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法行第三十

类别:子部 作者:刘向 编 书名:荀子

    [题解]

    作者认为本篇所称述的言行都是值得效法的行为准则,故以“法行”命篇。

    [原文]

    30.1 公输不能加于绳 (1) ,圣人莫能加于礼。礼者,众人法而不知,圣人法而知之。

    [注释]

    (1)公输:即公输般,春秋时鲁国人,又称鲁班,是著名的巧匠。加:超越,这里指不遵循。

    [译文]

    公输班不能超越墨线,圣人不能超越礼制。礼制这种东西,众人遵循它却不懂其所以然,圣人遵循它而且能理解其所以然。

    [原文]

    30.2 曾子曰 (1) : “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 (2) ,无身不善而怨人,无刑已 至而呼天。 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 不亦反乎 (3) ?身不善而怨人, 不亦远乎 (4) ? 刑已至而呼天,不亦晚乎?《诗》曰 (5) :“涓涓源水,不雝不塞 (6) 。毂已破 碎 (7) ,乃大其辐 (8) 。事已败矣,乃重大息 (9) 。’其云益乎 (10) ?”

    [注释]

    (1)曾子:指孔子的学生曾参。(2)无:通“毋”,不要的意思。(3)反:《集解》作“远”,据 《韩诗外传》卷二改。(4)远:《集解》作“反”,据《韩诗外传》卷二改。(5)以下诗句不见于今本 《诗经》,是逸诗。(6)雝:通“壅”。(7)毂(g(鼓):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 中有圆孔,可以插轴。(8)辐(福):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圈的一条条直木。(9)大(太)息: 即叹息之意。(10)云:有(王先谦说)。

    [译文]

    曾子说:“不要疏远家人而亲近外人,不要自己不好而埋怨别人,不要 刑罚降临才呼喊上天。疏远家人而亲近外人,不是违背情理了吗?自己不好 而埋怨别人,不是舍近求远了吗?刑罚已经临头才呼喊上天,不是悔之已晚 了吗?《诗》云:‘涓涓细流源头水,不加堵截就不绝。车毂已经全破碎, 这才加大那车辐。事情已经失败了,这才深深长叹息。’这样做有益吗?”

    [原文]

    30.3 曾子病 (1) ,曾元持足 (2) 。曾子曰:“元,志之!吾语汝。夫鱼鳖鼋 鼍犹以渊为浅而堀穴其中 (3) ;鹰鸢犹以山为卑而增巢其上 (4) ;及其得也,必 以饵。故君子苟能无以利害义,则耻辱亦无由至矣。”

    [注释]

    (1)古代病情轻的叫“疾”,病情重的叫“病”。(2)曾元:曾子的儿子。(3)鼋(元):大 鳖。鼍(沱):鳄鱼的一种,俗称“猪婆龙”。堀:通“窟”。穴:《集解》无此字,据《大戴礼 记・曾子疾病》补。(4)增:通“橧”,聚木。

    [译文]

    曾子病得很厉害,曾元抱着他的脚。曾子说:“元,记住!我告诉你。 那鱼鳖鼋鼍以为渊池还太浅而在那里面打洞才安身;鹰鸢以为山岭还太低而 在那上面筑巢才栖息;它们被人捕获,一定是为钓饵所诱。所以君子如能不 因为财利而伤害道义,那么耻辱也就无从到来了。”

    [原文]

    30.4 子贡问于孔子曰 (1) : “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 (2) ,何也?为夫玉 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恶!赐!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 而贵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 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桡,勇也;瑕適并见 (3) ,情也;扣之, 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 曰 (4)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

    [注释]

    (1)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以善辞令著称。(2)珉(民):似玉的美石。(3)瑕: 玉上的斑点、毛病。適:通“瓋”(这),也作“谪”,与“瑕”同义。(4)引诗见《诗・秦风・小 戎》。

    [译文]

    子贡问孔子:“君子珍视宝玉而轻视珉石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宝 玉少而珉石多吗?”孔子说:“欸!赐啊!这是什么话啊!君子怎么会因为 多了就轻视它、少了就珍视它呢?这宝玉,君子用来比拟品德:它温柔滋润 而有光泽,好比仁;它坚硬而有纹理,好比智;它刚强而不屈,好比义;它 有棱角而不割伤人,好比行;它即使折断也不弯曲,好比勇;它的斑点缺陷 都暴露在外,好比诚实;敲它,声音清越远扬,戛然而止,好比言辞之美。 所以,即使珉石带着彩色花纹,也比不上宝玉那样洁白明亮。 《诗》云: ‘我 真想念君子,温和得就像宝玉。’说的就是这道理。”

    [原文]

    30.5 曾子曰:“同游而不见爱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见敬者,吾必不 长也 (1) ;临财而不见信者,吾必不信也。三者在身,曷怨人?怨人者穷,怨 天者无识 (2) 。失之己而反诸人,岂不亦迂哉?”

    [注释]

    (1)长(掌):此“长”字与“敬”同义。(2)无识:没有见识,指不知天命。参见 4.6。

    [译文]

    曾子说:“一起交游却不被人喜爱,那肯定是自己缺乏仁爱;与人交往 而不受到尊敬,那必然是自己没有敬重别人;接近财物而得不到信任,那一 定是自己没有信用。这三者的原因都在自己身上,怎么能怪怨别人?怪怨别 人就会陷入困厄,怪怨上天就是没有见识。过失在于自己却反而去责备别人, 岂不是太不切合实际了么?”

    [原文]

    30.6 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 (1) ,何其杂也?”子贡曰:“君 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 枉木 (2) 。是以杂也。”

    [注释]

    (1)夫子:指孔子。(2)檃栝(扩):矫正竹木的工具。

    [译文]

    南郭惠子问子贡说: “孔夫子的门下,怎么那样混杂呢?”子贡说: “君 子端正自己的身心来等待求学的人,想来的不拒绝,想走的不阻止。况且良 医的门前多病人,整形器的旁边多弯木,所以夫子的门下鱼龙混杂啊。”

    [原文]

    30.7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 (1) :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 有亲不能报,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听令,非恕也。士明于此三恕,则可以端身矣。”

    [注释]

    (1)恕: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

    [译文]

    孔子说:“君子要有三种推己及人之心:有了君主不能侍奉,有了臣子 却要指使他们,这不符合恕道;有了父母不能报答养育之恩,有了子女却要 求他们孝顺,这不符合恕道;有了哥哥不能敬重,有了弟弟却要求他们听话, 这不符合恕道。读书人明白了这三种推已及人之心,身心就可以端正了。”

    [原文]

    30.8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 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 则教;有思穷,则施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考虑,是不可以不考虑的。小时候不学习,长大 了就没有才能;老了不教人,死后就没有人怀念;富有时不施舍,贫穷了就 没有人周济。因此君子小时候考虑到长大以后的事,就会学习;老了考虑到 死后的景况,就会从事教育;富有时考虑到贫穷的处境,就会施舍。”


如果你对荀子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荀子》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