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51.死戰

類別︰子部 作者︰劉基(明) 書名︰百戰奇略

    【提示】

    本篇以《死戰》為題,旨在闡述將帥對作戰中缺乏信心、“未肯用命”的士卒所應采取

    的處置措施。它認為,凡此情形,都必須“置之死地”,以“絕去其生慮”,使其抱定必死

    之志去戰斗。只有這樣,才能奮勇殺敵,死里獲生。“陷之死地然後生”(見《孫子兵

    法•九地篇》),這是孫子首倡,而為歷代兵家所常采用的激勵部隊奮勇殺敵的一種辦法。

    這在一定條件下,無疑也是可行的。然而,從根本上講,士卒的勇敢精神,是由戰爭的性

    質、目的以及士卒的軍政素質決定的。明確為正義事業而戰,士卒必定能拚死搏斗;只有具

    備過硬的軍政素質,部隊才有強大的戰斗力。而這一切又是靠平時嚴格的教育訓練培養出來

    的。如果平時治軍不嚴,疏于教育訓練,單純靠戰時“置之死地”而激發部隊殺敵決心和勇

    敢精神,即便一時能做到,但卻是不能持久發揮作用的。《百戰奇略》已經能夠較好地意識

    到這一點,並且在《教戰》、《怒戰》、《氣戰》、《畏戰》等多篇中,反復強調要搞好部

    隊的教育訓練,提高部隊的戰斗力。這是十分可貴的。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項羽所部擊敗秦軍主力的巨鹿之戰,從根本上

    說,項羽獲勝是在陳勝、吳廣起義給秦王朝以嚴重打擊,動搖其統治基礎的形勢下取得的。

    但項羽作為楚軍統帥在作戰指導上,也有其成功之處,主要表現在︰行軍途中他能及時

    除掉“不恤士卒而徇其私”的上將軍宋義,為楚軍迅速進抵巨鹿而掃清了前進障礙;臨戰之

    前他以破釜沉舟的實際行動激勵將士樹立“必死無還”的決心,為楚軍奮勇殺敵作好了精神

    準備;交戰之中他正確運用分割圍殲的戰術,切斷了秦軍主將章邯與王離的聯系,使其各自

    陷入孤立境地;爾後他集中兵力,發揚連續作戰的作風,在殲滅了王離、甦角之後,乘勝擊

    敗了章邯,殲滅了秦軍主力,取得了九戰九捷的重大勝利。

    【譯文】

    大凡敵人兵力強大、士氣旺盛,而我軍士卒疑慮重重、不肯拚命作戰時,那就必須把他

    們置于“死地”,並且告令全軍知道,這是迫不得已的作法。然後,殺牛燒車,犒勞戰士,

    燒棄糧食,填平井灶,焚船毀鍋,斷絕他們企圖生還的僥幸思想。這樣,作戰就必定能勝

    利。誠如兵法所說︰“抱定必死的決心去奮戰,就能獲得勝利而生存。”

    秦國將領章邯率軍打敗楚將項梁軍以後,就認為楚地的兵力不值得憂慮了,于是揮軍渡

    過黃河攻打趙國,大敗趙軍。恰在這時,趙歇為國王,陳餘為將領,張耳為丞相,他們兵敗

    後都逃進了巨鹿城。章邯命令王離、涉間率部包圍巨鹿,章邯的軍隊駐扎在他們的南邊,修

    築甬道給部隊運送糧食。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率兵去救援

    趙國;其他各將領都隸屬于宋義指揮。宋義行軍到安陽,停留四十多天不前進,還派遣他的

    兒子宋襄去輔佐齊國,並且親自送他到無鹽,盛辦酒宴,大會賓客。項羽對此極為不滿地

    說︰“如今我國軍隊剛剛打了敗仗,國王為此坐臥不安,調集全國軍隊而專門委任將軍指

    揮,國家安危的命運,完全在此一舉。現在,你身為上將軍而不體恤士卒疾苦,卻去鑽營個

    人私利,這不是國家棟梁之臣所該做的!”項羽利用早晨進見上將軍宋義的機會,就在其帳

    中把他殺了,然後通令全軍說︰“宋義與齊國勾結圖謀反叛,楚懷王密令我把他殺掉了。”

    此時,眾將都為項羽的舉動所畏服,沒有一個敢于抗拒不從的,大家齊聲說道︰“首先擁立

    楚王的是將軍家啊。現在將軍誅殺的是圖謀反叛的亂臣賊子。”于是,大家立即擁立項羽為

    代理上將軍。項羽派人追趕宋義之子宋襄,追到齊國把他殺掉了。其後,項羽派遣桓楚向楚

    懷王報告了所發生的情況,楚懷王便任命項羽為上將軍。當陽君黥布和蒲將軍等都隸屬于項

    羽指揮。項羽因殺掉以權謀私的宋義,從此便威震楚國,名揚諸侯。不久,他派遣當陽君、

    蒲將軍率兵二萬渡過漳河,救援巨鹿。與秦軍交戰稍得些許勝利,陳餘再次請求救兵。于

    是,項羽就親率全部人馬渡過漳河,並下令把渡船沉入河底,砸毀飯鍋蒸籠,燒掉營壘屋

    舍,攜帶三天的干糧,以此向士卒表明決一死戰而無一點退還之心。項羽率軍一到巨鹿,便

    包圍了王離,與秦軍多次交戰,切斷了秦軍的運糧道路,終于大敗秦軍,擊殺了秦將甦角,

    俘獲了王離。是時,楚軍聲威已經雄冠諸侯。此前,巨鹿城下已有諸侯援軍十多個營壘,但

    卻沒有敢于出戰的;到了楚軍進擊秦軍的時候,諸侯軍的將領們都站在壁壘上觀望而不出兵

    助戰。楚軍將士無不以一當十,英勇奮戰,殺聲震天;而諸侯軍無不人人顫栗驚恐。就這

    樣,楚軍終于大敗秦軍。

    【原文】

    凡敵人強盛,吾士卒疑惑,未肯用命,須置之死地ヾ,告令三軍,示不獲已。殺牛燔

    車,以享戰士,燒棄糧食,填夷井灶,焚舟破釜,絕去其生慮,則必勝。法曰︰“必死則

    生。”ゝ

    秦將章邯ゞ已破楚將項梁々軍,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當此時,趙

    歇為王,陳餘為將,張耳為相,兵敗皆走入巨鹿城。章邯令王離ぁ、涉間あ圍巨鹿,章邯軍

    其南,築甬道ぃ而輸之粟。楚懷王以宋義い為上將,項羽ぅ為次將,範增う為裨將,救趙。

    諸別將皆屬焉。宋義行至安陽 ,留四十余日不進,遣其子宋襄相齊,自送之無鹽 ,飲酒

    高會。項羽曰︰“今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掃境內而專諸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

    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項羽晨朝宋義,即其帳中,斬之,下令軍中曰︰“宋義

    與齊謀反,楚王陰令羽誅之。”是時,諸將皆懾服,莫敢支吾 ,皆曰︰“首立楚者,將軍

    家也。今將軍誅叛亂。”即共立羽為假上將軍 。使人追宋義子襄,及之齊,殺之。使桓楚

     報命于楚懷王,因命項羽為上將軍。當陽君、蒲將軍皆屬焉。項羽以殺宋義,威震楚國,

    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率二萬眾渡河 救巨鹿。戰少利 ,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

    兵渡河,沉舟,破釜甑 ,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還心。﹝于是至﹞則圍王

    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甦角,虜王離。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

    侯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縱兵。﹝及﹞楚兵擊秦軍,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以一當

    十,楚兵呼聲動天地,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于是,大破秦軍。 

    【注釋】

    ヾ死地︰《孫子兵法》術語。意即迅速奮戰就能生存,不迅速奮戰就只有死亡的地區,

    叫做“死地”。

    ゝ必死則生︰語出《吳子•治兵第三》。

    ゞ章邯︰秦將,官至少府。秦末,曾率兵鎮壓過陳勝、項梁領導的起義軍。後在巨鹿兵

    敗投降項羽,被封為雍王。楚漢戰爭中,被劉邦圍攻,兵敗而自殺。

    々項梁︰馬本及唐本皆誤作“項良”,今從汪本。項梁,秦末起義軍領袖之一。下相

    (今江甦宿遷西南)人,楚國貴族出身,楚將項燕之子。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

    他響應陳勝起義,與其佷項羽率兵八千于吳(今江甦甦州)起義。陳勝失敗後,他擁立楚懷

    王之孫熊心為王,仍稱楚懷王,梁自號武信君。後在定陶(今山東定陶北)與秦軍作戰中戰

    死。

    ぁ王離︰秦將王翦之孫。

    あ涉間︰馬本及諸本皆誤作“涉澗”,今據史校改。

    ぃ甬道︰謂兩旁築有牆坦的通道,以保證運輸的安全。

    い宋義︰故楚令尹。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後,從項梁起義。後楚懷王熊心以其為上將軍,

    號卿子冠軍。率軍北上救趙時滯留安陽不進,為項羽所殺。

    ぅ項羽︰名籍,字羽。秦末從叔父項梁起義。梁戰死後,他與宋義等率軍北上救趙,于

    安陽殺死宋義,被楚懷王任為上將軍,率軍北進于巨鹿打敗秦軍主力。秦亡後,自立為西楚

    霸王。後在楚漢戰爭中,于垓下(今安徽靈壁南),被劉邦擊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

    東北)自殺身死。

    う範增︰項羽謀士。參加秦末農民起義時,年已七十,初從項梁,後佐項羽,頗有謀

    略,被羽尊為亞父。他屢勸項羽殺掉劉邦,未被采納。後因劉邦施反間計,為項羽懷疑而忿

    離死于歸鄉途中。

     安陽︰地名。位于今山東曹縣東北。

     無鹽︰地名。位于今山東東平東南。

     支吾︰亦作“枝梧”,意謂抵觸,抗拒。

     假上將軍︰因尚未得到正式任命而暫署上將軍之職,故稱“假上將軍”。

     桓楚︰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旦”,今據史校改。

     河︰這里指“漳河”。

     戰少利︰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戰不利”,今據史校改。

     釜甑︰均為炊具。釜,一種斂口圓底,或有兩耳的鍋,有金屬制和陶制兩種。甑,類

    似現代的蒸鍋,底部有許多透蒸氣的孔格。

     本篇史例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如果你對百戰奇略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百戰奇略》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