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微寒,味辛、平。苦而辛,辛濃苦輕,陽中陰也。生微寒,熟溫。有毒。入足陽明經、太陰經、少陽經。
《象》雲: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食。治太陰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
《心》雲:能勝脾胃之濕,所以化痰。渴者禁用。
《珍》雲:消胸中痞,去膈上痰。
《本草》雲: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咽喉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墮胎,療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湯洗去滑令盡。用生姜等分制用,能消痰涎,開胃健脾。射干為之使。惡皂莢。畏雄黃、生姜、干姜、秦皮、龜甲。反烏頭。《藥性論》雲:半夏使。忌羊血、海藻、飴糖。柴胡為之使。俗用為肺藥,非也。止吐,為足陽明;除痰,為足太陰。小柴胡中雖為止嘔,亦助柴胡能止惡寒,是又為足少陽也;又助黃芩能去熱,是又為足陽明也。往來寒熱在表里之中,故用此有各半之意。本以治傷寒之寒熱,所以名半夏。經雲:腎主五液,化為五濕,自入為唾,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痰,入肺為涕。有涎曰嗽,無涎曰咳,痰者因咳而動脾之濕也。半夏能泄痰之標,不能泄痰之本,泄本者,泄腎也。咳無形,痰有形,無形則潤,有形則燥,所以為流濕潤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