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释例 △记忆失真之弥缝

类别:子部 作者:清·崔述 书名:考信录

    传记之文,有传闻异词而致误者,有记忆失真而致误者。一人之事,两人分言之,有不能悉符者矣。一人之言,数人递传之,有失其本意者矣。是以《三传》皆传《春秋》,而其事或互异。此传闻异词之故也。古者书皆竹简,人不能尽有也,而亦难於携带,纂书之时无从寻觅而翻阅也。是以《史记》录《左传》文,往往与本文异。此记忆失真之故也。此其误本事理之常,不足怪,亦不足为其书累。顾後之人阿其所好,不肯谓之误,必曲为弥缝,使之两全,遂致大误而不可挽。如九州之名,《禹贡》详之矣,而《周官》有幽、并而无徐、梁,误也;必曲为之说曰:“周人改夏九州,故名互异。”《尔雅》有幽、营而无青、梁,亦误也;必曲为之说曰:“记商制也”(说详《唐虞考信录》中),此非大误乎!《春秋传》成公之母呼声伯母曰姒,伯华之妻呼叔向妻曰姒,是长妇稚妇皆相呼以姒也。卫庄公娶於陈曰厉妫,其娣戴妫,孟穆伯娶於莒曰戴己,其娣声己,是妹随姐嫁者称娣也。而《尔雅》云:“长妇谓稚妇为娣,稚妇谓长妇为姒。”误矣。必曲为之说曰:“长妇稚妇据妻之年论之,不以夫之长幼别也。”此非大误乎!郑氏之注《礼》也,凡《记》与《经》异及两记互异者,必以一为周礼,一为殷礼;不则以一为士礼一为大夫礼。此皆不知其本有一误,欲使两全,而反致自陷於大误者也!夏太康时,有穷之君曰羿,而《淮南子》有尧时羿射日之事,说者遂谓羿本尧臣,有穷之羿袭其名也。晋文公舅子犯,戴记谓之舅犯,或作咎犯,而《说苑》误以为平公时人,说者遂谓晋有两咎犯,一在文公时,一在平公时也。凡兹之误,皆显然易见者。推而求之,盖不可以悉数。而东周以前,世远书缺,其误尤多。故今为《考信录》,不敢以载於战国、秦、汉之书者悉信以为实事,不敢以东汉、魏、晋诸儒之所注释者悉信以为实言,务皆究其本末,辨其同异,分别其事之虚实而去取之。虽不为古人之书讳其误,亦不至为古人之书增其误也。


如果你对考信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考信录》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