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源論》雲:邪氣客于髒腑,則衛氣獨營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千金方》雲:千里水湯治虛煩不眠方: 半夏(三兩) 秫米(一升) 茯苓(四兩) 酸棗(二升) 麥門冬(三兩) 甘草 (二兩) 桂心( 姜(四兩)
十二味,以千里水一石,煮米令蟹沸,揚之萬過,澄取清一斗煮諸藥,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方:療虛勞不得眠方: 酸棗 榆葉 分等,丸如梧子,一服五丸。
又方:末干姜四兩,湯和,頓服,覆取汗愈。
又雲:酸棗湯主虛勞煩擾,奔氣在胸中,不得眠方:酸棗(五升) 人參(二兩) 石膏(四兩) 茯苓(三兩) 桂心(二兩) 生姜(二 兩) 甘草(一 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酸棗,取七升,去棗,納余藥煎取三升,分三服。
《葛氏方》雲:治卒苦連時不得眠方: 暮以新布火炙熨目,並蒸大豆,囊盛枕之,冷復易,終夜常枕,立愈。
《崔禹錫食經》雲:蠣治夜不眠,志意不定。
《本草經陶景注》雲:榆初生葉,人以作糜羹輩,令人睡眠。嵇公所謂榆令人眠。
《短劇方》流水湯主虛煩不能眠方: 半夏(二兩) 秫米(一升) 茯苓(四兩)
凡三物,以流水二斗揚之三千過,令勞煮三物,得五升,分服一升,日三夜再。
《僧深方》小酸棗湯治虛勞髒虛,恚不得眠,煩不寧方:酸棗(二升) 母(二兩) 干姜(二兩) 甘草(一兩) 茯苓(二兩) 芎 (二 兩)
凡六物,切,以水一斗煮棗,減三升,分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