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源論》雲:腸虛而冷氣客之,搏于腸間,津液凝滯成滯白,故為白滯利也。
《千金方》治白滯利方: 倉米三升,水六升,煮取三升,米爛絞取稠汁,服二升。
《範汪方》治赤白滯下晝夜數十行方: 烏梅﹝(割取皮)三兩,火熬令干﹞ 黃連(三兩)
凡二物,冶合下篩,和蜜丸如梧子,晨服十丸,不知稍增,可至二三十丸,晝夜可六七服,《短劇方》治冷微赤白滯下不斷,變成赤黑血汁如爛魚腸,腹痛枯瘦不能飲食方:黃連(四兩) 吳茱萸(三兩) 當歸(三兩) 石榴殼(二兩)
凡四物,以水三升漬黃連一夕,《僧深方》治赤白滯下久不斷,谷道疼痛不可忍方:宜服溫藥,熬鹽熨之。
又方:炙枳實熨之。
《葛氏方》治赤白雜滯下方: 赤石脂(一升) 烏梅(三十枚) 干姜(三兩)
合粳米一升,水七升,煮取米熟,去滓,一服七合。
又方:鼠尾草濃煮,煎如薄飴,服五合至一升,日三。赤下用赤花者,白下用白花者,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