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太清問于無窮曰︰“子知道乎?”無窮曰︰“吾弗知也。”又問于無為曰︰“子知道乎?”無為曰︰“吾知道。” “子知道,亦有數乎?”無為曰︰“吾知道有數。”曰︰“其數奈何?”無為曰︰“吾知道之可以弱,可以強;可以柔,可以剛;可以陰,可以陽;可以窈,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應待無方。此吾所以知道之數也。”太清又問于無始曰︰“向者,吾問道于無窮,曰︰‘吾弗知之。’又問于無為,無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數乎?’無為曰︰‘吾知道有數。’曰︰‘其數奈何?’無為曰︰‘吾知道之可以弱,可以強;可以柔,可以剛;可以陰,可以陽;可以窈,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應待無方,吾所以知道之數也。’若是,則無為知與無窮之弗知,孰是孰非?”無始曰︰“弗知之深而知之淺,弗知內而知之外,弗知精而知之粗。”太清仰而嘆曰︰“然則不知乃知邪?知乃不知邪?孰知知之為弗知,弗知之為知邪?”無始曰︰“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孰知形之不形者乎?”故老子曰︰“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
白公問于孔子曰︰“人可以微言?”孔子不應。白公曰︰“若以石投水中何如?”曰︰“吳越之善沒者能取之矣。”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 澠之水合,易牙嘗而知之。”白公曰︰“然則人固不可與微言乎?”孔子曰︰“何謂不可!誰知言之謂者乎!夫知言之謂者,不以言言也。爭魚者濡,逐獸者趨,非樂之也。故至言去言,至為無為。夫淺知之所爭者,未矣!”白公不得也,故死于浴室。故老子曰︰“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吾知也。”白公之謂也。
惠子為惠王為國法,已成而示諸先生,先生皆善之。秦之惠王,惠王其說之,以示翟煎,曰︰“善!”惠王曰︰“善,可行乎?”翟煎曰︰“不可。”惠王曰︰“善而不可行,何也?”翟煎對曰︰“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豈無鄭衛激楚之音哉?然而不用者,不若此其宜也。治國有禮,不在文辯。”故老子曰︰“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此之謂也。
田駢以道術說齊王,王應之曰︰“寡人所有,齊國也。道術難以除患,願聞國之政。”田駢對曰︰“臣之言無政,而可以為政。譬之若林木無材而可以為材。願王察其所謂,而自取齊國之政焉己。雖無除其患害,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可陶冶而變化也。齊國之政,何足問哉!”此老聊之所謂 “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者也。若王之所問者,齊也。田駢所稱者,材也。材不及林,林不及雨,雨不及陰陽,陰陽不及和,和不及道。
白公勝得荊國,不能以府庫分人。七日,石乙入曰︰“不義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不能予人,不若焚之,毋令人害我。”白公弗听也。九日,葉公入,乃發大府之貨以予眾,出高庫之兵以賦民,因而攻之,十有九日而禽白公。夫國非其有也,而欲有之,可謂至貪也;不能為人,又無以自力,可謂至愚矣。譬白公之嗇也,何以異于果之愛其子也。故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也。”
趙簡子以襄子為後,董閼于曰︰“無r賤,今以為後,何也?”簡子曰︰“是為人也,能為社稷忍羞。”異日,知伯與襄子飲而批襄子之首,大夫請殺之,襄子曰︰“先君之立我也, 曰能為社稷忍羞,豈曰能刺人哉!”處十月,知伯圍襄子于晉陽,襄子疏隊而擊之,大敗知伯,破其首以為飲器。故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其為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