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十八歲】

類別︰子部 作者︰清•林之望 書名︰養蒙金鑒

    《史記》曰︰賈生名誼。雒陽人也。年十八以能屬文聞于郡中。河南守吳公為廷尉,薦諸文帝,以為博士。

    又曰︰終軍,字子雲,濟南人也。少好學,能屬文。年十八選為博士弟子。太守聞其有異才,與交結。軍至長安上書言事,武帝異其文,拜軍為謁者、給事中。

    《後漢書》曰︰崔子瑗,字子玉,蚤孤。銳志好學,盡能傳其父業。年十八至京師,從侍中賈逵質正大義,逵善待之,瑗因留游學。諸儒宗之,與扶風馬融、南陽張衡特相友好。

    《魏志•注》曰︰曹純,字子和。年十八為黃門侍郎。

    《蜀志•注》曰︰龐統,字士元,襄陽人,德公從子也。少未有識者,惟德公重之。年十八使往見德操,德操與語,既而嘆曰︰“德公誠知人,此實盛德也。”

    《梁書》曰︰到洽,字茂沼,年十八為南徐州迎西曹行事。洽少知名,清警有才學士行。謝I文章盛于一時,見洽深相賞好,日引與談論,每謂洽曰︰“君非直名人,乃亦兼資文武。

    《南史》曰︰張緬,字元長。天監中出為淮南太守,時年十八。武帝疑其年少未嫻吏事,遣主書封取郡曹文案,見其斷決允愜,甚稱賞之。

    又曰︰徐勉,字修仁。年十八召為國子生,便下帷專學,精力無怠。同時儕輩肅而敬之。祭酒王儉每見,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

    《魏書》曰︰韋F,字尊顯。年十八闢州主簿,時屬歲儉,F以家粟造粥以飼饑人,所活甚眾。

    《北齊書》曰︰楊鄭 腫裱濉S臘渤躉孤澹 萃ㄖ鄙え鍤湯桑 蹦曄 恕

    《舊唐書》曰︰房元齡,字喬,齊州臨淄人。年十八,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吏部侍郎。高孝基素稱知人,見之謂裴矩曰︰“僕閱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必成偉器。”

    《唐書》曰︰漢王諒反,遣將綦良攻黎州。竇德明年十八,募士五千,號令嚴整,倍道擊賊,破之。

    又曰︰楊于陵,字達夫。十八擢進士,調句容主簿。節度使韓旮昭仙儺 桑 榔嬗諏輳 狡蘗顯唬骸拔崆蠹瘍悖 奕纈諏 汀!幣蛞雲拗 

    又曰︰陸贄,字敬輿,甦州嘉興人。年十八第進士,中博學宏辭。壽州刺史張鎰有重名,贄往見,語三日,奇之。既行,餉錢百萬請為母夫人一日費,贄不納,止受茶一串,曰︰“敢不承公之賜。”

    《宋史》曰︰張去華,字信臣,開封襄邑人。以蔭補太廟齋郎。周世宗平淮南,去華時年十八,慨然嘆曰︰“兵戰未息,民事不修,非馭國持久之術。”因著《南征賦》、《治民論》獻于行在,授御史台主簿。

    又曰︰王嚴叟,字彥霖,大名清平人。十八鄉舉,省試、廷對皆第一。

    又曰︰汪應辰,字聖錫。紹興五年進士第一,年甫十八。御策以“吏道、民力、兵勢”為向,應辰答以“為治之要,以至誠為本,”在人主反求而已”。上覽其對,意其為老成之士,及唱第乃年少子,上甚異之。鼎出班特謝,舊進士第一人賜以御詩,乃是特書《中庸》篇以賜。初名“洋”,特改賜”應辰”。

    又曰︰朱子,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年十八貢于鄉。

    又曰︰蔡幼學,字行之,溫州瑞安人。年十八試禮部第一。

    又曰︰馬知節,字子元。幼孤。太宗時以蔭補供奉官,賜今名。年十八監彭城,兵眾憚之如老將。

    又曰︰張載,字子厚,長安人也。少時喜談兵。年十八以書謁範仲淹,仲淹曰︰“儒者自有名教可學,何事于兵?”因勸學《中庸》,載感其言,益窮“六經”。

    《金史》曰︰阿鄰,年十八授定遠大將軍,為順天軍節度使。

    《明史》曰︰李東陽,字賓之,茶陵人。天順八年,年十八,成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

    又曰︰陳茂烈,字時周,莆田人。年十八作《省克錄》,謂顏之“克己”、曾之“日省”,學之法也。

    又曰︰王洪,字希範。十八成進士,授吏科給事中。

    《宋史》曰︰程頤,字正叔。年十八上書闕下,欲天子黜世俗之論,以王道為心。游太學見胡瑗,試以“顏子所好何學論”。

    《說苑》曰︰子奇年十八,齊君任為東阿,既行而君悔焉,使人追之,屬使者曰︰“未至,追令還;已至,勿追。“未至東阿,使者反,齊君問故,使者曰︰“臣見子奇同載者皆白首矣,夫老者之志、少者之決,此必能治東阿矣。”王曰︰“善哉。”

    《新序》曰︰齊有閭丘昂,年十八道遮宣王曰︰“家貧、親老,願得小仕。”宣王曰︰“子年尚稚,未可也。”昂對曰︰“昔者顓頊行年十二而治天下,秦項橐七歲為聖人師,由此觀之,昂不肖耳,年不稚矣!”

    《聞見前錄》曰︰陳,年十八登進士甲科。

    《御史台記》曰︰唐,辛郁,管城人也。舊名太公。弱冠遭太宗于行所。問︰“何人?”曰︰“辛太公。”太宗曰︰“何如舊太公?”郁曰︰“舊太公八十始遇文王,臣今適年十八已遇陛下,過之遠矣!”太宗悅,命值中書。

    《江南余載》曰︰姚端年十八狀元及第。

    《齊東野語》曰︰汪端明年十八魁天下。天資強敏,記問絕人。其帥福州,吏聞其名,欲嘗之,始謁廟,有嫗持牒立道左,命取視之,累千百言,皆枝贅不根,即好諭曰︰“事不可行也。”嫗呼曰︰“乞詳狀!”公笑曰︰“爾謂吾不詳耶?”駐,畢還其牒,誦之不差一字。吏民以為神,相戒不敢犯。

    司馬文正公《劉道原〈十國紀年〉序》曰︰皇初,光為貢院屬官。時有詔,士有能講解經義者听別奏名。應詔者數十人。趙周翰為侍講知貢舉,問以《春秋》、《禮記》大義,其中一人所對最精詳,先具注、疏;次引先儒異說;末以己意論而斷之。凡二十問,所對皆然。主司驚異,擢為第一。及發糊名,乃進士劉恕,年十八矣。

    李維楨《檀集•序》曰︰數歲前,犁丘邢仲子示余以蕭公黼《綠遠樓賦》,巨麗妍藻,類漢、晉人手筆,余不知為何氏,意必老于文學者。已而知為泰山人某,年十有八耳,心竊異之。


如果你對養蒙金鑒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養蒙金鑒》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