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則為悸。
驚則氣亂。故脈動。悸屬里虛。故脈弱。動即為驚者。因驚而脈動。病從外得。弱則為悸者。因弱而為悸。病自內生。其動而且弱者。則內已虛。而外復干之也。
師曰。尺脈浮。目楮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楮慧了。知衄今止。
尺脈浮。知腎有游火。目楮暈黃。知肝有蓄熱。衄病得此。則未欲止。蓋血為陰類。為腎肝之火熱所逼而不守也。若暈黃去。目楮且慧了。知不獨肝熱除。腎熱亦除矣。故其衄今當止。
又曰。從春至夏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
血從陰經並沖任而出者則為吐。從陽經並督脈而出者則為衄。故衄病皆在陽經。但春夏陽氣浮。則屬太陽。秋冬陽氣伏。則屬陽明為異耳。所以然者。就陰陽言。則陽主外。陰主內。就三陽言。則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之脈不入鼻額。故不主衄也。
或問衄皆在陽是已。然所謂尺脈浮。目楮暈黃者。非陰中事乎。曰前所謂尺脈浮。目楮暈黃者。言火自陰中出。非言衄自陰中來也。此所謂太陽、陽明者。言衄所從出之路也。誰謂病之在陽者。不即為陰之所迫而然耶。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 。不得眠。
血與汗皆陰也。衄家復汗。則陰重傷矣。脈者血之府。額上陷者。額上兩旁之動脈。因血脫于上而陷下不起也。脈緊急者。寸口之脈。血不榮而失其柔。如木無液而枝乃勁也。直視不 不眠者。陰氣亡則陽獨勝也。經雲。奪血者無汗。此之謂夫。
病患面無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脈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
面無色。血脫者色白不澤也。無寒熱。病非外感也。衄因外感者。其脈必浮大。陽氣重也。衄因內傷者。其脈當沉弦。陰氣厲也。雖與前尺脈浮不同。其為陰之不靖則一也。若脈浮弱。按之絕者。
血下過多。而陰脈不充也。煩咳者。血從上溢。而心肺焦燥也。此皆病成而後見之診也。
夫吐血。咳逆上氣。其脈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死。
脈數身熱。陽獨勝也。吐血咳逆上氣不得臥。陰之爍也。以既爍之陰。而從獨勝之陽。有不盡不已之勢。故死。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
酒之熱毒。積于胃而燻于肺則咳。久之肺絡熱傷。其血必隨咳而吐出。雲此因極飲過度所致者。言當治其酒熱。不當治其血也。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
此條已見虛勞病中。仲景復舉之者。蓋謂亡血之證。有從虛寒得之者耳。
亡血不可發其表。汗出即寒栗而振。
亡血者亡其陰也。更發其表。則陽亦傷矣。陽傷者外不固。故寒栗。陰亡者內不守。故振振動搖。
前衄血復汗。為竭其陰。此則並亡其陽。皆所謂粗工嘻嘻者也。
病患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病者如有熱狀。煩滿。口干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 此二條。辨瘀血之見證。胸滿者。血瘀而氣為之不利也。唇痿舌青。血不榮也。口燥欲漱水者。
血結則氣燥也。無寒熱。病不由表也。脈微大來遲。血積經隧。則脈澀不利也。腹不滿。其人言我滿。外無形而內實有滯。知其血積在陰。而非氣壅在陽也。故曰為有瘀血。如有熱狀。即下所謂煩滿口干燥而渴也。脈無熱。不數大也。有熱證而無熱脈。知為血瘀不流。不能充澤所致。故曰此為陰伏。陰伏者。陰邪結而伏于內也。故曰當下。
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此但舉火邪二字。而不詳其證。按傷寒論雲。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又曰。太陽病。以火燻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圊血。名為火邪。仲景此條。殆為驚悸下血備其證歟。桂枝湯去芍藥之酸。加蜀漆之辛。蓋欲使火氣與風邪一時並散。而無少有留滯。
所謂從外來者。驅而出之于外也。龍骨、牡蠣。則收斂其浮越之神與氣爾。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龍骨(四兩) 牡蠣(五兩熬)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蜀漆(三兩洗去腥)
上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
此治飲氣抑其陽氣者之法。半夏蠲飲氣。麻黃發陽氣。妙在作丸與服。緩以圖之。則麻黃之辛甘。
不能發越津氣。而但升引陽氣。即半夏之苦辛。亦不特蠲除飲氣。而並和養中氣。非仲景神明善變者。其孰能與于此哉。
半夏麻黃丸方
半夏 麻黃(各等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
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按、仁齋直指雲。血遇熱則宣行。故止血多用涼藥。然亦有氣虛挾寒。陰陽不相為守。營氣虛散。血亦錯行者。此干姜、艾葉之所以用也。而血既上溢。其浮盛之勢。又非溫藥所能御者。故以柏葉抑之使降。馬通引之使下。則妄行之血順而能下。下而能守矣。
柏葉湯方
柏葉 干姜(各三兩) 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千金加阿膠三兩。亦佳。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下血先便後血者。由脾虛氣寒。失其統御之權。而血為之不守也。脾去肛門遠。故曰遠血。黃土溫燥入脾。合白術、附子。以復健行之氣。阿膠、生地黃、甘草。以益脫竭之血。而又慮辛溫之品。
轉為血病之厲。故又以黃芩之苦寒。防其太過。所謂有制之師也。
黃土湯方
甘草 干地黃 白術 附子 阿膠 黃芩(各三兩) 灶中黃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赤豆當歸散主之。(方見狐惑) 下血先血後便者。由大腸傷于濕熱。而血滲于下也。大腸與肛門近。故曰近血。赤小豆能行水濕。解熱毒。當歸引血歸經。且舉血中陷下之氣也。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心氣不足者。心中之陰氣不足也。陰不足則陽獨盛。血為熱迫。而妄行不止矣。大黃、黃連、黃 芩。瀉其心之熱而血自寧。寇氏雲。若心氣獨不足。則當不吐衄也。此乃邪熱因不足而客之。故令吐 衄。以苦泄其熱。以苦補其心。蓋一舉而兩得之。此說亦通。濟眾方用大黃、生地汁治衄血。其下熱涼血。亦瀉心湯類耳。
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