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 治服食除熱解發方第一

類別︰子部 作者︰日•丹波康賴 書名︰醫心方

    《龐(薄江反,姓也)氏論》雲:凡藥欲發之候,先欲頻伸或苦頭,頭痛目疼,身體螈(尺制反) (子用反),或驚恐悸(其季反)動,周身而強,或耳中氣滿如 (子對反)

    車之聲,或體熱劇于火燒,或如針刺噤燥(子老反,治也),惡寒,昧(莫貝反,目不明貌)

    昧憒(古對反,心亂貌也)憒,不知病處,或腹中燠熱如燒 (丁貫反) 懷之也。其發甚者,腹滿堅于材石,繞口青黑,大小便血而多無脈也。如此之病,歸于大澆(古堯反),以瘥為期也。

    《病源論》雲:夫服散之人,覺熱即洗,覺饑則食,先食不時,失其節度,令石熱壅(于容反)結,痞塞不解而生熱也。故須以藥除之。

    《外台方》雲:凡服石之後,若覺大熱者,可服紫雪或金石凌或絳雪或白雪等,但半大升水,取瓷(才資反)研一大兩,香湯浴後頓服之。候一兩行,利熱乃退矣。凡此救急中,紫雪為上。

    《千金方》雲:解一切藥發,不問草石始覺惡方:生麥門冬(八兩) 蔥白(八兩) 豉(三升)

    三味,水七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

    又雲:治服散忽發動蔥豉湯方: 香豉(二升) 蔥白(切,一升) 干藍(三兩) 甘草(二兩)

    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

    《短劇方》雲:解寒食散發,或頭痛,或心痛,或腹痛,或胸脅腫滿,或寒,或熱,或手足冷,或口噤,或口瘡爛,或目赤,或干嘔(烏後反,下同),惡食氣便嘔吐,或狂言倒錯,不與人相當,或氣上欲絕,進退經時。散發百端,服前胡湯得下便愈方:前胡(二兩) 夕藥(三兩) 黃芩(二兩) 大棗(二十枚) 甘草(二兩) 大黃 (二兩)

    凡六物,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心脅堅滿,加茯苓二兩;胸中滿塞急,加枳子一兩;連吐,胸中冷,不用食,加生姜三兩;虛乏,口燥,加麥門冬二兩。若加藥者,加水作九升也。(《錄驗方》:夕藥二兩。)

    又雲:解散三黃湯,治散盛熱實不除,心腹滿,小便赤,大行不利,圯逆充胸中,口焦燥,目赤燻熱方:黃連(二兩) 黃芩(二兩) 大黃(一兩) 甘草(二兩) 芒硝(二兩)

    凡五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納芒硝,令烊,分三服。

    又雲:小三黃湯,是由來舊方,與前治同,煞石勢勝前方,除實不如也。

    大黃(一兩) 梔子(十四枚) 黃芩(二兩) 豉(三升)

    凡四物,以水六升,先煮三物,令數沸,以 豉納湯中,取二升,分再服。

    又雲:增損皇甫梔子豉湯,治人虛石盛,特折石勢除熱方:豉(一升半) 梔子(十四枚) 黃芩(二兩半)

    凡三物,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豉,令得二升,分三服。

    又雲:解散熱發,身如火燒黃芩湯方:黃芩(三兩) 甘草(一兩) 枳實(二兩) 厚樸(一兩) 栝蔞(一兩) 夕藥(一 兩) 梔子(十四枚)

    凡七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雲:解散、除熱、止煩、殺毒、單行薺(音在) (音)湯方:薺 (半斤)

    凡一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停冷凍飲料之。

    又雲:解散除熱單行凝水石湯方: 凝水石(四兩)

    凡一物,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半,服七合,日三。

    《釋慧義》雲:解散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一升) 豉(二升) 梔子(十四枚) 蔥白(半斤)

    凡四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新錄方》雲:解散方: 梔子仁(一升) 蔥白(一升) 豬脂(四升)

    煎蔥白,焦布絞去滓,一服如桃李,日二三,石當如沙,尿中出。

    又方:水服大麥、粳米 五合,日二三。

    又方:飲熱酒,使燻燻然醉。

    又方:飲牛乳五六升勿絕,佳。

    又方:數飲土漿,日一二。

    《急藥方》雲:丹石立驗方: 甘草(二兩,炙) 干葛(二兩) 豉(一大合)

    上,以水五升,煎取四升,食前溫吃,食後冷吃,若不止,更吃。

    《石論》雲:除熱調石蘆根湯方: 生地黃(四兩,切) 麥門冬(二兩,去心) 甘草(一兩,炙) 蘆根(四兩) 茯苓(三兩)

    凡五物,細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冷,分三服。

    又雲:甘豆湯方: 甘草(二兩,炙) 大豆(五合,拭)

    凡二物,以水五升,煮甘草,令減一升,納大豆,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如果你對醫心方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醫心方》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