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皇後李氏
高祖皇後李氏,唐明宗皇帝女也。後初號永寧公主,清泰二年封魏國長公主。自廢帝立,常疑高祖必反。三年,公主自太原入朝千春節,辭歸,留之不得,廢帝醉,語公主曰︰“爾歸何速,欲與石郎反邪?”既醒,左右告之,廢帝大悔。公主歸,以語高祖,高祖由是益不自安。高祖即位,公主當為皇後。天福二年三月,有司言︰“皇太妃尊號已正,請上寶冊。”太妃,高祖庶母劉氏也。高祖以宗廟未立,謙抑未皇。七年夏五月,高祖已病,乃詔尊太妃為皇太後,然卒不奉冊而高祖崩,故後訖高祖世亦無冊命。出帝天福八年七月,冊尊皇後為皇太後。太後為人強敏,高祖常嚴憚之。出帝馮皇後用事,太後數訓戒之,出帝不從,乃及于敗。
開運三年十二月,耶律德光已降晉兵,遣張彥澤先犯京師,以書遺太後,具道已降晉軍,且曰︰“吾有梳頭妮子竊一藥囊以奔于晉,今皆在否?吾戰陽城時,亡奚車一乘,在否?”又問契丹先為晉獲者及景延廣、桑維翰等所在。太後與帝聞彥澤至,欲自焚,嬖臣薛超勸止之。及得德光所與書,乃滅火,出上苑中。帝召當直學士範質,謂曰︰“杜郎一何相負!昔先帝起太原時,欲擇一子留守,謀之北朝皇帝,皇帝以屬我,我素以為其所知,卿為我草奏具言之,庶幾活我子母。”質為帝草降表曰︰
孫男臣重貴言︰頃者唐運告終,中原失馭,數窮否極,天缺地傾。先人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兵連禍結,力屈勢孤。翁皇帝救患摧剛,興利除害,躬擐甲胃,深入寇場。犯露蒙霜,度雁門之險;馳風擊電,行中冀之誅。黃鉞一麾,天下大定,勢凌宇宙,義感神明。功成不居,遂興晉祚,則翁皇帝有大造于石氏也。
旋屬天降鞠凶,先君即世,臣遵承遺旨,篡紹前基。諒 之初,荒迷失次,凡有軍國重事,皆委將相大臣。至于擅繼宗祧,既非廩命;輕發文字,輒敢抗尊。自啟釁端,果貽赫怒,禍至神惑,運盡天亡。十萬師徒,望風束手;億兆黎庶,延頸歸心。臣負義包羞,貪生忍恥,自貽顛覆,上累祖宗,偷度朝昏,苟存視息。翁皇帝若惠顧疇昔,稍霽雷霆,未賜靈誅,不絕先祀,則百口荷更生之德,一門餃無報之恩,雖所願焉,非敢望也。臣與太後、妻馮氏于郊野面縛俟罪次。
又為太後表曰︰
晉室皇太後新婦李氏妾言︰張彥澤、傅住旱戎粒 苫實郯ぐ探凳 哺Y摺f 釹然實矍暝誆 冢 史暉湍眩 M 眩 比艫剮 怯戮闈睿 Σ槐!;實郯ぐ譚 約獎保 椎趾佣 下納醬 庠較兆琛Aえ驕弈 於ㄖ性 仁 現 餐觶 琊 2恍蟻鵲堊崠 米映徐觶 荒薌毯孟 瘢 純鞫鞁家濉1 曷哦 崧砟炎罰 菔底躁藎 探 矗】耨 F震怒,中外攜離,上將牽羊,六師解甲。妾舉宗負釁,視景偷生,惶惑之中,撫問斯至,明宣恩旨,典示含容,慰諭丁寧,神爽飛越。豈謂已垂之命,忽蒙更生之恩,省罪責躬,九死未報。今遣孫男延煦、延寶,奉表請罪,陳謝以聞。
德光報曰︰“可無憂,管取一吃飯處。”
四年正月丁亥朔,德光入京師,帝與太後肩輿至郊外,德光不見,館于封禪寺,遣其將崔延勛以兵守之。是時雨雪寒凍,皆苦饑。太後使人謂寺僧曰︰“吾嘗于此飯僧數萬,今日豈不相憫邪?”寺僧辭以虜意難測,不敢獻食。帝陰祈守者,乃稍得食。
辛卯,德光降帝為光祿大夫、檢校太尉,封“負義侯”,遷于黃龍府。德光使人謂太後曰︰“吾聞重貴不從母教而至于此,可求自便,勿與俱行。”太後答曰︰ “重貴事妾甚謹。所失者,違先君之志,絕兩國之歡。然重貴此去,幸蒙大惠,全生保家,母不隨子,欲何所歸!”于是太後與馮皇後、皇弟重睿、皇子延煦、延寶等舉族從帝而北,以宮女五十、宦者三十、東西班五十、醫官一、控鶴官四、御廚七、茶酒司三、儀鸞司三、六軍士二十人從,衛以騎兵三百。所經州縣,皆故晉將吏,有所供饋,不得通。路傍父老,爭持羊酒為獻,衛兵推隔不使見帝,皆涕泣而去。
自幽州行十余日,過平州,出榆關,行砂磧中,饑不得食,遣宮女、從官,采木實、野蔬而食。又行七八日,至錦州,虜人迫帝與太後拜阿保機畫像。帝不勝其辱,泣而呼曰︰“薛超誤我,不令我死!”又行五六日,過海北州,至東丹王墓,遣延煦拜之。又行十余日,渡遼水,至渤海國鐵州。又行七八日,過南海府,遂至黃龍府。
是歲六月,契丹國母徙帝、太後于懷密州,州去黃龍府西北一千五百里。行過遼陽二百里,而國母為永康王所囚,永康王遣帝、太後還止遼陽,稍供給之。明年四月,永康王至遼陽,帝白衣紗帽,與太後、皇後詣帳中上謁,永康王止帝以常服見。帝伏地雨泣,自陳過咎。永康王使人扶起之,與坐,飲酒奏樂。而永康王帳下伶人、從官,望見故主,皆泣下,悲不自勝,爭以衣服藥餌為遺。
五月,永康王上陘,取帝所從行宦者十五人、東西班十五人及皇子延煦而去。永康王妻兄禪奴愛帝小女,求之,帝辭以尚幼。永康王馳一騎取之,以賜禪奴。陘,虜地,尤高涼,虜人常以五月上陘避暑,八月下陘。至八月,永康王下陘,太後自馳至霸州見永康王,求于漢撼遣啻偷}幟烈暈 S攬低躋蘊 笞源櫻 惺 噯眨 燦胙嶼憔慊沽裳簟
明年乃漢乾 二年,其二月,徙帝、太後于建州。自遼陽東南行千二百里至建州,節度使趙延暉避正寢以館之。去建州數十里外得地五十余頃,帝遣從行者耕而食之。
明年三月,太後寢疾,無醫藥,常仰天而泣,南望戟手罵杜重威、李守貞等曰︰ “使死者無知則已,若其有知,不赦爾于地下!”八月疾亟,謂帝曰︰“我死,焚其骨送範陽佛寺,無使我為虜地鬼也!”遂卒。帝與皇後、宮人、宦者、東西班,皆被發徙跣,扶舁其柩至賜地,焚其骨,穿地而葬焉。
周顯德中,有中國人自契丹亡歸者,言見帝與皇後諸子皆無恙。後不知其所終。
太妃安氏
安太妃,代北人也,不知其世家,為敬儒妻,生出帝,封秦國夫人。出帝立,尊為皇太妃。妃老而失明,從出帝北遷,自遼陽徙建州,卒于道中。臨卒謂帝曰︰ “當焚我為灰,南向揚之,庶幾遺魂得反中國也。”既卒,砂磧中無草木,乃毀奚車而焚之,載其燼骨至建州。李太後亦卒,遂並葬之。
出帝皇後馮氏
出帝皇後馮氏,定州人也。父鰨 萁 簦 泳┤Γ 鄖韶 倉鞀逅 玻 暈 都副留守。高祖留守 都,得骰渡 宋 刎啡 髖 蠓 夤 蛉恕V刎吩繾洌 蠊丫櫻 猩 齙墼彌 8咦奼潰 鞁 陂耄 齙劬由й校 芍 暈 蟆J僑眨 粵 濤饋ぎ 9拇擔 籩廖饔 詬咦嬗暗睢H撼冀院亍5酃宋椒氳賴仍唬骸盎侍 籩 肭淶炔蝗未笄 !比撼汲觶 塾牖屎蠛ㄒ 櫛瑁 鞁 埃 嬖唬骸盎侍 籩 胂鵲鄄蝗未笄 !弊笥醫允 Γ 嘧躍 梗 宋階笥以唬骸拔醫袢兆饜屢 觶 嗡疲俊焙笥胱笥醫源笮Γ 龐諭狻︰蠹攘 誄瑁 獍莨 偕泄 偷冉暈 ウ蛉耍 鐘媚凶永鈦邋鑫 屎蠊 佳貉謾F湫鐘裰湊 諭庥檬攏 煲月搖F醯ウ婦┤Γ ┐壑 裼諤煜略唬骸澳墑迥贛謚泄 胰寺字 蟺洹!焙笏嫻郾鼻 H壑 瑁 蠖疽 氳劬鬩 運潰 ┌豢傻謾︰蟛恢 淥 鍘
高祖叔父兄弟
晉氏始出夷狄而微,終為夷狄所滅,故其宗室次序本末不能究見。其可見者,曰高祖二叔父,一兄六弟,七子二孫,而有略有詳,非惟禍亂多故而失其事實,抑亦無足稱焉者。然粗存其見者,以備其闕雲。二叔父曰萬友、萬詮,兄曰敬儒,弟曰敬威、敬德、敬殷、敬 、敬暉、重胤,子曰重貴、重信、重V、重英、重進、重睿、重杲,孫曰延煦、延寶。孝平皇帝生孝元皇帝、萬友、萬詮,孝元皇帝生高祖,萬友生敬威、敬 ,萬詮生敬暉,而敬儒、敬德、敬殷、重胤皆不知其于高祖為親疏也。
高祖,孝元皇帝第二子也,而敬儒為兄,疑其長子也,則于高祖屬長而親,然贈官反最後于諸弟,而高祖世獨不得追封,此又可疑也。重胤,高祖弟也,亦不知其為親疏,然高祖愛之,養以為子,故于名加“重”而下齒諸子。高祖叔、兄與弟敬殷、子重進,皆前即位卒,而敬威、敬德、重胤、重英,高祖反時死。高祖少子曰馮六,未名而卒,而舊說以重睿為幼子者,非也。
石氏世事軍中,萬友、萬詮職卑不見。天福二年正月,萬友自故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贈太師。萬詮亦自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贈太傅。出帝天福八年五月,追封皇叔祖萬友為秦王,萬詮加贈太師,追封趙王。
從弟敬威
敬威字奉信,唐廢帝時為彰聖右第三都指揮使,領常州刺史。聞高祖舉兵太原,謂人曰“生而有死,人孰能免?吾兄方舉大事,吾不可偷生取辱,見笑一時。”遂自殺。敬德時為沂州馬步軍指揮使,以高祖反誅。天福二年正月,贈敬威、敬德皆為太傅,並贈敬殷以檢校太子賓客,亦贈太傅,而不及敬儒。七年正月,追封敬威廣王,敬德福王,敬殷通王,皆贈太尉。敬儒始以故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左僕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贈太傅,而獨不得封。出帝天福八年五月,加贈三皇叔皆為太師,而皇伯敬儒始追封宋王,亦加贈太師。
從兄敬
敬 字德和,少無賴,竄身民間。高祖使人求得之,補太原牙將。即位,以為飛龍皇城使,累遷曹州防御使。天福五年冬,拜河陽三城節度使。敬 性貪暴,高祖為擇賢佐吏輔之,而敬 亦憚高祖嚴,未嘗敢犯法。歲余,徙鎮保義。出帝時,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始漸驕恣。帝嘗遣使者至,必問曰︰“小佷安否?”陝人苦其暴虐,召還京師,以其皇叔不能責也,斥其元從都押衙甦彥存、鄭溫遇以警之。契丹犯邊,敬 從出帝幸澶淵,使以兵備汶陽,守麻家渡,未嘗見敵,皆無功。開運元年七月,復出為威勝軍節度使。歲余,出帝以曹州為威信軍,授敬 節度使。在曹貪暴尤甚,久之,召還。張彥澤兵犯京師,敬 夜走,逾城東垣,墮沙濠溺死,時年四十九。
從弟韓王敬暉
韓王敬暉字德昭,為人厚重剛直,勇而多智,高祖尤愛之。高祖時為曹州防御使,以廉儉見稱,卒于官,贈太傅。天福八年,加贈太師,追封韓王。子曦嗣。
高祖諸子孫
高祖李皇後生楚王重信,其諸子皆不知其母。當高祖起太原,重英為右衛將軍,重胤為皇城副使,居京師。聞高祖舉事,匿民家井中,捕得誅之,並族民家。天福二年正月,高祖為二子發哀,皆贈為太保;並贈重進以故左金吾衛將軍贈太保。七年正月,皆加贈太傅,追封重英虢王,重胤郯王,重進夔王。出帝天福八年五月,皆加贈太師。
子楚王重信
楚王重信字守孚,為人敏悟多智而好禮。天福二年二月,以左驍衛上將軍拜河陽三城節度使,有善政,高祖下詔褒之。是歲範延光反,詔前靈武節度使張從賓發河陽兵討延光,從賓亦反,重信見殺,時年二十。高祖欲贈重信太尉,大臣引漢故事,皇子無為三公者。高祖曰︰“此何 票換觶 嵐Z 暈葉 眩 裼欣 埃 乃贈太尉。七年正月,加贈太師,追封沂王。出帝天福八年五月,易封楚王。
子壽王重V
壽王重V字弘理,為人好學,頗知兵法。高祖即位,拜左驍衛大將軍。高祖幸汴州,以為東都留守。張從賓反,攻河南,見殺,時年十九,贈太傅。天福七年正月,加贈太尉,追封壽王。出帝天福八年五月,加贈太師。皆無子。
子重睿
重睿為人貌類高祖。高祖臥疾,宰相馮道入見臥內,重睿尚幼,高祖呼出使拜道于前,因以宦者抱持道懷中,高祖雖不言,左右皆知其以重睿托道也。高祖崩,晉大臣以國家多事,議立長君,而景延廣已陰許立出帝,重睿遂不得立。出帝以重睿為檢校太保、開封尹,以左散騎常侍邊蔚權知開封府事。開運二年五月,拜重睿雄武軍節度使,歲余,徙鎮忠武,皆不之鎮。契丹滅晉,重睿從出帝北遷,後不知其所終。
子重杲
陳王重杲,高祖幼子也。小字馮六,未名而卒,贈太傅,追封陳王,賜名重杲。出帝天福八年五月,加贈太師。
孫延煦 延寶
延煦、延寶,高祖諸孫也,出帝以為子。
開運二年秋,以延煦為鄭州刺史。延煦少,不能視事,以一宦者從之,又選尚書郎路航參知州事。宦者遂專政事,每詬辱航,出帝召航還。已而徙延煦齊州防御使。三年,拜鎮寧軍節度使。是時,河北用兵,天下旱蝗,民餓死者百萬計,而諸鎮爭為聚斂,趙在禮所積鉅萬,為諸侯王最。出帝利其貲,乃以延煦娶在禮女,在禮獻絹三千匹,前後所獻不可勝數。三年五月,遣宗正卿石光贊以聘幣一百五十床迎于其第,出帝宴在禮萬歲殿,所以賜予甚厚,君臣窮極奢侈,時人以為榮。在禮謂人曰︰“吾此一婚,其費十萬。”十一月,徙延煦鎮保義。
自延煦為齊州防御使,而延寶代為鄭州刺史。及契丹滅晉,出帝與太後遣延煦、延寶齎降表、玉璽、金印以歸契丹,而延寶時亦為威信軍節度使矣。契丹得璽,以為制作非工,與前史所傳者異,命延煦等還報求真璽。出帝以狀答曰︰“頃潞王從珂自焚于洛陽,玉璽不知所在,疑已焚之。先帝受命,命玉工制此璽,在位群臣皆知之。”乃已。後延煦等從出帝北遷,不知其所終。
嗚呼!古之不幸無子,而以其同宗之子為後者,聖人許之,著之《禮》經而不諱也。而後世閭閻鄙俚之人則諱之,諱則不勝其欺與偽也。故其苟偷竊取嬰孩襁褓,諱其父母,而自欺以為我生之子,曰︰“不如此,則不能得其一志盡愛于我,而其心必二也。”而為其子者,亦自諱其所生,而絕其天性之親,反視以為叔伯父,以此欺其九族,而亂其人鬼親疏之屬。凡物生而有知,未有不愛其父母者。使是子也,能忍而真絕其天性歟,曾禽獸之不若也。使其不忍而外陽絕之,是大偽也。夫閭閻鄙俚之人之慮于事者,亦已深矣!然而苟竊欺偽不可以為法者,小人之事也。惟聖人則不然,以謂人道莫大于繼絕,此萬世之通制而天下之公行也,何必諱哉!所謂子者,未有不由父母而生者也,故為人後者,必有所生之父,有所後之父,此理之自然也,何必諱哉!其簡易明白,不苟不竊,不欺不偽,可以為通制而公行者,聖人之法也。又以謂為人之後者所承重,故加其服以斬。而不絕其所生之親者,天性之不可絕也,然而恩有屈于義,故降其服以期。服,外物也,可以降,而父母之名不可改,故著于經曰︰“為人後者,為其父母報。”自三代以來,有天下國家者莫不用之,而晉氏不用也。出帝之于敬儒,絕其父道,臣而爵之,非特以其義不當立,不得已而絕之,蓋亦習見閭閻鄙俚之所為也。五代,干戈賊亂之世也,禮樂崩壞,三綱五常之道絕,而先王之制度文章掃地而盡于是矣!如寒食野祭而焚紙錢,天子而為閭閻鄙俚之事者多矣!而晉氏起于夷狄,以篡逆而得天下,高祖以耶律德光為父,而出帝于德光則以為祖而稱孫,于其所生父則臣而名之,是豈可以人理責哉!
譯文︰
晉高祖皇後李氏,是唐明宗皇帝的女兒。
皇後最初叫永寧公主,清泰二年封為魏國長公主。
自從唐廢帝登位,常常疑心晉高祖一定會反叛。
三年,公主從大原來京朝賀千春節之後告別歸去,留不下她,唐廢帝酒醉,對公主說︰“你為什麼急著回去,想和石郎反叛嗎?”酒醒後,手下人告訴他,唐廢帝後悔不迭。
公主回去後,告訴了晉高祖,晉高祖從此更加不安。
晉高祖登位,公主應當做皇後。
天福二年三月,有關部門說︰“皇太妃的尊號已定,請獻上寶冊。”太妃,是晉高祖父親的小妾劉氏。
晉高祖因為還沒有建立宗廟,于是推讓,沒來得及辦理。
七年夏五月,晉高祖已病,于是下詔尊稱太妃為皇太後,然而始終設能獻寶冊晉高祖就死了,因此皇後在整個晉高祖朝也沒有冊命。
晉出帝天福八年七月,冊封皇後為皇太後。
太後為人機敏好強,晉高祖平常很怕她。
晉出帝的馮皇後當權,太後多次教訓警告他,晉出帝不遵從,于是導致禍敗。
開運三年十二月,耶律德光已經降服晉軍,派遣張彥澤先進攻京城,送信給太後,詳細陳述已經降服晉軍,並說︰“我有一個梳頭的婢女偷了一個藥袋逃奔到晉,現在都在不在?我在陽城打仗時,丟失一輛奚車,還在不在?”又問早先被普捉獲的契丹人以及景延廣、桑維翰等人在哪里。
太後和皇帝听說張彥澤到來,想自焚而死,寵臣薛超勸阻他們。
到得到耶律德光送來的信,就滅掉火來到上苑。
皇帝叫來值班學士範質,對他說︰“杜郎多麼對不起我!從前先帝在太原起兵時,想選一個兒子留守,和北朝皇帝商量,皇帝把這事囑托給我,我一向以為被他了解,你替我起草一個奏章詳細說一下現在的情況,希望他讓我母子倆活下來。”範質替皇帝起草降表說︰孫兒臣石重貴上言︰不久前唐的國運宣告結束,中原大地失去了控制,命運糟糕到極點,天地傾塌缺損。
先人有十里田地,有一支軍隊,戰亂災禍接連不斷,力氣用盡,勢力孤單。
皇帝公公救助患難,擊潰強敵,興利除害,親自穿戴鏜甲頭盔,深入戰場。
頂霜冒露,越過雁門天險;風馳電掣,誅殺中冀盜賊。
指揮軍隊,安定天下,氣勢凌跨宇宙,正義感動神靈。
不居功自負,于是建立晉國,那麼皇帝公公對晉有創造化育之恩。
不久前踫上天降大禍,先君去世,我遵奉遣願,繼承前代的基業。
居喪之初,昏荒迷亂,每有軍國大事,都委托給將相大臣。
至于擅自接續宗廟祭祀,既沒有得到同意;輕率發布文告,竟敢抗拒尊嚴。
自生事端,果然招致大怒,災禍降臨,神靈不佑,國運殆盡,上蒼不保。
十萬將士,一遇皇帝公公之兵就束手投降;億萬百姓,伸長脖子盼望歸順。
我不仁不義,蒙受羞恥,貪生忍辱,自己導致滅亡,連累祖宗蒙羞,苟且虛度時光,僥幸留上一命。
皇帝公公如果大恩大德,看在過去的分上,稍稍息怒,不誅殺我們,不讓我們祖先的祭祀斷絕,那麼我們百口之家都享受到您的再生之德,一家人都會銘記您的無法報答的恩惠,這些雖然是我們的心願,但卻不敢奢望。
我和太後、妻子馮氏在郊外野地反綁著等待治罪。
範質又替太後起草降表說︰晉朝皇太後新婦妾李氏上言︰張彥澤、傅住兒等人到來,承蒙皇帝阿翁下書安撫。
我斗膽想到先皇帝過去在並、汾二州,正踫上禍亂,危急如同累卵,智力勇氣都窮盡了,一朝一夕,難以保全。
皇帝阿翁從冀北發兵,親自到達河東,跋山涉水,跨越艱難險阻。
實時鏟除巨奸大孽,于是平定中原,拯救石氏免于滅亡,建立晉朝之國家。
不幸先帝去世,兒子繼位,不能承繼友好關系,安定百姓,反而辜負您的恩義。
多次發動戰爭,駟馬難追,實在是自取憂愁,還能怨誰!如今上蒼震怒,內外離散,上將牽羊迎降,六軍放下武器。
我們全家受禍,望著日影偷生,正在惶恐迷惑的時候,安撫慰問及時到來,明白地宣示您的恩意,委曲地表示您的寬容,安慰開導反復叮嚀,令人精神振奮,神采飛揚。
哪料到已經垂死之命,忽然蒙受再生的恩惠,反省罪過,責備自己,即使九死也不能相報。
現在派遣孫兒石延煦、石延寅,獻表請求治罪,向您陳述感激之情。
耶律德光回答說︰“可以不必憂慮,保證你們有吃飯的地方。”四年正月丁亥初一,耶律德光進入京城,皇帝和太後坐著轎子到郊外迎接,耶律德光不接見,讓他們住在封禪寺,派遣將領崔延勛率兵看守。
這時雨雪交加寒冷刺骨,眾人都又冷又餓。
太後派人對寺中僧人說︰“我曾經在這里賞賜幾萬僧人的飯食,現在難道不可憐我們嗎?”寺中僧人推辭說不知虜人意下如何,不敢進獻食物。
皇帝暗中請求把守的人, 稍微得到一些食物。
辛卯,耶律德光把皇帝貶降為光祿大夫、檢校太尉,封為“負義侯”,遷到黃龍府。
耶律德光派人對太後說︰“我听說石重貴不听從母親的教誨 成為現在這樣,你可以請求自便,不要和他一起走。”太後回答說︰“石重貴事奉我很周到。
他的過失,在于違背先君的意願,斷絕我們兩國的友好關系。
然而石重貴這次離去,幸好承蒙你的大恩大德,得以保全生命和家室,母親不能跟隨兒子,又能到哪里去呢!”于是太後和馮皇後、皇帝的弟弟石重睿、皇帝的兒子石延煦、石延寶等人傾族隨皇帝北遷,宮女五十人、宦官三十人、東西班五十人、醫官一人、控鶴官四人、廚師七人、茶酒司三人、儀鸞司三人、六軍士兵二十人隨行,用騎兵三百人護衛。
經過的州縣,都是過去晉的將領官吏,如有供奉贈送,都不準傳送。
路旁的百姓父老,爭相手持羊酒進獻,衛兵們推擠阻攔,不讓他們看見皇帝,于是皇帝及一千人都哭泣著離去。
從幽州出發行進十多天,過平州,出榆關,在砂石中行進,饑餓時得不到食物,只好派宮女和隨行官吏,采摘樹上的果子和野菜來吃。
又走了七八天,到達錦州,虜人強迫皇帝和太後對阿保機的畫像下拜。
皇帝受不了這個屈辱,哭著喊道︰“薛超害了我,不讓我死!”又走了五六天,經過海北州,到達柬丹王墓,派石延煦前去祭拜。
又走了十多天,渡過遼水,到達渤海國的鐵州。
再走七八天,經過南海府,于是到達黃龍府。
這年六月,契丹國母將皇帝、太後遷往懷密州,懷密州在黃龍府西北一千五百里的地方。
走遇遼陽二百里地,國母被永康王囚禁,永康王命令皇帝、太後返回遼陽,稍稍供給他們一些物品。
第二年四月,永康王到遼陽,皇帝身穿白衣頭戴紗帽,和太後、皇後到永康王的帳篷中謁見,永康王阻止皇帝,讓他穿著一般的衣服進見。
皇帝伏在地上淚加雨下,陳述自己的過失。
永康王讓人扶起皇帝,讓他坐下來,飲酒奏樂。
永康王帳中的伶人、隨從官員,望見從前的君主,都哭起來,不能克制自己的悲哀,爭相贈送衣服、藥品。
五月,永康王去陘州,帶走皇帝的隨行宦官十五人、東西班十五人以及皇子石延煦。
永康王妻子的兄弟禪奴喜歡皇帝的小女兒,請求嫁給他,皇帝以年齡尚幼相推辭。
永康王派一名騎兵帶走皇帝的小女兒,賜給禪奴。
陘州,是虜人的地方,地勢特別高寒,虜人常在五月去陘州避暑,八月離開。
到了八月,永康王離開陘州,太後自己騎馬到霸州進見永康玉,請求在漢兒城邊賜地給他們耕種畜牧,以此為生。
永康王帶著太後,走了十多天,讓太後和石延煦一起都回遼陽。
第二年,是漢干佑二年,這年二月,遷移皇帝、太後到建州。
從遼陽向東南行走一千二百里到達建州,節度使趟延暉讓出臥室給他們住。
距離建州幾十里外得到五十多頃田地,皇帝派隨行的人前去耕種焉食。
第二年三月,太後患病,沒有醫官藥物,常常仰望著天空哭泣,望著南方把肘彎成戟形罵杜重威、李守貞等人說︰“如果死人沒有知覺則罷,如果有,我在地下也不會寬恕你們!”八月太後病重,對皇帝說︰“我死後,燒掉我的尸骨送到範陽佛寺中,不要讓我成為虜地的鬼魂!”接著死去。
皇帝和皇後、宮女、宦官、東西班的人,都披發赤足,抬著靈柩到賜給的土地,焚燒太後的尸骨,挖地安葬。
周顯德年問,有一個從契丹逃回的中原人,說看見皇帝和皇後及幾個兒子都很好。
以後就不知道他們的下落。
安太妃,代北人,不知道她的家世,是石敬儒的妻子,生下晉出帝,封為秦國夫人。
晉出帝登位,尊崇為皇太妃。
太妃年老失明,跟隨晉出帝北遷,從速陽到建州時,死在路上。
臨死時對皇帝說︰“請把我燒成灰,向南揚撒,也許魂靈能得以返回國申。”死後,砂地里沒有草木,于是砸毀奚車作柴來焚燒,載著她的骨灰到建州。
李太後也死了,于是一起安葬。
晉出帝皇後馮氏,定州人。
父親馮蒙,任州中進奏官,住在京城,因善用花言巧語諂媚人得到安重誨喜愛,任為鄴都副留守。
晉高祖留守鄴都,遇到馮蒙很高興,于是作主替石重胤娶馮蒙的女兒為妻,後來封為昊國夫人。
石重胤死得早,皇後守寡,頗有美色,晉出帝很喜歡她。
晉高祖死,靈柩尚停,晉出帝還在守喪期中,就娶馮氏為皇後。
這天,用六軍充當儀仗護衛、太常吹奏樂曲,令皇後到西御莊,在晉高祖的畫像殿進見。
眾臣都來祝賀。
皇帝回頭對馮道等人說︰“這是皇太後的命令,我和你們不勝慶幸。”眾臣退出,皇帝和皇後暢飲,唱歌跳舞,到靈柩前,灑酒祭奠說︰“這是皇太後的命令,我和先帝不勝慶幸。”手下人都忍不住發笑,皇帝自己也笑得前仰後合,回頭對手下人說︰“我今天做新女婿,怎磨樣?”皇後和手下人都大笑,笑聲傳到外面。
馮氏既立為皇後,獨受寵愛,將官官尚官、知客等人都封拜為郡夫人,又用男子李彥弼作皇後宮都押衙。
她的哥哥馮玉執政,內外配合主權,晉于是由此而崩潰。
契丹進攻京城,向天下揭露皇帝的罪惡說︰“接叔母到官中為妻,破壞人倫道德的大法。”皇後隨皇帝北遷,為皇帝的恥辱悲哀,幾次尋找毒藥,準備和皇帝一起喝下而死,但毒藥沒有找到。
後來不知道她的結局如何。
晉朝最初出自夷狄而名不見經傳,最終又被夷狄消滅,因此不能詳細考知它的宗室次序的來龍去脈。
其中可以知道的是︰晉高祖的兩個叔父,一個哥哥、六個弟弟,七個兒子、兩個孫子,但記載有略有詳,不僅僅是由于多禍亂變故而事實亡佚,也是由于很多事不值得稱述。
但大略記下可知者,以聊勝于無。
兩位叔父叫石萬友、石萬詮,哥哥叫石敬儒,弟弟叫石敬威、石敬德、石敬殷、石敬 、石敬暉、石重胤,兒子叫石重貴、石重信、石重父、石重英、石重進、石重睿、石重杲,孫子叫石延煦、石延寶。
孝平皇帝生孝元皇帝、石萬友、石萬詮,孝元皇帝生晉高祖,石萬友生石敬威、石敬寶,石萬詮生石敬暉,但石敬儒、石敬德、石敬殷、石重胤等人都不知道他們和晉高祖是親是疏。
置壺祖是孝元皇帝的第二個兒子,但石敬儒是哥哥,懷疑他就是長子,那麼他對于晉高祖來講年齡為長而且血緣親近,但他贈官反而在弟弟們之末,而整個晉高祖當政的時候只他一人沒有得到追封,這又是可疑之處。
石重胤,是晉高祖的弟弟,也不知道他們是親是疏,但晉高祖喜歡他,把他作為養子,所以在他的名字中加“重”字而下與架子並列。
晉高祖的叔父、哥哥和弟弟石敬殷、兒子石重進,都死在他登位前,而石敬威、石敬德、石重胤、石重英,是在晉高祖反叛時死的。
晉高祖最小的兒子叫馮六,沒有取名就死了,而舊的說法把石重睿當作最小的兒子,這是不對的。
石氏世代在軍中任職,石萬友、石萬詮職位太低不見記載。
天福二年正月,石萬友從原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兼任御史大夫、上柱國贈太師。
石萬詮也從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兼任御史大夫、上柱國贈太傅。
晉出帝天福八年五月,追封皇叔祖石萬友焉秦王,石萬詮加贈太師,追封為趙王。
石敬威字奉信,唐廢帝時任彰聖右第三都指揮使,領常州刺史。
听說晉高祖在太原起兵,對人說︰“有生就有死,誰能避免?我哥哥正干大事業,我不能夠苟且偷生,蒙受恥辱,被時人笑話。”于是自殺。
石敬德當時任沂州馬步軍指揮使,因晉高祖反叛被殺。
天福二年正月,高祖追贈石敬威、石敬德為太傅,並贈石敬殷為檢校太子賓客,也贈焉太傅,而石敬儒沒有得到贈官。
七年正月,追封石敬威為廣王,石敬德為福王,石敬殷為通王,都贈太尉。
石敬儒 由原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左僕射兼任御史大夫、上柱國贈太傅,而惟獨他一人沒有受封。
晉幽帝天福八年五月,加贈三位皇叔為太師,而皇伯石敬儒 追封為宋王,也加贈太師。
石敬餮字德和,年輕時很無賴,在民間流浪。
晉高祖派人找到他,補任太原牙將。
晉高祖登位,任命他為飛龍皇城使,歷次升遷至曹州防御使。
天福五年冬,拜焉河陽三城節度使。
石敬贊性情貪婪強暴,晉高祖替他選擇賢能的官吏輔助他,石敬簧也懼怕晉高祖的嚴厲沒有敢違法。
一年多後,調任鎮守保義軍。
晉出帝時,加餃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逐漸驕橫放縱。
皇帝常常派使臣去,必定要問使臣︰“小佷子平安不?”陝州百姓深受他暴虐之苦,于是帝召他回京城,由于他是皇帝的叔叔,不能敷落,帝只好斥責他原來的跟從都押衙甦彥存、鄭溫遇來警告他。
契丹侵犯邊境,石敬餮隨晉出帝到澶淵,派他率兵守備汶陽,守衛麻家渡,不曾踫見敵軍,因此沒有戰功。
開運元年七月,又出任威勝軍節度使。
一年多後,晉出帝改曹州為威信軍,任命石敬贊為節度使。
在曹州時尤其貪婪暴戾,遇了很久,將他召回。
張彥澤的軍隊進攻京城,石敬齎趁夜逃跑,跨越束城牆時,掉在沙濠中淹死,當時四十九歲。
韓王石敬暉字德昭,為人厚重剛直,勇敢而多智謀,晉高祖特別喜歡他。
晉高祖時任曹州防御使,以廉潔儉樸著稱,死在任上,贈為太傅。
天福八年,加贈太師,追封為韓王。
兒子石曦繼承他的爵位。
晉高祖李皇後生下楚王石重信,其余幾個兒子則不知道母親是誰。
晉高祖在太原起兵時,石重英任右衛大將軍,石重胤任皇城副使,住在京城,听說晉高祖起兵,藏在百姓家的井中,披捉到後殺死,這家百姓也被減族。
天福二年正月,晉高祖為兩個兒子發喪,都贈為太保;並贈石重進以原左金吾衛將軍贈太保。
七年正月,都加贈為太傅,追封石重英為虢王,石重胤為郯王,石重進為夔王。
晉出帝天福八年五月,都加贈太師。
楚王石重信字守孚,為人聰明多智謀而又講究禮節。
天福二年二月,由左驍衛上將軍拜為河陽三城節度使,有政績,晉高祖下詔書褒獎他。
這年範延光反叛,詔令前任靈武軍節度使張從賓率領河陽的軍隊討伐範延光,張從賓也反叛,石重信被殺,當時二十歲。
晉高祖打算贈石重信為太尉,大臣引用漢朝舊例,皇帝的兒子沒有做三公的。
晉高祖說︰“這個兒子行善遭禍,我很為他悲哀,從我開始罷了,哪有先例呢!”于是贈為太尉。
七年正月,加贈太師,追封為沂王。
晉出帝天福八年五月,改封為楚王。
壽王石重火字弘理,為人好學,很懂兵法。
晉高祖登位,拜為左驍衛大將軍。
晉高祖到汴州,任命為東都留守。
張從賓反叛,進攻河南,石重又被殺,當時十九歲,贈太傅。
天福七年正月,加贈太尉,追封為壽王。
晉出帝天福八年五月,加贈太師。
他們都沒有兒子。
石重睿的外貌像晉高祖。
晉高祖患病臥床,宰相馮道到臥室內進見,石重睿還年幼,晉高祖叫他出來讓他在馮道面前下拜,接著讓宦官抱起來放到馮道懷中,晉高祖雖然不說話,手下人都明白他是把石重睿托付給馮道。
晉高祖死,晉大臣們由于國家多難,擬議立年長者焉君主,而景延廣已經暗中許諾立晉出帝,于是石重睿沒能被立。
晉出帝任命石重睿為檢校太保、開封尹,命左散騎常侍邊蔚權知開封府事。
開運二年五月,拜石重睿為雄武軍節度使,一年多後,調任鎮守忠武軍,都沒有赴任。
契丹消滅晉,石重睿隨晉出帝北遷.後來不知道他的下落。
陳王石重杲,晉高祖最小的兒子。
小字叫馮六,沒有取名就死了,贈太傅,追封焉陳王,賜名叫重杲。
晉出帝天福八年五月,加贈太師。
石延煦、石延寶,晉高祖的孫子,晉出帝把他們作為養子。
開運二年秋,任命石延煦為鄭州刺史。
石延煦年齡小,不能就職任事,于是派一個宦官跟隨他,又選派尚書郎路航參知州事。
宦官于是獨攬政事,每每辱罵路航,晉出帝召回路航。
不久調石延煦為齊州防御使。
三年,拜石延煦為鎮寧軍節度使。
這時,河北打仗,旱災蝗災遍及天下,餓死的百姓上百萬,而各方鎮爭相聚斂財富,趟在禮聚積財富巨萬,在眾侯王中為最多。
晉出帝貪圖他的財富,就讓石延煦娶趙在禮的女兒,趟在禮進獻三千匹絹,先後進獻的錢財數不勝數。
三年五月,派遣宋正卿石光贊帶聘禮一百五十床在他的宅第迎娶,晉出帝在萬歲殿宴請趟在禮,賞賜的禮物極厚重,君臣窮奢極侈,當時人認為十分榮耀。
趟在禮對人說︰“我女兒這次結婚,費用高達十萬。”十一月,調任石延煦鎮守保義軍。
自從石延煦任齊州防御使,石延寶代任鄭州刺史。
到契丹滅亡晉時,晉出帝和太後派石延煦、石延寶帶著降表、玉璽、金印去往契丹,而石延寶當時也任威信軍節度使了。
契丹得到玉璽後,認為制作得不精致,和前代史書記載的不同,命令石延煦等人回去報告要真玉璽。
晉出帝寫狀回答說︰“不久前潞王李從珂在洛陽自焚,不知道玉璽在哪里,懷疑已經燒掉了。
先帝奉命,令玉工制作這個玉璽,在位眾臣都知道這件事()”于是 作罷。
以後石延煦等人隨晉出帝北遷,不知道結局如何。
唉!在古代不幸沒有兒子,而把同宗族人的兒子作為繼承人,聖人贊成這樣做,寫在《禮經》上而不忌諱。
然而後代里巷粗俗的人卻忌諱這樣,一忌諱則欺騙偽冒層出不窮。
因此那些在襁褓中非法竊取別人嬰孩的人,閉口不提嬰孩的父母,而欺騙別人說是自己生的兒子,說︰“不這樣,就不能使孩子專心一意地愛我,而孩子一定會有二心。”作為這些人兒子的,自己也忌諱他的親生父母,斷絕與親生父母的血緣親情,反而將其看作叔伯父,用以欺騙他的宗族,搞亂了眾人及祖先靈位的親疏關系。
萬物凡生下來就有知覺的,沒有不愛他的父母的。
假如這個兒子,能忍心真正斷絕和父母的血緣親情,那麼竟連禽獸都不如了。
假如他並不忍心而表面上裝著斷絕了,這是最大的虛偽。
那些里巷粗俗的人對于事情的考慮,也已經夠周密了!然而苟且、竊取、欺騙、虛偽等不可效法的,是小人 干的事。
只有聖人卸不這樣,認為做人之道沒有比接續香火更重要的事,這是萬代通行之法而天下共同實行的,何必忌諱呢!所謂兒子,沒有不由父母生下的,因此作為人的後代,一定有生他的父親,一定有他所繼承的父親,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何必忌諱呢!簡單明白,不苟且不竊取,不欺騙不虛偽,可以作為通行之法而共同實行的,是聖人的準則。
我又認為作為別人後代的人承擔的責任重大,因此延長喪期服“斬衰”喪。
而之所以不與親生父母斷絕,是由于天性不能斷絕,然而養育的恩情應服從于道義,因此縮短喪期服“期服”喪。
服喪,是外在的事情,可以減少,但父母的名義卻不能改變,因此經書上說︰“作為人的後代,應為他的父母祭祀。”從三代以來,擁有天下國家的人沒有不遵守這句話的,但晉朝卻不遵守。
晉出帝對石敬儒,違背了事父之道,把父親作為臣子來封爵,不只是按照理義不應當登位自立,迫不得已斷絕父子關系,大概也是對里巷粗俗的人的作為習以為常了。
五代,是盜賊戰亂的時代,禮樂制度崩潰毀壞,三綱五常的道理滅絕,而先王的制度文章至此破壞無余了!如寒食節在野外祭祀卻焚燒紙錢,天子卻做里巷粗俗之事的例子太多了!而晉朝出自于夷狄,靠篡權背叛奪得天下,晉高祖把耶律德光當作父親,而晉出帝就把耶律德光當作祖父而自稱為孫子,對于親生父親卻當作臣子直呼其名,這難道還能用做人的道理來責備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