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此足太陰病之的證也。太陰之脈。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故其病有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等證。然太陰為病,不特傳經如是,即直中亦如是,且不特傷寒如是,即雜病亦如是。但有屬陰屬陽,為盛為虛之分耳,而太陰者,髒也。滿而不實,法不可下。若下之,則胸下結硬。中氣傷者,邪氣必結也。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病在太陽,不與解表,而反攻里,因而邪氣乘虛陷入太陰之位,為腹滿而時痛。陶氏所謂誤下傳者是也。夫病因邪陷而來者,必得邪解而後愈,而髒陰為藥所傷者,亦必以藥和之而後安,故須桂枝加芍藥湯主之。桂枝所以越外入之邪。芍藥所以安傷下之陰也。按金匱雲︰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此亦邪陷陰中之故,而桂枝加芍藥,亦小建中之意。不用膠飴者,以其腹滿。不欲更以甘味增滿耳。
桂枝加芍藥湯方
于桂枝湯方內更加芍藥三兩。隨前共六兩。余依桂枝湯法。
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此承上條而言,腹滿而未實。痛而不甚者,可以桂枝加芍藥,和而解之。若大實大痛者,邪氣成聚,必以桂枝加大黃。越陷邪而去實滯也。夫太陰、脾髒也。髒何以能實而可下。陽明者,太陰之表,以膜相連。髒受邪而腑不行則實,故脾非自實也,因胃實而實也。大黃所以下胃。豈以下脾哉。少陰厥陰亦有用承氣法。詳見各篇。所當互考。
桂枝加大黃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三兩炙) 大黃(一兩)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芍藥(六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陰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此亦承上條而言。大黃、芍藥之得以用者,為其胃實而便堅也。若其人脈弱。續自便利,則雖有大實痛證,此法不可用矣,即欲用之,亦宜量減而與之。所以然者,胃氣弱而不振。邪氣不聚而易動,故可以緩圖,而難以峻攻也。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暴煩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實。穢腐當去故也。
傷寒脈浮而緩者,脈緊去而成緩,為寒欲變熱之證。如太陽第四十七條之例也。手足自溫,非太陰定證。見太陰有寒。手足必寒。有熱。手足乃自溫耳。又陽明受熱,即一身及手足熱。太陰則身不熱,而手足溫。茲寒已變熱,而手足自溫,則傷寒之邪。不之陽明而之太陰,而其脈仍浮,則其邪亦未盡入,故曰系在太陰。謂以太陽而內連太陰也。于法太陰受熱而汗不出者,熱與濕摶,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其熱得通,不能蒸郁為黃矣。至七八日。暴煩下利者,正氣內作。邪氣欲去也。雖日十余行。繼必自止。所以然者,脾家本有穢腐當去,故為自利。穢腐盡,則利亦必自止矣。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
自利不渴者,太陰本自有寒,而陰邪又中之也。曰屬太陰,其髒有寒。明非陽經下利。及傳經熱病之比。法當溫髒祛寒。如四逆湯之類,不可更以苦寒堅之清之。如黃芩湯之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