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頭病門第五十五

類別︰子部 作者︰明•吳昆 書名︰醫方考

    敘曰︰頭者,身之元首,一有疾苦,無問標本,宜先治之。失而不治,雖有股肱,弗能用矣。今考十方以治頭,所以尊元首而用股肱也。有醫責者,尚知務哉!

    加味二陳湯

    半夏 陳皮 茯苓 黃芩(酒炒) 甘草 川芎 細辛 黃連(酒炒) 薄荷 蒼耳 膽南星

    頭痛常發者,名曰頭風。偏于一邊而痛者,名曰偏頭風,宜此方主之。

    丹溪雲︰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是以頭風為病,多見于嗜酒之人也。偏于一邊而痛者,其說有二焉︰一則曰氣血有虛實,左屬血分,右屬氣分也。一則曰身半以上,天氣居之,天不足西北,故俱感于邪而右甚也。是方也,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治痰之二陳湯也。加南星之燥,皆所以治痰耳。而黃芩、黃連者,用其苦寒以治熱也。若川芎、細辛、薄荷、蒼耳,皆治風之品也,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是故用之。

    辛夷散

    辛夷 南星 蒼耳 酒芩 川芎

    頭風鼻塞者,此方主也。

    鼻氣通乎天,清陽往來之竅也。風盛則氣壅,故令鼻塞。《內經》曰︰清陽出上竅;又曰︰氣薄則發泄。辛夷、川芎、蒼耳,皆清陽氣薄之品也,故可透氣竅。佐以南星者,醒其風痰。佐以酒芩者,清其風熱也。

    三五七散

    細辛(一兩半) 防風(四兩) 干姜(炮,二兩) 附子(三枚) 山茱萸(去核) 茯苓(各三兩)

    共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食前調下。

    大寒中于風府,令人頭痛,項筋緊急者,此方主之。

    風府,腦後之穴,督脈之所主也。寒者,天地嚴凝之氣,故令項筋緊急。干姜、附子,辛熱之物也,可以散真寒。細辛、防風,氣薄之品也,可使至高巔。山萸養督脈之陰,茯苓和督脈之陽。河圖之義,奇者為陽,偶者為陰,此方名曰三五七者,以補陽為義也。

    半夏白術天麻湯

    半夏(姜炒) 陳皮(去白) 麥芽(各七分半) 人參 白參(炒) 黃 (炙) 蒼術(米泔浸七日) 天麻 白茯苓 神曲(炒) 澤瀉(各五分) 黃柏(一分半) 干姜(二分)

    痰厥頭痛,目眩者,此方主之。

    痰厥者,濕痰厥逆而上也,痰氣逆則上實,故令頭痛。目眩者,目前如見黑色也。東垣曰︰頭痛苦甚,謂之足太陰痰厥,非半夏不能除。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療。人參、黃 之甘溫,可以瀉火,亦可以補中。蒼術、白術之苦甘,可以去濕,亦可以健脾。澤瀉、茯苓,能利濕淫之邪。神曲、麥芽,能消水谷之滯。橘皮、干姜,所以開胃調中。而黃柏者,取其苦辛,能療少火在泉發燥也。

    丹溪治頭眩方

    南星 半夏 枳殼 桔梗 陳皮 甘草 茯苓 黃芩

    痰火頭眩者,此方主之。

    痰之生也,原于濕,故用半夏、南星以燥濕,茯苓以滲濕,甘草健脾以制濕。痰之滯也,原于氣,故用陳皮以利氣,桔梗以下氣,枳殼以破氣。氣滯則積而有余,氣有余便是火,故用黃芩以瀉火。

    香橘飲

    木香 白術 橘皮 半夏曲 茯苓 砂仁 丁香 炙甘草

    氣滯不能運痰,而作頭眩者,此方主之。

    木香、丁香、砂仁、橘皮,所以行氣。白術、半夏、甘草、茯苓,所以健脾。脾運則痰運,氣行則痰行。

    清空膏

    羌活 防風(各一兩) 黃連(一兩,酒炒) 黃芩(三兩,酒制) 川芎(五錢) 柴胡(七錢) 炙甘草(一兩五錢)

    上件共為末。每服二錢,茶湯調如膏,搽在口內,少用白湯送下。

    風熱頭痛者,此方主之。

    風者,天之陽氣也。人身六陽之氣,皆聚于頭,復感于風,是重陽而實矣,故令熱痛。辛甘發散為陽,故用羌活、陳風、川芎、柴胡、甘草。乃黃芩、黃連者,苦寒之品也,以羌活之屬君之,則能去熱于高巔之上矣。

    八珍湯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 當歸 川芎 芍藥 地黃

    血虛頭痛、眩暈,此方主之。

    氣血,人身之陰陽也,兩相得則治,一有失則病。故陰血虛損,則陽氣獨治,陽氣親上,故令頭痛、眩暈。是方也,當歸、川芎、芍藥、地黃,味濃養血之品也。復用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甘溫之品以養氣者,何哉?太極之妙,陰生于陽,故兼用此輩以益氣耳。或問︰頭痛而用人參,陽邪不益亢乎?余曰︰虛火可補,人參、黃 之類,此之謂也。

    瓜蒂散搐鼻法

    苦瓜蒂 赤小豆(等分)

    濕熱淫于巔頂之上,頭目偏痛者,令病患噙水一口,以此藥一字,吹入痛邊鼻中,泄出黃水即減。

    苦能涌泄,故用瓜蒂。燥能勝濕,故用赤豆。實者瀉之,故行搐法,乃直搗巢穴之兵也。

    凡

    出血法

    唐高宗苦風眩頭重,目不能視,疾甚,召秦鳴鶴、張文中診之。鳴鶴曰︰風毒上攻,若刺頭出少血,即愈矣。天後自簾中怒曰︰此可斬也。天子頭上,豈是試出血處耶!上曰︰醫之議病,理不加罪,且吾頭重悶,殆不能忍,出血未必不佳。命刺之。鳴鶴刺百會及腦戶出血。上曰︰吾目明矣。言未畢,後自簾中頂禮拜謝之曰︰此天賜我師也。躬負繒寶,以遺鳴鶴。昆謂諸痛為實,理宜瀉之,《內經》言出血者屢矣,必以血變而止。今南人惡于針石,每畏出血,北人猶然行之。經曰︰惡于針石者,不足與言至巧。故醫之巧者,必兼針石。嗚呼!丹溪之賢,不知針石,今世人群然以醫之大成稱之,此子禽之賢子貢也。使翁作于九原,則。


如果你對醫方考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醫方考》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