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唐張懷

類別︰子部 作者︰唐•張彥遠 書名︰法書要錄

    《書議》

    昔仲尼修書,始自堯舜。堯舜王天下,煥乎有文章。文章發揮,書道尚矣。夏殷之世,能者挺生。秦漢之間,諸體間出。玄猷冥運,妙用天資。追虛捕微,鬼神不容其潛匿;而通微應變,言象不測其存亡。奇寶盈乎東山,明珠溢乎南海。其道有貴而稱聖,其跡有秘而莫傳。理不可盡之于詞,妙不可窮之于筆。非夫通玄達微,何可至于此乎?乃不朽之盛事,故敘而論之。夫草木各務生氣,不自埋沒,況禽獸乎?況人倫乎?猛獸、鷙鳥,神彩各異。書道法此,其古文、篆、籀,時罕行用者,皆闕而不議。議者真正稿草之間,或麟鳳一毛,龜龍片甲,亦無所不錄。其有名跡俱顯者一十九人,列之于後︰

    崔瑗 張芝 張昶 鐘繇 鐘會

    韋誕 皇象 嵇康 衛 衛夫人

    索靖 謝安 王導 王敦 王M

    王洽 王  王羲之 王獻之

    然則千百年間,得其妙者,不越此數十人。各能聲飛萬里,榮擢百代,雖逸少筆跡遒潤,獨擅一家之美,天質自然,風神蓋代,且其道微而味薄,固常人莫之能學;其理隱而意深,固天下寡于知音。昔為評者數家,既無文詞,則何以立說,何為取象其勢。仿佛其形,似知其門,而未知其奧,是以言論不能辨明。夫于其道不通,出其言不斷,加之詞寡典要,理之研精,不述賢哲之殊能,況有丘明之新意,悠悠之說,不足動人。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見其志,覽之即令了然。若與面會,則有智昏菽麥,混白黑于胸襟;若心悟精微,圖古今于掌握。玄妙之意,出于物類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間。豈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測。非有獨聞之听,獨見之明,不可議無聲之音、無形之相。夫誦聖人之語,不如親聞其言;評先賢之書,必不能盡其深意。有千年明鏡,可以照之不陂;琉璃屏風,可以洞徹無礙。今雖錄其品格,豈獨稱其材能。皆先其天性,後其習學。縱異形奇體,輒以情理一貫,終不出于洪荒之外,必不離于工拙之間。然智則無涯,法固不定,且以風神骨氣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

    真書

    逸少第一 元常第二 世將第三

    子敬第四 士季第五 文靜第六

    茂弘第七

    行書

    逸少第一 子敬第二 元常第三

    伯英第四 伯玉第五 季琰第六

    敬和第七 茂弘第八 安石第九

    章書

    子玉第一 伯英第二 幼安第三

    伯玉第四 逸少第五 士季第六

    子敬第七 休明第八

    草書,伯英創立規範,得物象之形,均造化之理,然其法太古,質不剖斷,以此為少也。有椎輪草意之妙,後學得漁獵其中,宜為第一。

    草書

    伯英第一 叔夜第二 子敬第三

    處沖第四 世將第五 仲將第六

    士季第七 逸少第八

    或問曰︰“此品之中,諸子豈能悉過于逸少?”答曰︰“人之材能,各有長短。諸子于草,各有性識,精魄超然,神彩射人。逸少則格律非高,功夫又少,雖圓豐妍美,乃乏神氣,無戈戟銳可畏,無物象生動可奇,是以劣于諸子。”得重名者,以真、行故也。舉世莫之能曉,悉以為真、草一概。若所見與諸子雷同,則何煩有論。今制品格,以代權衡。于物無情,不饒不損。惟以理伏,頗能面質。冀合規于玄匠,殊不顧于聾俗。夫聾俗無眼有耳,但聞是逸少,必然懸伏,何必須見?見與不見,一也。雖自謂高鑒旁觀,如三載嬰兒,豈敢斟量鼎之輕重哉!伯牙、子期,不易相遇。造章甫者,當售衣冠之士,本不為于越人也。然草與真有異,真則字終意亦終,草則行盡勢未盡。或煙收霧合,或電激星流。以風骨為體,以變化為用。有類雲霞聚散,觸遇成形;龍虎威神,飛動增勢。岩谷相傾于峻險,山水各務于高深。囊括萬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騁縱橫之志,或托以散郁結之懷。雖至貴不能抑其高,雖妙算不能量其力。是以無為而用,同自然之功;物類其形,得造化之理。皆不知其然也。可以心契,不可以言宣。觀之者似入廟見神,如窺谷無底。俯猛獸之牙爪,逼利劍之鋒芒。肅然危然,方知草之微妙也。子敬年十五六時,嘗白其父雲︰“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窮偽略之理,極草蹤之致,不若稿行之間,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體。”且法既不定,事貴變通,然古法亦局而執。子敬才高識遠,行、草之外,更開一門。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行草,又處其中間,無藉因循,寧拘制則,挺然秀出,務于簡易,情馳神縱,超逸優游,臨事制宜,從意適便,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執行、草之權。父之靈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獨絕也。世人雖不能甄別,但聞二王,莫不心醉。是知德不可偽立,名不可虛成。然荊山之下,玉石參差。或價賤同于瓦礫,或價貴重于連城。其八分即二王之右也。子敬歿後,羊、薄嗣之。宋、齊之間,此體彌尚,謝靈運尤為秀杰。近者虞世南亦工此法,或君長告令,公務殷繁,可以應機,可以赴速。或四海尺牘,千里相聞,跡乃含情,言惟敘事。披封不覺,欣然獨笑,雖則不面,其若面焉。妙用玄通,鄰于神化。然此論雖不足搜索至真之理,亦可謂張皇墨妙之門。但能精求,自可意得,思之不已,神將告之。理與道通,必然靈應,有志小學,豈不勉歟!古之名手,但能其事,不能言其意。今僕雖不能其事,而輒言其意。諸子亦有所不足︰或少運動及險峻,或少波勢及縱逸,學者宜自損益也。異能殊美,莫不備矣。然道合者,千載比肩,若死而有知,豈無神交者也?逸少草有女郎材,無丈夫氣,不足貴也。賢人君子,非愚于此,而智于彼,知與不知,用與不用也。書道亦爾,雖賤于此,或貴于彼,鑒與不鑒也。智能雖定,賞遇在時也。嵇叔夜身長七尺六寸,美音聲,偉容色,雖土木形體,而龍章鳳姿,天質自然。加以孝友溫恭,吾慕其為人。常有其草寫《絕交書》一紙,非常寶惜,有人與吾兩紙王右軍書不易。近于李造處見全書,了然知公平生志氣,若與面焉。後有達志者,覽此論,當亦悉心矣。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論人才能,先文而後墨。羲、獻等十九人皆兼文墨。乾元元年四月日張懷述。


如果你對法書要錄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法書要錄》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