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百刻

类别:子部 作者:清·顾炎武 书名:日知录集释

    一日十二时,计刻则以百刻为日。今暦家每时有十刻,则一百二十刻矣。何以谓之百刻乎?曰,暦家有大刻,有小刻,初一、初二、初三、初四、正一、正二、正三、正四,谓之大刻。合一日计之,得九十六刻。其不尽者,置一初初于初一之上,置一正初于正一之上,谓之小刻,每刻止当大刻六分之一。合一日计之,为初初者十二,为正初者十二,又得四大刻,合前为百刻。

    宋王逵蠡海集言,百刻之说,每刻分为六十分,百刻共得六千分。散于十二时,每时得五百分。如此则一时占八刻零二十分,将八刻截作初、正各四刻,却将二十分零数分作初初、正初微刻各一十分也。困学纪闻所载易氏之说亦同。

    周礼挈壶氏注,漏箭昼夜共百刻。【原注】刻字始见汉书宣帝纪,五凤三年诏曰,神光立见,烛耀斋官十有余刻。又曰,鸾凰集长乐官东阙树上,飞下止地,留十余刻。礼记乐记,百度得数而有常。注,百度,百刻也。灵枢经,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说文,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节。隋书天文志,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其后因以命官。周礼挈壶氏则其职也,其法总以百刻分于昼夜。【汪氏曰】昭五年传,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凡数以十计者,古皆以甲乙为次。而十时则自日中以至日昳,其序自日中而逆数至食时,又逆至旦时。若以今十二时计之,乃以午辰寅丑子亥戌酉申未为十位一二三四之次,古但以昼夜各分五时耳。梁天监六年,武帝以昼夜百刻分配十二辰,辰得八刻,仍有余分,乃以昼夜为九十六刻。一辰有全刻八焉。【原注】汉哀新莽以百二十刻为日,梁武以九十六刻为日。【钱氏曰】今法以九十六刻为日,盖本于萧梁。是知每辰得八刻,仍有余分者,古法也。五代史马重绩传,重绩言漏刻之法,以中星考昼夜为一百刻,八刻六十分刻之二十为一时,时以四刻十分为正。此自古所用也,今失其传。以午正为时始,下侵未四刻十分而为午,由是昼夜昏晓皆失其正,请依古改正。从之。五代会要,晋天福三年,司天监奏漏刻经云,昼夜—百刻,分为十二时,每时有八刻三分之一,六十分为一刻,一时有八刻二十分。玉海,每时初行一刻至四刻六分之一为时正,终八刻三分之一则交入次时。国史志,每时八刻二十分,每刻一击鼓,八鼓后进时牌,余二十分为鸡唱,唱绝击一十五鼓,为时正。


如果你对日知录集释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日知录集释》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