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传下 第五章

类别:经部 作者:不详 书名:易传

    原文: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①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②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③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④《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⑤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⑥《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⑦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⑧

    注释:

    ①此引《咸》卦九四爻辞。其意为:虽然往来心意不定,朋友们顺从你的想法。憧憧:心意不定。

    ②此言天道往来自然感应。同归:指同归于“一”,亦即《系辞》:“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涂:同途。即道路。一致:即致一。岁:年。屈:消退。信:通伸,进长。

    ③此言物理屈伸相感。尺蠖:昆虫。我国北方称“步曲”,南方称:“造桥虫”。《说文》云:“尺蠖,屈申虫也。”《方言》称为蝍$。此虫体细长,行动时,先屈而后伸。蛰:潜藏。

    ④言学问屈伸相感。利用安身:此“利”,当指上文“屈伸相感而利生焉”之“利”,此“用”,当指“精义入神以致用也”之“用”,故“利用”,实为能达到屈伸相感、精义入神的境界,方可安身。或,有(见王引之《经传释词》)。穷尽知化:穷尽神道,通晓变化。神,阴阳不测,化,变化。

    ⑤引《困》六三爻辞。其意为:被石头所困,又被蒺藜占据,进入宫室,不见他的妻子,凶。

    ⑥非所困而困:是释《困于石》。困,困扰。非所据而据:是释“据于蒺藜”。据,占据。

    ⑦引《解》卦上爻辞。其意为:某公在高墙上射中隼鸟而获之,没有什么不利的。公:古代职称。古分公、侯、伯、子、男五等。隼读:sǔn,鹰类鸟。墉:城墙。

    ⑧器:器具,此指弓矢。括:一本作“栝”。先儒多认为,古代矢头曰镞,矢末曰括,引申为结阂,结碍。“不括”即畅通自如。然案《群经平议》卷二:“括与适通,《书•君奭篇》‘南宫括’,《大传》作‘南宫适’是其证。《说文》:‘$部,适,疾也。读与括同。’然则‘不括,即不适,言不疾也。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是君子不疾于动,故曰动而不适。”此说极有新义,应从之。

    今译:

    《周易》说:“往来心意不定,朋友们顺从你的想法。”孔子说:“天下有什么可以思索,有什么可以忧虑的呢?天下万物本同归(于一)而道路各异,(虽)归致于一,但有百般思虑。(因此)天下有什么可以思索有什么可以忧虑的?日去则月来,月去则日来,日月来去相互推移而光明产生。寒去则暑来,暑去则寒来,寒暑相互推移而一岁形成。往,意味着屈缩:来,意味着伸展。屈伸相互感应而功利生成。尺蠖屈缩,以求得伸展。龙蛇蛰伏,以保存其身。精义能入于神,方可致力于运用。宜于运用以安居其身,方可以增崇其德,超过这些以求往,则有所不知,能穷尽神道,知晓变化,这才是德性隆盛(的表现)。《周易》说:“被石头所困,又有蒺藜占据,入于宫室而看不到妻子,凶。”孔子说:“不该遭受困危的事却受到了困危,其名必受羞辱,不该占据的而去占据,其身必有危险。既羞辱又有危险,死期将到,妻子还能见吗?”《周易》说:“公在高墙上射中了隼鸟,获得它没有什么不利。”孔子说:“隼,是禽鸟;弓矢,是射鸟的器具;射隼的是人。君子把器具藏在身上,等待时机而行动,哪有什么不利的?行动沉着而不急,所以出手而有所获,是说具备了现成的器具然后行动。”

    原文: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①易曰:‘履校灭趾,无咎。’②此之谓也。善不积,不足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③《易》曰:‘何校灭耳,凶。’”④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⑤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⑥《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⑦言不胜其任也。”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⑧《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⑨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⑩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⑾《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⑿”“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⒀《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⒁言致一也。”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⒂《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⒃

    注释:

    ①耻:辱。畏:惧。劝:勉。威:刑威。诫:即戒。

    ②此引《噬嗑》初九爻辞。其意为:脚上施以刑具,看不见脚趾,无灾咎。校:古代木制刑具的通称。灭:遮没。

    ③弗:不。揜:一本作“掩”。训为掩盖,也有训为逼迫。

    ④引《噬嗑》上九爻辞。其意为:(肩上)荷以刑具,掩没了耳朵,这是凶兆。何:即荷。

    ⑤引《否》卦九五爻辞。其意为:将要灭亡!将要灭亡!因系于植桑而巩固,苞:植。

    ⑥知:智,小:唐石经“小”作“少”,《汉书》、《三国志》注引《易》同。任:负。鲜:少。及:达到。此指及于刑。吉之先见者也:《汉书•楚元王传》引“吉”下有“凶”字。

    ⑦引《鼎》九四爻辞。其意为:鼎足折断,将王公的八珍菜粥倒出来,沾儒了四周,这是凶兆。餗:是一种糁与筍做成的八珍菜粥。形渥:沾濡之貌。

    ⑧几:微。谄:谀。渎:渎慢。吉之先见;据高亨考为“吉凶之先见。”俟:等待。

    ⑨引《豫》六二爻辞。其意为:坚贞如同磐石,不待终日,占问得吉。介:中正坚定。亦有释为纤小者。于:如。

    ⑩断:决断。彰;显明。望:瞻仰。

    ⑾颜氏之子:指孔子学生颜回。殆:将。庶:近。

    ⑿引《复》卦初九爻辞。其意为:离开不远就返回。无大后悔,开始得吉。祗:大。

    ⒀$缊:又作“氤氲”,“壹$”。三者音近而通假,$,本义指麻线,缊,指绵絮。氤氲,指气附着交感。壹$,指吉凶在壶中不得泄。案文义当以“氤氲”为是,其余皆假借。醇:本指不浇酒,此指凝厚。构:亦有作“搆”、“觏”者。有会合。交通之义。

    ⒁引《损》卦六三爻辞。其义为:三人同行,一人损去;一人独行,则可得其友人。

    ⒂易:平易。交:交遇。与:助。

    ⒃引《益》卦上九爻辞。其意为:得不到增益,或许要遭到攻击。没有恒心,必然有凶。

    今译:

    孔子说:“小人不知道羞耻不明了仁义,不使他畏惧不会有义举,不见到功利不能劝勉(他)作好事,不用刑威不能惩罚(制服),小的惩罚使他受到大的戒惧,(以致不犯大罪),这是小人的福气。所以《周易》说:‘脚上刑具掩盖了脚趾,无咎。’就是这个道理。善事不积累,不足以成名,恶事不积累,不足以毁灭自身。小人将小的善事视为无益而不去做,把小的恶事视为无伤害而不去掉,所以恶行积累到无法掩盖,罪大恶极因而不可解脱。所以《周易》说:‘荷载刑具,掩灭了耳朵,凶。’”孔子说:“(倾覆的)危险,是(由于只想)安居其位所致;灭亡,是(由于只想)保全生存所致;祸乱,是由治世引发。所以君子居安而不忘危险,生存不忘灭亡,太平治世而不忘祸乱。只有这样身体平安而国家可以保全。《周易》说:‘将要灭亡,将要灭亡,系于植桑而巩固。’”孔子说:“德行浅薄而位处尊贵,才智低下而图谋大事,力量微小而肩负重任,很少有不受惩罚的。《周易》说:‘鼎足折断,把王公的八珍之粥倒出,沾濡了四周,凶。’这是说不能胜其任。”孔子说:“能知晓(事理的)几微,大概是神吧?君子与上相交不谄媚,与下相交不渎慢,这算是知晓几微了。几,是事物变动细微,吉的先现。君子见几而行动,不待终日。《周易》说:‘坚如磐石,不待终日,占问得吉。’(已经)坚贞如同磐石,(还)宁可用它终日,其决断可以明识了!君子知几微知彰著,知柔顺知刚健,(因而)万众仰慕。”孔子说:“颜回这个人,大概快知晓几了吧!有不善的事未尝不知道,知道后未曾再犯。《周易》说:‘(离开)不远就返回,无大悔,始而吉。’”天地(二气)附著交感,万物化育凝固,男女构精交合,万物化育衍生。《周易》说:“‘三人同行,则损去一人,一人独行,则得到友人。’说的是(合二而)归致于一。”孔子说:“君子先安定下自身后才可以行动,平易其心之后才可以说话,(与人)确定交情之后才有所求。君子能修养到这三种德行,才能全面。(身)处危难而行动,则民众不助,面临恐惧才说话,则民众不响应。没有交情而有所求,则民众不会帮助,不帮助,则伤害的事就来了。《周易》说:‘得不到增益,或许会受到攻击,立心而不恒,有凶。’”


如果你对易传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易传》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