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源論》雲:積聚者,由陰陽不和,腑髒虛弱,受于風邪,搏于腑髒之氣所為也。腑者陽 窮也 在左 名曰 在 上下無時,令人喘逆,骨痿少氣。
《醫門方》雲:辨曰:肥氣者,肥盛也,言肥氣如覆杯,突出如肥盛之狀;伏梁者,言其大 奔 積 《華佗方》雲:二車丸,常在尊者後一車,故名二車丸,主心腹眾病,膈上積聚,寒熱,食飲不消,或從憂恚喜怒,或從勞倦氣結,或有故疾氣浮,有上飲食衰少,不生肌肉,若闢在脅,吞一丸即消;若驚恐不安,吞一丸,日三;獨臥不恐,病劇,晝日六七,夜三吞。微者,晝日四五、夜再吞。寒闢隨利去,令人善矢氣。又治:女子絕產,少腹苦痛,得陽亦痛,痛引胸中,積寒所致,風入子道,或月經未絕而合陰陽,或急欲尿而合陰陽,或衣未摻而合陰陽,或急便著之,濕從下上;久作長病,吞藥如上,百日有子。二車丸方:蜀椒(成擇一斤) 干姜(大小相稱二十枚) 粳米(一升) 朗陵烏頭(大小相稱二 十枚) 鍛灶 凡五物,以水一斗半,漬灰,練囊中盛半絞結,納灰中一宿,暴干之,皆末諸藥下篩,和以 《範汪方》五通丸,主積聚、留飲、宿食、寒熱、煩結,長肥膚,補不足方:椒目(一兩,汗) 附子(一兩,炮) 厚樸(一兩) 杏仁子(三兩,熬) 半夏(一兩,洗) 葶凡八物,別搗葶藶、杏仁,使熟,合和諸藥末,使調和,以蜜搗五千杵,吞如梧子二丸。
又雲:三台丸,主五髒寒熱,積聚臚脹,腹大空鳴而噫食,不生肌膚,劇者咳逆,若傷寒病 方: 大黃﹝十二兩(一方二兩),捶碎,熬令變色﹞ 葶藶(一升,熬令變色) 附子(一兩, 令 ) 杏仁(一升,熬令變色) 硝石(一升) 芘胡(二兩,洗) 厚樸(一兩,炙) 茯苓(半兩 凡十物,皆搗篩,和以蜜搗三萬杵,丸如梧子,從五丸起,不知稍增,取大便調利為度。
又雲:治久寒積聚方: 虎杖根一升許。搗之,以酒漬,日三,飲一升。
《短劇方》雲:七氣丸治七氣。七氣為病,有寒氣、怒氣、喜氣、憂氣、恚氣、愁氣、熱氣 時,氣則 疾行 足浮 大黃(十分,炮) 人參(三分) 椒(二分,熬) 半夏(三分,炮) 烏頭(五分,炮) 桔梗( 苓(三分) 芎 (分)
仁(三分)
凡十七物,冶合下篩,和以蜜,酒服如梧子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以知至十丸為度。
(今 堅如 《千金方》七氣湯,治憂氣、勞氣、寒氣、愁氣、或飲食為氣、高氣,或虛勞內傷,五髒不調,陽氣衰少逆上下方:甘草(二兩) 栝蔞(二兩) 夕藥(二兩) 椒(三兩) 半夏(二兩) 人參(一 兩) 干地黃(二 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雲:神明度命丸,治久病腹內積聚,大小便不通,氣上搶胸,腹中脹滿,逆苦飲食,服之 大黃(一兩) 夕藥(一兩)
二味,蜜丸如梧子,服四丸,日二,不知,可增至六七丸,以知為度。
又雲:脅下邪氣積聚、往來寒熱如溫瘧方:蒸鼠壤土熨之,冷即易。
《葛氏方》雲:露宿丸,治大寒冷積聚方:石 干姜 桂 桔梗 附子 皂莢(各三兩)
搗篩,蜜丸,服如梧子十丸,日三,稍增至十五丸。
《僧深方》治心下支滿痛,破積聚,咳逆不受食,寒熱喜噎方:蜀椒(五分) 干姜(五分) 桂心(五分) 烏頭(五分)
上四物,冶合下篩,蜜和丸如小豆;先輔食以米汁,服一丸,日三夜一;不知,稍增一丸,《新錄方》治積聚方: 馬莧搗汁為煎,令可丸,酒服如棗,日三。
《德貞常方》積聚方: 灸第十三椎節下間,相去三寸。
又方:灸上脕穴,在鳩尾下二寸。
又方:灸胃脕穴,在上脕下一寸。
又方:灸水分穴,在臍上一寸。
《新羅法師》方:續隨子(一名耐冬花),去上皮,以酒一合,和而服之二七粒,量人老少 《崔禹錫食經》:取蔓菁子一升搗研,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濃服之,為妙藥也,亦治癥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