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陈履和 ○赠陈履和序

类别:子部 作者:清·崔述 书名:考信录

    圣人之道,在《六经》而已矣。自周之衰,杨、墨并起,继以秦火,《六经》几亡。汉初始求遗书,然以其求之切也,传而失实,驳而不纯者,皆得为圣贤所作以与世市,而莫能辨。武、宣以後,经学益重,学者藉此以取富贵,又多增其师说,旁采杨、墨之言,以乱圣人之旨。犹幸其时诸家并立,异同得失之故有可考证。及至後汉,马、郑起而诸家之传渐微。永嘉之乱,其书遂尽失,存於世者不一二家。而学者方崇王肃,复伪造古书以攻康成,以惑当世。後生末学习熟耳目,以为圣人之旨固然,《六经》於是大坏。唐、宋迭兴,诸儒林立,始颇发明圣人之道。然其言大抵以辟佛、老为事;至於前人讹误紊杂,相承而未及正者尚多。此固未尝不有待於後人之补苴者也。

    余自束受书,奉先人之教,即专求信於经。及长,觉百家言益多可疑。以是每观先儒笺注,必求其语所本而细核之,欲以探圣经之原,不惑於众说,顾家贫质钝,碌碌无读书之暇,即读,亦都不复记忆。且多病,遇劳则亟,不能自竟其业,尝冀有一二同志相与讲明而切究之,而居僻寡交游,所见学者多专攻举业,间有好古之士,只肆力於诗赋博览,竟不能有所遇,而余亦渐老矣!

    乾隆壬子,余游京师,始得遇滇中陈介存履和於逆旅。介存嗜学好古,所为文往往能抉前人舛误。余方幸其得友,而介存顾不自是,乃介朱笏山奕簪而请师余者至於再四。夫师所以求益,余之与介存,伯仲间耳,何能益!况师道不易行,自唐韩、柳且难言之。乃辞之者屡。而介存意坚不可移。岂以世无行古人之道者而欲以身励俗耶?抑好学之心笃而遂不暇深择其人邪?(通世按:《无闻集》卷三“好学”作“好古”)

    虽然,余尝闻之,学以专而精,知以少而当。不使百家之言杂於经,而後经之旨可得。不强求其所不能知者而必欲知之,而後所知者无所淆;故说经欲其自然,观理欲其无成见,於古人之言无所必於从,无所必於违(通世按:两“必於”、字《文集》皆作“於必”),唯其如乎经而己。苟如是,异日必将大有得焉。於以正群言之淆乱而明《六经》之旨,余将於介存乎是望,而如余者复何足为芥蒂哉!倘异日天假之缘,使余得与介存聚处数载,以余之所窥及其所未窥,相与讲明而切究之,以偿其平生之愿,以求万一之有几於道,则余虽贫且病以老,其亦可以无憾也夫!

    壬子冬,先生还大名。履和援昌黎《师说》之例,以文为请。

    明年,乃贻此序,皆先生自得之言,履和对病之药也。年加长而学不进,深负父兄师友之明教。三复斯篇,能勿愧惧!丁巳夏四月辛未朔,履和谨识。(通世按:嘉庆二年陈氏刻《上古》、《洙泗》二录,《正朔》、《祀》二考时,附刻本序,末加此跋语。今因补刊於此。)

    余自三十以後,颇有所窥测,先达中赏鉴余者惟汪上湖先生。五十以後,颇有所论著,後进中推毂余者惟陈介存履和。不意今世乃有此二人也!其亦异事也已!故附录二篇於此。崔述识。


如果你对考信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考信录》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