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正文 前言 《心经》,全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罗马字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也称《般若波罗蜜心经》,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摩诃,意即伟大的;般若,译为智慧;波罗蜜多,即到达彼岸,完成智慧。心经则为“首要之中心教义”,故全名译为“完成至高无上智慧的首要法门”。《心经》属于《大品般若经》六百卷中的一节,乃大乘佛法之深法、《大般若经》之心髓。全经只有一卷,可谓言简而义丰,词寡而旨深。 相传《心经》写于公元前1世纪的贵霜帝国(Kushan Empire,古国名)境内,公元222-254年,月氏和尚支谦将它译成汉语,这也是历史上最早的《心经》汉译本。《心经》历代的译本共有十四种,其中流通最广的是玄奘大师的翻译本。玄奘的译本,共二百六十字,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皆空的佛教义理,而归于“无所得”(不可得),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证得菩提果。由于经文简短,便于持诵,流行甚广。近现代,玄奘的译本又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除了玄奘的译本,还有失译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神咒》,旧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传为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所译。现存异译本有六种: 唐摩揭陀国三藏.法月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阙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智慧轮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成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敦煌发现译本《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宋西天三藏.施护译《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玄奘译本、失译本和敦煌本为“小本”,只有正文;其余为“广本”,有序、正、流通三分。 《心经》的现存梵本有在尼泊尔发现的广本和日本保存的各种传写摩刻小本。日本手抄贝叶梵本,为609年以后所作。另外,在我国的敦煌还发现了《心经》的七种译本,其中,广本与藏文大藏经所收录的《心经》相同。 《心经》的注疏相传有两百余种,仅中国撰述即有四十余种。印度提婆的《心经注》、唐朝新罗僧人圆测的《心经赞》等都是著名的《心经》注疏本。 所谓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人生在世,为什么烦恼总是紧紧跟随?怎样才能祛除烦恼,让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或者,你念诵一遍《心经》就可以马上找到答案。佛经上说,念诵《心经》的功德,不亚于念诵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历代的修行者都通过反复念诵佛经得到殊胜的加持,各家各派更是将之列入朝暮课诵。佛教中以《大般若经》为大乘佛教中最古老、最重要的经典,而《心经》即是将此经典浓缩成最精简的佛教根本思想。 诵读《心经》可以瞬间抛开烦恼,让心变得宁静,这种宁静可以生出一种力量,这个力量就是智慧。净空法师说:“佛法,就是给我们讲解宇宙的真相。”佛法,也可以观照我们的人生。《心经》的经文极其简短,很方便人们随时诵记。我们可以在反复的诵读中,渐渐开启智慧,渐渐领悟宇宙的真相、人生的真谛。 正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 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 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大颠禅师注心经 [唐]大颠禅师 大颠幼年即心远尘俗,后与药山、惟俨同拜惠照和尚为师。惠照是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怀让的弟子,受法后居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创立曹溪派系,成为南宗之祖。此派对《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钻研颇深。大颠在西岩削发受戒,从惠照处获益不少。 大颠禅师注心经与众不同,他不是从字面到字面的惯用解法,而是通过自身修持体验证悟出的结果,文中大颠征引了大量的禅宗公案,以禅解经,别有意趣。大颠是修一心禅的,所说的话,让人感到驴唇不对马嘴,但没有极高的修为,说不出这种禅机,因为觉悟太低是很难证悟到这一步的。 大颠禅师注心经 大颠禅师宝通述(1) 夫《心经》者,未曾举起,已是分明,何须注解!然而世尊出世,现种种相,谈说种种法。五事①施化,五种②立题,广辟玄门,诱导群品,于第五时说此般若最胜大经,有唐玄奘三藏奉诏译成,流于此土。尽六百卷,谈空一味,显法多门。于其数中,最简要者,五十四句,计二百六十字。其文大直,反成难晓,岂欲传诸达道,庶几接引初机。若能对己返照,穷究见闻,先取见性,次第入顿,后无凝滞,终到牢关。设或未然,且听末后句。 【摩诃】 梵语,此翻为“大”,又云“平等”。 世间最大,莫过虚空。《金刚经》云:“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所以灌溪道:“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大道无边际,虚空难度量。” 雪峰道:“仰望不见天,低头不见地。”虽然恁么广大,谁知有一物,更过于此。且道是甚么物?还识这个◎①么?太虚虽广,不能包其体;日月虽明,不能喻其光。达摩云:“宽则遍法界,窄也不容针。”庵虽小,含法界,放开大者无外,收来小者无内。藏山于泽,藏舟于壑,藏天下于天下。若从这里会得,万象森罗,情与无情,皆同一体。方信道:“满目青山无寸树,极目绿水绝波澜。”光明洞耀,照彻十方,譬如千日,放大光明。古人道:“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②,尽大地是个法身③王。”经云:“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岂不见。”云门道:“一条柱杖子,化为龙,吞却乾坤去了也。”山河大地从什么处得来?若从这里,一一明得便了。芥子纳于须弥,须弥纳于芥子。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神通自在,出没自由。或现大身,满虚空界;或现小身,微中极微,细中极细。抛向诸人面前,打鼓普请看不见! 会么?海底金乌天上日,眼中童子面前人。 【般若】 梵语,此翻“智慧”。 愚痴之人,不见自性,造作粗恶,用事无智,生遭王法,死堕阿鼻①。若能转愚为智,用事聪明,具大福德,知因识果,令人恭敬,不受贫苦。若有人反思从前,所做过恶,逐日忙忙,不觉不知,愚痴颠倒,忽然自醒,念念生死,末后何归,有大苦恼。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舍不得苦。杳杳冥冥,前路暗黑,魂识纷飞,无家可归。依草附木,饥渴苦恼,亲戚不睹,莽莽荡荡,忧愁之苦。或在地狱,一日一夜,千死万生。或堕畜生,久受困苦,无人救济。长劫受苦,忽能自觉,昼夜反思。尘劫以来,前种种苦,但受无常。亲近知识,发大智慧,见自本性,顿悟无生。反前愚痴,智慧福德,皆归空寂。神通妙用,治生产业,治世语言,同归般若。转凡成圣,自知当作佛,是心是佛,生极乐国。念念慈,常谈般若,济诸贫苦。变大地作黄金,搅长江为酥酪。一切诸法,无非佛法。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方信道:“无众生可度,无三界可出,无涅槃可证,本来具足。”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经行及坐卧,常在于其中,为人自肯,决定无疑。说此难信之法,稀有之事,悟者方知。 更参末后一句,始到牢关。如何是末后一句?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波罗】 梵语,此翻“到彼岸”。 迷者此岸,悟者彼岸。经云:“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若迷本性,三业①昏暗,六根内盲,妄认四大、六根为己。此是众生颠倒,认贼为子,迷自本性,轮转生死,即在此岸。出壳入壳,辗转不觉。改头换面,长劫受苦,无有休息。若一人反真归源,穷理尽性,亲见本来面目,顿悟无生,便登彼岸。一得永得,一悟永悟,更不复生,轮回永息,生死永断,做一个物外闲人。任性逍遥,寂然快乐,名曰“极乐”。 大颠禅师注心经 大颠禅师宝通述(2) 如何是极乐? 除是我家亲弟子,谁人肯向里头行。 【密多】 梵语,此翻“极则”也。 “密”者,和也;“多”者,诸法也。“密”之一字,喻于太虚,能包于万法,万法尽在太虚之内。众生一性放开,亦能包于太虚,太虚亦能合于种性。太虚为体,万法为用。太虚之中,森罗万象,情与无情,总在太虚之内。众生佛性,亦能包合于太虚。太虚之内,有八万四千恒河沙异类种性,俱不可说,尽在众生一性之内。一性喻于密,密能均和,和合为一;一性为密,种性为多,故曰“密多”。 【心】 “心”者,是众生之本源。一切诸法,同归于心。万法是心之异名,分为八万四千,广则无穷无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所以道:“众星皆拱北,无水不朝东。” 又道:“现前一心,本具千法,举心动念,具大总持。”从上祖师,以心传心,以心印心。五千四十八卷,八万四千法门,多种方便,皆从此个字流出。将须弥做笔,海水为墨,书这一个字,犹不能尽。人人尽有这一个字,所以不能自见,说亦不信,须是亲见,方能信也,唤做一字法门。众生不信“是心是佛”,佛有多种方便指众生见自本性,未能见者,须是一一分明指出。 教中道:“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须是亲见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须是亲见般若。 夹山道:“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须是亲见祖师意。 又道:“目前无法,意在目前。” 又道:“道在瓦砾,道在尿屎,道无乎不在。” 又云:“唯一紧密身,一切尘中现。” 又道:“见色便见心。”众生只见色,不见心。为何不见?只为识性昏暗,六根内盲,不觉不知。若能穷究,步步行行念兹在兹,磕着碰着,忽然亲见,名曰“见性”。此性,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须是左顾右盼,回头转脑。瞻之在前,忽然在后。处处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若能如是会,方得契如如。此性无形无相,于不见之上亲见,于亲见之上不见。离种种相,见自本性,是名“妙道”。 二祖问达摩:“乞师安心?”达摩云:“将心来,我为汝安。”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达摩云:“为汝安心竟。”二祖于此大悟,得无心之道。 会么?若得心空皆及第,凡圣原来共一家。 【经】 “经”者,径也,是众生修行之径路。蓦直便行,向万里无寸草处去。切忌当头,举心动念,便堕泥犁①。 要识此经么?五千四十八卷,皆从此经出。岂不见,僧问云门:“如何是学人一卷经?”云门答曰:“举起甚分明。”又问:“僧念什么经?”僧云:“念《维摩经》。”云门云:“我不问你念《维摩经》!念的是什么?”若从这里会得,出息不涉万缘,入息不居阴界,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这一卷经,人人本有,亘古亘今,只为众生不悟,所以信之不及。何也?此一卷经,流浪多劫,迷背此经。忽然有人,一言下顿悟,方信道:此经不从外得,自知从己流出,声声不绝。“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然虽如此是,不可依样画猫儿。何也?须亲见此经始得。 【观自在菩萨】 若信于此,但去静坐。坐令极静,举心动念,有一无位真人,常在赤肉团上,出出入入。这里亲见此菩萨,悠游自在。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一刹那间,周遍沙界。十方游历遍,不见佛行踪。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于不见中亲见,于亲见中不见。若从这里见得观音菩萨,应物并随形,何曾欠少。起坐镇相随,同起复同倒。同欢同笑,同叫同闹。 大颠禅师注心经 大颠禅师宝通述(3) 会么?眼里闻声方始知。 【行】 “行”者,修行也。欲行千里,一步为初,看这一步从何而起。若知起处,便知生死之根源。 古人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岂不见,石霜问石头:“举念不停时如何?”石头:“咄!云是谁举念?”石霜于此大悟。但如此体究,念念不离于当处。凡举心动念,语言、三昧,自观从何而出。 古云:“何不自闻闻。”方信道,从佛口生,从佛口出。 古云:“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宝公云:“未了之人,听一言。只如今,谁动口。” 经云:“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谛观声声,从自己流出。念念不绝,十二时中,常读是经。叫佛一声应一声,本来面目太分明。若能如是,唤做返本还源。 如何是源?水流源在海,月落不离天。 【深】 “深”者,彻骨彻髓处也。 古云:“为道损之又损。”但去静坐,日夜反照,照尽髑髅,五蕴顿彻,丝毫不挂,如父母未生相似,烧了一般,贴体汗衫都脱却。反求诸己,廓然无我,自然到家。 古云:“不是不归家,家贫归不得。”谷幽深远,无人能到。 古云:“去年穷未是穷,今年穷始是穷。去年穷无卓锥之地,今年穷,锥也无。”若能如是,方知“无舌人能解语,无手人能行拳”。 【般若】 “般若”者,梵语“智慧”。 大凡为人,须有智慧。若无智慧,只知事逐眼前过,不觉老从头上来。不信此语,外道聪明,无智慧。若是大智之人,知有生,便知有死。当自坐观,生从何来,死从何往。若有人,发此一念,便能亲近知识,抉择生死之法。若不如此,但信此语:“世间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古云:“若一人反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消殒。”若要明末后一着,但将《龙牙颂》仔细冷观。学道先须且学贫,学贫贫后道方亲,一朝体得成贫道,道用还如贫的人。如此悟去,世间将不去,唯有一空身,是大安乐。 会么?撒手到家人不识,更无一物献尊堂。 【波罗】 梵语,此翻“到彼岸”。 迷者轮回转,悟者轮回恝。若要到彼岸,须是自生智慧。譬如渡河人,河深难得渡,须用桥道、船车、木排、竹筏多种方便,布置盛载,过此深河,前多种方便之物都无用处。见性悟道亦复如是。又譬如盲人求医,路远不能自行,须假人牵,兼手中有杖。无此二物,终不能到。既到医师处,为他点开眼目,便见光明,其杖与牵人,都无用处。顿悟涅槃正路,亦复如是。未得见性悟道,须用作福,福至心灵,须假坐禅行道,看读圣教,看话下语,一切顿悟。从前多种方便,有为之法,尽是闲家具,留与后人看。目开之人,渡河之者,来去自在,一过永远,一悟永悟,更不复迷。得兔忘睇,得鱼忘筌,得意忘言,做一个物外闲人,十二时中,诸圣鬼神,要见无由。一切圣贤觅踪迹,皆不可得。此是已到岸者。故云“波罗”。 会么?及尽玄微妙,回程月下行。 【蜜多】 梵语“无极”,又云“究竟”。 故“蜜”之一字,喻于太虚能包万法。譬如众药,其味不同,用蜜匀和,同归一味。诸佛性空,亦能充满于法界,包含一切。异类种性,会源归一。识得一,万事毕。如何是一?吾道以一贯之。 洞山道:“二十年要打成一片不能。”得到这里,方知佛法平等,无有高下,回归一体,无佛可做,无众生可度,一体同观,故曰“蜜多”。 大颠禅师注心经 大颠禅师宝通述(4) 【时】 “时”者,正见之时,一无可见。亦无过去、未来、现在,与虚空平等。上无攀仰,下绝已躬,圆顿之位,皆不可得,玄之又玄,等无有二,共归一时。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者,色、受、想、行、识。此五蕴因执色身有我,故长劫轮回。若就今生人身,依此修行,常自返照,照见五蕴净尽,清净本然。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四大五蕴,名字皆不可得。古人到此,名曰“蕴空法”。 西天宾王问师子尊者曰:“在此做什么?”尊者答曰:“在此蕴空。”王问:“得蕴空法否?”尊者答曰:“已得蕴空法。”王曰:“求师头得否?”尊者答曰:“身非我有。岂况头乎!” 僧问岑和尚:“二鼠侵藤,如何淘汰?”岑曰:“今时人须是隐身去。”僧云:“如何隐身?”答曰:“道者还见奴家么?” 肇法师云:“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 舍利弗见天女,问:“何不变却女身去?”天女答曰:“我十二年觅女身,了不可得。教我变个什么?”祖师到此田地,皆得蕴空之法。 镜清和尚住院三年,本院土地,要见师颜不能得。 弘觉和尚住庵,天厨常送食。及再参洞山后归庵,天神三日送饭到庵,不见庵主。庵主只在庵中,为甚未见?参! 从上祖师皆得圆顿之法。这里一一透得荆棘过,万象之中独露身。为人自肯,乃方亲到这田地,自然休歇,自然放下,如红炉上一点雪。 良久,云:会么?只见六龙争戏舞,谁知丹凤入云霄。 【度一切苦厄】 若不得五蕴空,依旧堕落生死界。既堕生死界,再受轮回苦。 老子曰:“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有身皆是苦。” 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若要无苦,直须返己自照,照尽髑髅本来清净,须是亲见本来面孔。 要见本来面孔么?今古应无坠,分明在目前。 会么?举头鹞子过新罗。 【舍利子】 “舍”者,离也。“利子”者,舍中之主也。 四大五蕴,身如客店,主人暂住。主人既离,屋舍倒坏,利子常存。 药山道:“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又道,“大千俱坏,这个不坏。” 还识这个么?独超三界外,更不恋娑婆①。 【色不异空】 以心观境,境上有空,见色便见空,心即是空。 众生法性只在目前。应物显形,长者长形,短者短形。方者方空,圆者圆空,白者白空,黄者黄空,小者小空,大者大空,远者远空,近者近空。反观自己,是色,色即是空,应现种种相。种种相,即是空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宝公道:“有相身中无相身。” 会么?雨洗淡红桃萼嫩,风摇浅碧柳丝轻。 【空不异色】 色与空一种,凡夫见两般。诸佛菩萨,常行平等智,不生分别相。三世诸佛、菩萨亦是空,二十八祖、六代祖师亦是空,四圣②、六凡③亦是空。上至诸佛,下至蝼蚁,各各本来总是空。只为众生执著,不知是空。迷己逐物,随物流转,不能归一。机见不同,有色有空,堕落二见。若人于此,廓彻悟空,平等身心,内外无余,不见空色,不被物转,平等法界,何更有二。 会么?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色即是空】 眼是色不能见,只是真空能见。耳是色不能闻,只是真空能闻。鼻是色不能嗅,只是真空能嗅。舌是色不能说,只是真空能说。身是色不能觉触,只是真空能觉触。脚是色不能行,只是真空能行。手是色不能行拳,只是真空能行拳。无眼能见,无耳能听,无鼻能嗅,无舌能谈,无脚能行,无手能行拳。意根有名无形,分为八万四千。见闻觉知,总归六根,遍身互换,神通妙用。 大颠禅师注心经 大颠禅师宝通述(5) 古云:“通身是,遍身是。”会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异,真空妙理。所以道:“色可色,非真色;空可空,非真空。”总归大空、毕竟空、自性空、本性空、空空、不可得空……,二十空①门原不有。 且道到这里,似个什么?常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新。 【空即是色】 诸佛菩萨,见十方世界,只是一空界,平等无二。有情、无情,著相分别,见种种相,随声逐色,出胎入胎,不知不觉。圣贤不见有色有空,内外无分别,常自寂灭相,光明动耀,遍周沙界。安色空二字,俱不可得。 会么?亦无空,亦无色,布袋和尚逢拾得。 【受想行识】 因有眼故,便受其色。因有色故,便受其想。因有想故,便受其行。因有行故,便受其识。因有识故,便有六根。因有六根,便有六尘。因有六尘,便有六识。因有六识,共成十八界。因有十八界,便有四大、五蕴。因有四大、五蕴,便起六十二见,便起八万四千差别相。随声逐色,流浪生死,终无止住。若要生死断、轮回息,但从一根照破,令四大、五蕴净尽,廓然无我,当下空寂,直下承当。空劫①以前自己,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无所寂,唯见于空,空无所空,八万四千,尘劳妄想,一时顿息。此时,人亦空,法亦空,二相本来同。 会么?佛祖位中留不住,夜来依旧宿芦花。 【亦复如是】 既无我故,万法皆无,总归于空,唤做万法归一,不落第二见。到这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①,动念即乖,安排即错。文殊与净名②,对谈不二。如何是不二?不得动着!动则三十棒。 会么?百舌未休枝上语,凤凰那肯共同栖。 【舍利子】 诸漏已尽,已归寂灭。求出三界,天地不能拘。迥超法界外,自在更无忧。名曰“舍利子”。前解释竟。 【是诸法空相】 从上诸佛,一味谈空,只为众生,直下是空担负不行,起百种方便,种种假名,引导有情、无情,皆归空寂。若信未及,但去静坐,反照照见,五蕴实无所有,自然人空。既得人空,其法亦空,人法俱空,自然休去歇去。 经云:“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到这里,自然放下,无佛可做,无生死可断,无涅槃可证。圆顿之位,等觉③、妙觉④之地。若更有丝毫可证可修,则堕生死界,永劫受沉沦。若能彻底无依无倚,直下承当空劫,圆陀陀,光烁烁。 会么?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 【不生不灭】 “不生不灭”者,全谈理性。有生有灭,全谈事相。此语直言直说众生具足法身。虚空之体,亘古亘今,不曾生、不曾灭,不变、不移,无去、无来,无旧、无新,湛然常寂。四大五蕴从他虚生虚设,于自己法身,总无交涉。和光尘不染,三界独尊。此是长劫虚空不坏之身。经云:“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 会么?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海水无痕。 【不垢不净】 亦说众生本来具足法身。众生法身清净,无瑕、无染、无污,不长、不短,不方、不圆,无浊、无净。坏不得,烧不得,染污不得,如世界如虚空,如莲花不着水。心清净,不垢不净,长劫如然,如水中月。 要见么?佛面犹如净满月,亦如千日放光明。 【不增不减】 虚空之体,迢迢空劫之身,增不得、减不得、坏不得。在圣而不增,在凡而不减,如如不动。上乘菩萨信无疑,中下之士闻之必生怪。 大颠禅师注心经 大颠禅师宝通述(6) 会么?唤作一物即不中。 【是故空中】 清净本然。棒打虚空空不痛,刀斫虚空空不断,绳缚虚空空不住,火烧虚空空不着,箭射虚空空不穿,雨打虚空空不湿,典卖虚空不值钱。 会么?欲言言不及,山东河北好商量。 【无色受想行识】 虚空之体,安色空不受色,安声空不受声,安受空不受受,安想空不受想,安行空不受行,安识空不受识。六道四生,一切假名,都无所受,纤尘不立。清虚之理,毕竟无身,行如鸟道,坐若太虚。十二时中,佛眼觑不见。 为甚觑不见?锦鳞在深处,白鹭不知踪。 【无眼耳鼻舌身意】 有此六根,随顺众生之说。诸佛具大慈悲,现三十二相①,八十种好②,以幻灭幻,非幻不灭。不灭者,是众生本来具足法身。“法身即非法身,是名法身。” 法身有名无形,要见法身么?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全体起用,全体法身,非是六根、四大、五蕴。见闻觉知,切忌妄认。四大、六根,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尽是假名。引导众生,须是亲见法身,若得亲见,转凡成圣。 岂不见僧问云门:“如何是清净法身?”云门曰:“花药栏。”僧云:“便凭么去时如何?”云门云:“金毛狮子。”雪窦颂云:“花药栏莫颟顸,星在秤方不在盘。便凭么太无端,金毛狮子大家看。” 僧问大龙:“色身败坏,如何是坚固法身?”龙曰:“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祖师一一为众生指出,若亲见自己法身,万劫不受轮回。 要见法身么?是何颜,剔起眉毛著眼看,拟议之间隔千山。 【无色声香味触法】 此六尘,皆从一根上起,但去一根,反照从何而起?若识得起处,知根本生。反照根本身,非我有我身。既无十八界,顿然清净。观身无身,观法亦然,总归空寂。更去静坐,观过去所作,现在所作,多种声色香味触法,安顿何在?既无所有,犹如昨梦。我心本空,罪福无主。何者是罪,何者是福?谛观心是本来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三祖乞二祖忏罪,二祖云:“将罪来,我与你忏。”三祖云:“觅罪了不可得。”二祖云:“忏罪已竟。”三祖于此大悟。 会么?对坐不相见,光影照驴面。静坐绝纤尘,虚空不通线。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此十八界,因执有眼界,而连累十八界,是诸恶业。但去眼根,反究虚假,六根皆归败坏,总无真实。静观四大,都无实义,为虚空之体,长劫不坏之身,湛然常寂,亦无修证。那伽①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无散无乱,孤明独照,犹同秋月。圆陀陀,光烁烁,普天匝地照彻十方,山河大地不能隔碍。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无无明】 开发众生,人人尽有无明,起多种差别,百种烦恼。常取六根,起十八界。心处六情②,如鸟投网,造众恶业,如蛾赴灯。出壳入壳,辗转不觉,流浪经劫,皆因无明而起。因有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皆由无明为始。于此忽然亲见无明,降伏令死,死中更死,万缘俱息。诸漏已尽,永断烦恼,根本既除,三毒③自灭。一切众生,不识无明恶毒缘起,因被所累,历劫受苦,忽然自觉,无明起处。朝打三千,暮打八百,直教大死一回,末后再苏,欺君不得。 大颠禅师注心经 大颠禅师宝通述(7) 一僧问投子:“大死的人,却活时如何?”投云:“不许夜行,投明须到。”于此直截根源,扫除心地,不见有身。身尽无明尽,尘垢尽除,万劫尘沙之罪一时顿消,轮转生死一时顿脱。 古云:“刹那灭却阿鼻业,了得万法本来空。”如何是本来空?“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于此一一明得,转凡成圣,转无明作佛。 【亦无无明尽】 有身即有无明,有无明即有三毒。因有三毒,起三恶业,三业昏暗,背觉合尘,不觉不知。若能转三毒作三德①,转六根作六神通②。于此一一转得,转凡成圣,凡夫即是圣人,圣人即是凡夫。若转不得,凡夫被物所转,百姓日用而不知,终日忙忙,无本可据。若能转得,会万物归于自己,终日忙忙,那事无妨。终日吃饭,不曾咬破一粒米,终日着衣,不挂一缕丝。终日为,未尝为。如此转得,混融魔界,居尘不染尘,在欲而无欲。身心一如,内外无余。须是打成一片,与空劫齐,形影不存,纤毫不立,体露堂堂。才有纤尘,遍界空生,即堕生死。但去反观自己,不见有身。我身既无,无明亦无。 经云:“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只这“佛”之一字,亦不可得,觅元字脚,亦不可得。 古云:无卓锥之地,唤做了事的人,唤做无心道人。“莫道无心云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且道隔那一重关? 会么?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 【乃至无老死】 既得无明尽,便无老死。诸佛修行,只到无身处。身既无,生死何有?佛不见身,是佛见。 经云:“若无我相①、人相②、众生相③、寿者相④,即是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名菩萨。”众生颠倒,被目前幻景所惑。行影变动,随物流转,因执人我,妄心不灭。迢迢尘劫,人我不除,执著声色,堕落生死,对治⑤目前,亦有生灭。若是见性之人,目前无法,亦无众生。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⑥,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一体同观,万法归一。到这里,生则从它生,老则从它老,病则从他病,死则从他死。若是到家的人,不见有生死,亦无生灭。 古云:“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天堂地狱,六道四生,一切幻化,于大彻底人,总无交涉,自然全身放下。“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①大圆觉。” 且道死了烧了,向甚么处去? 会么?无影树下,啸月吟风。无缝塔前,安身立命! 【亦无老死尽】 学道之人,如剥芭蕉,去一重又去一重,直得去尽,无下手处,反本还原,得五蕴空,如未生相似,烧了一般。到空不空处,脱体全忘,不存踪迹,通身手眼,不立纤尘。名字不可得,十二因缘、六度万行②、头陀③苦行,一时顿脱。如枯木,如死灰百不会的人。 古云:“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若更说生、说死、说因、说果、说心、说性。“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方到无生死之地。人法俱忘,复是何物? 会么?木人半夜穿靴去,石女天明戴帽归。 【无苦集灭道】 小乘之人,日夜精进,六度万行,心外求法。免此四谛,出三界,免轮回,无有是处。诸佛为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不以小乘法济度于群生。大乘之者,学无为法,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在于闲处,收摄其心,端然不动,观一切法,皆无所有。反观四大,有身非觉体,无相乃明真,自知空寂。今知空寂,顿脱净尽,无功之功,长劫不坏,如如不动,湛然常寂。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己,来世得做佛。定慧力庄严,无迷无悟,无苦无药,无集无灭,无道无德,无慧无痴,“本来无一物,明镜亦非台”。到这里修证即不悟,染污即不得,一直超入如来地。 大颠禅师注心经 大颠禅师宝通述(8) 要见如来么?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 【无智亦无得】 此句反照自身,常不可得,岂有得乎?亦无人亦无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一切圣贤如电拂。到这里如贼入空屋,得无所得。离种种见,脱体无依,自性清净,实无一法可当情。“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无得无失,无进无修,燃灯佛无一法授记。胸次才有丝毫有得有失,我能我会,我悟我达,我聪明我智慧,有道有德,尽是增上慢①的人。我不除,皆随生死。若是真实的人,总不如此,自有出身之路。 如何是出身之路?昨日有人从天台来,却过南岳去。 【以无所得故】 修行人到这里,入圆顿之位。众生因何流浪?不能出期只为不曾见性,鲜于智慧,不能广知无量空义。胸次学解,误却本心。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众生被其干慧①,广览义理,蛊毒人心。蕴在胸怀,成增上慢。 古云:“才有纤毫,即是尘。一翳在眼,遍界空生翳。”若不销,不出门知天下事。翳若消尽,始知庵内人,不见庵外事。须是参究到空劫齐,不落第二见,归根得旨。才有所得,执著人我,我慢不除,生陷地狱。云光法师讲得天花乱坠,贪嗔不改,堕落堰牛。西天长爪梵志②,讲得天帝释、阎老来听法,免地狱苦,不得腾空,见佛请益,闻佛方悟。若要超佛越祖,须是念念空寂。世间幻化,一切客尘、太虚之体,声色不存,如世界如虚空,是了事安乐清净道人。 要见清净道人么?因我得礼你,衲僧眼见鬼。朗州山,澧州水。 【菩提萨埵】 了得人空,名曰“菩提”。了得法空,名曰“萨埵”,人法俱空,名曰妙觉。四果③小乘,著相修行,精进苦行,修无漏④,断尘沙惑,果行圆满,得四果阿罗汉。如独跳,神通狭劣,堕在声闻辟支佛,不能接物利生。若不见性,万劫不能成佛。若要入圆顿之位,须是见性。若得见性,反掌之间,转凡成圣,自然机缘,悟佛三昧。无师智、自然智,多种方便,度诸迷悟,同到彼岸,更不受生。教外别传,不劳寸刃,入圆觉无碍法门。 如何是无碍法门?此去西天十万余。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此中间六个字,依此前种种解说,得大智慧,最尊最胜。悟性般若,天上天下,无有及之。 古云:“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般若。”般若通透,大光明藏,如人入海,转入转深。开佛知见,入佛知见,悟佛知见。有大神通,种种变化,种种方便,应现种种相。随机利物,引导群迷,同到彼岸。三界唯心①,万法唯识,体用双行,浑融归一。无二亦无三,唯有一乘法②。动静言谈,句句平等,不落第二。一体同观,平等真法界,无众生可度,岂有差别?脱体无依,果行圆满,名曰“蜜多”。三世诸佛,被思大和尚,一口吞尽了也。 会么?破镜不重照,落花难上枝。 【心无挂碍】 到此悟真空妙理,廓彻太空,清净本然。如来与一切众生,平等性空,于诸修行,实无有二,超过碍无碍境。 古云:“心同虚空界,示得虚空法,证得虚空持。”无是无非法,外清净、内清净、内外清净,外空、内空、内外空,当体即空。天地未有,先有此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太始太初,太微太极,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五目不睹其踪,二听绝闻其响。 大颠禅师注心经 大颠禅师宝通述(9) 六祖云:“我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无人识得,若亲见一回,超过佛祖。出三界,不轮回,为人自肯、自信,自能保任,得无碍法,决定无疑。” 会么?三岁孩儿抱花鼓,八十老翁滚绣球。 【无挂碍】 经云:“汝何不见吾不见之地,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吾?达诸法相,稽首如空,无依无倚。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蒲。一切幻化,虚妄境界,于此总无障碍。东去无穷,西去无极,纵横自在,无去无来。幻景不能所拘,本源自性天真。长劫不坏,清净之体,无去无来,无变无异,故曰如来。 要见如来么?南有天台,北有五台。 【故】 “故”之一字,圆满极则。不可说,不可说。说亦不得,因说不得,故曰“故”。即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无有恐怖】 悟得性空,东西不辨,南北不分,不受明暗之所拘,不与万法为侣。来去无伴侣,佛眼不能睹。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上天之仰无穷,入地去之无极。山河石壁,地水火风,于此来往,总无隔碍。不动道场,一刹那间,周游法界。侧掌行千里,回程转似飞,阴阳不能迁变。四圣六凡,拘系不能得,千圣不奈何。无挂、无碍,长劫如然,唤做自在大觉金仙①。格外超佛越祖之久,决定无疑。究竟圆觉,遍十方故。 要见此人么?白头童子智犹长,半夜三更渡渺茫,任运往来无间断,不须船子与浮囊。 【远离颠倒梦想】 若要远离,先断贪欲,及除爱渴,爱为根本。发心修行,先取见性,爱欲自除。众生轮回,颠倒不息,从过去劫中,不信般若,流浪生死。至于今日,被幻境所惑,贪著五欲,业识茫茫,日夜颠倒,被此幻身,三业昏暗,不觉不知。忽然自觉无常,知此过幻,念念变灭,顿然觉悟,即知此身,毕竟无体。 古云:“圣人无己无固,无必无我,无依无倚,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无净无秽,无立无作,无生无灭,无住无默,无言无说,绝思绝虑。”一切语言道断,心行处灭。实无可得,得无所得,其道常存。朝闻道,夕死可矣!死了烧了,无饥无渴,无寒无热,无起无倒,无睡无眠,无六根无九窍,无四百四病,无八万四千虫,永无颠倒梦想。若不如此悟去,清净界中,才一念阎浮,早过八千年。会即刹那间,不会尘沙劫。死死生生,转转不觉,睡长梦而不醒,万劫颠倒而无止。颠颠倒倒,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梦醒又梦,如梦幻泡影,流转世间,梦中说梦,终无了期。若有人打得彻,透得过,永免颠倒,梦幻顿断。 且道向甚么处去?千圣觅他踪不见,全身隐在太虚中。 【究竟涅槃】 反究此身,本来无此四大②,迷己逐物,认贼为子,妄认四大六根为自己。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者,认四颠倒①,自不觉知,不能解脱。忽然自醒,于此日夜不离当念,自觉自照,照尽五蕴,从尘劫以来,本自无有,廓然顿空,实无我相,如圆觉性。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古云:“若悟无人我,逍遥出六尘。” “竟”者,尽也。穷尽之法,廓彻无己,万缘顿息,内外无余,湛然常寂。“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全身放下,离四句,绝百非,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故曰“涅槃”。 如何是涅槃?咫尺之间,不睹师颜。 大颠禅师注心经 大颠禅师宝通述(10) 【三世诸佛】 过去、未来、现在。过去庄严劫②,一千佛。三世三千佛,更有穷劫佛,不可说,不可说。数量不可穷,但去静坐,观过去、现在、未来皆同一体,如虚空。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观身寂灭,永不断灭。若人于此顿悟,直下承当,迢迢空劫,尽在如今。于光动地,人法皆忘,不见过去、未来、现在,究竟到尽、无尽地,即是空空。我、无我、我我尚不可得,空色亦无,三世自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不落空。 要见三世诸佛么?镇州萝卜犹自可,青州布衫更愁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此句是三世诸佛之母①,从此流出十方诸佛。依此句修行,果行圆满,成等正觉。离此句修行,虽经多劫,又守勤苦,有希望成道,属小乘法,堕在声闻、缘觉、辟支佛。有为之法,终不成就一切圣果。须常精进,存有所能,依般若波罗蜜多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行更无过此,最上极则,果位无上正真。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圆顿上乘。若外别修行,过此法者,无有是处。此是教外别传,世尊最后拈花,迦叶微笑,正法眼藏②,吩咐于摩诃大迦叶。 此法亲见自性,不容授记,圆顿之位,独孤标法。参善知识,凭师指示,有缘契悟圆顿,教没人情。若有思心传授,是外道法。有吩咐,有传授,有得有失,有教有授,尽是外道邪见,生死根本。三世诸佛、六代祖师,自修自证。我宗无语句,亦无一法与人。若有一法授记,不名释迦。若被人教坏,急需吐却,大凡为人须从自己流出,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上根之人,一闻千悟,具大总持。中下之机,多闻多不信。说此难信之法,稀有之事。 会么?月下树无影,日午打三更。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是梵语,“阿”之言无;“耨多罗”言上;“三藐”言正;“三菩提”言真。此名无上正真,又云成等正觉。此四个字须是亲见,见道方修道。五千四十八卷,说此四个字,穷不能尽。过去诸佛,说亦不能尽。三世诸佛一切贤圣,皆依此四个字,修证尽归圣果。三世诸佛、初发心,求此四个字,各得果位,圆成等觉、妙觉。末代众生若依此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三藐三菩提法,廓然顿悟,亲见无上正真,自知当作佛,直超圣果。 要见无上正真么?山河大地,全露法王身。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过去诸佛慈愍众生,百种智慧方便,随机利物。泥龛塑像,黄卷赤轴,一切语言,说因说果,但以假名字引导于有情。天堂地狱,诸佛位次,三贤十圣,缘觉声闻,四圣六凡,次第接引。忽然自悟,见自本性,超过诸佛位,一直超入如来地圆顿之位,不立名字。若不见性,向外驰求,终不成就。 悟,有年有月有日有时,因甚么事,发明此事?学道先须有悟,由若不如此,离文字外,行住坐卧,火急自究。一旦顿悟,同修同学,同悟同证,同契同道,诸善上人,同归一处。若自学解,就人驰求,各执外道邪见,生死各路,随业受报,不可共语。 岂不见须菩提,尘沙劫前修行,直至释迦会下,只得解空。第一方等会中,《金刚经》请问“四句偈”,廓然顿悟,涕泪悲泣,自叹云:“前所慧眼,未曾闻此经。”三世诸佛皆从此经出。如何是此经? 大颠禅师注心经 大颠禅师宝通述(11) 要识此经么?西瞿耶尼①,北郁单越②。 【是大神咒】 此咒亦是众生具足心咒,亦是众生心地法门。得此法门,有大神通,拘邪立正,变大地作黄金,搅长江为酥酪。一毫端上,显宝王刹,一微尘里,转大法轮。信手拈来,亦能杀人,亦能活人。此神咒,举心动念,外道魂惊。反真归源,魔宫震动。如来秘密神咒! 要识此咒么?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 【是大明咒】 心光发现!此咒照天照地,烁破乾坤。此咒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光明洞耀,普照十方,包含法界。大光明藏过于日月,无处不照,是大明咒。 要识此咒么?凿池不待月,池成月自来。 【是无上咒】 此咒最上,更无过者,是诸咒之王。此咒第一,将别神咒过于此咒,终不能及。一切万法,无不出于心咒。无能越者,是无上咒。 要见此咒么?杖林山下竹根鞭。 【是无等等咒】 此咒无边际,不可比。况将诸咒,比并此咒,终不能得。此咒世间稀有,说此难信之咒,须是亲见此咒。为人自肯,不可说,不可说。 要见此咒么?麻三斤①,两脚骆驼藏北斗。 【能除一切苦】 佛意慈愍众生,堕在娑婆,流浪经劫,受苦无穷,种种方便,救度众生,同归极乐。世尊自叹云:“吾过去劫中,曾作大身,积骨如须弥,吃娘乳如大海水,未说种种身。”佛大慈悲,出现于世,救度群迷同出火宅,为众生贪著五欲,无有出期。若有人谛信达摩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念兹在兹,忽然见性,自知当作佛,是心是佛。求出火宅,永免轮回,更不受生。自信一去不回头,直待弥勒下生,随机利物,应现种种相,种种方便,化度群生。从上诸圣,久受勤苦,方得见自本性。心心念念,处处逢渠,且道末后向甚么处去? 会么?处处逢归路,时时复故乡。古今成现事,何必待商量。 【真实不虚】 一切诸佛,说此神咒,度脱有情,真实不虚。不异语、不诳语①,“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唯此无相之相,是真实之相。大千俱坏,此相不坏。为甚不坏?为同大千。坏与不坏主元在,欲识庵中不死人,岂离而今这皮袋。皮袋定坏,此主不坏。古云:“古骸俱溃散,一物镇长灵。” 经云:“我有无价宝珠,系在衣里。日夜推究,忽然而见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然虽如此,见道易,守道难。 要见此珠么?朝看云片片,暮听水潺潺。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此句结前,多种方便。语言总归于一,具大总持,同归一心之法。 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迷者呼为情识,死后受轮回。悟者为秘密神咒,得无生法。如来有密语,迦叶有密藏。悟此神咒,若人专心受持,功行圆满。常持此咒,鬼神远离,诸天寂听常欢喜。 要见此咒么?不在外,不在内,不在中间与内外。且道在什么处? 会么?上大人,丘乙已,谛听谛听! 【即说咒曰】 重举四揭谛,维护持经人,不离其侧。四揭谛顺念逆念,世间一切,所求无不果遂。 会么?雨过莓苔润,春来草自生。 【揭谛揭谛】 反观自己顿空,空中更空。不见有空,万缘顿息。过去所作一切善恶,幻化五蕴荡然净尽。尘劳妄念一时顿除,太虚之中丝毫不挂。“揭谛”者,人空。又“揭谛”者,法空。人法俱空,二空全忘。故曰“揭谛、揭谛”。 会么?不劳悬石镜,天晓自分明。 【波罗揭谛】 到空无所空,生死永断,同到彼岸,永不受生。故曰“波罗揭谛”。 会么?月上中峰顶,还应过别山。 【波罗僧揭谛】 此是诸佛清净境界。五欲尘劳,污染不得。混融魔界,异类中行,龙蛇混杂,凡圣同居。逆行顺行,圣贤莫测,反本其源,归根得旨。故曰“波罗僧揭谛”。 会么?自从泥牛斗入海,直到如今不见踪。 【菩提萨婆诃】 “菩提”是初,“萨婆诃”是末。 发菩提心,勇猛修行,日夜为道,行头陀行,精进苦行,渐渐修进,永无退转。久守勤苦,忽然悟道,达本性空,即是菩提。超出三界,了无所了,得无所得,荡然清净,极乐之所,善说无穷,故曰“萨婆诃”。 看读至此,廓然顿悟!涕泪悲泣,喜极则悲。若能如此,欲报佛恩,广开印施,续佛慧命。若不醒悟,不遇知音者,徒劳话岁寒。 更有末后一句,未敢分付!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 大颠和尚解心经全文完 弘一法师心经讲录 [民国]弘一法师 李叔同乃一大才子,也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刀两断。李叔同已死,弘一法师方生。弘一法师的文章淡泊宁静,涵咏深长,一如弘一法师为人。弘一法师这篇《心经》讲录条理分明,让人很容易理清《心经》的大意,为初学者必读课之一。 弘一法师心经讲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弘一法师)(1) 戊寅三月讲于温陵大开元寺 自今日始,讲三日,先说此次讲经之方法。心经虽仅二百余字,摄全部佛法。讲非数日,一二月,至少须一年。今讲三日,岂能尽。仅说简略大意,及用通俗的浅显讲法。(无深文奥义,不释名相,一解大科。) 效果 一、令粗解法者及未学法者,皆稍得利益。 二、又对常人(已信佛法)仅谓心经为空者,加以纠正。 三、又对常人(未信佛法)谓佛法为消极者,加以辨正。 (先经题,后经文。) 经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前七字为别题,后一字为总题。 般若—梵语也,译为智慧。 ┌常人之小智小慧┐ ├学者之俗智俗慧┼非 ├二乘之空智空慧┘ └照见五蕴皆空,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之大智大慧。 ┌小智慧  小聪明┬亦云有智慧,与佛法相远。 │ 小巧─┘ ├俗智慧 研学问,上等人甚好,亦云有智慧,但与佛法无涉。 └空智慧 小乘人。 弘一法师心经讲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弘一法师)(2) 波罗蜜多,译为到彼岸。(就一事之圆满成功言) 若以渡河为喻动身处………………此岸欲到处………………彼岸以舟渡河竟…………到彼岸约法言之 │此岸………轮回生死 须依般若舟,乃能渡到彼岸。 ↓彼岸………圆满佛果 而离苦得乐。 心,有数释。一释心乃比喻之辞,即是般若波罗蜜多之心。 (心为一身之必要,此经为般若之精要。) ┌大般若经云:余经犹如枝叶,般若犹如树根。 引证├又云:不学般若波罗蜜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无有是处。 └又云: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 案般若部,于佛法中甚为重要。佛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者二十二年。而所说大般若经六百卷,亦为藏经中最大之部。心经虽二百余字,能包六百卷大般若义,毫无遗漏,故曰心也。经,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契为契理契机。经谓贯穿摄化。经者,织物之直线也。与横线之纬对。此外尚有种种解释。 此经有数译,(七译)今常诵者,为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 已略释经题竟。于讲正文之前,先应注意者。 研习心经者最应注意不可著空见。因常人闻说空义,误以为著空之见。此乃大误,且极危险。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因起有见者,著有而修善业,犹报在人天。若著空见者,拨无因果则直趣泥犁。故断不可著空见也。 若再进而言之,空见既不可著,有见亦非尽善。应(一)不著有,(二)亦不著空,乃为宜也。 (一)若著有者,执人我皆实有。既分人我,则有彼此。不能大公无私,不能有无我之伟大精神,故不可著有。须忘人我,乃能成就利生之大事业。 (二)若著空,如前所说拨无因果且不谈。即二乘人仅得空慧而著偏空者,亦不能作利生事业也。 弘一法师心经讲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弘一法师)(3) ┌真空(非偏空、偏空不真。) 故佛经云┤ └妙有(非实有、实有不妙。) 真空者,即有之空,虽不妨假说有人我,但不执著其相。 妙有者,即空之有,虽不执著其相,亦不妨假说有人我。 如是终日度生,实无所度。虽无所度,而又决非弃舍不为。若解此意,则常人所谓利益众生者,能力薄弱、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不薄弱,范围大者,须学佛法。了解真空妙有之理,精进修行,如此乃能完成利生之大事业也。 或疑心经少说有,多说空者,因常人多著于有,对症下药,故多说空。虽说空,乃即有之空,是真空也。若见此真空,即真空不空。因有此空,将来作利生事业乃成十分圆满。 合前(三)非消极者,是积极,当可了然。世人之积极,不过积极于暂时,佛法乃永久。 般若法门具有空与不空二义,以无所得故已前之经文,皆从般若之空一方面说。依此空义,于常人所执著之妄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使破坏至于彻底。菩提萨埵已下,是从般若不空方面说,复依此不空义,而炽然上求佛法,下化众生,以完成其圆满之建设。 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世有谓佛法唯是消极者,皆由不知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精神所在,故有此误解也。 今讲正文,讲时分科。今唯略举大科,不细分。 大科 心经大科┬初显了般若─┬初经家叙引 └二秘密般若 └二正说般若 由序 再就说法之由序言,此译本不详。按宋施护译本,先云,世尊在灵鹫山中入三摩提。(三昧、译言正定等)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言。若有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而观自在菩萨遂说此经云云。 弘一法师心经讲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弘一法师)(4) 正文 观自在菩萨 ┌约智 观理事无碍之境, …自利之妙用┐ 观自在 │   而了达自在。 ├智悲双运、自利利他、 (即观 │     │故得观自在之名。 世音) └约悲 观一切众生之机, …利他之妙用┘ 而化度自在。 菩萨 ‘菩提萨埵’之省文,是梵语。 ┌菩提——觉……………以智上求佛法。 └萨埵——有情…………以悲下化众生。 (即众生) 此外有多释。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浅……人空般若——二乘人入。(人空者、人体为五蕴之假和合、 深│ 其中无有真实之我体) └深……法空般若——菩萨入。(法空者、五蕴亦空、如后所明。)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即旧译之五阴也。世间万法无尽。欲研高深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先于万法有整个之认识,有统一之概念。佛法既含有高深之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知亦尔。 此五蕴,即佛教用以总括世间万法者。故仅研五蕴,与研究一切万法无异。蕴者,蕴藏积聚也。五蕴亦称为五法聚,亦即五类之义。乃将一切精神物质之法归纳于此五类中也。 ┌色蕴…障碍义 即一切相障有碍之处境。──┐ │ 与物质之义相似而较广。──┴境处 ├受蕴…领纳义 即对于外境或苦,或乐及不苦不乐等─┐ 五 │       之感受。此与今时人所习用之感情一 │ │ 词(即是随官感印象而生之官感感情 │ │ )甚合,若作了别解之感觉释之则非 ├内心 蕴 │       ,因了别乃属识蕴也。       │ ├想蕴…取像义 即取著感受之印象而思想。     │ ├行蕴…造作义 即对外境之动作。 │ └识蕴…了别义 即了别外境,变出外境之本体。───┘ ┌由外境色…………而感著种种受     轮转 ├由种种受…………而引起种种想     生死 ├由种种想…………而发起种种行     ├由种种行…………而薰习内心之识    循环 └由内心之识………而变成外境之色    不绝 空,此空之真理及境界,须行深般若时,乃能亲见实证。 今且就可能之范围略说。 五蕴中最难了解其为空者,即色蕴。因有物质、有阻碍、似非空也。凡夫迷之,认为实有,起诸分别。其实乃空。且举二义。 (一)无常 若色真实不虚者,应常恒不变,但外境之色蕴,乃息息变动。山河大地因有沧海桑田之感,即我自身,今年去年,今月上月,今日昨日,所谓我者亦不相同。即我鼻中出入息,此一息我,非前一息我。后一息我,非此一息我。因于此一息中,我身已起无数变化。最显者,我全身之血,因此一呼吸遂变其性质成分,位置及工作也。 若进言之,匪惟一息有此变化,即刹那刹那中亦悉尔也。 既常常变化,故知是空。 (二)所见不同 若色真实不空者,应何时何人所见悉同。但我等外境之色蕴,乃依时依人而异。 ┌鱼龙认为窟宅─┐ 如恒河水┼天众认为琉璃 ├皆依其识、而所见不同 ├人间认为波流 │ └饿鬼认为猛焰─┘ 故外境之色,唯是我识妄认,非有真实。 有如喜时,觉天地皆春。忧时,觉景物愁惨。于同一境中,一喜一忧所见各异。 既所见不同,故知是空。 上略举二义,未能详尽。 既知色空,其他无物质无阻碍之受想行识,谓为是空,可无疑矣。 照见者非肉眼所见,明见也。 弘一法师心经讲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弘一法师)(5) 度一切苦厄 苦、生死苦果。 厄、烦恼苦因。能厄缚众生。 此二皆由五蕴不空而起。由妄认五蕴不空,即生贪嗔痴等烦恼。由有烦恼,即种苦因,由种苦因,即有苦果。 度、若照见五蕴皆空,自能解脱一切苦厄。解脱者,超出也。 舍利子等 以上为结经家叙引,以下乃正说般若。皆观自在菩萨所说,故先呼舍利子名。 舍利子 是佛之大弟子,舍利此云百舌鸟,其母辩才聪利,以此鸟为名。舍利子又依母为名,故名舍利子。以上皆依法华玄赞释。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即前云五蕴皆空之真理,以五蕴与空对观,显明空义。 能知色不异空,无声色货利可贪,无五欲尘劳可恋。即出凡夫境界。能知空不异色,不入二乘涅槃,而化度众生。即出二乘境界。如是乃菩萨之行也。 故应于不异与即是二义详研,不得仅观空之一边,乃善学般若者也。 不异——粗浅色与空互较不异。仍是二事。 即是——深密色与空相即。空依色、色依空、非空外色、非色外空。乃是一事。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不异空,空不异受想行识。 └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 依上所云不异即是二者观之。五蕴乃根本空,彻底空。 ┌断灭空───────┐ ├偏 空       │ ├离有之空      ├非 又由此应知前云之空┼与有对立之空────┘ ├即有即空──────┐ ├不空而空之空    ├是 └离空有二边之空───┘ 弘一法师心经讲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弘一法师)(6)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诸法,前言五蕴,此言诸法,无有异也。 空相,此相字宜注意,上段说诸法空性,此处说诸法空相。所谓空者,非是但空,是诸法之有上所显之空,是离空有二边之空。最宜注意。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菩萨依般若之妙用,既 ┌出生─┬体 照见五蕴皆空,则无生 ├消灭─┘ 灭诸相。故云不生等也。 世间诸法,由凡夫观 ├垢染─┬相 生灭等相←起分别心← 之(五蕴不空)有 ├清净─┘ 执著我见←五蕴不空。 ├增加─┬用 五蕴空→不执著我见→ └减少─┘ 不起分别心→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等。 由此可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众生即佛,而不厌离生死,怖畏烦恼,舍弃众生。乃能证不生等境界。如此乃是菩萨,乃是般若,乃是自在。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以下广说五 ┌(一)空凡夫法(经文)是故空中无色(乃至)无意识界。 蕴皆空之义┌┼(二)空二乘法(经文)无无明(乃至)无苦集灭道。 分为三段 ┘└(三)空大乘法(经文)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五蕴如上所明,为迷心重者说五蕴。 │ ┌眼处       ┌眼界 │ ├耳处       ├耳界 │ ├鼻处  ┌六根界 ├鼻界 │ 亦云十二入 ├舌处  │    ├舌界 ├ 十二处   ,入者根尘 ├身处  │    ├身界 │(六根六   互相涉入之 ├意处  │    └意界 │ 尘名十   义,为迷色 ┼色处  │    ┌色界 │ 二处)   重者说十二 ├声处  │    ├声界 │ 处。 ├香处  ├六尘界 ├香界 │ ├味处  │    ├味界 │ ├触处  │    ├触界 │ └法处  │    └法界 └十八界   界者区分为      │    ┌眼识界 义。十八种作用 │    ├耳识界 不同故。为色心────┤  ├鼻识界 俱迷者说十八界 └六识界 ├舌识界 ├身识界 └意识界 虽分三科,皆总括一切法而说。因学者根器不同,而开合有异耳。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蕴处界三科经文─┼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此乃空二乘法,上四句约缘觉言,下一句约声闻言。 缘觉者,常观十二因缘而悟道。 声闻者,(闻佛声教)观四谛而悟道。 ┌无明───┐ ├行────┴过去所作之因 ├识────┐ ├名色   │ ├六入   ├现在所受之果 十二因缘 ├触    │ ├受────┘ ├爱────┐ ├取    ├现在所作之因 ├有────┘ ├生────┬未来所受之果 └老死───┘ 此十二因缘,乃说人生之生死苦果之起源及次序。藉流转还灭二门以显示世间及出世间法。流转者,无明乃至老死之世间法。还灭者,无明尽乃至老死尽之出世间法。 若行般若者,世间法空。故经云,无无明乃至无老死。出世间法亦空。故经云,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 ┌苦谛 生死报—世间苦果┐ 四谛(谛者真) ├集谛 烦恼业—世间苦因┘ ├灭谛 涅槃果—出世间乐果┐ └道谛 菩提道—出世间乐因┘ 亦分二门,前二流转,后二还灭。若行般若者,世间及出世间法皆空。故经云,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此乃空大乘法。 大乘菩萨求种种智,以期证得佛果。故超出声闻缘觉之境界。 但所谓智,所谓得,皆不应执著。所谓智者,用以破迷。迷时说有智,悟时即不待言,故云‘无智’。所谓得者,乃对未得而言。既得之后,便知此事本来具足、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亦无所谓得,故云‘无得’。 以无所得故一句,证其空之所以。 以上经文中,无字甚多,亦应与前空字解释相同。乃即有之无,非寻常有无之无也。若常人观之,以为无所得,则实有一无所得在,即有一无所得可得。非真无所得也。若真无所得或亦即是有所得。观下文所云佛与菩萨所得可知。 菩提萨埵(乃至)三藐三菩提 菩提萨埵等 说菩萨乘依般若而得之益。 三世诸佛等 说佛乘依般若而得之益。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提萨埵,即菩萨之具文。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者,无上也。 三藐三菩提者,正等正觉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咒者,秘密不可思议,功能殊胜。此经是经,而今又称为咒者,极言其神效之速也。 是大神咒者,称其能破烦恼,神妙难测。 是大明咒者,称其能破无明,照灭痴闇。 是无上咒者,称其令因行满,至理无加。 是无等等咒者,称其令果德圆,妙觉无等。 真实不虚者,约般若体。 能除一切苦者,约般若用。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以上说显了般若竟,此说秘密般若。 般若之妙义妙用,前已说竟。尚有难于言说思想者,故续说之。 咒文依例不释。但当诵持,自获利益。 岁次戊寅二月十八日写讫。依前人撰述略录。 未及详审,所有误处,俟后改正。 演音记 终 净空法师心经讲记 [当代]净空法师 净空法师,俗名徐业鸿,1927年2月15日生于安徽省庐江县,幼居福建建瓯。抗战时,求学于贵州国立第三中学;抗战胜利后,就读于南京市立第一中学。1949年赴台湾,服务于实践学社,公余之时研读经史古文,先后追随一代大哲方东美教授、藏传高僧章嘉呼图克图及佛学大家李炳南老居士十三年,学习经史哲学以及佛法,获得深刻启发,不仅熟通佛教各派经论,对于儒学、道家和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学说也广泛涉猎。于众多典籍中,对佛教净土宗着力最多,成就也最为辉煌。 净空法师曾任台北圆山临济寺书记,十普寺三藏学院教师,南普陀佛学院教师,中国佛教会设计委员、弘法委员,东方佛教学院教授兼教务主任,松山寺大专佛学讲座讲师,中国内学院院长,中国文化学院教授,中国佛教会大专院校佛学讲座总主讲,天主教东亚精神生活研习所教授,华藏法施会会长,华藏精舍住持,华藏佛教图书馆导师,华藏净宗学会会长暨佛陀教育基金会董事长,美国达拉斯佛教会会长,新加坡净宗学会导师,澳洲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澳洲净宗学院院长,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董事主席;并被格里菲斯大学、南昆士兰大学、印尼夏利悉达亚都拉回教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净空法师于海内外倡导促进成立“净宗学会”,提倡专修净业,专弘净宗。 净空法师讲过非常多的大经大论,除了净土经典之外,也常讲般若经及其他大乘经典。净空法师对各种大乘经典中所说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洞悉空明,他说:“佛法,就是给我们讲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此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是净空法师在美国净宗学会上的演讲。文中净空法师从净土宗的修行立场告诉我们“般若经所说五蕴皆空的总纲领与念佛求生净土有重要关系”,并告诫我们:“我们现在虽然对于般若经论有相当理解,切莫自满,理虽顿悟,事须渐修,自己的毛病习气能否断除,在日常生活中,财色名食睡,见色闻声,能否不动心,幻相现前,如有一丝毫爱恶之心,就不能出离三界。任何法门必须断烦恼才能超越轮回,唯念佛法门可以带业往生,只要伏著烦恼,即可出离三界,伏比断容易。文殊普贤在华严会上教导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采用这个法门,可知选此法门乃真有智慧,是上上乘顶尖人物的选择。修净土法门,不但自己能成就,而且还要劝有缘的同参道友,在一生中圆满完成佛道。” 净空法师心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净空法师)(1) 净空法师讲述 刘承符居士记 净空法师于一九九四年三月一日在加州哥波廷诺市净宗学会讲《心经》,为期一周。承张德声居士惠赐录音带七卷,恭听之后,摘要笔记,汇成斯篇,供养读者。 各位同学: 今天我们有这么好的机缘,在美国净宗学会与大家研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殊为庆幸。古大德常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世尊一代传教,说法四十九年,讲般若的时间最长,占了二十二年,《般若经》的分量也最重,可见佛法教学是以般若智能为主。有些人误会,认为修净土者往往疏忽了般若智慧,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在《阿弥陀经》中可以看出,世尊为宣扬这个法门,于诸大弟子中,特别拣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在菩萨众中特选大智文殊大士为对象。如非真有大智慧很难接受这个法门。因此智为能度,对净宗说非常恰当。 历代翻译《心经》共有十四种,常见的有七种,此次采取流通最广的玄奘大师翻译本。在中国,各家各派皆选《心经》列入朝暮课诵,可见其在整个佛教中其所占的地位。兹以时间关系,虽不能详细解说,但一定会把精要之处提出来向大家作一个简报。 经题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八个字,可分四个段落:一般若,二波罗蜜多,三心,四经。般若是梵语,古印度的言语,翻成中国话,意思是智慧。在翻经规别方面有五不翻: 一为秘密,如咒语,皆音译; 二为含多义,在中国找不到适当的词汇,如婆伽梵,此名相含多义; 三为中国无,如阎浮提,树名,中国无此树; 四为顺古,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五为尊重,如般若。 通常说般若有三种,第一为实相般若,真空之体,即真实的相状;第二为观照般若,乃实相之用;第三为文字般若,诠释言教,整个佛经皆属文字假若。 般若的别名很多,如真性、实相、首楞严、中道、毕竟空等等。佛说出如此众多名字指一件事,目的是不让我们执著名相,叫我们体会真实的意趣。《大智度论》上有一首偈: “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类,为之立名字。” 此偈非常重要,说明佛为众生说经,建立许多名相术语的因由。通常“般若”译做智慧:智是照见,知俗谛;慧是拣别,照真谛。换言之,曾有照了的功能,慧有鉴别的作用。通达有为之事相为智,通达无为之空理为慧。总之,照了一切法不可得,通达一切法确实无有障碍,乃真智慧。 罗蜜多——波罗译为彼岸,蜜多译为到。合之即彼岸到,若依中国的文法应为到彼岸。其意义如中国人的成语“到家了”很接近。如画画功夫纯熟,他的功夫到家了,也就是究竟圆满之义。般若波罗蜜多即“究竟圆满之智慧”,与一般所说的聪明智慧有差别。梵文之到彼岸,古人批注中说,把生死比做此岸,把涅槃比做彼岸,有般若圆满的智慧才能离开生死,证得大涅槃的彼岸。佛在经论中常提到,凡夫修行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祇劫,其时间用劫算而非用年算。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来都曾经闻法修行,才能有今天的善根福德因缘,闻到世尊所说究竟圆满的大法。我们既有过去生中无量劫修行,何以还未成佛?因为佛说三大阿僧祇劫是由小乘初果须陀洹算起。过去生中虽有修行而未证初果,其修行时间都不能算,修到初果才算不退。从此再经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历一个阿僧祇劫,此时道力微,被烦恼伏,名远波罗蜜。由初地至七地,历第二个阿僧祇劫,道力增长,有能力伏烦恼,名近波罗蜜。由八地至十地历第三个阿僧祇劫,道力盛,禅定智慧能力增强,尽伏烦恼,名大波罗蜜。在四教中属于别教。 净空法师心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净空法师)(2) 心字是中文,自古以来解释心字之文甚多,但以心为六百卷《大般若经》之精要一语最为圆满。《心经》为《大般若经》之纲领,所以称为大般若之中心,亦比喻人的心脏,至为重要。最后经字是通题,佛所说的言教,经弟子们续集成文,皆称为经。古来大德解释经字,常用贯、摄、常、法四字。贯是贯穿所说之义理,换句话说,每部佛经都是一篇有系统的文章,从头到尾一直贯穿下来,绝无杂乱,摄为摆持所化之众生,使读者百读不厌,如磁铁吸针一样。常是古今不易,法是远近同遵,确实超越时间与空间,即今人所说之真理。 本经是唐朝玄奘大师翻译的。大师是河南偃师人,姓陈名袆,十三岁在洛阳净土寺出家,贞观三年到印度求学,历一百二十八国。当时西域与印度均未统一,有许多小的国家。留学到中印摩揭陀国那烂陀寺,此项古迹到现在依然存在。他受业于戒贤论师及胜军居士,他的老师发一僧一俗。贞观十九年回国,三年去的,往返共十七年。大师世寿六十五岁,圆寂于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初五。由印返国后翻经十九年,翻成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分量之多为译经师之冠,对中国有最大的贡献。所译经典均收入《大藏经》。这部《心经》是大师于贞观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在终南山翠微宫翻经院译的。过去南京金陵刻经处杨仁山老居士曾把大师所译经典刻版流通。该刻经院曾送我一全套,我把它收藏在达拉斯佛教会501楼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即观世音菩萨,中文译此菩萨名字有两种,翻“自在”是表智慧,菩萨有究竟圆满的智慧,于法自在;翻为“观世音”表菩萨大慈大悲,循声救苦。此二名各有取义,表明菩萨自行化他。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是修行,历事练心。凡夫心不清净不平等,菩萨是觉悟的人,在一切顺逆境中修清净心平等心,以究竟圆满的智慧,行甚深境界的般若。深对浅而说,在经教中有浅深二种,第一类人空般若,破除我执,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此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三乘所修的,谓之共般若,贤首家称为大乘始教。 第二类法空般若,不但人我空,法我亦空。更进一步,破了法执,不但见空,又见不空,此与前面三乘人所见所悟的不同,称为不共般若,亦即圆教初住以上菩萨所证的,教下谓之实教菩萨,包括大乘的终教、顿教、圆教。 观自在菩萨所证的即深般若波罗蜜。 照见是功夫,智慧的运用,修行的枢纽。为三智用,此三智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亦即智慧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们的见解与看法就属于智慧。 第一种空观深者,能断见思惑,显一切智,见真谛,真谛即哲学家所说的本体。 第二种空观深者,能断尘沙惑,显道种智,见俗谛,就是对法界自然现象完全发达明白。 第三种是中观深者,能破无明,显一切种智,见中谛。 一切智与道种智是一不是二,前面两种的观照均偏在一边,未达到圆融。等到观照功夫深了,知道一切性相理事是一不是二,对宇宙人生之真相完全明白,无丝毫疑惑,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见到中谛。 五蕴即万有,分为色、心二法。色法即物质,一切物质皆以色为代表;心理精神方面的以心为代表,心分为四类,受、想、行、识。受是前五识,想是第六意识,行为第七末那识,识是第八阿赖耶识。 净空法师心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净空法师)(3) 色法是物质,物质是众微聚,众是因缘生法。缘聚则生,缘散则灭。《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为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说明五蕴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讲众微是比喻,说明所有物质都是由众多微细分子聚合的。现在科学仪器进步,可以用显微镜看到原子电子以及基本粒子。《金刚经》讲所有物质皆为一合相,由分子组合成为一切物质,佛的五眼圆明比我们用显微镜观察还要来得准确。 佛说基本物质有四种特性,谓之四大,即地、水、火、风。地大代表物体,它虽然小到肉眼看不到,而确有其物体之存在。火大代表温度,水大代表湿度。科学家有另外一个说法,说它带阳电称为火大,带阴电称为水大。它是动的称为风大。四大是代表基本物质的四种特性。 本经最重要的修行宗旨即是经文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五蕴中色蕴包括一切物质现象,精神方面有受想行识。五蕴皆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皆无自体,乃真实相,真实相是空相。空的意义有四种: (一)空无义: 因缘所生,皆无自性,自体不实,毕竟皆空,此义易懂。 (二)虚空义: 无粗相有微妙色,有名无实,一法切均如此。 (三)心空义。 (四)法空义。 心空是一丝毫染着皆无,经论中说:离群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才能观察到诸法真相。因一切法相有体空,一切法了不可得,空为诸法之实相。《金刚经》所说,如梦幻泡影,形容至于恰当。一切事实真相看清楚,一切苦难就消失了。因一切苦难皆由迷惑、颠倒、妄想、执著而来,妄想执著带给我们无量无边苦难。事实真相明白,妄想消除,执著永断,一切苦难就远离了,此之谓度一切苦厄。 谛观身心,但见五蕴。谛是仔细的意思,观是用智慧去观察,身是色蕴,心是受想行识,在五蕴中求人我相了不可得,无量劫来虚妄的我执即可破掉。一切烦恼皆由我执而起,我执空,烦恼即断;烦恼断,求六道轮回也不可得。小乘四果罗汉,断见思烦恼即超出轮回,分段生死就没了。再观察五蕴,蕴从缘生,亦无自体,缘生无性,求五蕴相也不可得,法执也尽了。法执产生于所知障。障碍了菩提涅槃,所知障尽了,菩提涅槃自然现前,变易生死也没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义就是这几句话,可谓一语道破。为什么一般人对于这种意思难以领会,因为无量劫来,妄想、执著太坚固了,必须劳世尊以二十二年时间说出此事实真相,我们才能接受。上来所说是般若修学的宗旨,下面要详细说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真相,便于我们观察。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段经文说明五蕴皆空的道理,空不当做无讲,如果空是什么都没有,就不难懂,不需要世尊用二十二年时间来解释。难的是不离色相以了解空义,也不是色相消失说它是空,而是讲空有同时,空与有是一回事。世人的观念空与有是对立的,有不是空,空不是有。如说有就是空,空就是有,很难使人了解。般若讲空,是即色之空,谓之真空,即空之色,称为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因为色是四大组合的现象,空是般若真空理,法空是中道第一义空,绝不是偏空。本经五蕴皆空是主题,下面色不异空四句是批注。一切诸法,世出世法,皆为一合相,皆是幻有,皆无自性。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佛)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净空法师心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净空法师)(4) 此四句合起来看,即《心经》的四句话。佛所讲的色、空、名、中道,皆说一回事,我们不能领会,把这四项看做四件事情,不知佛说的是一桩事。色法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细说之,把色换成受想行识就行了,受不为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其余依此类推。 第一句色不异空,空是真如、是自性、是本体,色是一切现象。现象是依真如本体变现出来的,体既不可得,相当然亦不可得,是从假入空,照了实性。第二句相反,空不异色,尽虚空,偏法界,一切现象均是由真如本体变现出来的,是从空出假,照了因缘。下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两句是空假相即,说明它是一不是二。一法如是,法法如是,无一法例外。佛在《华严经》中说:“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又说:“一毛孔中转大法轮。”如色空不相即,性相不相即,如何可能有此奇妙现象。如此事实后,佛在经中所说种种不思议境界均可以接受。 《般若经》所说五蕴皆空的总纲领与念佛求生净土有重要关系。从前我在台中莲社求学时,李老师对我说,念佛人多,往生者少。莲社有二十多万人,真正念佛往生者不过三五人而已。他说的非常保守。据我所知,台中念佛往生的人相当可观,如果说每万人中有三五人,乃接近事实。但是这个比例仍然很小。何以念佛人多而往生者少?其关键就是看不破放不下。《般若经》能帮助我们看破放下,故对经典不得不重视。我们的身心都不是真的,身体有老病死,刹那变化,均属假有。心理方面,受想行识,念头刹那生灭,我们都能体会到。保持念头不失叫“三昧”,又叫“作定”。定功不过是一个念头的相续相而已,定的境界有得必有失。世间四禅八定,非想非非想天能持久到八万大劫,定功不失,而八万大劫之后还会失掉。自性本定无生灭,没有入定出定,如《楞严经》所说的“首楞严大定”。“性定”与“修定”完全不同,性定不是修来的,哪一天照见五蕴皆空时,性定在即现前。我执若空,烦恼障没了;法执若空,所知障没了,自性本空自然现前。此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凡夫无始劫来,我执习气非常重。古德说:“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根性利、善根厚的人,在理论上可以接受,如果要把境界转过来,还要有相当时间的修行。理与事是一不是二,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心中时时提起观照功夫,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一切人事物皆是诸法空相,把自己无始劫来错误的见解思想,逐渐在般若智慧光明中淘汰得干干净净,这是真修行。《华严经》末后一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一个历事练心真实修行的好榜样。多思维,多体会就能断烦恼习气,看破放下。然后对于弥陀的愿行,才能肯真实的体会,决志求生净土,这一生中自然能有成就。般若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极大的利益。 五蕴的根源是重叠生起的,一念不觉把真如自性转变为无明业识。这些话要仔细听,不可思维想象,一想就错了。如说:今天阴天,太阳被云层遮盖着了。细心一想,太阳比地球大若干倍,焉能被云层遮盖?真如自性永远不会变成无明业识,无明业识就是一念不觉,谓之无明本。 净空法师心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净空法师)(5) 真如自性起作用,在作用上带上这个东西,如同眼能见。眼是自性,戴上眼镜,仍然可以看到外面境界,眼睛透过眼镜见到外面境相,叫做无明业识,又叫第八识。眼镜是否真正妨害了眼睛呢?并没有。此中关系要搞清楚。一有识就是阿赖耶识,所以有行,一有行才有想,一有想才有受,一有受才有色,这是从五蕴上讲,从八识上讲,就是“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①。说法虽然不一样,意思是一样,同样说出事实真相。世间人不了解,以为是有一个神明在那里安排,他不晓得大自然的演变是有一定次序的,如人穿衣服,先穿内衣,再穿外衣。脱衣时先脱外衣,逐渐到内衣,次第不能错乱。迷的时候先有无明,发展到粗相,回归自性的时候,先由外面下手,先除色蕴,然后次第再除受想行识。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日常用功有很大帮助,对一切色法不执著,对自己的色身以及世界一切人物皆属色法,均可放下。进一步受也能放下,不再追求享受,苦乐忧喜,能随缘而不攀缘,随顺众生, 随喜功德,心地平等。顺境不起乐受,逆境不起苦受,受即放下了,其余想行识依此类推。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佛在本经将一切法归纳为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此段经文第一句“诸法空相”,“诸法”即包括此四大类。一切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意义在,即不生不灭。生灭是现象而非事实,本无忽有曰生,现象消失为灭。若深入观察,不过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之幻象而已。本经指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不生不灭的说法很难体会,若进一步解释,只好举个例。小朋友玩的积木,把它堆成一栋房子,其相宛在。再拆开来,房子没有了。聪明人一看到这种现象就觉悟,相之有不是真有,其灭亦非真灭。因其本来没有,缘聚不是真有,原本就不生,缘散之后,当然它也没有灭。科学家观察一切万物,告诉我们物质不减,能力不灭,这与佛经所说一切法不生不灭非常接近。凡夫见一切法有生灭,执著在假相上,对于一切法之形成过程完全疏忽,于是堕落到生死轮回。凡夫着有,无量劫来内心存有这种错觉,牢不可破,对事实真相很难接受。佛不得已随顺俗谛而说,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本经是随真谛而言,如来五眼圆明,观察宇宙人生真相,为我们如实而说。整个般若之纲要,言简义丰,与诸大乘经、《华严》、《法华》一样圆满。假如彻底了解经中之真实义,即不难认得无生法忍。① “不垢不净”,染着曰垢,离开污染谓之净,此指四谛因缘,苦集灭道而言。“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凡夫流浪生死谓之垢,圣者断尽见思,超越三界谓之净。这是佛对于执著性空,厌离幻相的人而说的。说到实相理体,本自空寂,非可以染之使其垢,治之使其净。虽被恶缘所遮盖,而性本不垢,复为善缘所熏习而性未尝净。 “不增不减”,乃对菩萨的开导。通常大乘法易于产生错误观念,道力增长,烦恼减少,断见思证四果罗汉,定慧增长,证得圆教初住,权教菩萨对于现象很认真执著。佛在此地告诉他们此现象亦非真实,所以说无智亦无得。智是修行功夫,大乘经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说明不增不减。我们常说:“菩提增长,烦恼减少。”这话好懂,何以说不增不减?我们说增减是从相上说的,佛说不增不减是从性上说的。性是空相,烦恼性是空相,菩提性也是空相。从性上说,并无增减、垢净、生灭;从相上说,一切诸法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 净空法师心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净空法师)(6) 佛说:“随流认得性。”这句话非常重要,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真性中的真相确实如佛所说,在真性中无凡圣、修证、因果这些事项,显示般若之本体。 禅家有一句话说的好:“诸见脱落,独露真常。”就是这个境界。另外可以从一个比喻体会,真空实相如摩尼宝珠,当在本体,十二处十八界视为宝珠所现的光与色,因为能现许多不同光彩,所以为贵。宝珠之体是不变的,也不因色现而生,亦不因色不现而灭。其体如如不动,色相有生有灭,体无生灭。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意思完全相同。 本经一开始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不但无色,亦无受想行识,亦无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亦无十八界,十八界是眼界乃至意识界。这些都是法相,空是讲法性,法性上无此等虚妄相。六祖在开悟时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又说:“本来无一物。”说明自性本体,清净无为,诸佛与大菩萨所证的即是此事,凡夫之迷亦迷此事。蕴处界这些现象,迷了时候才有。为什么有迷?为什么迷了就有这些现象?此乃严肃问题。在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向世尊提出此一问题,世尊有很巧妙的答复。诸位如欲知其详,请查阅《楞严经》第四卷经文。明了即开悟,否则仍在无明壳中。一定要自悟,如被别人说破,就把自己的悟门关闭了,以后很难开悟。所以真正善知识不会把问题说破,他会诱导你豁然大悟,此教学方法之善巧。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此肯定的说,即等于此经所说:是故空中无色,无五蕴,无十二处十八界。相是有,性是无,性中既无,相有也不是真有,此关键之所在。以第一句作一说明,空中无色,即今天所讲的物质,物质在感觉上是有,是假有、幻有、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如真有就有妨碍,细心观察,不难得到真相。如真有,理与事、事与事,皆有妨碍。如看电影,银幕是空的,什么都没有,虽然现出画面,并无染着。 性为银幕,没有生灭、染净、增减,而画面有生灭。明白之后,心地清净,叫做开悟。心中不再有妄想、执著、取舍、得失,离开一切虚妄想执想执著,恢复自从的本体,自性是本来有的,所以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此即佛之知见,念佛人如明白这个道理入此知见,即是经上所说的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可知事实真相对念佛人来说非常重要,若是明了就是明心见性。心是相,即诸法,诸法是心变的,阿赖耶变的;性即此地讲的空,自性的本体。心是本体,心是作用,见性即明心了。明心见性之后,不再有妄想执著,凡圣的见解也都没有了,说性说相,皆不可得,何况诸法,本来无一物,正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不起心,不动念,一切现象现前,清清楚楚,此人即是佛菩萨。有人说,既然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又何必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应即佛果地所证境界,根性利的人可以体会而不易证得。虽能体会而烦恼习气未能剧断,在一切境缘幻象中,还是会起心动念,仍有可能堕入轮回。不但凡夫,连大菩萨都怕堕落,于是华严会上大菩萨们都发愿求生西方,如此看来,焉能轻视净土法门。 净空法师心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净空法师)(7)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这一段说明世尊善巧的教学,前四句讲十二因缘,末一句讲四谛。十二因缘与四谛是佛教最根本的教义,说明生死轮回之事实真相。十二因缘总共有十二条,谓之十二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条循环不息,形成三世轮回现象。前二条属过去世,无明是因,因无明而引起的一切作业是行。有过去之因缘才有今生之果报。从识到受,这五条是今生果报。十二因缘中所说的无明非大乘经中所说的根本无明,而是枝末无明。根本无明破了就成佛,枝末无明破了只能断见思烦恼,证小乘辟支佛果。无明是迷惑,有错误思想见解,才有错误的行为。行即造业,造业必受报,受报必来投胎,投胎即是十二因缘第三个识,识俗称灵魂。他来投胎,真正因缘是无明与行,父母属增上缘,投胎要找有缘的父母,子女与父母之因缘不出四类:报恩、报仇、讨债、还债。有这种恩怨债务才生在一家。投胎之后在一两星期之内,什么都说不上,给他一个名字叫名色,名是说他有精神,色是说他是物质,以父精母血为身体,此刻尚未长成人的形状,世人谓之胎盘。在母腹中逐渐长大,眼耳鼻等逐渐形成,名为六入,即是胎儿。触是的母体出生,与外面世界接触。初生婴儿二三岁以前,只有触,没有受。当其有苦乐忧喜的感受时即是受。有苦乐之感觉,必生爱憎,故受缘爱,有爱必为取舍,故爱缘取,因妄取故即成业有。此爱、取、有三条是今生的因,有今生之业因,必有来生之果报,故有缘生,生缘老死。此是十二因缘运行之过程。昔日农村儿童往往到七八岁时还能保持天真,只有触而无受,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今天一两岁的小孩即能察言观色,已丧失了天真,很可怜。佛说投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引业,引导众生到什么地方投生,过去生中曾修五戒生人道,修十善生天堂。同样是人而生活享受遭遇迥不相同,属于满业。最重要的是今世修行,对爱、取特加防范,若先由爱上断,则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反过来叫“还灭论”,为何有老死,因有生;为何有生,因为行业。一项一项往上推,十二条中如有一项断掉,轮回就没有了。我们今生能下手修行的只剩三条——爱、取、有,只要断一个,六道轮回就解决了。生死业因即是爱,爱不重不生娑婆。贪爱五欲六尘,贪爱名闻利养,什么人能真正看得破放得下,就超越六道,永脱轮回。如不能在爱上断,在取上断也行。对一切法不取不舍,不舍是顺受,不取是不造业。随缘了旧业,不更造新殃。至于从有上断,只有诸大菩萨再来人,与众生合光同尘。如众所周知的济公活佛,不拘小节,不守清规,不守戒律,好像爱取有都有,其实他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乃上上乘真实工夫。凡夫只能在爱取上下功夫,爱取有是无量劫来的习气。今天初闻佛法,了解事实真相,而境界现前,毛病习气又来了,见到顺逆境界又生爱恶之心,贪嗔痴慢,自私自利,念头一起来,要紧的是觉悟,用一句“阿弥陀佛”代替一切念头就对了。 四谛是“苦集灭道”,此四字亦说两重因果。苦是现在果报,集是过去的业因,灭是修行人未来证得的果报,道是现在修学的因缘。简言之,谛是确有其事,佛说三界皆苦,三苦八苦,此处不必细表,初学的人往往不以为然,因世间快乐事很多,为何说是苦呢?世间乐事可以变成苦,谓之坏苦,而苦事不会变成乐,可见乐不是真的。要紧的必须知道为什么要来做人,轮转六运。佛观察得透彻,人生为酬业而来,造善业得福报,造恶业受苦果,这是事实真相。看他人享受,自己受罪,认为上帝佛菩萨不公平。存这种思想,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更造恶业,一定要对因果律深信不疑,改善自己的思想行为,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改造自己的命运,但这不是彻底解决之道。 净空法师心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净空法师)(8) 这样做,今生来世可能得大福报,但不能保证生生不造罪业,如福报享尽,恶报又现前,必堕三涂,要根本解决,必须超越轮回。修道证果,果是灭,灭烦恼,灭妄想,灭执著,灭六道轮回。在四谛中最重要的是修道,修出离生死轮回之道。佛在经论中说了许多修行法门,门门皆可成佛。我们每人根性不同,迷悟、习气、染污亦异,如选择的法门不适合自己的根性,勉强去学,耗费精力而得不到效果。 我们现在虽然对于般若经论有相当理解,切莫自满,理虽顿悟,事须渐修,自己的毛病习气能否断除,在日常生活中,财色名食睡,见色闻声,能否不动心,幻相现前,如有一丝毫爱恶之心,就不能出离三界。任何法门必须断烦恼才能超越轮回,唯念佛法门可以带业发生,只要伏着烦恼,即可出离三界,伏比断容易。文殊普贤在华严会上教导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采用这个法门,可知选此法门乃真有智慧,是上上乘顶尖人物的选择。修净土法门,不但自己能成就,而且还要劝有缘的同参道友,在一生中圆满完成佛道。 佛说五蕴达因众生迷色法轻,迷心法重。五蕴包括色法一、心法四。十二处恰好相反,眼耳鼻舌身属色法,色声香味触法属色法,色法说十一条,意根属心法只一条,这是对色迷的重,对心迷的轻的人说的。还有一种人,色心迷的都重,佛说十八界,六识是心法,六根中之意根是心法,其余五根是色法,六尘是色法。在十八界中色法讲了十一个,心法讲了七个。佛说法是应机而说,活活泼泼,实无定法可说。 【无智亦无得】 智是能观之智,得是所证之理。无智是能观之智不可得,无得是所证之理亦不可得。能观是空,所观之境界亦是空。此义很深,凡是熟读楞严之人多少能体会其义。在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向世尊提出一个问题,即无明到底从那里来的?世尊对他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①。”一语道破。有智即无明之根本,如有能证之智,有所证之理,能所未亡,无明即不能断绝,所以无智才是真智,无得才是真得。得的是究竟圆满的自性,能证之智也没有了。一切法自相皆空,能取所取,能证所证,俱不可得。佛说法是对治我们的毛病,因众生执著一切法皆有,以为一切法相皆是真实。从此,错误的观点产生错误的想法与做法,即分别执著,有取舍得失,此皆属空相。佛说空确是事实真相,并非假设,使我们了解事实之后,知道诸法空相,于一切法的幻想、分别、执著,便可一切放下,执有之病即可消除。但是空也不能执著,空也不存,此说到究竟处。智得也是缘生之法,亦为自性,亦不可得。下面经文显示般若修学之大用。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所得故。”此句总结前面所说,一切法相不可得,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切修学的方法四谛十二因缘,智与得均不可得。身心世界万缘放下,妄情尽了,真就显了。挂碍即牵挂,有我执起烦恼障,烦恼障障性,心不清净,不自在,不解脱,造业轮转。有法执起所知障,所知障障慧,不了自性,不达性相,纵然断了见思,出三界,因有法执,也只能屈属于小乘,不能成佛,所以障大涅槃谓之碍。一切众生错认了四大、六尘、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执著我见我所,于是才有六道轮回。菩萨依究竟圆满的智慧,即依般若波罗蜜多,看清楚事实,心中无有障碍,不再有妄想执著。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功夫又进一层。世间人最大的恐怖是生死,远离恐怖即是了断生死出三界。 净空法师心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净空法师)(9) 生死轮回之由来,一切经论中说之最详。确因迷惑颠倒,造善恶因,感得三界果报。凡夫不知此事实真相,恐怖心时时即刻萦怀于心中。华严说恐怖有十八种之多,不必一一细表,般若经中说的很明白,离开我法二执即无有恐怖。远离颠倒,颠倒是无明、是错乱。经中说四种颠倒,常乐我净。凡夫不知世间无常,亦不知世间的乐是苦因。贪图乐受自然生起三毒烦恼。乐不如苦,佛教我们以苦为师,在苦闷时,易于警觉,时刻想出离。着迷在爱欲中,愈迷愈深,难以自拔。凡失执著身体为我,不知其为四大假合,四大亦空不可得。凡夫身心都是污染,自己并不觉得。现在人心污染比从前不知道严重多少倍,心中充满人我是非,贪嗔痴慢,此之谓颠倒。 梦境是妄想变现出来的,其根源是五蕴:色蕴是坚固的妄想,受蕴是虚明的妄想,想蕴是融通的妄想,行蕴是幽隐的妄想,识蕴是颠倒的妄想。《楞严》卷十中说得很清楚,凡是有妄想的人皆有梦,梦的现象亦有种种不同。日有所思,夜必有梦。另一种是无始习气,也有鬼神来托梦的。 远离颠倒梦想才能达到究竟涅槃,“究竟”是圆满佛果所证,菩萨虽不圆满而能分证。“涅槃”是梵语,最常见的译作灭,四谛中苦集灭道之灭。灭是灭烦恼。小乘的涅槃是灭见思烦恼,不究竟,称为“偏真涅槃”。大乘菩萨所证,不但见思断了,尘沙断了,无明也破掉几分,称为“究竟涅槃”。从初住到等觉有四十一个阶级,品品分证,如来果地的大涅槃不是一下子得到的。此名词又翻为圆寂,圆是圆满,寂是清净寂灭,见思、尘沙、无明都断了。圆是性德圆满开显了,佛说圆教初住菩萨只破一品无明,其作用即与如来果地上相彷佛。《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的修学方法,证入圆教初住,即可随类化身,在诸佛刹海,普度众生,可知“究竟涅槃”有圆寂的意思。功德圆满谓之大涅槃。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的方法,从初住到等觉位,菩萨位已圆满了。再往上去,“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处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菩萨依般若智慧能证到等觉,一切诸佛也是依般若智慧证到无上菩提,无怪乎佛说般若二十二年。 佛法修学是戒定慧,般若是慧,常言说:“因戒生定,因定开慧。”般若要从定中得到。般若不在经里,不在佛的言语中,亦不在思维想象中。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中给我们一个启示,看经听法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心缘是思想研究,不可想,一想就落到意识中。如不用心意识,就是自性起用。自性起用,般若才现前,此理很深。菩萨知道诸法空相,故能远离妄想执著,以清净心照见诸法实相,自然契入究竟涅槃。再进一步说,真正平等觉知诸法的真相,彻底究竟明了,这能明了的即是无上般若智慧。不得已说了这一个名词,其实性相之中都没有名言。不过用这些名相作一个引导,由此契入真实。故在因称它为智,在果上称它为觉。果达到极处,加一个“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此为尊重不翻。正是无有一丝毫偏邪,等是与一切诸佛所证的平等,双照二边,转八识成四智,证法空而悟真如。真是法性,如是法相。古德为了使人容易理解起见,常用金作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比做真心,器比做法相。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性相一如,改称真如,此诸佛如来真正清净的觉悟。如此一切诸法的实相(真相)完全觉了,称之为菩提。古德有一简单解释,完全了解(证悟)契入,证得真如、实际、法性的道理,可以说证得法界事实真相,佛为其建立一个名称谓之菩提,此名相之由来。又说“不可破坏,不可分别,谓之菩提”。又说“法真如性,无颠倒性,亦谓之菩提”。从种种解释,体会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圆满的精义,佛是以般若而证得佛果。由此可知般若精髓,解悟尚且不易,证悟更难。正因其难,所以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在西方建立极乐世界,作增上缘,叫我们到那里去修学圆满的般若波罗蜜多,若无圆满智慧,如何能不退转?定功尚且有退,唯有真实智慧才能达到不退转,古德说得好,西方最殊胜的缘就是西方有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有他们关怀照顾,决定可以圆证大菩提。 净空法师心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净空法师)(10)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此段经文从“故知般若波罗蜜多”至“是无等等咒”,是赞叹般若法至高无上,末后两句是赞叹修学所得到的功德利益。佛菩萨都是依般若法门证得菩提涅槃,般若的功用实不可思议,无法称说。最后以咒语来赞叹它,咒是愿的意思,为四种陀罗尼之一。陀罗尼有总特之义,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使善法不失,恶法不生。亦有明的意思,即光明智慧,能除一切障碍,能灭除五盖①。 咒又有密语之义,密不是秘密,佛法无秘密,是神秘、是深密。佛在讲经时有许多众生凡夫肉眼见不到,如天人、天龙八部以及鬼神,咒语中也有他们的语言。佛说经之后,通常以他们的语言略说一遍,他们觉得有亲切之感。咒又有真言义,能显示说法实相,真实不虚。显说不能叫真言,显说一般人听了之后,常用意识心分别想象,反而障碍真实意趣。密说就不会有这些副作用,因为听不懂就不会思维想象,反而容易得清净心,超越一切戏论,见到诸法实相,因之称为真言。陀罗尼又含四义: 法、持所闻法,经无量时,永不忘失。 义、于诸法能分别邪正是非善恶,悉知无量意趣。 咒、总持咒愿,神咒非常灵验,总持无量义。有的能呼风唤雨,役使鬼神。现在有些失传。与鬼神沟通,第一要诚,第二咒的音要正确。 忍、安忍,成就坚固的修行,于所闻法,得精进忍,不为境缘所动,赞不喜,骂不憎。 大神是具足不可思议强大神秘的陀罗尼。能除一切障碍。障碍有三大类:见思、尘沙、无明。神咒有力量破除此三重障碍。大明是咒的别名,明是光明清净。佛在楞严会上放顶上光明,光中化佛送出五会楞严神咒,以大光明破众生无始劫来的痴暗,能照破无明,破除黑暗。无上是最殊胜,无等等是一切诸法都不能与它相比,把这个般若智慧赞叹到了极处。菩萨依它成就了究竟圆满,三世诸佛依它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可见四句赞叹非常恰当。就净宗修学而言,就是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仔细观察,此一句佛号即是咒语,完全是梵文音译,确实是大神咒,它有不可思议无比神力。过去灌顶大师说:凡夫常常想消除业障,业障深重的人,所有一切经法忏法都不能消掉时,念“阿弥陀佛”可以消掉,可知这一句佛号就是大神咒。 《楞严经》上说,大势至菩萨与五十二同伦,向佛自述往昔得道因缘。此五十二指菩萨的位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上等觉、妙觉,共五十二位。换言之,大势至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成佛道,就是用一个方法,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简单容易,直捷稳当。此一句佛号能断见思烦恼,破尘沙无明,这不是大神咒是什么?大势至这一类的人物,就用一句佛号断尽了四十一品无明圆成佛道,我们没有一丝毫怀疑。隋唐时代诸大德们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法作一比较,公认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一切经中之王。再将《无量寿经》与《华严》作比,认为《无量寿经》才是真正第一经。《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导归极乐,才达到究竟圆满。华严会上的法身大士们到最后如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们修行的就不圆满。《无量寿经》自始至终均是宣扬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它是华严的归宿,一切法身大士的结局,与华严相比,就把华严比下去了。 净空法师心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净空法师)(11) 《无量寿经》有九种译本,夏莲居老居士择其中最好的五种原译本编成现在的《无量寿经会集本》。经文分四十八章,大家都知道在四十八章中以第六章为第一,详细述说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愿,介绍西方依正庄严。四十八愿中以那一愿为最重要呢?古大德几乎公认第十八愿为核心,第十八愿说的是十念必生。重重比较,认清楚,六字洪名是无上法门,是整个佛法的精华,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无上神咒,其功效能除一切苦。 苦的种类很多,简言之,有三苦、八苦。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八苦是苦苦的细说。八苦中生老病死,任何人均逃不过。身处有求不得苦,众生有无尽的欲望,求不得就苦了。有爱离别苦,人、事、物,往往称心如意的偏偏要分手离别。有怨憎会苦,不喜欢的人、事、物想离开,偏偏离不开。五阴炽盛苦就是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妄想分别执著,像猛火一样的烧着,不会心静。五阴炽盛是因、是造业,感受前面七种之苦。此处还有坏苦,一切色法物质会坏会变,是无常的;还有行苦,心中念念生灭不停。一切法归纳为色心二法,坏苦是对色法说的,行苦是对心法说的。 佛说戒定慧三学,戒学教我们克制,要一切忍耐,这是修学的基础。功夫深一层即得定,定能伏烦恼,心中清净平等,但还是不究竟。总目标是般若智能,慧若开了,苦就灭了。佛说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定不能转,慧能转。般若智慧现前,能把无始劫来所有烦恼习气转化成大菩提。佛菩萨以此善巧方便度化众生。无尽的智慧德能原来是由烦恼变化而来的,所以烦恼菩提是一不是二,生死与涅槃是一不是二。除苦除得这么圆满究竟,真实不虚。般若法门归结到一句万德洪名上,更显示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能持名号之人。不仅修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诸经称之三昧之王,实在这一句名号乃究竟圆满的大般若。在无寿经中可找到证据,世尊对弥陀之称赞,称之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也是十方三世诸佛如来之赞叹。如此乃能肯定弥陀名号是“无上咒、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段经又是结显开密,本经共有二百六十个字,最后三十一个字是密说,前面是显说。密说即佛门中常讲的咒语。咒以不翻为原则,咒语有五不翻,这是唐朝玄奘大师译场所立的规矩: (一)咒语是佛的密语,只有佛明了,等觉以下菩萨均不知其义。 (二)咒语每字每句均有无量义。研究大乘经时,知道显说的经文亦含无量义,法味无穷,久读不厌,何况如来神咒。 (三)咒中有许多鬼神名号,佛呼唤鬼神令其保佑修行人,故咒中并不完全包括世间语言。 (四)咒亦为诸佛的密语,如军中口令。诵咒无往不利,一定能得诸佛护念,龙天保佑。 (五)诵咒蒙诸佛如来不可思议神力加持。 有如此许多意义在其中,故玄奘大师以存其音不翻其义为准则。密为深奥难言之义,佛法中绝无秘密可言,凡是秘密必有不可告人之处,如果心地清净,正大光明,哪有秘密可言。佛法是深密,义理深,非浅根人而能理解,故称为深密。因其为理太深,若非上根利智,即不对他说,不过有时也透露一点消息。 净空法师心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净空法师)(12) 经论中说到修持,劝大家读诵为教法之一。读诵时往往一面读诵,一面思维经中意趣,如是则心不得清净,思维想象研究探讨都落在第六意识,决定障碍了开悟的门径,很难成就三昧。自古以来解悟者多,证悟者少。证悟要由定慧契入,而老实人可由读诵得到三昧,大开圆解。所以说,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中人以下习气很重的人,展开经本就会望文生义,此类根性的人读经不如念咒,念咒不明其义,故不起分别妄想,容易得到三昧,此密法修学的殊胜处。 玄奘大师不翻密咒,我们也不必勉强解释。古大德亦有解释者,如前清灌顶法师在其楞严经批注中,对楞严咒有详别的解说,密咒变为显说,是否如法则不敢说,不过诸大德们仍以不解释为宜。许多经典,显说之后仍有密说,密说还是解说显说中要义,不过言辞简要,故又翻为总持。因此只要了解显说就够了,密是显之密,显是密之显。咒语最重要的音要正确,所以密宗非常重视大师口传。 《心经》介绍到此地已圆满。佛希望一切众生快速圆成佛道,并不希望我们闻法之后,修三大阿僧祇劫,此并非佛之本愿。世间为父母者,希望儿女经历小、中、大学,研究所,博士班完成学业。也有父母希望儿女是天才儿童,不需要经历这求学历程,十三岁即得博士。佛菩萨对众生亦如此,希望有上上乘人,不必经历菩萨五十二个阶级,在一生中即能成佛。这种人就是有念佛的根性。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无上神咒,不仅包括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亦都包括在内。所以它是第一神咒,第一个大总持法门。尽虚空,遍法界,无论什么根性众生,周到弥陀名号,没有一个不得度。即使五逆十恶亦能得度。有人说佛既有如此大能,为什么不把世间苦难之人一齐度脱?答案是这些苦难之人不肯接受佛的教诲,不能依教奉行,与佛无缘,佛不能度无缘之人。这个念佛法门是给善根、福德、因缘均已成熟之人修的。无量寿经上说,睹阿阇王子等闻佛介绍西方净土,发愿将来成佛亦如阿弥陀佛。此念头在心里,但未说出。佛有他心通,知道他的心意,告诉大家,过去生中阿阇王子曾供养四百亿佛,听到此法只生欢喜心,而未发心求生净土。今天我们闻此法门即生信心,一心持名求生净土,比阿阇王子的善根福德因缘多多了。知道西方世界确实殊胜,一心一意求往生,这个福德太大了。一往生即顿超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得到阿弥陀佛果地上的成就。佛号如非圆满秘密神咒,如何能令业报深重的凡夫,在短短期中,尽伏无量业障,往生佛国。 佛教大德,教宗般若,行在弥陀者不少。民国以来一位是江味农居士,一生用四十年时间研究《金刚经》,完成了一部《金刚经讲义》。《近代往生传》有他的小传。还有一位周止庵居士,也用四十年时间研究《心经》,写成一部《般若心经诠注》,已印了许多版。这两部书对于法相名词的批注,至为详备。过去李炳南老师在大专佛学讲座,即采用《金刚经讲义》作教材。专心念佛,真正能得到般若真实智慧。显说是叫我们开智慧,帮助灭烦恼障。 密说是叫我们把分别、妄想放下,恢复清净心,灭罪除障,是大福德。在修学中最怕妄想、执著。《楞严经》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又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一句佛号念到底,放下身心世界,大般若即现前。 一九九四年四月记于美国西雅图市 太虚法师心经述记 [民国]太虚法师 太虚法师(1889~1947),民国四大高僧之一,以倡导人间佛教而著称,俗姓吕,名淦森,法名唯心,号太虚,浙江崇德(今并入桐乡)人。 太虚法师十六岁入苏州小九华寺披剃为僧。出家后即往宁波天童寺依寄禅和尚受具足戒,嗣往永丰寺就歧昌和尚学经。越岁复住天童寺修禅学佛,时与闽僧圆瑛、会泉为同参,相与参究禅学。 宣统元年(1909年)随寄禅和尚参加江苏省僧教育会,并在南京从杨文会居士学《楞严经》,后又从苏曼殊学英文。三年后赴广州弘扬佛法,被推为白云山双溪寺住持。 民国元年(1912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太虚从广州返南京创立中国佛教会,鼓吹“佛教复兴运动”和改革旧的僧团制度。由于他的“佛教革命”言行受到一些守旧派的反对,乃入普陀山闭关潜修佛学。闭关两年间,太虚深研佛学法相唯识诸宗经论,旁及中、西哲学诸论著,法学精进,深有所得。民国五年(1914年)出关后,即赴台湾、日本考察佛教,进行讲学。 民国七年(1918年),太虚从日本回国后在上海与陈元白、章太炎、王一亭诸名士创立“觉社”,主编《觉社丛书》。翌年改《觉社丛书》为《海潮音》月刊。月刊持办三十多年,从未中辍,成为中国持办时间最长、普及影响最广的佛教刊物。 民国十七年(1928年),太虚往南京讲学,并筹备创立中国佛学会。是年秋,会泉法师鼓励并资助太虚出国考察讲学,遍历英、德、法、荷、比、美诸国,宣讲佛学,并应法国学者建议,在巴黎筹设世界佛学苑,开中国僧人跨越欧美弘传佛教之先河。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战爆发,太虚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吁全国佛教徒行动起来,投入抗日救国运动。因其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元旦,国民政府授予他宗教领袖胜利勋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3月17日,太虚于上海玉佛寺圆寂,荼毗后得舍利子三百余颗,厦门分得舍利多颗,次年由弟子蔡吉堂、许宣平、虞愚等为其建舍利塔于虎园路半山堂。 太虚为现代中国佛教爱国、爱教的僧伽楷模,他不仅为爱国护教作出重大的贡献,对培育僧才、整顿僧制更是不遗余力。太虚一生创办或主办的佛教教育学院有闽南佛学院、武昌佛学院、世界佛学苑、重庆汉藏教理院、西安巴利三藏院、北京佛教研究院;创办的佛教刊物有《海潮音》月刊和《觉群周报》等;组织佛教团体有世界佛教联谊会、中国佛教会、中国佛学会、中国宗教联谊会、世界素食同志会等等。抗战胜利后,太虚受任为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主任、国民精神总动员会设计委员等职。 太虚的主要著作有《整理僧伽制度论》、《释新僧》、《新的唯识论》、《法理唯识学》和《真现实论》等等,后由其门下弟子编辑《太虚大师全书》行世。 太虚法师主张人乘佛教为佛教的基础。他认为,处此科学发达时期,依声闻行果是要被诟为消极遁世的,依天乘行果是要被谤为迷信神权的。因此,依人乘行果,完善人格,进一步修习大乘菩萨行果的觉路。太虚法师的佛教人生观,换句话说,就是人间佛教思想。太虚法师一生解行并进,著作等身。对于想要深入佛法妙理和修证的行者,或者是欲对佛学作深入研究的学者,太虚法师的著作都是非常珍贵的参考指引。 太虚法师心经述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述记(太虚法师)(1) 太虚法师述 经者,本万古不磨之真理,发为永久不易之定论也。经是通名,般若波罗蜜多心是别名。 般若,梵音,译曰智慧。但世智世慧,恒为不正的、虚妄的、染污的,而即心自性的佛智慧,离过绝非,为正当的、真实的、清净的,非汉语智慧二字之义所能赅,故仍名般若,以示拣别。 吾人本心,圆明寂照,无非般若,祗以无始无明,虚妄习气,互相熏发,故见闻觉知悉流逸于现前六尘境界,执此虚妄之相,复生虚妄之想,以妄缘妄,辗转颠倒,恬不为怪。若能反观自省,销歇虚妄相想,观察此现前六尘境界中所有之森罗万象全是虚妄,妄原无体,其本体即如来藏心妙真如性。譬若大圆镜体,寂静明照,随缘现象不失其真,而物象之纷然杂陈者,虽非镜体而仍不离此镜体别有存在;般若智光,亦复如是。 般若分三:一、文字般若,凡以名相而示者,如大地、山河、虚空、人物,其显发者皆本心之妙相是;二、观照般若,凡能明了而知者,如胜解、正定、善念、净信,其现起者皆本心之妙用是;三、实相般若,此离言绝虑,为人人本有真心之妙体。 波罗蜜多,梵音,译曰到彼岸,或到究竟。彼岸之义,以吾人轮回于生死海中,从生死之此岸,达到不生不死──涅槃之彼岸也。究竟,有成就、圆满、永久之义,吾人在人间世,如谋衣、谋食、谋国家、谋社会,种种营求,无一可达究竟之目的,皆非究竟;到究竟者,一得永得,即达到彼岸之谓。就一时一事言,如吾人此时在此讲经,此一部经讲完时,亦得言究竟。 心有数义:一、肉团心,凡人以心居一身之中,生命相关,血脉相系,遂以为此肉团心有了别作用,其误谬处不待烦言。二、虑知心,凡人思虑了知,必有所思所知之相,但其相若有若无、若起若灭、若往若来,皆是虚妄,无一真实;故真实之心并不在此。三、集起心,谓宇宙万有集积于中,遇缘而起者也。吾人往昔见闻之事物,今一忆及,能了了如在目前,正此心之作用。譬若大海波涛,一遇风缘随时涌起,然起灭无常,有无不定,亦非不生不灭常住真体。四、真实心,即本心真实之体,常住不变,平等周遍;凡虑知心之所虑所知,与集起心之所集所起之法,皆为本体显现之差别相。譬若大海水自性澄净,而一切洪涛细浪,无非海水之变现相用而已。 般若波罗蜜多,合译曰智慧到彼岸,或智慧到究竟。世人之所见闻觉知者,皆非究竟,皆是此岸,以无明愚痴为之障碍故也。如梦境中颠倒错乱,皆睡眠昏迷之障碍,特在梦中不自觉知耳。此无明愚痴,蔽覆深厚,非借金刚般若之力不能破除,一旦以般若智打破无明,即渡生死流而到彼岸,所谓“般若波罗蜜多”也。人当沉沦生死苦海,不思出离,正如破篷滥船飘流大海不能自主,日在风涛险恶之中而偷安旦夕,试一猛省,当急回头!“人生一大梦耳!”此语亦熟闻之,凡所作为,皆可作为如梦如幻观。人既因真心迷惑而有此人生之梦境,但能发明真心,则可觉悟而到彼岸。能发明此真心者,非般若智不可,故有般若则能发明真心,达到彼岸。此般若波罗蜜多心,所以合为一经之总名也。 人遇善知识得闻佛法,了然有悟,仍虑知心之作用,其不能遽然与真实心相应者,正无始来无明虚妄习气之集起心有以障之。于此须起观照般若,反照集起心,打破其生梦之迷源,久之久之,豁然开朗,方能转迷为悟,转妄为真,而般若波罗蜜多之真实心自得显现。 太虚法师心经述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述记(太虚法师)(2) 又心有譬喻之义,般若经多至七百余卷,本经在般若经中,能总持一切。譬如人身中之有心,以心为总要机关也,故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三藏十二部,经籍甚伙,而般若波罗蜜多,可为群经之心经,亦通。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有考察研究之义,如观念、观想、观慧,均在心上考察推究,不仅属于眼目作用也。本心上能照之智,照了一切,如灯光之普照,镜光之遍映是。 自者,自己;在者,常在;菩萨,即菩提萨埵之略。菩提译觉,萨埵译有情或人,合讲即观察自己常在而得觉悟之人也。所谓自己者何,外而山河国土,有情无情;内而身体形骸,五脏六腑,何一是我之自己?世人多谓身体为自己,试思组织身体之成分,不外地、水、火、风四大:骨肉爪发之坚质属地,汗血精液之湿性属水,流动属风,冷暖属火。四大和合而身生,四大分散而身灭,其所谓为自己者,果何在耶?夫真实的自己,无始无终、无生无灭、无往无来,即般若波罗蜜多之真实心,人人本有,非从外来,自己常常实在,自己常常不觉,正如贫子身藏如意宝珠而不自知,向人乞食,一旦经人道破,方始觉悟,即时取出作用,即时便成大富,不几笑曩日苦向外求之为多事乎!故能观到自己常在便是菩萨,不能观到便是凡夫。本经即观自在菩萨本自身所觉到修到者,向舍利子显示而普益群生也。观自在菩萨,又名观世音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即由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而达实相般若,功行甚深之时也。 五蕴,又名五阴。蕴,积聚义;阴,覆蔽义。谓积聚身心,蔽覆本性也。一曰色,质碍义,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耳、鼻、舌、身之五根皆是;并包括种种意义,无论显色形色,凡宇宙万有之物质现象均含在内──虚空亦在内,故曰色蕴。二曰受,领受义,有眼、耳、鼻、舌、身、意之受,意根之受,识藏之受。受有三:乐受、苦受、不乐不苦受也。三曰想,想相也,其范围更为广大。四曰行,行为也,有迁流不息义。五曰识,了别义,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之外,更有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也。又简单分为二法:色属色法——物质;受想行识属心法——精神,故色心二法,统括世间之物质精神有为生灭等法无有剩余。 照见五蕴皆空者,观自在菩萨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其本心觉照周遍圆满,如日光照临,无幽不烛,无暗不破,凡世间一切有为虚妄及生灭不实之法,无不当下销沉,悉归空寂。但言空者,空其虚妄不实之相而已,一切法体,即如来藏真心,无可空故。苦厄者,生死烦恼也。依五蕴虚妄,而有种种生死烦恼,今所依之五蕴既空,则一切苦厄无不度脱。此观自在菩萨自身证明之理,而结经人特表而出之也。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以下对人显示,故呼舍利子而告之。舍利子亦名舍利弗,为佛之大弟子。舍利,译鹙,其目最利;母名舍利,子以母名,故曰舍利子。 色为五蕴之首,举一以概其余也。现前形色最难破除,如吾人平常执身体为我,以明明有我之身体在也。然试为逐一观察,其身体中之属于地者为我耶?属于水、火、风者为我耶?全体为我耶?一部为我耶?脑质、神经、五脏、六腑为我耶?如一一为我,则我亦多矣!若指人之形状为我,其形状由少而壮、而老,时时变迁,亦不可名为我;以数十年相续不断为我,则数十年前或数十年后,何以无我?况时间变化无常,有何自体?至此种种推求皆无可得,于是人将转计曰:所谓我者,非指身体我,能受苦受乐受暖受冷,是能受者方可为我;遂舍色蕴而计受蕴为我。不知能受者,对于所受者而言,所受者忽苦忽乐、忽有忽无,虚妄无实,全无自体,则能受之我岂得真实?况事物未受以前与既受之后,我何所在?再三推想,又以能想相者为我,而想蕴之见起矣。但想因一人或一事或一物而起,未想以前岂非断灭?若因想一人为一我,想一事或一物又各为一我,所想者多至无尽,而我亦多至无尽耶?或人复计曰:想是虚妄,固不为我,今吾人之实在行为,则不可不谓为我矣!而行蕴之说起,谓人作善作恶,其中有一种力量,此能作者即我。不知所作善恶,亦有为虚妄之法,可见能作者定非真实之我。穷究到底,色、受、想、行,概不与我相涉,人将以了知色、受、想、行,种种非我者决定为我,此计识蕴为我也。但所了知者,毫无边际,于所了知之中,既多方求我而不可得,则能了知者,又何能独自为我?此五蕴法无我,经言早已诏我矣。然宇宙万物,何一非五蕴而成?有情之有身心无论矣,即无情如草木土石,虽无受想行识,亦有色存。若说五蕴皆空,将世界人物一无所有,呜乎可?不知言空者,非吾人眼前见到之空,见到之空是与不空相对待,亦属色法;所谓空者,谓空其假相之实有,虽有假相,而实体常空也。必知此义,方可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数句。 太虚法师心经述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述记(太虚法师)(3) 菩萨发本心之光明,照见五蕴皆空,并非言除去大地山河之外,别有一处名空;凡宇宙万有,无非和合连续对待之假相,真体显时,相皆空寂,故曰色不异空。然空并非断灭,亦非顽空,即是性色真空,为色蕴之本体。本体上虽无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等等相,而此等假相,正依本体而立,为本体之显现,故曰空不异色。譬如水上波浪,波浪取其形状而言,其全体不异于水;宇宙万有,正心上所起之波浪也。水体上原无种种波浪之相,若有此相,波浪灭则水应灭,今水体不灭,可见波浪皆是空相也。世人于有相处执色,无色处执空,故先破其异见,既知色空无异,更当进一步言色空是一非二,是绝对的,非相待的,故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犹之波浪即水,水即波浪;既知波浪即水,不必灭波浪以求水,水即波浪,不致昧水以逐波浪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云: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空,空即是受。余仿此。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诸法,分类甚多,即五蕴诸法。空,即五蕴皆空之空。相谓实相,即般若波罗蜜多心。合言之,此诸法皆空之实相也。 吾人见有根身,见有世界,见有众生,故有种种生灭,今五蕴皆空,故无生灭之相。又五蕴生则空灭,空生则五蕴灭,今蕴空为一,空相不离诸法,诸法即是空相,更无生灭之可言;如水波同体,何生何灭?真心本无垢净,因有生灭等法为之障蔽,为之染污,而垢生焉;如镜体本来光明,为尘所蔽,不能显现耳!今既明五蕴本来无有,本无生灭之垢,故又曰不垢不净。增减者,谓五蕴法有为增,五蕴法无为减,真心生为增,真心灭为减;但五蕴本无,真心常住,并无有生灭,又何有增减,故终曰不增不减。此不生不灭,不但于般若波罗蜜多心见其如是,即现前一切生灭诸法,观其自性,即为不生不灭之真实心体,亦无生、灭、垢、净、增、减之可言。生灭等相既空,故能度脱一切苦厄也。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空相之中,全体即真,故无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等法。无,即空义。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也。眼能见,耳能闻,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此五根非指外现之浮根尘,乃能发生见闻觉知之功用,所谓净色根也。意根能想过去未来,即思想心、分别心,此心所依托之根,即意。前五属色法,意属受、想、行、识之心法。五蕴既空,故六根亦空。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也。色、眼识所见者,显色、形色等是;声、耳识所闻者,一切音声是,如流水声为无意义,说话声为有意义;香、鼻识所嗅者,香、臭等是;味、舌识所尝者,酸、甜、苦、辛等是;触、身识所觉者,冷、热、滑、涩等是。法、意识所分别者,名极普遍,凡意识所缘到之处,无论为有为无皆是。法有一分属色,一分属心,一分非心非色,其余五尘概属色法。五蕴既空,故六尘亦空。十八界者,上之六根、六尘、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故曰眼界乃至意识界也。界者,界限义、种类义,此十八种类各有界限,作用不同也。由上以推,根、尘、识三,皆不外五蕴法,皆无自体,故一切皆空。 太虚法师心经述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述记(太虚法师)(4) 六根、六尘──统名十二处;加六识成十八界,为凡夫所有法与四圣相共者。以下乃出世三乘之法。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十二因缘,缘觉所修之法也。一曰无明,烦恼通称,即惑;二曰行,善恶行为,即业。此二指过去之因。三曰识,入胎最初之一念;四曰名色,胎中心色;五曰六入,胎中六根;六曰触,出胎时之触境;七曰受,领受现前尘境。此五指现在之果。八曰爱,贪爱;九曰取,取着;十曰有,由爱取之惑,生后有之业。此三指现在之因。十一曰生;十二曰老死。此二指未来之果。凡人生死死生流转不息。皆由无明而起,故流转门曰: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即经言无明乃至老死也。若欲解脱生死,断其根本,亦须先将无明灭尽,故还灭门曰:无明尽则行尽,行尽则识尽,乃至生尽则老死尽,即经言无明尽乃至老死尽也。 十二因缘,乃推五蕴之至详者。五蕴既空,故十二因缘亦空。或谓:解脱生死正出世圣人之法,似无可空者。然依有生死可解脱者,亦属凡夫心量,若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本无生死,何有解脱?故一切无之。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此声闻所修之法。苦、集、灭、道,曰四谛。谛,谓真理。苦谛,即人生真实之苦。但苦是结果,其因为集,由贪嗔痴所造之杀盗淫业,集积最久,一旦溃发,遂受无限之痛苦;正如一滴之水,积蓄冲决,终成江河也。吾人应知苦之结果,非天所定,非人所与,由我自作。苦既由我自作,亦可由我自灭,是为灭谛。但业已造成,灭之匪易,必有灭之之道──道有门径方法等义──方可,从此道修行,是为道谛。修道以灭苦,其极果则成阿罗汉。但苦、集之所依者,仍不外五蕴法,五蕴既空,则苦、集无所依附,既无苦、集,又何有灭、道二谛耶?故曰无苦、集、灭、道。 智有俗智、真智,明四谛之智,俗智也。明灭尽苦集而证无苦无集之境,真智也。得者,得真实理而证无生无灭之涅槃也。今四谛既空,则无能明四谛之智,既无能得之智,又何有所得之涅槃哉?故曰无智亦无得。 前空中二宇,贯至亦无得止。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所得故句,承上起下也。承上者,从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无智亦无得,皆无所得也。盖行人若有所得,则有能得所得二相为之对待,是有二法,不能成般若波罗蜜多心也。譬如眼本清净,入一浮尘适成障蔽。起下者何?一有所得,在圆明真心另添一物,正为修行之大障。以无所得故,菩提依般若波罗蜜多而成佛道也。凡人所依者,皆虚妄相,由此而有虚妄想象,执有所得则不能得者多矣!菩萨所依者,即是般若波罗蜜多,其心清净圆融,故无挂碍。挂碍者,如见不出色,闻不出声,六根功用各别,不能圆通,如蚕在茧,总难自由!何也?以有所得故也。凡事得一种,即有一种挂碍,如人赖衣食生活,为得衣食之故,必生出种种营谋,即有种种挂碍,若不欲得此,则种种挂碍皆无由而生。又人在世间,有种种危险,日在恐怖之中,此恐怖又因挂碍而起。如人依地而住,遇水则不能通行,故行江海必用船舶,由此遂有种种恐怖;又种田人,以耕种为生,一遇水旱等灾,则恐怖无已,若无生计上之挂碍,则无恐怖矣;又兵荒病疫时代,不能安生乐业,以人依社会故不得免此恐怖耳。执身体为我,则以身体之挂碍,而有或病或老或死之恐怖,若不执为我体,则泰然自得,何忧何虑?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此日常浅近之事,皆足证明其理也。且此中之理更为广大者,凡人以妄想心取妄想法,因妄想之挂碍,其恐怖更自无穷,特人习焉不察而不自觉耳!远离颠倒梦想,如参禅念佛,心不散乱,梦境自无,人在梦中皆以梦境为实在,吾人在人生之梦中亦然;当知吾人所有知识,无不从昏迷中来,自投胎以至出生,全为昏迷时代,不俨然睡中不知不觉乎!始于昏迷者,必终于昏迷,而其间数十年,虽半知半觉,亦不过以妄取妄,何尝有觉悟明了之一日,究竟仍当终归于不知不觉之中。但行人如能常作如梦观,不于眼前梦境而生执著,则贪嗔痴三毒渐次断除,去觉悟之时必不远矣。吾人起心动念,皆起于昏迷,从昏迷而起者,无非梦境,梦境本是虚妄,梦中认为实在,醒来方知颠倒,迷妄为真,迷无为有,迷虚为实,颠倒之甚孰有逾于此者乎?人每以佛学为空,亦在梦中颠倒之列。人向来执为实在者皆是虚妄,但此虚妄亦依明觉真心而起,减一分梦想,即增一分真觉,一层一层渐次修证,所谓远离颠倒梦想也。天、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皆有梦想,唯菩萨能生觉悟,故得远离;迨到觉悟圆满,梦想全无,则法界虚空皆悉销殒,所谓究竟涅槃也。涅槃译曰圆寂,吾人心体本具之功德,向为梦想所障蔽,远离梦想,则功德无不圆满,妄念无不空寂,故曰:究竟圆满,究竟寂灭。菩萨到究竟涅槃,即成佛道,故继之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谓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而成佛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曰无上正等正觉。正觉拣别凡外,凡阿罗汉、辟支佛皆有正觉,但非平等普遍正觉,祗自觉而不觉他;菩萨自觉觉他,可谓正等正觉,然非究竟圆满,还是有上。唯佛方能彻底觉悟,故名无上正等正觉。 本经注重在无所得三字,有所得则一无所得,无所得则无所不得。妄想一空,真心全露,故诸佛菩萨,悉由此道而成。但此事皆人人本分内事,非过去诸佛菩萨所能独得,特世人本身具足无量功德,不知反观自性依教修证耳!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咒者,一种有力量之言语,能成为事实也。神者,谓有妙力,能令不能解脱者而得解脱,不能成就者而得成就,故曰大神咒。大明者,照见五蕴皆空之智,非若世人逐年阅历所得之智可比。般若之智,能明无量世界所依之无量众生,悉皆烛照无遗。无上咒,以此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上之者。无等等者,等于无等之义。无等者,无比也,即究竟涅槃,而佛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究竟涅槃相等,故曰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谓真实能除一切苦也。一切苦者,如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八苦等。平常除苦之法亦多,如赈济灾荒、布施贫苦,只能除一时一部分之苦,而不能永久普遍使脱苦海,即不得称为真实不虚。盖一切苦源,皆起于颠倒梦想,得般若波罗蜜多,能除迷启悟,远离梦想,故一切苦一除永除,究竟真实,究竟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咒,即所说之音声能总持一切,表示一切,固不可译,亦不必译也。此中名字言说,即般若波罗蜜多义。上所说者为显,而咒为密。显说者,以一种道理表示于人,而咒则为法之真体,不容解说。如医生治病,开方与人者,显也;不说明药方,仅与丸药令人照服者,密也。咒之密义,包含世出世间善法无不圆满,并具有极大神力,人能常久持念,即依般若波罗蜜多而起无量不可思议功德。是般若波罗蜜多,诚吾人真常之法身慧命,较之生命,尤关紧要。 民国九年(1920年)十月在汉口黄州会馆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