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监司官非刺史

类别:子部 作者:清·赵翼 书名:陔余丛考

    范文正公为人作墓志,以转运史为刺史。尹师鲁言其误,即改之。今人以各巡道比古之刺史,亦非也。古刺史正如前明巡按御史耳。巡按御史以七品官弹劾督抚以下,盖取其官轻而权重。官轻则爱惜身家之念轻,而权重则整饬吏治之威重。汉武设十三部刺史,正是如此。其秩仅六百石,而以六条察二千石,其官皆属御史中丞。《薛宣传》:宣为中丞,执法殿中,外总部刺史是也。(《汉官仪》亦云:御史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其制本起于秦。《史记》:秦泗川监平。注云:秦时御史监郡,若今刺史。是秦已有此职,汉惠帝国之,文帝改用丞相吏。《汉官旧仪》:丞相初置吏十五人,皆六百石,为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是也。改置部刺史,乃武帝元封元年之制。凡刺史称传车,吏称从事,居无常处,吏不成臣(见《魏书。夏候玄传》)。此其大较也。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京房传》云:“臣为刺史,又当奏事,而议者不悦,乃以臣为太守,所以隔绝臣”是也。(按汉郡守亦得奏事,王温舒为河内守,私置马五十匹驰奏是也。但不得面奏事。而《后汉书。百官志》刺史每岁终诣京师奏事。光武改制,乃诏刺史因计吏奏事,不必赴京。)有既为刺史之后,乃迁郡守者,盖其秩本卑,迁守非黜。如黄霸以扬州刺史为颍川太守,陈咸以部刺史历东郡太守是也。是刺史本御史中丞所属,其秩甚卑,而可以弹治大吏,与前明巡按御史一一相似。其稍有不同者,汉刺史专察二千石长吏,而丞尉以下则二千石所察,刺史不与焉。《朱博传》:博为冀州刺史,吏民遮道诉事,博下令曰:“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欲言二千石墨绶长吏者,刺史还治所受治之。”是汉刺史不察丞尉,而明巡按则无所不察耳。其沿革亦有可考者。西汉至成帝时,翟方进以为:《春秋》之义,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乃奏罢刺史,改制州牧。后朱博为御史大夫,仍奏复刺史。王莽时又置州牧,如《刘圣公传》荆州牧发兵攻绿林兵,反为绿林所败是也。更始因之,亦置州牧,如幽州牧苗曾为光武所诛是也。公孙述亦假益州牧以起事,而光武初亦仍州牧之制,如以朱浮为幽州牧,郭为雍州牧是也。至建武十八年乃罢州牧,仍置刺史十二人,而其制比西汉稍异。旧制,州牧奏二千石长吏不任职者,事皆先下三公,遣掾史案验,然后黜退。光武不复委任三府,而权归刺史(见《朱浮传》)。又旧制,诸刺史常以八月巡郡国,录囚徒,考殿最,岁尽诣京奏事。光武改令但因计吏奏事。此西、东汉刺史不同之制也。灵帝末,四方兵起,刘焉建议,以为刺史威轻,宜改置牧伯,选重臣以镇之。遂以焉为益州牧,黄琬为豫州牧,刘虞为幽州牧。州任之重自此始(见《刘焉传》)。献帝时,韩馥为冀州牧,袁绍为渤海太守,荀谌说馥曰:“渤海虽郡,实一州也。今将军处其上,袁氏必不能为下。”馥遂以州牧让绍。又刘表为荆州刺史,统领八郡,贡至京师,诏加表为荆州牧。公孙度据辽东,自称平州牧,分置太守以下官。此又汉末改刺史为州牧之制也。故《三国志》论曰: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非但如曩时司察而已。魏、晋因之。刺史任重者为使持节都督,有一刺史而都督十数州军事者。其次为持节,又次为假节。其时郡各有太守、丞、尉,而刺史统之。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州统县,自是刺史之名存而职废,所谓刺史者,乃太守之互名耳。唐武德中,改太守为刺史,名虽屡更,而其职即郡守之职也。其大将为刺史者,则加节度使之号,连制数郡。而其属郡为刺史者,则曰支使,故刺史之职益轻,非复汉之旧矣。(开元中置诸道采访使,得专停刺史。)(顾宁人云:汉刺史犹明之巡按御史,魏、晋后刺史犹今之总督,隋以后刺史犹今之知府、知州而已。)


如果你对陔余丛考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陔余丛考》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