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篇

类别:子部 作者:明·薛应旂 书名:薛方山纪述

    古之学者,知即为行,事即是学;今之学者,离行言知,外事言学。

    一念不敢自恕,斯可谓之修;一语不敢苟狥,斯可谓之直;一介不敢自污,斯可谓之廉;

    (内心不敢萌发一点自我放纵自我原谅的念头,这样才算得上是严于修身;言语上不敢说一句屈从于他人违背良知的话,这样才算得上是正直不阿;行动上不敢做一点贪赃枉法、有辱人格的事,这样才算得上清正廉洁)

    牛梏于童,可服于厢;木植于芽,可栋明堂,必也其慎始乎!

    气者,所以运乎天地万物者也,有清则有浊,有厚则有薄,穷则变,变则通,故一治一乱,皆非一日之积也。

    御气者道也,胜天者人也,赞化者性也。圣人制命,贤者安焉,不肖者逆焉。

    君子积行而处穷,守道而招毁,命也,亦性也,命则顺受于天,性则责成于己。

    心易实而难虚,气易扬而难抑。能虚而抑,其于道也几矣。(谦虚,恭谨)

    失心之言荒以肆,无检故也;怠行之言易而罔,不试故也。

    圣人全道而立训,故简而一;诸儒拟言而议道,故烦而二。(杂乱而不核心)

    几也者,君子之所慎也,审几者贤,见几者圣,知几者神。

    (事物发展的细微征兆) (事前明察…)(预知…)

    不知几不足与有行也,不知本不足与有用也。

    (不能预知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就不能正确地决定下一步的行动,不能知晓事物发展变化的最初动机,就不能有效发挥人的主观作用)

    一节之士,难与语中庸之道也;好名之人,难与语切实之事也。

    (执着于节义的豪侠之士)

    人之所不能违者,时(天时)也。所不可离者,道也。时有升降,阴阳尽之矣。(天时有升有降,集中体现在阴阳的交替变化)道无定在,鸢鱼见之矣。通乎昼夜,穷通得丧,皆非在我者也。察乎渊鱼,体用显微,皆非在物者也。

    缓行徐言,不可遽谓之德也;工文善书,不可遽谓之才也。

    文王望道,未见者不自满,假其心虚也;颜子见道,卓尔者既竭其才,其心实也。曰:虚与实,其究一也。

    人之一身,父母之遗体也,天地之委形也。观天地之不远,念父母之孔迩,则心常存而身有主矣。

    万物皆备于我,不可以物为非我也,然而有我则私矣。万物皆具于心,不可以心为无物也,然而有物则滞矣。

    天行健,斯悬日月而不坠;地行顺,斯振河海而不泄;人行诚,斯备万物而不遗。

    五纪明,则阴阳成象而天道立矣;四维效,则刚柔成质而地道立矣;五典真,则仁义成德而人道立矣。

    (五纪:岁、月、日、星、晨

    四维:四角、四隅。东南西北叫四方,四方之隅叫四维

    五典: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圣人立命,其次植义,其下沉俗。

    博文约礼,孔子之学也,一贯尽之矣;知言养气,孟子之学,也四端尽之矣。扩而充之,四端其一贯矣。

    君子习天以敦仁,习地以精义,习于天地之间以对时,故可以事上,可以使下,可以知明,可以知幽。

    清生浊,虚生实,一生数,大生细

    其志定者,其言简以重;其志俭者,其言质以实;其志刚者,其言果以断;其志直者其言明以厉。

    学者不患立志之不高,患不足以继之耳;不患立言之不善,患不足以践之耳。

    妙感应者,存乎德;竭显微者,存乎识;处事变者,存乎才。

    诚者,立本也;谋者,定事也;几者,预图也。

    激清名于一朝,发义气于一二事者,未为得也。

    君子于天下,谈不如见,亿不如历。

    阴阳之气,凝者为石,流者为水,凝者无变信也,流者无滞智也。孔恶其硁窒也,孟非其激逆也。

    信立而通,则不窒矣;智运而正,则不逆矣。信贵能明,执偏废全,其失也。

    塞直贵能容,任情驭物,其失也绞;果贵能详,疾行寡顾,其失也率。

    君子之于道,非任不成,非气不至。自是似任而非任也。客气似气而害气也。

    赋奇特之器者,受抑于天;抱直遂之操者,见折于人。斯性命之理,造化之权也。

    明养于静而丧于耀,勇昌于平而沮于愎。

    炫才则嫉来,矜名则毁集,由是任事人忌其成也,由是总权人忌其专也。其中介以正、其外巽以达,其庶几乎。

    正学之不孚于天下者,伪徒坏之也;大道之不行于天下者,多歧乱之也。

    君子不可以不忍也,忍欲则不屈于物,忍剧则不扰于事,忍挠则不折于势,忍穷则不苟于进,故曰必有忍,其乃有济。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朋友之聚,所以乐也;对面而异,其存亦奚贵于聚哉。

    直木先伐,全璧受疑,抱愚之性,犯世之忌,求一朝之安,难矣。知止能退,庶其免乎。

    画者,象也;值其画者,变也;潜龙勿用者,乱也;用其辞者,占也;斯义不明而附会无不至矣。

    尚书纪帝王也,春秋纪伯也。王降而伯,德降而力,礼降而政,斯天下多故矣。

    古之为师者,以诚教弟子,亦以诚学;今之为师弟子者,交相欺而已矣。

    欲腾名而饵利,不亦惑乎。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

    一念至微也,天必格之。况积德而惟馨者乎。

    崔子尝言:续经之作也,何传之难。而湮之易乎。知者寡而罪者众乎。

    由魏晋而来,天其闭道也已矣。世一易则习一变,贤一出则论一新。必也折之仲尼,斯其为定则矣乎。

    人不自重,斯召侮矣;不自强,斯召辱矣。自重自强,而侮辱犹是焉,其斯为无妄之灾也已。

    中庸者,唯中则庸也。过焉者,非也,庸,或非中也,或失之不及也。

    易终于未济,斯天道之不穷乎;书终于秦誓,斯气运之将变乎;诗终于商颂斯文弊之复质乎;春秋终于获麟,斯王道之永久乎。

    达于天命之谓德,推而通之之谓道。举而措之,民而宜之之谓功,异裁同制之谓教。

    小人其心,君子其饰,名是而实非,其天下之大害乎。

    或问舜有四耳四目,信乎?曰:非然也,以四方人之耳目为耳目,是以无所不闻,无所不见,斯之谓四耳四目也。禹有九手九足,信乎?曰:非然也,以九州岛岛岛人之手足为手足,是以不行而至,不疾而速,斯之谓九手九足也。

    无实而有名者,盗也;小实而大名者,幸也。孔子愿以执御名,而天下后世称圣焉,实也。

    经者,律之本也。律者,经之推也。经以用律,无废道矣;律以行经,皆良法矣。彼闲于法者,常弃经以为腐,专于经者,率薄法以为俗。其亦勿思甚矣。

    问义与命有以异乎?曰:孔子得之。不得曰有命,是命也,亦义也。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是命也,非义也。

    博施者,施之博也,济众者,众得其济也。故曰博施非难,济众为难。

    《诗》有五材,献俗而不俚,列政而彰义,极幽而不隐,贡善而不谄,刺恶而非怒。用之房中则美化流,用之乡党则亲睦行,用之朝廷则网纪立,用之军旅则威武振,用之郊庙则神鬼格,斯其为《诗》也。唯君子为能举之也。

    诗以言志,虞廷所以昌也;诗以炫藻,六朝所以衰也。

    能者,忌之积也,直者,怨之招也。君子能而不有,直而不居,斯得其道矣。

    势利在人,有时而销歇也;天理在人,无时而泯没也。

    人之一心,本与天通者。也或为巧言所入,或为谠言所拂,斯变其常性,而不能辨是与非矣。

    华园徐子与薛子论易于西湖之上,薛子曰:秦始皇之焚书,其肇于伏羲之一画乎。徐子怃然曰:子之言其有感欤?非过也。君子置得丧穷通于度外,而无时不自得也,小人置得丧穷通于度内,而无时不患失也。

    孔子以易道之未明也,取诸出入之门,以开示学者,阖辟则谓之乾坤,一阖一辟往来不穷则谓之变通,见形则谓之象器,制用则谓之法利,用则谓之神,神也,法也,象器也,变通也,乾坤也,其究一也。

    君子不知《风》,不足以成俗;不知《雅》,不足以立政;不知《颂》,不足以敦化。

    或问:江鲍、徐庾应、刘沈宋、二陆三谢、可以为诗乎?曰:乱世之作也,其词冶其音漓政散民流而不可止也。问曹植王粲,曰其殆涂斯人之耳目者乎,勿观可也;问李白杜甫,曰其犹有可取乎近于史也,曰:然则删后果无诗乎?曰:楚有屈原,汉有苏武梁鸿诸葛亮,晋有陶潜唐有张巡元结韩愈颜真卿司空图其犹古之遗也元声之在两间也,洋洋乎曷尝一日息哉,文中子讲学河汾王珪其族叔父也,亦师而受学焉,辅相唐室卒为名臣岂偶然哉。

    蓄不久则着不盛,积不深则发不茂。

    君子之学也,忧不得乎实,不忧名之不得也。君子之仕也,忧不崇其德,不忧官之不崇也。

    人子之事亲也,显亲为上,其次悦亲,其次养亲,其次荣亲,其次逸亲。逸者力可能也,荣者贵可能也,养者富可能也,悦者贤可能也,非德能圣人,其孰能显亲哉!

    经所以治身也,亦所以治人也,律所以一民也,亦所以一己也,故治经者要于适用,治律者要于求中。

    君子之道,定心为上,心定则经可治,心不定则经不可治。今之乱经者则又多矣,以权者假,以术者贼,以功利者叛,以辞赋者荒,以章句者支,以记诵者浅,以静虚者玄,以俗者卑,以名者袭,故治经得之于心,而措之于行者鲜矣。

    古人于同己者,或知其恶焉,不以其同而私喜也;异己者,或知其善焉,不以其异而私怒也。

    时之隆污,民之休戚,其几安在哉。存乎士风之直与佞耳,改过则长善矣,甘贫则足用矣。

    君子之于世,无去无就,惟道之从。介士甘遁迹以遂高,退士务匿名以辟咎,志士求危身以着节,义士乐奋勇以垂声,其行不同,其失中一也。

    治世之教也,上主之故德一,而俗同季世之教也,下主之故德二三,而俗异族之离由,宗法不立也,宗法不立则礼废,而不肖者益偷矣。欲其合族而延祀也,不亦难乎。

    良臣于君,尽心而已,尔不以远近,异其忠贞;士于友,尽心而已,尔不以从违二其信。

    古者,以行为言,故其文简而中;后人,以言为行,故其文烦而亿。

    义协,则礼皆可以经世,不必出于先王;理达,则言皆可以喻物,不必授之故典。

    三皇立其生故,施以网罟;五帝昌其化故,辨以衣裳;三王比其法故,维以制度;五伯胁其威故,假以兵车;仲尼绌其智故,约以忠恕;孔伋达诸天故,析以性命;

    性命者,仲尼罕言,子思盖将以捄陂行,而伐私情也。

    无成者恶盈也,括囊者辟谮也,逊迹者消忌也,有是三者,庶乎免于今之世矣。

    人情警于抑而放于顺,肆于誉而勑于毁。君子宁抑而济,毋顺而溺,宁毁而周,毋誉而缺。

    存诚之心,道民之教也;闲邪之方,防民之政也;克己之勇,一民之行也;

    怀永图者缓急效,负远略者遏浮言。

    言贵切而不贵讦,议贵尽而不贵争,迹贵明而不贵暴,名贵与而不贵取。

    为人臣者莫难于纳污,尤莫难于任怨。不纳污者不可与图几,不任怨者不可与决滞。

    为家以义不以利,则族党睦而家道昌矣;为国以义不以利,则贤才辅而世道盛矣。故曰义以生利。

    孔子曰:乡人皆好之,乡人骨恶之,未可知其人也。一乡皆称愿人焉,德之贼也。是故乡居而恂恂,在朝而便便,岂其视君大夫,固不若宗党戚属哉。盖自有难与言者在也。孟子学孔子者也,故曰:我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公山不狃之叛,叛季氏也,非叛鲁也。孔子欲往,安知其不欲因之以张公室乎。观其奔吴而犹不忘宗国。孔子必有以先见其微矣。


如果你对薛方山纪述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薛方山纪述》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