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通经为吏

类别:子部 作者:清·顾炎武 书名:日知录集释

    汉武帝从公孙弘之议,下至郡太守卒史,皆用通一艺以上者。唐高宗总章初,诏诸司令史,考满者限试一经。昔王粲作儒吏论,以为先王博陈其教,辅和民性,使刀笔之吏皆服雅训,竹帛之儒亦通文法。故汉文翁为蜀郡守,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后汉栾巴为桂阳太守,虽干吏卑末,皆课令习读,程试殿最,随能升授。吴顾邵为豫章太守,小吏资质佳者,辄令就学,择其先进,擢置右职。而梁任昉有厉吏人讲学诗。然则昔之为吏者,皆曾执经问业之徒,心术正而名节修,其舞文以害政者寡矣。【原注】宋文恪纳言,天下未有舍儒而可以为吏者。

    东京之盛,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贞观之时,自屯营飞骑,亦给博士,使授以经。有能通经者,听得贡举。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岂不然乎?

    周官太宰,乃施典于邦国,而陈其殷,置其辅。后郑氏曰,殷,众也。谓众士也。辅,府吏,庶人在官者。夫庶人在官而名之曰辅,先王不敢以厮役遇其人也,重其人则人知自重矣。

    欧阳公集古录晋南乡太守碑阴,官属何其多邪,盖通从史而尽列之,当时犹于其间取士人,故吏亦清修,其势然尔。

    元史顺帝纪,至正六年四月,命左右二司六部吏属,于午后讲习经史。其时朝纲已弛,人心将变,虽有此令,而实无其益。是以太祖实录言,科举初设,上重其事,凡民间俊秀子弟,皆得预选。惟吏胥心术已坏,不许应试。【原注】洪武四年七月丁卯。又诏,凡选举,毋录吏卒之徒。【原注】二十三年八月壬申。唐书选举志言,尝为州县小吏,虽艺文可采,勿举。刘晏传,尝言士有爵禄,则名重于利。吏无荣进,则利重于名。英宗实录,大理寺少卿张固尝建论,吏员鲜有不急于利者,不宜用为郡守。朝廷是其言,着为令。然而尝与群臣言,元初有宪官疾,吏往候之。宪官起,扶杖而行。因以杖授吏,吏拱手却立不受。宪官悟其意,他日见吏谢之。吏曰,某为属吏,非公家僮,不敢避劳虑,伤理体。【原注】五年二月壬午。是则此辈中未尝无正直之人,顾上所以陶熔成就之者何如尔。【钱氏云】元时由吏出身者,可至宰执、台谏,故士人皆乐为吏,而吏亦知自重。自明中叶以后,士大夫之于胥吏,以奴隶使之,盗贼待之,吏员遂无可用者矣。

    陆子静尝言,古者无流品之分,而贤不肖之辨严。后世有流品之分,而贤不肖之辨略。能于分别之中而寓作成之意,庶乎其得之矣。【储大令曰】用人之途,莫有如吏胥与科目。吏胥明习吏事,科目学于圣贤。故汉收用吏之效,而自唐以来,一出于科目。今纵不专任科目,但当参之以吏胥。

    大明会典,洪武二十六年,定凡举人出身,第一甲第一名从六品,第二名、第三名正七品,赐进士及第。第二甲从七品,赐进士出身。第三甲正八品,赐同进士出身。而一品衙门提控,正七品出身。二品衙门都吏,从七品出身。一品、二品衙门掾史、典吏,二品衙门令史,正八品出身,其与进土不甚相远也。后乃立格以限其所至,而吏员之与科第高下天渊矣。故国初之制,谓之三途并用。荐举,一途也。【原注】天顺二年十二月庚辰,诏罢举保经明行修及贤良方正,以言者谓其奔竞冗滥,无裨实用也。进士监生,一途也。吏员,一途也。或以科与贡为二途,非也【原注】从考试而得者,总谓之一途。

    永乐七年,车驾在北京,命兵部尚书署吏部事方宾,简南京御史之才者召来,宾奏御史张循理等二十八人可用。上问其出身,宾言循理等二十四人由进士、监生,洪秉等四人由吏。上曰,用人虽不专一途,然御史,国之司直,必有常识,达治体,廉正不阿,乃可任之。若刀笔吏,知利不知义。知刻薄不知大体,用之任风纪,使人轻视朝廷。遂黜秉等为序班,谕自今御史勿复用吏。流品白此分矣。

    宣德三年三月丙戌,敕谕吏部,往时选用严慎,吏员授官者少。比年吏典考满岁以千计,不分贤否,一概录用,廉能几何?贪鄙塞路,其可不精择乎。

    苏州况锺、松江黄子威二郡守,并有贤名。而徐晞、万祺皆累官至尚书。【杨氏曰】江阴又有刘本道,以吏员至侍郎。【汝成案】明初冯坚,由典史擢佥都御史。诸葛伯衡,由肇州吏目擢陕西参议,皆吏员也。


如果你对日知录集释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日知录集释》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