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学一 十二

类别:子部 作者:清·谭嗣同 书名:仁学

    不生不灭有征乎?曰:弥望皆是也。如向所言化学诸理,穷其学之所至,不过析数原质而使之分,与并数原质而使之合,用其已然而固然者,时其好恶,剂其盈虚,而以号曰某物某物,如是而已;岂能竟消磨一原质,与别创造一原质哉?矿学之取金类也,不能取于非金类之矿;医学之御疵疠也,不能使疵疠绝于天壤之间。本为不生不灭,乌从生之灭之?譬于水加热则渐涸,非水灭也,化为轻气养气也。使收其轻气养气,重与原水等,且热去而仍化为水,无少减也。譬于烛久爇则尽跋,非烛灭也,化为气质流质定质也。使收其所发之炭气,所流之蜡泪,所余之蜡煤,重与原烛等。且诸质散而滋育他物,无少弃也。譬于陶〈植〉,失手而碎之,其为器也毁矣。然陶〈植〉,土所为也。力其为陶〈植〉也,在陶〈植〉曰成,在土则毁;及其碎也,还归乎土,在陶植曰毁,在土又以成。但有回环,都无成毁。譬如饼饵,入胃而化之,其为食也亡矣;然饼饵,谷所为也,力其为饼饵也,在饼饵曰存,在谷曰亡,及其化也,还粪乎谷,在饼饵曰亡,在谷又以存,但有变易,复何存亡?譬于风,朝南而暮北,昨飓而今飔,由质点动静往来疾徐之互殊,而此风即彼风,非此生而彼灭也。譬于雨,东云霖而西云曦,秋患旱而春患潦,由地气寒热燥湿舒郁之所致,而上之霂霢,即下之渊泉,川之泛滥,即陆之蒸润,非于霄生而于壤灭也。譬于陵谷沧桑之变易:地球之生,而不知几千几百变矣。洲渚之壅淤,知崖岸之将有倾颓;草木金石之质,日出于地,知空穴之终就沦陷;赤道以还速而隆起,即南北极之所翕敛也;火期之炎,冰期之冱,即一气之所舒卷也。故地球体积之重率,必无轩轾于时;有之则畸重而去日远,畸轻而去日近,其轨道且岁不同矣。譬于流星陨石之变:恒星有古无而今有,有古有而今无;彗孛而有循椭圆线,而往可复返,有循拋物线而一往不返。往返者,远近也,非生灭也;有无者,聚散也,非生灭也。木星本统四月,近忽多一月,知近度之所吸取。火、木之间依比例当更有一星,今惟小行星武女等百余,知女星之所剖裂,即此地球亦终有陨散之时,然地球之所陨散,他星又将用其质点以成新星矣。王船山之说《易》,谓:"一卦有十二爻,半隐半见。"故《大易》不言有无,隐见而已。孔子之论礼,谓:"殷因于夏,周因于殷。"故礼有不得,与民变革损益而已。凡此诸谊,虽"一一佛有阿僧祇身,一一身有阿僧祇口",说亦不能尽。


如果你对仁学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仁学》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