索也。”《汉书•李广传》:“以剑斫绝累。”这里用为绳索之意。

    5.宫:通“官”。《谷梁传•桓公十四年》:“甸粟而内之三宫。”《汉书•食货志下》:“县治宫储,设共具而望幸。”这里用为官府、官舍之意。

    6.恣:《庄子•大宗师》:“遥荡恣雎。”《荀子•解蔽》:“无正而恣雎。”《荀子•非十二子》:“纵情性,安恣睢禽兽之行。”《吕氏春秋•禁塞》:“而无道者之恣行。”《淮南书》:“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史记•李斯传》:“有无下而不恣睢。”《说文》:“恣,纵也。”这里用为放纵之意。

    7.周:《诗•小雅•鹿鸣》:“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诗•小雅•皇皇者华》:“载驰载驱,周爰咨谋。”《左传•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国语•鲁语》:“忠信为周。”《管子•人主》:“人不可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礼记•缁衣》:“自周有终。”《孟子•尽心下》:“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荀子•劝学》:“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说文》:“周,密也。”这里用为周密、周到之意。

    8.腓:胫骨后的肉。亦称“腓肠肌”,俗称“腿肚子”。

    9.股:《诗•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战国策•秦策》:“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史记•酷吏列传》:“余皆股栗。”《说文》:“股,髀也。”这里用为大腿之意。

    10.趣:通“趋”。《诗•大雅•棫朴》:“济济辟王,左右趣之。”《诗•大雅•云汉》:“趣马师氏,膳夫左右。”《列子•汤问》:“汝先观吾趣。”这里用为趋向、奔向之意。

    11.不:同“丕”。《诗•大雅•文王》:“有周不显,帝命不时。”《诗•大雅•生民》:“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诗•周颂•清庙》:“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丕:《书•大诰》:“弼我丕丕基。”《左传•昭公三年》:“昧旦丕显。”《说文》:“丕,大也。”《汉书•匡衡传》:“未丕扬先帝之盛功。”《后汉书•耿秉传》:“太医令吉丕。”这里用为“大”之意。

    12.知:“智”的古字。《老子•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列子•汤问》:“汝多知乎?”《荀子•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里用为智慧、才智之意。

    13.蚤:《诗•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礼记•礼器》:“不麾蚤。”《礼记•中庸》:“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於天下者也。”《荀子•大略》:“杀大蚤,朝大晚,非礼也。”《淮南子•天文》:“日至于曾泉,是谓蚤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这里用为“早”之意。

    14.已:(yi挤)《易•损•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郑玄笺:“已,止。”《诗•唐风•蟋蟀》:“无已大康,职思其居。”《诗•陈风•墓门》:“知而不已,谁昔然矣。”《诗•小雅•南山有台》:“德音不已。”《诗•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无罪。”《诗•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论语•公冶长》:“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己矣。”《孟子•梁惠王下》:“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荀子•宥坐》:“已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广韵•止韵》:“已,止也。”这里用为停止之意。

    15.母:《诗•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老子•一章》:“有,名万物之母。”这里用为本源之意。

    16.法:《孟子•公孙丑上》:“则文王不足法与?”《韩非子•五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吕氏春秋•察今》:“法其所以为法。”这里用为效法之意。

    【译文】君主上级如果不神秘,下级就会有凭借;君主上级如果处事不当,下级就会询问君主上级的规则。象天一样象地一样,就称为解开绳索;象地一样象天一样,就能知道谁疏谁亲;能够象天地一样,就能称为是圣人。要想治理好内部,安置官员就不要亲近;要想治理外部,每个官职便安排一个人;不让他们放纵擅为,谁能够动用吞并他人职权呢?大臣的门下,唯恐聚集过多的人。大凡政治的最高极点,是下级不能得到的。把刑与名周密地相合,民众就会安守本职;丢掉这种方法去另外寻求,就称为是大的迷惑。狡猾的人越多,奸邪的下级就布满身边。所以说,不要使别人富裕而自己向他借贷,不要使别人尊贵而自己受到威逼,不要专信一人而使自己失去都城和国家。小腿比大腿大,就难以疾走快跑。领导人失去神秘,虎视眈眈的人就会跟随在后面。君主上级有大智慧,老虎就会变成狗。领导人如果不及早制止,狗们就不会停止狂吠。虎们成结成群体,就会来杀掉他们的本源。做了君主而没有臣子,还能拥有什么国家呢?君主施行法令,大的老虎就会害怕;君主施行刑罚,大的老虎就会自然安宁。效法刑罚狗们就会相信,老虎复变化为人,又恢复做臣子的本色。

    【说明】本节紧接上节,所谓不动声色,就是要故作神秘,也就是现代讲的“玩深沉”。失去了神秘,一望无际,谁还怕你?领导人的所有行为都表现出来,那么下级就会根据其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这就是“凭借”。有了凭借,上级又怎能处罚下级呢?所以韩非讲要象天地一样神秘,才能成为圣人。当然,玩深沉要会玩,玩得不好就等于是玩火自焚。其实韩非的这种说法也不对,先秦儒家,孔子孟子等并不提倡这样,凡事以“仁义礼智信”来处理,也就用不着玩神秘、玩深沉了。

    【原文】欲为其国,必伐其聚;不伐其聚,彼将聚众。欲为其地,必适其赐;不适其赐,乱人求益。彼求我予,假仇人斧;假之不可,彼将用之以伐我。黄帝1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战。”上匿其私,用试其上;上操度量,以割其下。故度量之立,主之宝也;党与之具,臣之宝也。臣之所不弑其君者,党与不具也。故上失扶2寸,下得寻3常,有国之君,不大其都;有道之臣,不贵其家。有道之君,不贵其臣;贵之富之,备将代之。备危恐殆,急置太子,祸乃无从起。

    【注释】1.黄帝: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神杂糅”的人物。战国中、后期百家托古,多集于黄帝。黄帝被说成是上古的圣帝明王,是大发明家、大思想家,被尊为华夏民族的始祖。

    2.扶:古代长度计算单位。相当于四指并列的宽度。

    3.寻:(xún巡)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诗•鲁颂•閟宫》:“是寻是尺。”《左传•成公十二年》:“争寻常以尽其民。”《国语•晋语》:“无寻尺之禄。”《大戴礼记•主言》:“舒肘知寻。”《小尔雅》:“度寻舒两肱也。”《史记•张仪传》:“蹄间三寻。”《说文》:“尋,绎理也。”《方言一》:“寻,长也。周官之法,度广为寻。”

    【译文】要想治理自己的国家,必须要铲除聚众结党的人;不铲除聚众结党的人,他们就会越聚越多。要想治理好土地,就要使赏赐适当;赏赐不适当,乱臣贼子就会要求更多。他们来求取我就给予,这就等于是把斧子借给仇人;借斧子给仇人是不可以的,因为他会用斧子来铲除我。黄帝有句话说:“上下级一天有上百次冲突。”下级藏匿他的私心,用来试探他的上级;上级掌握度量衡量,用来制裁下级。所以度量衡量的设立,是君主的法宝;朋党的结成,是臣子的法宝。臣子之所以不杀掉君主,是因为其朋党还没有结成。所以上级偏斜一寸,下级就会跟着偏斜一丈,掌握国家政权的君主,不让臣子封地都城扩大;有正确道路的臣子,不会重视自己的家庭。有正确道路的君主,不会重视自己的臣子;重视他富贵他,他们就将会取而代之。防备危险害怕出乱,就赶快设立太子,灾祸就不会发生了。

    【说明】本节还是讲权力的专一,权力能聚众,因为众人慑服权力。所以君主一定要掌握权力,如果臣子掌握权力而聚众,那么当权者就危险了。而韩非在这里讲的设立太子,不一定就是好方法,所谓设立太子,就是确定继承人,而后来的历史经验表明,继承人的设立,使不怀好意的臣子转移吹捧的对象,进而发生子弑父、臣弑君的事件。因此,保持地位稳定的办法还是专一地掌握权力。

    【原文】内1索2出圉3,必身自执其度量。厚者亏之,薄者靡4之。亏靡有量,毋使民比周5,同欺其上。亏之若月,靡之若热。简令谨诛,必尽其罚。

    【注释】1.内:(na纳)《礼记•月令》:“无不务内。”《孟子•滕文公下》:“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荀子•臣道》:“时关内之,是事暴君之义也。”《荀子•礼论》:“陶器不成物,薄器不成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赵不内。”《史记•项羽本纪》:“欲止不内。”《说文》:“内,入也。自外而入也。”这里用为接纳之意。

    2.索:《左传•定公四年》:“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杜预注:“索,法也。”《荀子•王制》:“修火宪,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这里用为法度之意。

    3.圉:(yu雨)《尔雅》:“圉,禁也。”《周书•宝典》:“不圉我哉!”《太玄•卷三疆》:“终莫之圉。”《管子•轻重甲》:“守圉之国,用盐独甚。”《庄子》:“其来不可圉。”《孟子•万章上》:“始舍之,圉圉焉。”《说文》:“圉,囹圉,所以拘罪人也。”这里用为监押之意。

    4.靡:《周礼•地官•司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墨子•节葬下》:“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玉篇•非部》:“靡,侈也。”本意为奢靡浪费。这里用为加重之意。

    5.比周:《荀子•儒效》:“故曰:贵名不可以比周争也,不可以夸诞有也,不可以势重胁也,必将诚此然后就也。”《荀子•臣道》:“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韩非子•有度》:“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这里用为结党营私之意。

    【译文】纳入法度出入囹圄,必须要亲自执掌那度量标准。太厚重的法度要减轻,较薄弱的法度要加重。减轻和加重都有一定的量,目的就是不让民众结党营私,共同欺骗上级。减轻时要象月亮一样渐亏,加重时要象加热一样慢慢加火。要简省律令谨慎诛杀,惩罚时一定要彻底。

    【说明】本节紧接上节,民众畏权,即是畏罚喜赏,那么赏罚大权君主就不能交给臣下。君主如果亲自掌握赏罚大权,就一定要亲自过问,掌握好赏罚的度。如果怕麻烦,交给臣下去办,那就会失去这个大权。韩非在这里忽略了一个问题,法,能按君主一个人的意思随意加减吗?

    【原文】毋弛1而弓2,一栖两雄。一栖两雄,其斗颜颜3。豺狼在牢4,其羊不繁。一家二贵,事乃无功。夫妻持政,子无适从。

    【注释】1.弛:《周礼•大司徒》:“四日弛力。”《礼记•曲礼》:“弛弓尚角。”《礼记•杂记》:“一张一弛。”《荀子•君道》:“有弛易齵差者矣。”这里用为放松、松弛之意。

    2.弓:(gōng功)《释名•释兵》:“弓,穹也。张之穹隆然也。”这里用为弯曲之意。

    3.颜:(yan颜)原文[口颜]字,现用“颜”代替。《集韵•删韵》:“颜,争貌。”这里用为争斗之意。

    4.牢:《诗•大雅•公刘》:“执豕于牢。”《周礼•充人》:“祀五帝则系于牢。”《庄子•达生》:“元端以临牢筴。”《战国策•楚策》:“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列子•仲尼》:“长幼群聚,而为牢藉。”《说文》:“牢,闲养牛马圈也。”这里用为关养牛马等牲畜的圈之意。

    【译文】不要放松然后又弯曲绷紧,不要一棵树上栖息两只雄鸟。一棵树上栖息两只雄鸟,它们就会斗得你死我活。豺狼如果在羊圈里面,羊儿就会不繁殖。一个家庭如果有两个主管,做事就会没有功效。夫妻如果共同执掌家政,儿女就不知道顺从谁。

    【说明】这还是讲专一,一栖两雄也好,一家二贵也好,都是不能专一,所以是不行的。因此,不论是家还是国,主要权力一定要专一。

    【原文】为人君者,数披1其木,毋使木枝扶疏;木枝扶疏,将塞公闾2,私门将实,公庭将虚,主将壅围。数披其木,无使木枝外拒3;木枝外拒,将逼主处4。数披其木,毋使枝大本小;枝大本小,将不胜春风;不胜春风,枝将害心。公子既重,宗室忧唫5。止之之道,数披其木,毋使枝茂。木数披,党与乃离。掘其根本,木乃不神。填其汹渊,毋使水清。探其怀,夺之威。主上用之,若电若雷。

    【注释】1.披:(pī批)《左传•成公十八年》:“而披其地。”《左传•昭公五年》:“又披其邑。”《史记•魏其安侯传》:“不折必披。”本意为分开、裂开,这里用为修整之意。

    2.闾:(lǘ驴)《公羊传》:“二大夫出,相与踦闾而语。”《吕氏春秋•仲夏》:“门闾无关。”《说文》:“闾,里门也。”张衡《西京赋》:“便旋闾阎。”《汉书•陈胜传》:“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这里用为里巷的大门之意。公闾:即宫室的门。

    3.拒:(jù巨)《孟子•尽心下》:“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荀子•君道》:“内以固城,外以拒难。”本意为拒绝、抵制之意,这里引申为向外生长之意。

    4.处:《易•旅•九四》:“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诗•召南•江有渚》:“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其后也处。”《诗•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诗•邶风•击鼓》:“爰居爰处?爰丧其马?”《诗•邶风•旄丘》:“何其处也?必有与也!”《诗•曹风•蜉蝣》:“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诗•大雅•公刘》:“于时处处,于时庐旅。”《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射义》:“处者处。”《国语•楚语》:“譬之如牛马处暑之既至。”《说文•几部》:“处,止也。”《广雅•释诂二》:“处,止也。”“处”即“處”的古字,于六书为会意。金文加声旁“虍”变成了形声字。本义:中止、停止。这里用为停止之意。

    5.唫:(jìn噤)假借为“噤”。《墨子》:“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唫。”《吕氏春秋•重言》:“君呿而不唫。”这里用为口闭之意。

    【译文】作为人民的君主,要经常修整国家机构这棵树木,不要使它的枝叶这里茂密那里稀疏;它的枝叶这里茂密那里稀疏,就将会堵塞君主的宫门,私人们的门将会充实,君主的朝廷将会空虚,君主将会被壅塞包围。经常修整这棵树木,不要使它的枝叶向外延伸;它的枝叶向外延伸,就会逼迫君主停止。经常修整这棵树木,不要使它枝叶大而主干小;枝叶大而主干小,树干将承受不了春风;承受不了春风,枝叶就会侵害树干的心。公子既然能聚众,整个宗族就会忧愁而闭口不言。制止他们的办法,经常修整这棵树木,不要使枝叶茂密。树木经过多次修整,朋党就会分崩离析。掘掉这棵树木的根本,树木就会神志不清。填塞那汹涌的深潭,不要使潭水清澈透底。摸清他的胸怀,剥夺他的权威。君主上级使用这个方法,就象雷电一样使人害怕。

    【说明】什么是专一的权力?能修整自家庭院里的树木就是权力,如果做君主做领导的没有或者放弃这个权力,那就会如韩非所说,公闾将被壅围,私门将会充实。树木的发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人要对树木进行修整。国家机构也是这样,它的发展也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众多的臣属,众多的官吏,众多的心思,使人往往无法把握,所以要经常进行修整。修整的目的就是要保证自己的权力不受影响,能够使自己的意志得到贯彻。这样才能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如果你对韩非子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韩非子》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