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字卷之九 传言助字九之三

类别:子部 作者:清·马建忠 书名:马氏文通

    矣,传信助字也。说文谓之‘语之辞’,而柳州又谓之‘决辞’,则与诸传信助字无别。「矣」字者,所以决事理已然之口气也。已然之口气,俗间所谓「了」字也。凡「矣」字之助句读也,皆可以「了」字解之。

    「矣」字之助句与助读也无定式,惟视所助者之所置耳。所助者置诸前,辞意未足,则未读,置诸后而辞意已完,则为句。

    「矣」字助象静字以成句者固多,而以读为起词者,尤习见也。

    孟公下: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小矣」「近矣」者,犹云「卿位之非小与齐滕之非近,亦既章章明矣。」此所谓已然之口气也。「小」「近」两静字,皆助「矣」字。

    又离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论子路: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左昭元:小旻之卒章,善矣。

    又:刘子曰:‘美哉禹功,明德远矣。’

    榖僖十:吾君已老矣,已昏矣。

    庄知北游: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

    史管晏列传:今者妾观其志,志念深矣。

    ——诸引助「矣」字者义同上。而其所以皆成为句首者,以其置于句末,而辞气已足故也。

    以读为起词者。

    孟公上: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远矣」者,煞句也。「远」者何也?「夫子」之「过孟贲」也,此读之为起词也。

    又公下: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

    论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又里仁:以约失之者鲜矣。

    左哀二十五:是食言多矣。

    又十一:鲁之羣室众于齐之兵车,一室敌车,优矣。

    庄山木: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

    论八佾: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史萧相国世家: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

    汉张敞传:吾为是公尽力多矣。

    史卫将军列传: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

    又日者列传:能知别贤与不肖者寡矣。

    又信陵君列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又项羽本纪赞: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又: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

    又五帝赞:学者多称五帝,尚矣。

    又: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

    秦策: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

    韩重上张仆射书:以击球事谏执事者多矣。

    又:然则球之害于人也决矣。

    ——诸引皆象静字,煞以「矣」字为绝句,而其起词则无一之非读也。此种句法,凡以为论议也。

    「矣」助感叹句。

    论学而:鲜矣仁!——犹云「仁鲜矣」也。以其为感叹之句,故倒之。

    庄子田子方云:远矣全德之君子!

    书经牧誓云:逖矣西土之人!——两句皆此例也。

    其以读为叹句之起词者,尤数见也。

    公羊庄公十二年云:甚矣鲁侯之淑,鲁侯之美也!——此例已前见矣。

    助字内惟「矣」「哉」「乎」「欤」四字有用此式者。

    以上「矣」字之助象静,皆置句末,故谓之句。而同一助也,置于先者则为读。

    左昭三:姜族弱矣,而*将始昌。——「弱矣」者,象静之助以「矣」字也,承以「而」字,则前此者辞气未完,所谓读也。

    荀子荣辱: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

    左襄十四:武子所施没矣,而黡之怨实章。

    又昭七: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其施又大,所冯厚矣,而强死,能为鬼,不亦宜乎!

    又昭十五:子亦长矣,而在下位,辱必求之,吾助子请。

    ——诸引「矣」字后承以「而」字,皆同上。

    「矣」字助滋静字以成句者,凡以记时之久暂,或以记数之如干也。

    论季氏: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五世」「四世」者,记历时之数也,煞以「矣」字者,决已然之口气也。此种句法,记时者多。

    孟梁下: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又滕下: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

    史李斯列传: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

    齐策: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

    史淮阴侯列传:然兵困于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于此矣。

    又平原君列传: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

    汉司马迁传: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榖下,二十余年矣。

    又赵充国传:今天子遣赵将军来,年八九十矣。

    韩与陆员外书:其足迹接于门墙之间,升乎堂而望乎室者,亦将一年于今矣。

    又郓州溪堂诗序:上之三年,公为政于郓曹濮也,适四年矣。——诸引惟孟子两句言人物之如干,余记时耳。而记时诸句,已极用法之变。又诸引皆以绝句,故谓句。至如

    史记李斯列传云: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天下之半」者,记分数。

    庄子养生主云: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十九年」者,记时,「数千牛」者,记物。

    左传庄公十四年云:子仪在位十四年矣,而谋召君者,庸非贰乎?——「十四年」者,记时。

    诸引皆助以「矣」字,而承以「而」字,则又为读矣。

    此所谓诸煞「矣」字者,其读句之别,惟视所置之先后耳。

    句读之述往事者,「矣」字助之。「既」「己」等状字,加否无常。

    助句,不加「既」「己」等。

    孟公上: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而齐有其地矣」者,犹云「而齐已有其地矣」也。「矣」字之助,已寓「已」字矣,下句仿此。

    左僖二十八: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尽知之矣。

    又僖三十二: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又文十七: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

    又文十八:夫莒仆,则其孝敬,则弒君父矣;则其忠信,则窃卖玉矣。

    又成十六:初陨师徒者,而亦闻之矣。

    周语: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史酷吏列传:及身久任事,至三公列,子孙尊官,家訾累数巨万矣。

    ——诸引,皆述往事。其助「矣」字之句,虽无「已」字,而其意已隐寓矣。

    助句,加「既」「已」等。

    孟万上: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

    左僖三十: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孟告下: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

    左宣十一: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罪已重矣。

    齐策:谋成于堂上,而魏将已禽于齐矣。卫橹未施,而西河之外已入于 秦矣。

    赵策:虞卿未反,秦之使者已在赵矣。

    又: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

    史刺客列传: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

    汉食货志: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齐策: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赵策:鲁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之矣。’

    孟告上:牛山之木尝美矣。

    ——诸引皆述往事也,其绝句助「矣」字外,复蒙「既」「已」「固」「尝」各字,而辞气益复阐缓矣。

    同此句法也,先置则为读,而「既」「已」各字之有无,与「而」字之承否无别也。

    无「既」「已」先之。

    左成二:齐疾我矣,其死亡者,皆亲昵也。

    庄逍遥游: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

    越语:范蠡对曰:‘臣闻命矣,君行制,臣行意。’

    史虞卿列传:王曰:‘请听子割矣,子能必使来年秦之不复攻我乎?’

    楚策: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

    汉郑吉传: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

    韩潮州谢表:高祖创制天下,其功大矣,而治未太平也。太宗太平矣,而大功所立,咸在高祖之代。

    ——诸引「矣」字,述往事无「既」「已」状字为先,句法同前。以其先置而辞气未足,则为读。至承之者,则有有「而」字者,有无者,而与「矣」字所助之所以为读者无涉也。

    助读,有「既」「已」先之。

    左僖二十八: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

    左文七:既不受矣,而复缓师,秦将生心。

    吴语:吴既攻矣,将夹沟而*我,我无生命矣。

    史游侠列传: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庄大宗师: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途乎?

    汉高帝纪: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

    又贾谊传:国已屈矣,盗贼直须时耳。

    越语:今事已济矣,蠡请从会稽之罚。

    左僖三十;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赵策:鲁仲连曰:‘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诸侯而朝周。’

    ——诸引同上,皆读也,所异者有「既」「已」等状字先之耳。

    「三窟已就」述往事,「君姑高枕为乐」说未来,「矣」字助全句。

    「请听子割矣」说当前事,非述往事。

    「矣」字间助设事之读者。

    论语云: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中庸云: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左传隐公十一年云: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三节,设事之读,皆助「矣」字者,犹云「浸假而已有此矣」也。

    言效之句,率以「矣」字助之。

    孟梁上: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民」之「引领望之」者,「不嗜杀人」之效也,故煞以「矣」字而蒙以「则」字。兹有不可不辨者二:一、言效之句,概有连字先之。①其连字则「则」「斯」「而」诸字不定。连字篇各字下,已详言之矣。论语习用「斯」字,孟子间用之,后此用之者仅矣。二、「矣」字者,决已然之口气也,而效则惟验诸将来。「矣」字助之者,盖效之发见,有待于后,而效之感应,已露于先矣。盖不嗜杀人之君,民之望之者已久矣。今诚有之,岂有不然者矣乎!

    左僖二十七:楚始得曹,在新昏于卫。若代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

    又文七: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

    吴语:王孙雒进,顾揖诸大夫曰:‘危事不可以为安,死事不可以为生,则无为贵智矣。’

    赵策:今知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则二君为之次矣。

    又:如是,则二主之心可不变,而君得其所欲矣。

    齐策: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

    论语述而:我欲仁,斯仁至矣。

    孟离上: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庄应帝王: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史陆贾列传: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又汲郑列传: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僇矣。

    又大宛列传: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鸟孙仑头易苦汉使矣,为外国笑。

    诸引助以「矣」字者。其句首或有连字,或无连字,至不一矣,而以言效之必至者一也。

    有两事同时,其先者助以「矣」字,盖视他事又为已然矣。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又云:‘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榖梁传庄公七年云:失变而录其时,则夜中矣。

    ——三绝句之助「矣」字者,皆可加以「已」字,盖视他事又为先矣。

    至句非前例所概,而亦助「矣」字者,要不外「了」字之口气也。

    「了」者,尽而无余之辞。而其为口气也,有「已了」之「了」,则「矣」字之助静字而为绝句也,与助句读之述往事也:有「必了」之「了」,则「矣」字之助言效之句也。外此,诸句之助「矣」字而不为前例所概者,亦即此「已了」「必了」之口气也。是则「矣」字所助之句,无不可以「了」字解之矣。

    论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可谓孝矣」者,犹云「即此已可」之谓也。

    论语述而云: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犹云「见圣人既已不得矣,而得见君子者亦可」也。

    史留侯世家:孺子可教矣。

    公宣六:虽然,吾亦不可复见吾君矣。

    汉李广传:且广年六十余,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矣。

    左*元:太子不得立矣。

    庄秋水: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又徐无鬼: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赵策:请发而用之,则有余铜矣。

    汉贾谊传:夫存亡之变,治乱之变,其要在是矣。

    论八佾: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诸引句,坐动或为「可」「能」「得」之了动字,或为「有」「在」之同动字,或为「喜」「欲」之外动字,而皆以「矣」字助之者,盖事非已过,而其理势已一定而无复有变矣。此亦可谓决其必了之口气也。

    论阳货:孔子曰:‘诺,吾将仕矣。’——「吾将仕矣」者,犹云「吾之出仕于将来,已可必于今日」也。于将来之事而助「矣」字者,所谓决其必了之口气也。

    左僖二十八:今日必无晋矣。

    又襄十八:师速而疾,略也,将退矣。

    又襄八:自今郑国不四五年,弗得宁矣。

    越语:君王勉之,臣不复入越国矣。

    魏策:支期曰:‘王急召君,君不行,血溅君襟矣。’

    又: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左僖五: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又僖二十五:谍出曰:‘原将降矣。’

    又昭三:此季氏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

    又昭十二:王出,吾刃将斩矣。

    又:齐君弱吾君,归,弗来矣。

    ——诸引句之助「矣」字者,其事则属将来,而其理势已可决其如是而必无他变矣。

    又论议之文,「矣」字往往上连「而已」两字者,所以言重之也。

    孟子梁惠王上云: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而已矣」者,止此而无余之辞也。凡语已辞咏叹深至,则辞气纡余而长,所谓重迭言之也。如此句法,不绝于书。

    然孟子万章上云: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此「而已矣」,与上义同而用别,盖两「而已矣」,其辞气则止此而无余之义也。而彼为绝句,辞意已全,此为起读,反起下文。此正所谓「矣」字之助句与助读也无定式,惟视所助者之所置耳。

    经生家谓经籍内有「也」「矣」两字互相代用者。

    论语先进云: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以为「也」代「矣」字。

    论语里仁云: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又以为「矣」代「也」字之证。蒙谓「皆不及门也」者,决言同时之事,「也」字为宜。至「其为仁矣」之读,夫子自叹未见好仁者之眞恶不仁者,故追忆眞恶不仁者之曾已为仁之时,直使不仁者不得加乎其身云。此似追记已事,助「矣」字为宜。夫「矣」「也」两字皆决辞,有时所别甚微。若非细玩上下文义,徒以一时读之顺口,即据为定论,此经生家未曾梦见文通者,亦何怪其尔也?

    已、耳、尔

    已,语终辞,与「矣」同义。

    「已」字有为状字者,有为叹字者,兹不论。论其为语已辞,则与「矣」字同义。

    礼檀弓:生事毕而鬼事始已。

    左襄二十九:虽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汉礼乐志:自夏以往,其流不可闻已。——三引「已」字绝句,皆同「矣」字,决已然之口气,而皆有已了之意也。

    庄子养生主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殆已」者,即「殆矣」也。惟「已」字单用,不时见于书,而与其它了字合者详下。

    「已」为动字,故「而已」两字,间亦殿句。

    左传桓公六年云:在我而已,大国何为!

    又成公十六年云:楚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凡云「而已」者,皆尽而无余之辞也。

    若汉书序传云:敞义依霍,庶几云已。——「云已」者,犹「云尔」也,见下。

    盖「已」「矣」「耳」「尔」四助字,其义有相似者。

    日知录谓‘「而已」为「耳」。’耳与「矣」同义,有「止此」之解,助句助读,惟所用耳。

    助句。

    论阳货:前言戏之耳。——此「耳」字,助句也,解同「而已」,而有「止此」之意。

    孟离下:尧舜与人同耳。

    史魏其传:太尉丞相,尊等耳。

    史张陈列传: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

    又淮阴侯列传: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又留侯世家: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耳。

    汉戾太子传:子盗父兵,以救难自免耳。臣窃以为无邪心。

    齐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魏志王粲传注: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

    韩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若所谓时者,因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

    又谏佛骨表: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又: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纔十八年耳。——诸引句,皆助「耳」字,同上。且皆居后,辞意已足,故谓之句。

    助读。

    孟梁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不百步耳」者,犹云「止此百步而已」也。然先置,提起下文,故谓之读。

    孟告下:人病不求耳,子归在求之,有余师。

    史货殖列传: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

    又项羽本纪: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汉贾谊传:逐利不耳,虑非顾行也。

    又: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上之化也。

    史信陵君列传: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

    又: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

    汉张敞传:夫周公七年耳,而大将军二十岁。海内之命,断于掌握。

    又贾山传:一君之身耳,所以自养者,驰骋弋猎之娱,天下弗能供也。

    又司马迁传: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

    又杨恽传: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又刘歆传:夫可与乐成,难与虑始,此乃众庶之所为耳,非所望士君子也。

    ——诸引读之助「耳」字者,皆有「止此而已」之解。在文为撇笔,故多引以尽其变。

    「耳」字,后世用之,有非「而已」之解者。

    魏志崔琰注:后与南郡习授同载,见曹公出。授曰:‘父子如此,何其快耳!’

    吴志刘惇传注:吴主共论鲙鱼,何者最美?象曰:‘鲻鱼为上。’吴主曰:‘论近道耳,此出海中,安可得邪?’象曰:‘可得耳。’——「何其快耳」之「耳」,有咏叹之意。「可得耳」之「耳」,乃语之余声,言外犹云「易得」也。皆与「而已」义别。

    尔字,广韵云:‘词之必然也。’「尔」通「尔」。郑注檀弓谓‘「尔」,语助’也。「尔」本状字,解「如是」也。今为传信助字,可殿句,可殿读焉,而亦有「而已」「如是」之意。其所以别于状字者,盖加有决断之口气耳。

    论乡党:便便言,唯谨尔。—「唯谨尔」者,犹云「唯有谨而已」也,言外有决其如是也。

    公庄四:其国亡矣,徒葬于齐尔。

    又庄十二:万曰:‘甚矣鲁侯之淑,鲁侯之美也!天下诸侯宜为君者,唯鲁侯尔。’

    又僖三十一: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太山尔。

    又僖二:君若用臣之谋,则今日取郭而明日取虞尔。

    又宣十五: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

    ——语引「尔」殿句,义同上。皆出公羊传,他书不概见。②

    公羊传又以「尔」字助询问之句,而带有「若是」之义。

    隐公元年云:然则何言尔?——犹云「然则何为言之若是」也。

    其隐公二年云:何讥尔?

    隐公三年又云:何危尔?

    至僖公二年云:则中国曷为独言宋齐至尔?——诸此句又公羊传所独也。

    惟昌黎答冯宿书有云:君子不为小人之恟恟而易其行,仆何能尔?——此「尔」字,有「如是」之解,与公羊句同。

    「尔」字合「云」字,重述前文也。

    孟滕下:不行王政云尔。

    又离下:薄乎云尔。

    又尽上:子谓之姑徐徐云尔。

    又公下: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

    榖隐元: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

    韩庐君墓志铭:其义以为道可与古之夔皋者侔,故云尔。

    ——凡引「云尔」者,犹云重决其所云之如是也。

    若「云尔」两字间于句中,则其义同,而无决断之口气矣。

    论语述而云:则可谓云尔已矣。——犹云「可谓所云如是而已」也。盖此句以「已矣」为决辞矣。是犹「尔」字施于句读之中,则为状字而非助字矣。

    孟子告子上云: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彼有取尔也。——犹云「降才如此」也,「彼有取而如是」也。

    有以「尔」字合「焉」字者。

    公羊传隐公二年云:前此,则曷为始乎此?托始焉尔。——何注:‘「焉尔」,犹「于是」也。’蒙谓「托始焉尔」者,「托始于此而已」也。以「于此」解「焉」字,「而已」解「尔」字,于辞意正合。传者之意,以为始灭先乎春秋者有之矣,春秋时则未之闻,今故托始于此时而已,非谓自古及人始乎此也。

    又云:纪子伯者何?无闻焉尔。——「无闻焉尔」者,「无闻于其时而已」。盖公羊氏口授相传,至汉始记于竹帛。而当时纪子之称君称大夫者,失其闻矣。

    以上诸引,皆「尔」字之助句也。

    汉书田叔传云:相曰:‘王自使人偿之。不尔,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不尔」者,「不如此」也。两字为读,「尔」字助之,以为决辞。


如果你对马氏文通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马氏文通》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