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永乐大典

类别:子部 作者:民国·佚名 书名:小奢摩馆脞录

    吾国巨籍,前数《永乐大典》,庚子拳匪倡乱,旧所储存,均付一炬。当时并闻有军人得之,用以代薪者,亦秦火后一大厄也。江阴缪筱珊,治金石学,喜收藏,曾著《永乐大典考》,于是书源流,可见梗概,兹节录焉。考云:

    永乐大典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录六十卷,明成祖敕胡广、解缙、王洪等纂修,以姚广孝监其事。始于元年癸未秋,成于六年戊子冬。冠以御制序文,姚广孝等进书表,初名《文献大成》,后改今名。以卷帙过巨,未能刊本。孝宗好读书,常置案头。嘉靖壬戌禁中火,世宗亟令救出,幸未被毁。遂诏阁臣徐阶,照式抚抄一部,至隆庆改元始毕。正书留乾清官,副本存皇史成。入清朝因藏实录,复移贮翰林院。李穆堂在书局,首先借观。全谢山时寓李邸,因与李定为日课,日尽三十卷。以所签分令四人抄之。一日所签,或至浃旬未毕,其难如此。会纂修三礼,谢山语总裁方望溪,抄三礼之不传者,而副本缺少几及二十卷,拟奏请发宫中正书补足之,亦未果。祁门马懈谷曰琯,仁和赵谷林昱,均为谢山致钞资。而谢山改知县,未久于其事。杭堇浦世骏,续《礼记集说》,所采元人说,半出于大典。清乾壬辰,诏修《四库全书》,大兴朱笥河,请将大典中古书善本,世所罕见者,择取缮写,各自为书,以复旧观,得旨允行。计编入《四库》书经部六十六种,史部四十一种,子部一百三十种,集部一百七十五种,共四千九百二十六卷。第诸书辑散为整,考订不易,有业经辑出而未进呈者,如《宋元两镇志》、《奉天录》、《九国志》之类,亦复不少,嘉庆丁巳,乾清宫灾,正本遂毁。而修《全唐文》时,大兴徐星伯松曾抄出《宋会要》五百卷,《中兴礼书》一百五十卷,《河南志》四卷,秘书省续到《阙书》二卷,仁和胡书农敬抄出《施谔临安志》十六卷,《大元海运记》一卷,孙文靖公尔准抄出《仇远山村词》。道光戊子重修《一统志》,嘉兴钱心壶仪吉会奏请重辑大典未尽之书,谕俟《统志》修毕,再行核办。新安相国,颇以为多事。逮《统志》成,而西邮兵起,钱心壶亦降官,无人理此事矣。原书万余册,恭庋敬一亭,蛛网尘封,无人过问。咸丰庚申,与西国议和,使馆林立,与翰林院密迩,书遂渐渐遗失。光绪乙亥重修翰林院衙门,庋置此书,不及五千册。严究馆人,交刑部毙于狱,而书无著。余丙子入翰林,询之清秘堂前辈云:“尚有三千余册,请观之。”则群睨而笑,以为若庶常习散馆诗赋耳,何观此?且官书焉能借出。逮丙戌,志伯愚锐始导之入敬一亭观书,并允借阅。每册高二尺,广尺二寸;粗黄布连脑包过,硬面宣纸朱丝阑;每页三十行,行行十八字;朱笔句读,书名或朱书,或否。前后阅过九百余册,而余丁内艰矣。其书零落不完,毫无巨帙。抄出宋十三处《战功录》、《曾公遗录》、《顺天志》、《泸州志》、《宋中兴百官题名》、《国清百录》诸书。癸巳起复,词之则只有六百余册。庚子之乱,毁翰林院以攻使馆之背,旧藏均付一炬,大典遂一册不存,正书早归天上,副本亦付劫灰,后之人徒知其名而已云云。

    缪考中所谓目录六十卷,山西灵石杨氏连筠籍丛书曾刻之,余读书大学时,于藏书楼尚得翻阅此目录。


如果你对小奢摩馆脞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小奢摩馆脞录》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