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字卷之四 同动助动四之四

类别:子部 作者:清·马建忠 书名:马氏文通

    凡动字所以记行也。然有不记行而惟言不动之境者,如「有」「无」「似」「在」等字,则谓之「同动」,以其同乎动字之用也。有不记行而惟言将动之势者,如「可」「足」「能」「得」等字,则谓之「助动」,以其常助动字为功也。

    有、无 两字,用法不一,有有起词有止词者,有有起词而止词则隐见不常者。若记人物之有无,而不明言其为何者所有、何者所无,则有止词而无起词者常也。「在」字必有起词,而后系者为止词、为转词无常。他同动如常例。

    礼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物」与「事」,「有」之起词;「本末」「终始」,皆其止词也。

    孟梁上:庖有肥肉,*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四句「有」字,各有起词与止词也。

    庄秋水: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四句「无」字,各有起、止两词。

    左庄二十八:宗邑无主,则民不威;疆场无主,则启戎心。——两「无」字为读同上。

    孟离下: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有」「无」二字对待为句,各有起、止两词。

    间以「所」字合动字,系于「有」「无」两字之后以为止词者,「所」字篇内已引证矣。

    礼大学: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忿懥」动字也,「所」字合之,置于「有」字之后,所以为其止词也,犹云「忿懥之事」了。故「所忿懥」三字合成为「有」之止词。「有所恐惧」等句同解。

    史游侠列传序: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又滑稽列传: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

    又:世无远有所之。

    汉食货志: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又东方朔传:窃有所恨,不胜大愿。

    论八佾:君子无所争。——「所争」二字,「无」之止词,犹云「君子无争之事」也。

    又: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犹云「无所祷之处也,奥灶动乎哉!」

    汉高帝纪: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又苏武传:子为父死,无所恨。

    又陈汤传:彼亡则无所之,守则不能自保。

    又于定国传:论议无所拂。——诸引句皆以「所」字合于动字,置于「有」「无」两字之后而各为其止词也。

    「有」「无」两字后习用「以」字介词以系动字于后,而止词则隐而不书。

    孟梁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两言「有以异」,又两言「无以异」,「异」,动字也,以「以」字介于「有」「无」两字之后,其实「有」「无」两字之止词隐而未书。「有以异乎」者,犹云「果有何以相异」也。「无以异也」者,犹云「实无何以相异」也。「何」字乃「有」「无」之止词,今不明书,下同。

    荀子荣辱:知虑材性,固有以贤人矣,夫不知其与己无以异也。③

    易系辞: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又: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其疏云:‘圣人有其神妙以能见天下深赜之至理也’,‘圣人有其微妙以见天下万物之动也’,是则「有」之止词乃「其神妙」与「其微妙」也,而「以」后诸字乃所以记「神妙」与「微妙」之功效耳。

    汉贾谊传: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

    庄人间世:予其有以语我来!

    韩送石处士序: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耶?

    论子张: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犹云「无事以为」也。

    庄逍遥游: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犹云「瞽者无目以与」也,「聋者无耳以与」也。

    汉贾捐之传:臣愚以为非冠带之国,禹贡所及,春秋所治,皆可且无以为。

    史平原君列传: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韩与崔羣书:仆无以自全活者。

    又上张仆射书:抑而行之,必发狂疾。上无以承事于公,忘其将所以报德者;下无以自立,丧失其所以为心。——诸引句,「有」「无」两字后必有止词隐而未书者,而后以「以」字为介,即以言所「有」所「无」字功用也。

    间有以「与」字为介者,句法亦同。

    左哀八:鲁虽无与立,必有与毙。——犹云「鲁虽无人与立,必有人与毙」也。是「人」字乃「有」「无」两字之止词,今虽不明书,而其意已显然矣。

    「有」字后紧接动字,则有「惟有」之解。

    论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杀」动字也,紧接「有」字,幷未间以介字,则作「惟有」之解。犹云「志士仁人决不求生以害仁,惟有杀身以成仁而已。」「无」字作「不」字解者常也。

    孟公下: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犹云「故君子惟有不战而已,战则必胜」也。

    左宣十五:受命以出,有死无霣。——犹云「受君命以出,惟有死耳,决无废坠君命之理。」

    又: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有」后紧接「毙」字,「毙」,动字也,「以国」者,所以状「毙」也,此句内「有以」二字不连,不同前例,犹云「城下之盟,宁以国毙,不能从也。」「宁」与「惟有」同意。

    以上各节,所引「有」「无」两字,皆有起词。

    凡记人物之有无,惟有止词而无起词,约指代字篇内,「有」「无」两字或以为代字者,以其隐指某人故耳。今以「有」「无」两字列于同动,故类及之。

    孟梁下:今有璞玉于此。——今以璞玉置之当前,于此见有璞玉焉,至何人有此璞玉则不言也。故「有」字见为无起词者此也,而「璞玉」实为之止词也。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

    又子罕:有美玉于斯。

    又雍也:如有复我者。

    又先进:有民人焉,有社稷焉。

    又宪问: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

    又阳货:不有博奕者乎?

    孟子梁惠王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又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

    又滕文以下: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又离娄下:有进而与右师言者,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

    又滕文公下:有童子以黍肉饷。

    又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

    又滕文公下:有人于此。

    又尽心上:有事君人者∣有安社稷臣者。——等句,只言有其人耳,而并未言有于何人者,故皆无起词。

    以上所引「有」字,于约指代字篇内作为「某人」之解者,以其隐有「人」字故耳。

    至孟梁惠王下: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王之臣」乃约数之母,非起词也,犹云「王臣之中有如是之人者。」

    故孟梁惠王下:古之人有行之者。

    孟离娄上: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等句,胥是道也。

    又滕文公上: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句内「上世」二字,非起词,亦非约母,只记时之加语耳,不可不辨也。惟如是句法,鲜有用「无」字者。

    孟梁上: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犹云「仲尼徒中无人道及桓文之事」也,舍此则仅见矣。「无」字作为「无人」之解,此约指代字篇所以作为代字,使学者易于领悟,今既别以同动,故以类焉。

    庄逍遥游: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又: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又齐物论: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又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

    又: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

    又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诸「有」字句法同上。

    韩应科目与人书: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

    又上张仆射书:其中不可者,有自九月至明年二月之终皆晨入夜归。——诸「有」字同上。

    「有」「无」两字用以决事之有无者,亦惟有止词而无起词,其止词概为读。且「有」「无」两字,先后乎其止词无定。

    礼大学: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所」字至「者」字,读也,「有」之止词,以其先乎「有」字,故加「之」字以代止词;又以有弗辞「未」字,故「之」字先乎「有」字。

    又: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之」字所以指前读也。前引两句,「有」「无」两字皆后乎读,惟有止词而无起词也。曰「未有」,曰「无之」,皆决辞也。

    又: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也。——犹云「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未有也。」——后两句同此。此「有」字则先读矣,句意同前。

    论里仁:盖有之矣。——「之」指前文,「有」者,决辞也。⑥

    又述而:盖有不知而作之者。——句义同前。

    孟梁下:于传有之。——「之」亦指上文。

    又公上: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夫子」,止词。

    又公下: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犹云「君子而可以货取者未之有也。」「焉有」者,设问以反决也。

    至孟子滕文公下云: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汉书司马相如传云:且夫王者固未有不始于忧勤而终于佚乐者也。——两句,则「未有」两字错置于读之间,犹云「枉己者能直人者未之有也。」他句仿此。

    韩文欧阳生哀辞云:自詹以上,皆为闽越官,至州佐县令者,累累有焉。——「有」字仍为决辞。

    统观诸所引者,所有「有」与「未有」,惟以决有无其事耳,故其事为止词。而未言为何者所有,故无起词。如此句法,固不胜书,而「无」字往往以「未有」二字代之,故罕见焉。「无」字代「不」字,常语也,此不载,载诸状字篇内。

    如句首不言「无」而言「不有」者,则往往有假设之辞。

    左僖十;不有废也,君何以兴!

    又僖二十八: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上者,谁扞牧圉?

    又文十二:不有君子,其能国乎?——四引「不有」,挺接上文,皆在句首,解若「若无」之意。

    至又僖二十八云:以君之灵,不有宁也。——「不有」二字非在句首,则无「若无」口气矣。

    在 字言人物所处之境,同动也。其止词则名字、动字皆可。然有介以「于」字者,有不介者,意无少异也。

    无介字者。

    左桓六:季梁在,何益?——单言「在」字而无止词,与内动无异。

    礼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在」之后,皆以动字承之,以明「大学之道」所在之事也。

    其后云: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所谓齐家在修其身者,云云。——诸「在」字与上同义。

    孟离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三引「在」字后皆以名字为止词。

    又告上:所敬在此,所长在彼。——两「在」字后以代字为止词。

    史冯唐列传: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巨鹿也。——「巨鹿」地名,后于「在」字,而无介字以间之。

    左文元:楚国之举,恒在少者。

    又宣十二:晋师在敖鄗之间。

    又:参之肉将在晋军。

    又僖十五:羣臣敢在下风。

    韩上于襄阳书: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

    又送孟秀才序:其要在详择而固交之。——诸所引「在」字后,或为名,或为读,或为顿,皆无介字。

    介以「于」字者。

    史信陵君列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犹云「公子能急人之困在于何也?」「安」状字,有「于何」之解,此为「在」之转词。与

    孟子梁惠王上: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同一句法,「恶」然字,亦有「于何」之解。所引两读,各为「在」字起词。

    至礼大学:心不在焉。——「焉」代字,解「于此」也,而为「在」之转词。

    汉鼌错传: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于良将」,「在」之转词。

    史淮阴侯列传: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三「在」字后所有名字,皆以「于」字介焉。

    左僖二十七: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于是」二字虽先「在」字,乃转词也。

    汉贾谊传: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

    又: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两引「在」字,其后一为名字,一为动字,皆有「于」字以介焉。

    韩黄家贼事宜状:假如尽杀其人,尽得其地,在于国计不为有益。——「在」后名字,亦以「于」字为介。

    「在」字之于句也,有不明书者。

    《秦策》: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犹言「在于朝」「在于市」也。

    《庄?达生》:人之所取畏者,袵席之上,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犹云「人之所取畏者,在袵席之上,飮食之间」云。此句并无介字,然则必有同乎动字者隐而未书,解以「在」字,于义最顺。

    其它同动字为似、类等字。至如、若等字,虽为状字,而其用与动字无异,亦可列入同动字也。

    似。

    论乡党:屛气似不息者。——广韵:‘「似」,「类」也,「象」也。’故「不息者」,可为「似」之表词。

    庄秋水: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不似」二字,所以决言前后两读之不相同也。煞以「乎」字,则设问而为反决之辞。

    左宣十:‘征舒似女。’对曰:‘亦似君。’——两「似」字后,一代一名。

    史曹相国世家:君似不及也。——然则「似」字后或为名字,或代字,或读皆可,此其所以同乎动字也。

    类。

    魏策:夫物多相类而非也,幽莠之幼也似禾,骊牛之黄也似虎,白骨疑象,武夫类玉,此皆似之而非者也。——三言「似」字,两言「类」字,皆有相象之意,故两字用法亦同。

    左庄八:曰:‘非君也,不类。’——「不类」者,「不类君」也。

    国策:王类欲令若为之。——犹云「王似欲令若为之」也。

    史酷吏列传:吾所为,贾人辄先知之,益居其物,是类有以吾谋告之者。——「类后一读,以为表词。是则「类」字后或名字,或代字,或读皆可。

    然汉书贾谊传: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类」字疏作「皆」字,然解作「似」字,则辞意较婉,亦无不可。

    韩答崔立之书:退自取所试读之,乃类于俳优之辞。——「类」后以「于」字为介,于义亦顺。

    然昌黎为韩滂墓志铭则云:为文词,一旦奇伟骤长,不类旧常。——则「类」字后并无「于」字为介矣。盖「类」字后如系名字,可介「于」字,若读,介以「于」字则不顺也。

    「如」字为用不一,而作「同」「若」之解者,其后皆有名、代等字以为止词,或为表词亦可,与动字无异,故列入同动字。「若」字亦然。

    如。

    史黥布列传:出就舍,帐御飮食从官,如汉王居。——「如汉王居」者,「与汉王居相同」也。

    又信陵君列传:复博如故。——「如故」者,「与前无异」也。

    又高帝本纪:诚如父言,不敢忘德。

    又:项羽使人还报怀王,怀王曰:‘如约。’——「如父言」者,「同父所言」也,「如约」者,「照所约」也。亦有「齐」「同」之意。

    又陆贾传:太尉亦报如之。——「如之」者,「与之同」也。

    又项羽本纪: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如此」者,「同前所云」也。

    论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如」者,「不同」也,比辞也。是则凡言「如之何」「如何」「如是」等语,皆此例也。

    若。

    史淮阴侯列传: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果若人言」者,「诚如人言」也。

    庄秋水: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又:计人之所知,若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若」与「不若」者,即「如」与「不如」也。是则凡言「何若」「曷若」者,均此矣。


如果你对马氏文通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马氏文通》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