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般若品

类别:经部 作者:惠能 书名:六祖法宝坛经

    【译文】

    第二天,韦刺史又来向六祖大师请求开示,大师登上法座,对大众说:「大家先清淨自心,一起来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又说:「善知识!菩提智慧,世间众生本来人人有都有,只因一念心迷,不能自悟,必须借助大善知识的指导,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性。大家应当知道,不论愚人或智人,佛性本来没有差别,只是因为有迷和悟的不同,所以才有愚人和智人的差异」我现在为你们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法,让你们各自得以开发智慧。专心倾听!我为你们说:

    善知识!世人一天到晚口念般若,却不能认识自心本性中的般若,就如同饥饿的人,说食终不能饱。如果整天只是口裡说空,而不能实践,虽历万劫,也不能得见自性,终究无法受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印度语,翻译成中文就是用大智慧度到彼岸。这必须要从内心裡去实行,不是只在口头上称念的。如果只是口说而心不行,那就如幻、化、露、电,终归空过;如果口念而且心行,即能心口相应契合,这时清淨的菩提自性就是人人本具的天真佛,离开自性之外并无别佛。甚麽叫做摩诃呢?摩诃的译义是『大』,这是说菩提心量广大,好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也没有方圆大小、青黄赤白、上下长短、瞋怒喜乐、是非善恶、头尾等对待分别。一切诸佛国土,都如同虚空一样。世人的灵妙真如本来是空,并无一法可得;诸法自性本来空寂,也是如此。

    善知识!不要听我说空,便又执着空。第一不要执着空!如果心裡空无所有的静坐,这就是执着无记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容万物的种种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全都含藏在虚空之中。世人的妙性真空,含藏万法也是如此。

    善知识!自性能含藏万法,这就是大,万法就在每个人的自性之中。如果见到任何人,无论是善是恶,全都能不取不捨,也不染着,心境朗照如同虚空,就称之为大,所以梵语叫做摩诃。

    善知识!迷而不悟的人只是口说,悟了的智者则能心行。又有一类迷而未悟的人,死心静坐,甚麽也不想,自以为这就是大。这样的人不足以和他说『摩诃般若』之法,因为他们已经落入了邪见的谬误。

    善知识!自性心量广大,周遍法界,用的时候历历分明,应用就了知一切。一切法即一法,一法即一切法,来去自由,心体没有障碍,这就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都是从自性中出生,不是从外面得来,不要错用了心思!这就叫作真性自用。一法真即一切法皆真。心要用于开发真如自性,转迷为悟的大事,不要在空心静坐等小道上用功,更不要整天口中说空,而心中不修真空之行!这就好像一个平民百姓,自称自己是国王,终究不是真。这种人不是我的弟子。

    善知识!甚麽叫做般若呢?梵语般若,中国话译作智慧。在日常的一切处、一切时中,如果能念念不无明愚痴,常用智慧行事,这就是般若行。如果一念愚妄,就尽失般若;一念离妄,就能出生般若。世间凡夫,愚迷不悟,不能见到实相般若。虽然口说般若,心中却为愚迷所惑;虽然常常自己说『我在修行般若』,念念说空,却不认识真空的道理。般若没有形相可说,智慧心就是此无形无相而又不落断灭的般若实相。若能作如是理解,就称为般若智。

    甚麽叫做波罗蜜呢?这是印度话,中国话译为『到彼岸』,从它的译义来解释,是断绝生灭。心若执着外境,就有生灭现起,如同水中波浪起伏不定,这就叫做此岸;心如果不攀缘外境,好比流水经常畅通无碍,生灭便无由现起,就叫做彼岸,所以称为波罗蜜多。

    善知识!迷而不悟的人只知道口念;但是念的时候,心中有妄有非。若能念念心行,才是真实不虚的真如法性。悟得这个法的是般若法;修持这种行的是般若行。不能如是修行,就是凡夫;若能一念悟修,自身当体即与佛平等无异。

    善知识!凡夫就是佛,烦恼就是菩提。前念迷惑,就是凡夫;后念觉悟,就是佛陀。前念执着于境界,就是烦恼;后念不攀缘境界,就是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最尊贵、最高上、最第一的佛法,无住无往也无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是从般若法中出生。大家应当运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是修行,必定能成就佛道,转变贪、瞋、痴三毒,成为戒、定、慧三无漏学。

    善知识!我这个法门,从一实相般若能生出八万四千种智慧。为甚麽呢?因为世人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尘劳。如果没有尘劳覆盖,般若智慧便能时常现起,念念不离菩提自性。悟得这个法门的人,自然没有妄念,没有思量、执着,不起诳妄颠倒,随缘应用真如自性,以般若智慧来观照事物,对于一切诸法不执着也不捨离,这就是见性成佛。

    善知识!如果想要进入甚深的一真法界及般若正定的人,必须修持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能见到自性。大家应当知道,这部《金刚经》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在经文裡面已经很清楚地予以讚叹,不能一一细说。这法门是最上乘的教法,专为有大智慧,有上等根性的人说。小根性小智慧的人听闻此法,心裡会生起疑惑不信。为甚麽呢?就好比天龙在阎浮提降下大雨,城市村落都顺水漂流,如同漂流的枣叶一样。如果雨是下在大海中,海水不见增加,也不见减少。大乘根性、最上乘根性的人,听闻他人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能领悟理解,知道本性裡面自有般若智慧,这是经常运用智慧观照所得,而不是假借语言文字而成。譬如降雨,不是从天而有,原是龙能兴云致雨,让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统统蒙受润泽。百川众流注入大海中,与海水合为一体,众生本性中般若智慧也是如此。

    善知识!小根性的人听闻此顿教法门,犹如草木一样,根性小的,如果被大雨一淋,就会全部倒下,不能继续生长。小根性的人,听闻大法的情形也是这样,他们原有的般若智慧,和大智慧的人并没有差别,为甚麽闻此顿教法门不能开悟呢?因为他们执着邪见,所知障重,烦恼习气根深柢固,好像密云遮蔽了日光,没有风来把云吹散,日光就不能透现出来。般若智慧,人人本来具足,没有大小之分,只因为一切众生自心有迷悟的不同所致。心有迷惑,向外求法,离心觅佛,不能悟见自性,这就是小根性的人。如果领悟顿教法门,不向心外执着修行,只在自己心中经常生起正见,自然一切烦恼尘劳不能染着,这就是见到自性。

    善知识!对于内外境界都不执着,来去自由,能遣除执着的心,就能通达无我,没有障碍。能如此修行,便和般若经所说的没有差别。

    善知识!一切经典、所有文字、大小二乘教、十二部经,都是因人施设的,由于智慧本性,才能建立。如果没有世人,自然也就没有一切万法。由此可知,一切万法原是由世人所兴设,一切经书由于人说才会有。因为世人之中有愚有智,愚昧的称为小人,有智慧的称为大人。愚昧的人向有智慧的人请教,有智慧的人对愚昧的人说法;庸愚的人如果忽然领悟理解、心地开朗,就和有智慧的人没有差别。

    善知识!一念不觉悟,就是佛也成为众生;一念觉悟时,众生就是佛。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宇宙万法都在自心之中。那麽为甚麽不从自己的心中直下见真如本性呢?《菩萨戒经》中说:『我人的自性本来是清淨无染的。若能识得自心,见到自性,都能够成就佛道。』《维摩诘经》中说:『当下豁然开朗,返见自己本心。』

    善知识!我在弘忍和尚那裡,一听闻他说法,言下即便开悟,顿时见到真如本性,所以将此顿教法门流传广佈,让学道的人顿悟菩提,各自观照自心,见到自己的本性。如果自己不能领悟,必须寻访大善知识,也就是理解最上乘法的人,直接指示正路。这善知识有大事因缘,就是所谓『教化示导,令众生得见自性』,因为一切善法能够由善知识发起的原故。在我人的自性中,本来就具足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如果愚迷而不能自悟,必须请求善知识的指示方能得见。如果能自悟见性的人,自然不须向心外求觅;如果一味执着『必须靠善知识,以期得到解脱』,那是错误的。为甚麽呢?众生自心内原有般若智慧可以自悟。如果另起邪见,迷自本心,颠倒妄想,心外的善知识虽然给予教导,也是无法得救。如果能够生起真正的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即能完全熄灭;如果能识得自性,这一悟便可以直入佛地。

    善知识!用智慧观照,就能裡外光明澄彻,认识自己本来的真心。如果认识了自己本来的真心,即是得到本来无碍的自在解脱,若得解脱自在,即是入于般若正定。般若正定就是一念不生,也就是对于所知所见的一切诸法,心不染着。这个『一念不生』,应用时能遍及一切处,却又不滞着于一切处。只要清淨本心,使六识出六根门头,于六尘境中不起丝毫杂染妄念,出入来去自由自在,通畅自如,运用万端,无滞无碍,这就是般若三昧,就是自在解脱,这就叫作无念行。如果一味执着甚麽都不去思考,当使心念断绝,这就是法缚,也叫作边见。

    善知识!悟得无念法的人,万法都能通达,无有障碍;悟得无念法的人,即已亲见诸佛的境界;悟得无念法的人,已到达佛地的果位。

    善知识!后代得到我这个法门的人,能将这个顿教法门,与见解相同、心行相同的人共同发愿信受奉持,如同事奉佛陀,终生精进而不退转的人,必定能达到圣人的境地。但是,传此法门必须传授历代祖师以来默传心印的咐嘱,不可隐匿宗门正法。如果不是同一见地、同一心行,而在其他宗派法门中修行的人,不得妄传,以免有损他原修宗派的传承,究竟是没有益处的,尤其更怕有些愚痴的人不能了解,诽谤这个法门,将使百劫千生断绝佛的种性。

    善知识!我有一首无相颂,你们每个人都必须要记诵,无论在家出家,只要依照这首无相颂去修行就好了。如果不能自己修行,只是记诵我的话,也是没有甚麽益处的。

    听我说偈:

    『说法通及自心通,犹如大日处虚空。

    唯有传授见性法,出世度众破邪宗。

    法本不分顿与渐,迷悟时间有快慢。

    只有此见性法门,庸愚的人不能知。

    说法即使万般异,合则理体仍归一。

    烦恼黑暗住宅中,时常须要慧日照。

    邪念来时烦恼到,正念来时烦恼除。

    邪正二相都不用,清淨极至无馀境。

    菩提本是自性觉,若起心念就是妄。

    淨心处在妄心中,但正心念无三障。

    世人着要修佛道,一切法门都不妨。

    常见己过勤反省,就能与道相应和。

    众生各自有其道,各自修行不相妨。

    自离其道别求道,终身无法得见道。

    风尘波波度一生,到头还是自懊恼。

    想要得见真实道,行为正直就是道。

    自己如果无道心,暗行不能得见道。

    若是真正修道人,不见世间的过非。

    如果只见他人过,自己有过就是错。

    他人有过我无过,我责怪人自有过。

    只要自止责人心,就能破除烦恼障。

    憎怒喜爱不关心,长伸两脚自在卧。

    想要教导感化人,自己须有方便法。

    不使他人生疑惑,就是自性的显现。

    佛法本就在世间,觉悟不离开世间;

    离开世间寻菩提,正如费心求兔角。

    正见名为出世智,邪见名为世间惑;

    邪正二见尽扫淨,菩提自性分明现。

    这首颂是顿教法,也称做是大法船。

    迷人闻法历多劫,顿悟只在刹那间。』」

    六祖又说:「今天我在大梵寺说的这个顿教法门,普愿世间所有的众生听了之后都能即时见性成佛。」

    当时,韦刺史与官僚、僧俗弟子听了六祖所说的法后,都有所省悟。于是大家同时向六祖大师顶礼,并且讚歎道:「太好了!想不到岭南有佛出世!」

    【原文】

    .经文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陞座*,告大众曰:「总淨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谿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捨,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淨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淨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无馀。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

    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歎:「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注释

    请益:

    学人请师训诲的意思。在禅林中,多指学人受教后,就尚未透彻明白的地方,再进一步请教的意思。

    陞座:

    登法座说法。

    波罗密多:

    译作到彼岸。即自生死迷界的此岸到涅槃解脱的彼岸。

    刹土:

    略作刹,梵语音译。译作土田,华梵并举,故称为刹土,即国土的意思。

    天堂:

    指天众所住的宫殿。行善的人死后,依其善业所至受福享乐的地方。

    地狱:

    十法界中属于五趣六道之一。一般有十八种之分,也就是一般俗称的十八地狱,即八热地狱、八寒地狱、孤独地狱、近边地狱等十八个极苦的地方。

    须弥诸山:

    佛教的宇宙观主张,宇宙是由无数个世界所构成,一千个一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一佛的化境。每一世界最下层是一层气,称为风轮;风轮之上为一层水,称为水轮;水轮之上为一层金,或谓硬石,称为金轮;金轮之上即为山、海洋、大洲等所成的大地;须弥山就是位于这个世界的中央。据《立世阿毗昙论.数量品》记载,以须弥山为中心,外围有八大山、八大海顺次环绕,整个世界的形相团圆,有如铜烛盘。

    邪见:

    不正的见解。主是指拨无因果的见解。即否定因果的道理,而认为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这就是邪见。

    法界:

    广义泛指有为、无为的一切诸法。就字义而言,界有「种族生本」之义,例如山中藏有金银等种种矿脉,一身之中具足眼、耳、鼻、舌等诸法,各各自类相续而生。又界或为「种类各别」之义,即诸法自性各异的意思。

    大事:

    指转迷为悟的事。

    小道:

    指空心静坐等。

    唐言:

    即中国话。六祖是唐朝人,唐时人所译语,故称唐言。

    烦恼:

    使有情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的总称。又称随眠、缠、盖、结、缚、漏、取、繫、使、垢、暴流、轭、尘垢、客尘等。一般以贪、瞋、痴三惑为一切烦恼的根源。

    菩提:

    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是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的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的觉智。这三种菩提中,以佛的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五蕴:

    蕴,是积聚、类别的意思。即类聚一切有为法的五种类别。分别为:色蕴,一切色法的类聚;受蕴,苦、乐、捨、眼触等所生的诸受;想蕴,眼触等所生的诸想;行蕴,除色、受、想、识外的一切有为法,也就是意志与心的作用;识蕴,眼识等诸识的各类聚。

    尘劳:

    烦恼的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能使身心劳惫。

    三毒:

    指贪欲、瞋恚、愚痴三种烦恼。又作三火、三垢。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但是这三种烦恼通摄三界,是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最严重的,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所以特称为三毒。这三毒又是身、口、意等三恶行的根源,所以也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法门:

    佛法、教法。佛陀所说的教法,为众圣入道的门径,故称为法门。

    三昧:

    又作三摩地。意译为等持、正定、定意等。也就是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

    阎浮提:

    阎浮,译为赡部,树名;提,译为洲。梵汉兼译则作阎浮洲、赡部洲。略称阎浮。旧译为秽洲、秽树城,是盛产阎浮树的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因此又有胜金洲、好金土等译名。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的南洲,所以又称南阎浮提、南阎浮洲、南赡部洲。

    有情无情:

    有情,指人类、诸天、饿鬼、畜生、阿修罗等有情识的生物。依此,则草木金石、山河大地等为非情、无情。

    见性:

    彻见自心的佛性。

    修多罗:

    广义为一切佛法的总称。若特指十二分教中之第一类,此时又意译为契经、正经、贯经。本意有綖线的意思。言教能贯穿法义,契理契机,如綖线串花不散,所以称为修多罗。

    十二部经:

    佛陀所说教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称为十二部经。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即: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此十二部,大小乘共通。

    六识:

    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依,对色(显色与形色)、声、香、味、触、法(概念及直感的对象)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了别作用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

    六门:

    又作六情、六根。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即眼根(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耳根(听觉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觉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触觉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惟器官及其能力)。

    六尘:

    又作六贼。即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六境。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善法,故称六贼。

    边见:

    偏执于极端一边的见解。例如谓我死后仍常住不灭,此称为常见(有见);谓我死后则断绝,此称为断见(无见)。

    说通:

    能以善巧方便,随顺众生根机而说法无碍。

    心通:

    又称宗通。远离一切言说文字妄想,悟证自己本性,称为心通。

    慧日:

    佛陀的智慧普照众生,如日一般,能照破无明生死痴闇,所以喻为慧日。

    三障:

    障碍圣道、善根的烦恼障、业障、报障。


如果你对六祖法宝坛经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六祖法宝坛经》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