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此邪熱入厥陰而成消渴。成氏所謂邪愈深者熱愈甚也。氣上沖心。心中疼熱者。火生于木。肝氣通心也。饑而不欲食者。木喜攻土。胃虛求食。而客熱復不能消谷也。食即吐蛔者。蛔無食而動。聞食臭而出也。下之利不止者。胃氣重傷。而邪熱下注也。夫厥陰風木之氣。能生陽火而爍陰津。津虛火實。髒燥無液。求救于水。則為消渴。消渴者。水入不足以制火。而反為火所消也。
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虛則衛氣不足。勞則營氣竭。趺陽脈浮而數。浮即為氣。
數即消谷而大堅。氣盛則溲數。溲數則堅。堅數相搏。即為消渴。 診寸口而知營衛之並虛。診趺陽而知胃氣之獨盛。合而觀之。知為虛勞內熱而成消渴也。夫所謂氣盛者。非胃氣盛也。胃中之火盛也。火盛則水谷去而胃乃堅。如土被火燒而堅硬如石也。故曰數即消谷而大堅。胃既堅硬。水入不能浸潤。但從旁下轉。而又為火氣所迫而不留。故曰氣盛則溲數。溲數則堅。愈數愈堅。愈堅愈數。是以飲水多而渴不解也。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亦一斗。腎氣丸主之。
男子以腎為事。腎中有氣。所以主氣化。行津液。而潤心肺者也。此氣既虛。則不能上至。氣不至。則水亦不至。而心肺失其潤矣。蓋水液屬陰。非氣不至。氣雖屬陽。中實含水。水之與氣。未嘗相離也。腎氣丸中有桂、附。所以斡旋腎中頹墮之氣。而使上行心肺之分。故名曰腎氣。不然。則滋陰潤燥之品。同于飲水無濟。但益下趨之勢而已。馴至陽氣全消。有降無升。飲一溲二而死不治。夫豈知飲入于胃。非得腎中真陽。焉能游溢精氣。而上輸脾肺耶。
按、消渴證。有太陰、厥陰、陽明、少陰之異。系太陰者。心熱移肺也。系厥陰者。風勝則干。
抑火從木出也。系陽明者。火燔而土燥也。系少陰者。水虛不能制火也。然此不言水虛不能制火。而言火虛不能化水。則法之變而論之精也。惟火不化水。故飲一斗。水亦一斗。不然。未有不為火所消者矣。推而言之。厥陰內熱之渴。水為熱所消。其小便必不多。陽明內堅之渴。水入不能內潤而從旁轉。其小便雖數。而出亦必少也。
腎氣丸方(見婦人雜病)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
熱渴飲水。水入不能已其熱。而熱亦不能消其水。于是水與熱結。而熱浮水外。故小便不利。而微熱消渴也。五苓散利其與熱俱結之水。兼多飲暖水取汗。以去其水外浮溢之熱。熱除水去。渴當自止。
五苓散方(見痰飲)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熱渴飲水。熱已消而水不行。則逆而成嘔。乃消渴之變證。曰水逆者。明非消渴而為水逆也。故亦宜五苓散。去其停水。
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熱渴飲水。水入不能消其熱。而反為熱所消。故渴不止。文蛤味咸性寒。寒能除熱。咸能潤下。 用以折炎上之勢。而除熱渴之疾也。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
上一味。杵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方寸匕。
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
淋病有數證。雲小便如粟狀者。即後世所謂石淋是也。乃膀胱為火熱燔灼。水液結為滓質。猶海水煎熬而成咸堿也。小腹弦急。痛引臍中者。病在腎與膀胱也。按巢氏雲。淋之為病。由腎虛而膀胱熱也。腎氣通于陰。陰、水液下流之道也。膀胱為津液之府。腎虛則小便數。膀胱熱則水下澀。數而且澀。淋瀝不宣。故謂之淋。其狀小便出少起多。小腹弦急。痛引于臍。又有石淋、勞淋、血淋、氣 淋、膏淋之異。詳見本論。其言頗為明晰。可補仲景之未備。
趺陽脈數。胃中有熱。即消谷引飲。大便必堅。小便則數。
胃中有熱。消谷引飲。即後世所謂消谷善饑。為中消者是也。胃熱則液干。故大便堅。便堅則水液獨走前陰。故小便數。亦即前條消渴胃堅之證。而列于淋病之下。疑錯簡也。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則便血。
淋家熱結在下。而反發其汗。熱氣乘心之虛而內擾其陰。則必便血。 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若渴。栝蔞瞿麥丸主之。
此下焦陽弱氣冷。而水氣不行之證。故以附子益陽氣。茯苓、瞿麥行水氣。觀方後雲。腹中溫為知。可以推矣。其人若渴。則是水寒偏結于下。而燥火獨聚于上。故更以薯蕷、栝蔞根。除熱生津液也。夫上浮之焰。非滋不熄。下積之陰。非暖不消。而寒潤辛溫。並行不悖。此方為良法矣。欲求變通者。須于此三復焉。
栝蔞瞿麥丸方
薯蕷 茯苓(各三兩) 栝蔞根(二兩) 附子(一枚炮) 瞿麥(一兩)
上五味末之。煉蜜丸如梧子大。飲服二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並主之。 蒲、香蒲也。寧原雲。香蒲去濕熱。利小便。合滑石為清利小便之正法也。別錄雲。白魚開胃下 氣。去水氣。血余療轉胞。小便不通。合滑石為滋陰益氣。以利其小便者也。綱目戎鹽即青鹽。咸寒 入腎。以潤下之性。而就滲利之職。為驅除陰分水濕之法也。仲景不詳見證。而並出三方。以听人之 隨證審用。殆所謂引而不發者歟。
蒲灰散方
蒲灰(半分) 滑石(三分)
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魚散方
滑石 亂發(燒) 白魚(各二分)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茯苓戎鹽湯方
茯苓(半斤) 白術(二兩) 戎鹽(彈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將茯苓、白術煎成。入戎鹽再煎。分溫三服。
渴欲飲水。口干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肺胃熱盛傷津。故以白虎清熱。人參生津止渴。蓋即所謂上消膈消之證。疑亦錯簡于此也。
白虎加人參湯方(見 病)
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此與前五苓散病證同。而藥則異。五苓散行陽之化。熱初入者宜之。豬苓湯行陰之化。熱入久而陰傷者宜之也。
按、渴欲飲水。本文共有五條。而脈浮發熱。小便不利者。一用五苓。為其水與熱結故也。一用豬苓。為其水與熱結。而陰氣復傷也。其水入則吐者。亦用五苓。為其熱消而水停也。渴不止者。則用文蛤。為其水消而熱在也。其口干燥者。則用白虎加人參。為其熱甚而津傷也。此為同源而異流者。 治法亦因之各異如此。學人所當細審也。
豬苓湯方
豬苓(去皮) 茯苓 阿膠 滑石 澤瀉(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