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邪在胸膈

类别:子部 作者:明·吴有性 书名:瘟疫论

    瘟疫胸膈满闷,心烦喜呕,欲吐不吐,虽吐而不得大吐,腹不满,欲饮不能饮,欲食不能食,此疫邪留於胸膈,宜瓜蒂散吐之。偶斋云,此种用西洋法吐之亦可。

    瓜蒂散甜瓜蒂"一钱〔\ 赤小豆"三钱研碎〔\ 生山栀仁"二钱〔。右用水二锺,煎一锺,後入赤豆,煎至八分,先服四分,一时後不吐,再服尽,吐之未尽,烦满尚存者,再煎服,如无瓜蒂,以淡豆豉二钱代用。

    辨明伤寒时疫或曰,子言伤寒与时疫,有霄壤之隔,今用三承气,及桃仁承气\ 抵当\ 茵陈诸汤,皆伤寒方也,既用其方,必同其症,子何言之异也,曰,夫伤寒必有感冒之因,或单衣风露,或强力入水,或临风脱衣,或当檐出浴,常觉肌肉栗起,既而四肢拘急,恶风恶寒,然後头疼身痛,发热恶寒,脉浮而数,脉紧无汗为伤寒,脉缓有汗为伤风,若时疫初起,原无感冒之因,忽觉凛凛,以後但热而不恶寒,然亦有所触,因而发者,或饥饱劳碌,或焦思气郁,皆能触动其邪,是促其发也,不因所触,无故自发者居多,促而发者,十中之一二耳,且伤寒投剂,一汗而解,时疫发散,虽汗不解,伤寒不传染於人,时疫能传染於人,伤寒之邪,自毫窍而入,时疫之邪,自口鼻入,伤寒感而即发,时疫感久後发,伤寒汗解在前,时疫汗解在後,伤寒投剂,可使立汗,时疫汗解,伏其内溃,汗出自然,不可以期,伤寒解以发汗,时疫解以战汗,伤寒发斑病笃,时疫发斑病衰,伤寒感邪在经,以经传经,时疫感邪在内,内溢於经,经不自传,伤寒感发甚暴,时疫多有淹缠二三日,或渐加重,或淹缠五六日,忽然加重,伤寒初起,以发表为先,时疫初起,以疏利为主,种种不同,其所同者,伤寒时疫,皆能传胃,至是同归於一,故用承气汤辈,导邪而出,要之伤寒时疫,始异而终同也。夫伤寒之邪,自肌肤而迳传 ,如浮云之过太虚,原无根蒂,惟其传法,始终有进而无退,故下後皆能脱然而愈,若时疫之邪,始则匿於膜原,根深蒂固,发时与荣卫交并,客邪经由之处,荣卫未有不被其所伤者,因其伤,故名曰溃,然不溃则不能传,不传邪不能出,邪不出而疾不瘳。时疫下後,多有未能顿解者何耶,盖疫邪每有表 分传者,因有一半向外传,邪留於肌肉,一半向内传,邪留於胃家,邪留於胃,故 气结滞, 气结,表气因而不通,於是肌肉之邪,不能即达於肌表,下後 气一通,表气亦顺,向者郁於肌肉之邪,方能尽发於肌表,或斑或汗,然後脱然而愈,伤寒下後,无有此法,虽曰终同,及细较之,而终又有 不同者。

    或曰,伤寒感天地之正气,时疫感天地之戾气,气既不同,俱用承气,又何药之相同也,曰风寒疫邪,与吾身之真气,势不两立,一有所着,气壅火积,气也火也邪也,三者混一,与之俱化,失其本然之面目,至是均谓之邪矣,但是以驱逐为功,何论邪之同异也。假如初得伤寒为阴邪,主闭藏而无汗,伤风为阳邪,主开发而多汗,始有桂枝麻\麻黄之分,原其感而未化也,传至少阳,并用柴胡,传至胃家,并用承气,至是亦无复有风寒之分矣,推而广之,是知疫邪传胃,治法无异也。


如果你对瘟疫论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瘟疫论》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