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曰︰馬援子客卿,年六歲能應接諸公,專對賓客。外若訥而內沈敏。援甚奇之,以為將相器,故以客卿字焉。
《吳志》曰︰陸績,字公紀,吳郡吳人也。年六歲于九江見袁術,術出桔,績懷三枚去,拜辭墮也。術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桔乎?”績跪答曰︰“欲歸遺母。”術大奇之。
《晉書》曰︰傅宣,字世宏。年六歲喪繼母,哭泣如成人,中表異之。
又曰︰陸雲︰字士龍。年六歲能屬文。吳尚書閔鴻見之曰。“此兒若非龍駒當是鳳雛。”
《宋書》曰︰謝瞻,字宣遠;一名檐,字通遠,陳郡陽夏人,衛將軍晦第三兄也。年六歲能屬文,為《紫石英贊》、《果然詩》,當時才士莫不嘆異。
《梁書》曰︰王僧孺,東海剡人也。六歲能屬文。
又曰︰江革,字休映,濟南考城人也。六歲便解屬文。
又曰︰劉R,字士光。六歲誦《論語》、《毛詩》,意所不解便能問難。
《陳書》曰︰陸瓊,字伯王,吳郡吳人也。六歲為五言詩,頗有詞采。
又曰︰姚察,字伯審,吳興武康人也。六歲誦書萬余言。
《南史》曰︰王瞻,字思範,宏從孫也。年六歲從師。時有使經門過,同業皆出觀,瞻獨不視,習業如初。從父僧達聞而異之,謂其父猷曰︰“大宗不衰,寄之此子。”
又曰︰傅昭,字茂遠,北地靈州人。六歲而孤,哀毀如成人。
《北齊書》曰︰李繪,字敬文。年六歲便自求入學,家人偶以年俗忌約而弗許,遂伺其伯姊筆牘之閑而輒竊用。未幾,遂通《急就章》,內外異之,以為非常兒也。
又曰︰楊鄭 腫裱濉D炅 暄 肥欏
《隋書》曰︰薛道衡,字元卿,河東汾陰人。六歲而孤,專精好學。
《舊唐書》曰︰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年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琛 也旁逑 唷8贛訊乓準虺3浦 唬骸按送跏先 槭饕病
《唐書》曰︰畢構,字隆擇,河南偃師人。六歲能為文。
又曰︰段秀實,字成公,本姑臧人,曾祖師浚仕為隴州刺史,留不歸,更為F陽人。秀實六歲母疾病,不勺飲,至七日病間,乃肯食。時號“孝童”。
又曰︰李紳,字公垂,中書令敬元曾孫,世宦南方,客潤州。紳六歲而孤,哀等成人。母盧躬授之學。為人短小精悍,于詩最有名,時號“短李”。
《宋史》曰︰賈黃中,字媧民,年六歲舉童子科。
又曰︰韓彥直,字子溫。六歲從父世忠入見高宗,命作大字,即拜命,跪書“皇帝萬歲”四字。帝喜之,拊其背曰︰“他日令器也。”親解孝宗O角之 傅其首,賜金器、筆硯、監書、鞍馬。
又曰︰胡沂,字周仲,紹興余姚人。年六歲誦“五經”皆畢,不忘一字。
又曰︰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壽人。年六歲誦“九經”。
又曰︰李孟傳,資政殿學士光季子也。光謫嶺海,孟傳才六歲,奉母居鄉,刻志于學。賀允中、徐度皆奇之,而曾幾妻以其孫。
《遼史》曰︰耶律孟簡,字復易。六歲父晨出獵,俾賦“曉天星月”詩,孟簡應聲而成,父大奇之。
《明史》曰︰王稚登,字伯谷。六歲善擘窠大字。
又曰︰趙貞吉,字孟靜,內江人。六歲日誦書一卷。
又曰︰夏子孝,字以忠,桐城人。六歲失母,哀哭如成人。
《東觀漢記》曰︰張堪,年六歲受業長安治梁邱易,才美而高,京師號曰“聖童”
《太平廣記》曰︰林杰,字智周,閩人。年六歲請舉童子。
《武宗實錄》曰︰李東陽六歲召見試對偶、講書大義,稱旨,賜果及鈔。
《獻征錄》曰︰陸鈳,號石樓。六歲入家塾,請于母曰︰“讀書後干何等事業方為至極?”母甚喜。
《賓退錄》曰︰劉卞功,字子民,濱州安定人。六歲誤觸甕,碎。家人更譙之,神色自若,曰︰“俟釘鉸者來當全之。”復譙其妄,曰︰“人破尚可修,矧甕耶。”語未絕,釘鉸者至,相與料理,頃之如新。
李邕“馬公墓志銘”曰︰公諱懷素,字貞規。六歲能誦書,一見不忘。鄉黨以為必興此宗。
《南濠詩話》曰︰解學士縉六歲時,其族祖戲之曰︰“小兒何所愛?”即應聲作詩四絕,其一雲︰“小兒何所愛?愛者芝蘭室。更欲附飛龍,上天看紅日。”其二雲︰“人道日在天,我道日在心。不省雞鳴時,冷然鐘磐音。”其三雲︰“聖人有六經,天地有日月。日月萬古明,六經終不滅。”其四雲︰“小兒何所愛?夜夢筆生花。花根在何處?丹府是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