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脾髒門 飲食勞倦

類別︰子部 作者︰不詳 書名︰普濟方

    (附論)

    夫人之百病皆由喜怒不節。飲食失宜。寒溫不適。勞役所傷。以致中氣有虧。而五髒六腑之 受之 筋。

    內傷 火逆 榮 是 有 者 而 加愈 頭頂 明 覆 余 食 飲 也 傷 寒 利 上 氣少 內傷 骨消 床倚 心氣 消水 心火 胃俱 胃 不 則 收 發 人 之 脾 之 法 四肢發熱。或大便泄瀉。或皮毛枯槁發脫落。從黃 建中湯。脈虛而血弱。于四物湯中摘一味或二味。以本顯證中加之。或真氣虛弱。及氣短脈弱從四君子湯。或小便秘澀赤黃多少。

    從五苓散去桂摘一二味加正藥中。以上五藥。當于本證中隨所兼見證加減。假令表虛自汗。

    春夏加黃 。秋冬加桂。如腹中急縮。或脈弦加防風。急甚加甘草。腹中窄狹。或氣短者亦加之。腹滿氣不轉者勿加。雖可多用。于甘草五分中加一分肺氣短促或不足者。加人參白中窄狹及縮急者去之。即諸酸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加桂。怠惰嗜臥有濕。胃虛渴亦加之。氣弱者加白茯苓、人參。氣盛者加赤茯苓、縮砂仁、腹氣不能轉運。有熱者微加黃連。心煩亂亦加之。小自行也。不渴而小便閉塞不通。加炒黃柏、知母。小便澀者加滑石炒。小便淋瀝者加澤瀉。

    且五苓散治渴而小便不 黃柏、知母以除腎中燥熱其心髒熱者。用錢氏方中皮三。氣短小便利者。四腹中刺痛或周身刺痛者。

    則里急。或血氣虛弱而目若只頭痛者加細辛。此少陰頭痛也。發脫落及臍下痛。加熟干地黃。調理脾胃此五藥中加減。如五髒證中互顯一二證。各對證加藥無不驗。然終不能使人完復。

    而再至者。亦由督、任、沖三脈為邪。皆胃氣虛弱之所致也。法雖根據證加減。執方根據素問法度耳。是以檢討難、素及黃帝針經中說。脾胃不足之源。乃陽氣不足。陰當從六氣不足。浮沉升降法。隨證用藥治之。蓋脾胃不足。不同余髒。無定體故也肺腎有余不足。或補或瀉。惟益脾胃之藥為切。經言。至而不至。是為不及。所勝生受病。所不勝乘之也。至而不至者。謂從後來者謂之虛邪。心與小腸來乘脾胃也中見浮大而弦。其病或煩躁悶亂。或四肢發熱。或口干舌干咽干。蓋心主火。小腸乘土位。乃濕熱相合。故煩躁悶亂也。四肢者脾胃也。火乘之故四肢發熱也。飲食役所傷。以致脾胃虛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干咽干。病患自以為治以五苓散。謂止渴燥而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至危亡。經雲。虛則補其母。

    小腸中以補脾胃之根蒂也。甘溫之藥為之主。以苦寒之藥為之使。以酸味為之臣。

    心主緩。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則肺金受邪。金虛則以酸補。次以甘溫及甘寒之中瀉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所勝妄行者。言心火旺。能令母實者肝木也。肝之勢無所畏懼而妄行也。故脾胃先受之。或身體沉重走注疼痛。蓋濕熱相搏而風伸。附著于有形也。或多怒。若風熱不陷于地中。或目病而生內障者。脾裹血。

    主脈。脈者血之府也。或雲心主血。又雲肝主血。肝之竅開于目也。或妄聞起妄人。四肢滿閉轉筋。皆肝木火盛而為邪也。或生痿。或生癉。或生厥。或中風。

    或作腎痿。或為之上熱下寒。為邪不一。皆風熱不得上升。而木火遏于有形中也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肅之氣傷。或胸滿少氣短氣者。肺主諸氣。五髒而陽道不行也。或咳嗽寒熱者。濕熱乘其內也。所不勝乘之者。水乘木之妄行而故腎入心為汗。入肝為泣。入肺為涎。入脾為痰為嗽為涕為嚏。為水出鼻也。一說下元土盛水。致督任沖三脈盛。火旺煎熬令水沸騰而乘脾肺。

    外腎冷。為足不任身。為腳下隱痛。或水附木勢而上為而病于外也。夫脾胃不足。皆為血病。是陽氣不足。陰血中。陰血中受火邪則陰盛。陰盛則上乘陽分。而陽道竅者也。陰氣附形質者也。如陰氣附于土。陽氣升于天溫藥者非獨用也。復有甘苦大寒之劑亦非獨用。以火酒入于腎肝之下。此所謂升降浮沉之道。自偶而奇、奇而以諸風藥。升發陽氣以滋肝膽之用。是令陽氣生上出于大發散于陽分也。而令走九竅。經雲。食入于胃散精于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胃先行陽道。而陽氣升浮也。浮者。陽氣散滿皮毛。升不節損其胃氣。不能克化散于肝、歸于心、溢于肺。食暫得舒。是以知升發之氣不行者此也。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病患飲入胃。遽覺至臍下。便欲小咽干。是陰氣太盛。其理甚易知也。況無是則非也。脾胃不足。是火不能生白術(君) 人參(臣) 甘草(佐) 芍藥(佐) 黃連(使) 黃 (臣) 桑白 皮(佐)

    諸風藥皆是風能勝濕也。諸甘溫藥亦可。

    心火亢盛乘于脾胃之位。亦至而不至。是為不及也。

    芍藥(佐) 石膏(佐) 黃連(君) 知母(佐) 黃柏(臣) 甘草(使) 生地 黃(臣) 黃芩 (佐)

    中 急痛 羌活(佐) 防風(臣) 升麻(使) 柴胡(君) 獨活(佐) 芍藥(臣) 甘草 (臣) 白術 (佐)

    細辛 蔓荊 子 肺金受邪。由脾胃虛弱不能生肺。乃所至受病也。故咳嗽氣短氣上。皮毛不能御寒。精神少 人參(君) 白術(佐) 白芍藥(佐) 橘皮(臣) 青皮(以破滯氣) 黃 (臣)

    桂枝(佐)

    桔 以上三 味 腎水反來侮土。所勝者妄行也。作涎及清涕唾。唾多溺多而惡寒者是也。土火復之。及三脈 見。

    白術(臣) 蒼術(佐) 川烏頭(臣) 干姜(君) 肉桂(佐去皮少許) 茯苓(佐)

    澤瀉(使)

    夫飲食入胃。陽氣上行。津液與氣入于心貫于肺。充實皮毛散于百脈。脾稟氣于胃。而澆灌 分補 陽氣 主浮 風藥 本脈 當于 二證 上喘 脈中兼 伏熾之 假如 加時 無毒 以氣 之陽 寒者 溫 一藥之中理性具焉。主對治療。由是而出。假令治表實麻黃、葛根。表虛桂枝、黃 。里實枳實、大黃。里虛人參、芍藥。熱者黃芩、黃連。寒者干姜、附子之類為君。君藥分兩最多臣藥次之。使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于君。君臣有序。相與宣攝。則可以御邪除病矣。如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以芍藥之酸。于土瀉木為君。飴糖、炙甘草甘溫。補脾養胃為渴不止。寒水石、石膏各等分。少少與之。即錢氏方中甘露飲。主身大熱而小便數。或上飲下溲。此燥熱也。氣燥加白葵花。血燥加赤葵花。如脈弦只加風藥。不可用五苓散。如小便行病增者。此內燥津液不能停。當致津液。加炒黃柏、赤葵花。心下痞悶者。加黃連一黃芩三。減諸甘藥。不能食心下軟而痞者。甘草瀉心湯則愈。喘滿者。加炙厚樸。小便不利者。

    不可加之。為禁藥也。胃虛弱而痞者。加甘草。喘而小便不利者。加苦葶藶。氣短氣弱而腹微滿者。不去人參去甘草加厚樸。然不若苦味泄之而不令大便行。如腹微滿者。而氣不轉加之。中滿者。去甘草倍黃連加黃柏。更加三味五苓散少許。此病雖宜升宜汗。如汗多亡陽加黃。四肢肌熱煩熱。與羌活、柴胡、升麻、葛根、甘草則愈。鼻流清涕惡風。或頂背脊膂強痛。羌活、防風、甘草等分。黃 加倍。臨臥服之。有大熱脈洪大。加苦寒劑而熱不退者。加石膏。如脾胃中熱。加炒黃連、甘草。凡治此病。脈數者當用黃柏。或少加黃連。以柴胡、蒼術、黃 、甘草更加升麻。得汗出則脈必下。乃火郁則發之也。如證退而脈數不退。

    不洪大而疾有力者。多減苦藥加石膏。如大便軟或泄者。加桔梗。食後服之。此藥誤用則其害非細。用者旋旋加之。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石膏善能去脈數疾。病退脈數不退者死不治。如不大渴亦不可用。如脈弦而數者此陰氣也。風藥升陽以發火郁。則脈數峻退矣。風寒汗出肩背痛。中風小便數而欠者。風熱乘其肺。使肺氣郁甚也。當瀉風熱。以通氣防風湯主之。小便遺失者肺氣虛也。宜安臥養氣禁勞役。以黃 、人參之類補之。不愈。當責其熱加黃柏、生地黃。肩背痛不可回顧。此手太陽氣郁而不行。以風藥散之。如脊痛項強。腰似折項己半錢。輕則附子。重則川烏頭少許。以為引用而行經也。如臥而多驚。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陽、厥陰。亦用太陽經藥。更加柴胡半錢。如淋加澤瀉半錢。此下焦三經風寒合病也。腎肝之病同一治法。俱在下焦非風藥行經不可也。如大便後有白膿。或只便白膿者因勞役氣虛傷大腸也。以黃 、人參湯補之。如里急頻見者。血虛也。加當歸。如肺脹膨膨而喘咳。胸膈氣滿壅盛而上奔者。多加五味子。人參次之。麥門冬又次之。黃連少許。甚則交兩手而瞀者。真氣大虛也。若氣短加黃 、五味子、人參。氣盛加五味子、人參、黃芩、荊芥穗。冬月去荊芥穗加草豆蔻仁。如嗌痛頷腫。頸肩 肘臂外後廉痛。面赤脈洪大者。以羌活、防風甘草、 本通其經血。加黃芩、黃連消其腫。以人參、黃 益其元氣而瀉其火邪。如脈緊者寒也。或面黃善嚏。或面白色惡皆寒也。亦加羌活等四味。當瀉足太陽。不用連、芩。少附子以通其脈。面色白多悲恐者。更加桂附。如便白膿少有滑。頻見污衣者。氣脫加附子皮。甚則加米谷。如氣澀者。只以甘藥補氣。當安臥不動。以養其氣。

    夫脾胃虛弱必上焦之氣不足。遇夏天氣熱甚損傷元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

    兩 虛 結秘 中閉塞。

    即飽。全為熱所乘 或三分。

    如頭痛目 本二分。

    九個。如黃各半錢 用別藥。

    單血藥 煎 並去 藥太 分。

    脾胃虛弱。遇六七月間。河漲霖雨。諸物皆潤溽。汗沾衣。身重短氣。甚則四肢痿軟。

    行步 使庚 津者 燥 服 更 火 甘 腸 曰中暑。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

    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意多以大順散主中熱。其病必苦頭痛發燥熱惡熱。捫之外傷肺氣。蒼術白虎湯主之。潔古雲發散也。中熱者陽證。為熱傷元氣。非理失所。違時化。必困乏無力。懶語氣朦朦如煙霧中。不知身所有也。必有汗重。支節時有煩疼。或一身盡痛。或渴上熱壅盛。口鼻氣短氣促。身心煩亂有肝之為痿厥者。四肢如在火中為熱厥。

    熱。為脾主四肢故也。若肌肉濡潰痹而調之。氣上沖胸。皆厥證也。痿者四逆。故曰厥逆。其厥痹多相須也。于黃澤瀉四分。豬苓一分。白術一分。如濕。如行步不正。腳膝痿弱兩足欹側涌出氣力矣。如汗大泄者津脫也。急妨其食。當以意斟酌。若妨食則止。

    者。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禁元氣竭盡而成軟癱。必腰下不能動。

    熱之令退時。或所增之病氣退者。不術之藥。只根據本病中證候加減。常服加辛溫瀉之。若濕氣盛風證不退。

    之中之下。得時一澀。其證四肢滿閉。肢節煩疼。難以屈伸。身體沉重。煩心不安。忽肥忽瘦。四肢懶倦。口失滋味。腹難舒伸。大小便清利而數。或上飲下便。或大便澀滯不行。一二日一見。夏月飧泄。米谷不化。或便後見血見白膿。胸滿短氣膈咽不通。或痰嗽稠粘口中沃沫。食入反出。耳鳴耳聾。目中流淚。視物昏花。 肉紅絲。熱壅頭目。不得安臥。嗜臥無力。不思飲食。調中益氣湯主之。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熱傷氣故也。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于腎。腎者水藏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髓虛。足不任身。發為骨痿者。生于大熱也。此溫熱成痿。令人骨乏無力。故治痿獨取于陽明。時當長夏。

    濕熱大勝。蒸蒸而熾。人感之多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膨閉。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痢出黃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或必加之以遲。遲緩雖互換少差。其天暑濕令則一也。宜以清燥之劑治之。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是則氣泄令暑邪干衛。故身熱自汗。以黃 甘溫補之為君。人參、橘皮、當歸、甘草、甘微溫補中益氣為臣。蒼術、白術、澤瀉滲利而除濕。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熱。又以風勝濕也。濕勝則食不消而作痞滿。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溫消食快氣。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

    故以黃柏苦辛寒借甘味瀉熱補水。虛者滋其化源。以人參、五味子、麥門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傷于庚金為佐。名曰清暑益氣湯。此病皆由飲食勞倦損其脾胃。乘天暑而病作也。但藥中犯澤瀉、豬苓、茯苓、燈草、通草、木通、淡滲利小便之類。皆從時令之旺氣以瀉脾胃之客邪。而補金水之不及也。此方正是從權而立之者。若于無時病濕熱脾旺之證。或小便已數腎肝不受邪者。誤用之。必大瀉真陰。竭絕腎水。先損兩目也。心火乘脾。乃血受火邪而不能外發。陽氣伏于地中。地者人之脾也。必用當歸和血。少用黃柏以益真陰。脾胃不足之證須少用升麻。乃足陽明太陰引經之藥也。使行陽道自脾胃中右遷。少陽行春令。生化萬物之根蒂也。更少加柴胡使諸經右遷。生發陰陽之氣以滋春之和氣也。脾虛緣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也。其次肺氣受邪為熱所傷。必須用黃 最多。甘草次之。人參又次之。三者皆甘溫之陽藥也。脾始虛肺氣先絕。故用黃上喘氣短懶語須用人參以補之。

    少。恐資滿也。若脾胃之急痛。並脾胃大虛。腹中急縮。腹皮急縮者。卻宜多用之。若從權加升麻以引之。恐左遷之邪堅盛。猝不肯退。反行陰道故使引陽道上行。若中滿者去甘草。

    咳甚者去人參。如口干嗌干者加葛根。血虛加人參補之。陽旺則能生陰血也。更加當歸和血。

    又宜加黃柏以救腎水。蓋甘寒如氣浮心亂則以朱砂安神丸鎮固之。如心下痞亦少加黃連。氣亂干胸。為清濁相干故以橘皮理之。能助陽氣之升。又助甘辛為用也。長夏濕土客邪大旺。可從權加蒼術、白術、澤瀉、上下分消其濕熱之氣。濕氣大勝主食不消化。故食減不知谷味。加炒曲以消之。復加五味子、麥門冬、人參瀉火益肺氣滿閉塞大便不通。夏月乃隨時用氣以從權。乃隨時用氣以瀉濁氣之不降也。借用火寒之氣于甘藥中。故曰甘寒瀉大熱也。亦須用發散寒氣辛溫之劑多。黃柏少也。清氣在陰者。乃人之脾胃氣衰不升發陽氣。

    故用升麻、柴胡、助辛甘之味。以引元氣之升不令飧泄也。堵塞咽喉陽氣不得出者。曰塞。

    陰氣不得下降者。曰噎。夫噎迎于咽喉胸膈之間。令諸經不行。則口開目瞪氣欲絕。當先用辛甘氣味俱陽之藥。引胃氣以治其本。加堵塞之藥以瀉其標也。寒月陰氣大助陰邪于外。于正藥內加吳茱萸大熱大辛苦之味以瀉陰寒之氣。暑月陽盛。則于正藥中加陳皮、益智、黃柏。

    散寒氣泄陰火之上逆。

    更以黃連別作丸。二藥各七八十丸。空心、約宿食盡服之。待少時以美食壓之。不令胃中停留也。如食少不饑加炒曲。如食已心下痞。別服橘皮枳術丸。如脈弦四肢滿閉便難而心下痞。

    加甘草、黃連、柴胡大便閉燥心下痞。加黃連、桃仁。少加大黃、當歸身。如心下痞夯悶。加白芍藥、黃連。如心下痞腹脹。加五味子、白芍藥、縮砂仁。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桂。如心下痞中寒者。加附子、黃連。如心下痞嘔逆者。加黃連、生姜、橘皮。如冬月加黃連少入丁香、藿香葉。如口干嗌干加五味子、葛根。如脅下急或痛甚。須加柴胡、甘草。如胸中滿悶郁郁然。加橘皮紅、青皮、木香少許。

    如腹中或周身間 中胃上有寒。或氣澀滯。加青皮、陳皮、木香。此三味為定法。冬天加益智仁、草豆蔻仁。

    夏月少用。更加黃連。秋月氣澀滯食不下。更加檳榔、草豆蔻仁、縮砂仁。或加白豆蔻仁。

    如春三月食不下。亦用青皮少陳皮多。更加風藥以退其寒覆其上。如初春猶寒。更少加辛熱以補春氣之不足。以為風藥之佐。益智、草豆蔻、皆可也。如脈弦者見風動之證。以風藥通之。如脈澀覺氣澀滯者。加當歸身、天門冬、木香、青皮、陳皮。有寒者加桂枝、陳皮、黃。如胸中致塞或氣閉悶亂者。肺氣澀滯而不行。宜破滯氣者。青皮、陳皮更少加木香、檳榔。冬月加吳茱萸、人參。致塞因外寒所遏。必寸口脈弦或微緊。乃胸中大寒也。若加之舌上白胎滑者。乃丹田有熱胸中有寒。加黃柏、生地黃。勿作寒證治之。如秋冬天氣寒涼而腹痛者。加半夏或益氣湯一二服。

    空心服之。不愈停寒也。加益智遏。當引陽氣上傷身熱氣短。以地之變也。又經邪。汗出而解矣氣也。谷氣也。清氣也。資少陽生發之氣也。人之真元衰旺。皆在飲食入胃。和則五谷氣升輸于華蓋。布灌于氣神氣強盛。氣血病去之後。脾胃術丸。神妙可推實是也。以枳實氣。令脾胃自濃大熱有毒。重傷元氣。七神不熾。經雲。熱傷氣。正謂此也。其人必無氣而熱。因而四肢不舉。傳變諸疾不傷之則發汗 枳術丸主之。重為期。斯為善已病治未病。此之謂也。傷冷凍飲料。不惡寒身重。飲食不化。小便不利。去桂五苓散。假令傷熱物二分。生熱物一分。用丸。蓋天時不肉濕面熱物。當用 x方 x x補中益氣湯 x(出拔粹方) x治脾胃虛弱。飲食勞倦。內傷不足之病。 x古之至人窮于陰陽之化。究乎生死之際。所著內經。悉言人以胃氣為本。人受水谷之氣以生 入胃 合于 氣。

    相 流 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蓋陰火上沖。則氣高喘而煩熱。為頭痛為渴而脈洪。

    脾胃之氣。下流使谷氣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營衛。則不任風寒乃生寒熱。此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然而外感風寒所得之證。頗同而實異。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其外為有余。有余者瀉之。傷其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之類皆瀉也。溫之和之調之養之之類皆補也。內傷不足之病苟誤認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實實虛虛。損不足而補有余。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然則奈何。

    曰。惟當以辛溫之劑補其中。為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矣。勞者溫之。損者益之。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瀉其土耳。今立此方主之。

    黃 (半錢病甚勞役熱者一錢) 當歸身(二錢酒洗焙干或曬干小和血脈) 人參(去 蘆三 錢有 經)

    升麻( 藥 亦可 x朱砂安神丸 x(出拔粹方) x夫脾胃虛者。因而飲食勞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 xx。其次肺氣受邪。須用黃 最多。甘草、人參次之。脾如一虛。肺氣先絕。故用黃 以 xx益皮毛而閉腠理。不令自汗。損其元氣。上喘氣短人參以補之。心火乘脾。須炙甘草之 xx甘以瀉火熱而補脾胃中元氣。若脾胃急痛並大虛腹皮急縮者。最宜多用。急者緩之。 xx胃中清氣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黃 、甘草上升能補胃氣之散解。以緩帶 xx脈之縮急。二味苦平味薄者。陰中之陽而引清氣上升也。黃 、人參、甘草三味皆甘 xx溫為主用。脾胃虛乃必用之藥。氣亂于胸為清濁相干。用去白橘皮以理之。又能助陽 xx氣之升以散滯氣。助諸甘辛為用也。口干嗌干者。加葛根。脾胃氣虛不能升浮。為陰 xx火傷其生發之氣。營血大虧。榮氣不營。陰火熾盛。是血中伏火。日漸煎熬。血氣日減 xx。心包主血。血減則心無所養。致使心亂而煩。病名曰 。 者。心惑而煩悶不安也。 xx故加辛溫甘溫之劑生陽。陽生則陰長。或曰甘溫何能生血。仲景之法血虛以人參補之 xx。陽旺則能生陰血。更加當歸和之。又宜加黃柏以救腎水。能瀉陰中之伏火。如煩猶不 xx止。少加生地黃補腎水。水旺而心火自降。如氣浮心亂。以朱砂安神丸鎮固之則朱砂(五錢另研水飛陰干秤) 黃連(去須揀淨酒洗秤六錢) 當歸(去蘆二錢半) 炙 甘草 (五 如 黍 寒 朱 四時用藥加減法長夏濕土客邪大旺。加蒼術、澤瀉上下分消其濕熱之氣。濕氣大勝。主食不 在 咽 清 丸 加 土 有 少 以補春氣之不足。為風藥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冬月咳嗽者。加不去節麻黃半錢。如秋涼亦加之。如春月天溫。只加佛耳、甘草、款冬花各三分。若痰嗽久病肺中伏火者。去人參防痰嗽增益耳。然調和陰陽血氣之際。甘溫為必用之藥。脈洪大兼見熱證。少加黃芩、黃連、生地黃、甘草。脈緩顯沉。困乏怠惰無力者濕勝也。加蒼術、澤瀉、人參、白茯苓、五味子。脈澀氣滯澀者。加當歸身、木香、天門冬、青皮、陳皮。覺寒者。加桂枝黃 (雖不是病。見熱證須加寒藥。熱藥不宜多以從權)頭痛有痰。沉重懶倦者。乃太陰痰厥頭痛。加半夏半錢。生姜三二分。若更煩亂。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澀不足。加當歸身。脅下急或痛甚。俱加柴胡、甘草、人參。腹中氣上逆者。沖脈逆也。加黃柏三分黃連二分以瀉之。多唾或唾白沫。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如少氣不足以息。服正藥二三服。猶氣短促。此膈上及皮表間。有寒所遏。當引陽氣上升則愈。多加羌活、獨活、升麻、柴胡。 本次之。黃倍之。捫之而肌熱者表證也。只服正藥一二服。得微汗則已。躁熱作蒸蒸而熱者。腎間伏火上騰也。加黃柏生地黃各三分。腳膝痿軟。行步乏力或痛。乃腎肝伏熱。少加黃柏。空心服。如不愈。更加漢防己半錢則愈。使腳膝中氣力涌出矣。脈緩有痰而痞。加半夏、黃連。

    脈弦四肢滿閉便難而心下痞。加黃連、柴胡、甘草。大便秘燥心下痞。加黃連、桃仁。少加大黃、當歸身。心下痞悶者。加白芍藥、黃連。心下痞腹脹。加五味子、白芍藥、縮砂仁。

    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桂。心下痞。覺中寒。加附子、黃連。心下痞。加黃連、生姜、橘皮。

    冬月加黃連、木香、藿香葉。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半錢枳實三分。胸中氣滯加去白青皮。

    嗌痛頷腫。脈洪大面赤者。加黃芩、桔梗、甘草。耳鳴目黃頰頷腫。頭肩 肘臂外後廉痛。

    面赤脈洪大者。以羌活、防風、甘草、 本。以通其經血。加黃芩、黃連消其腫。人參黃益元氣而瀉火邪。如脈緊面白善嚏。或面色惡者。皆寒也。亦羌活等四味中加之。當瀉足太陽也。不用寒藥。小便遺失。肺金虛也。宜安臥養氣。以黃 人參湯之類補之。不愈是有熱也。加黃柏、生地黃、芍藥。勞役。臥而多驚。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陽厥陰。亦宜太陽經所加之藥。更加柴胡半錢。如淋加澤瀉半錢。此下焦風寒合病也。腎肝之病。同一治法。俱在下焦。非風藥行經則不可。若受客邪之濕熱。宜升舉發散以除之。頭痛加蔓荊子半分。痛甚加川芎二分。頂腦痛加 本三分。若兼頭痛。加細辛二分。諸頭痛並用此四味足矣。臍下痛者。加熟地黃三分。不已者大寒也。其寒從傳變中來。加肉桂三分。遍閱內經少腹痛者皆寒。非傷寒厥陰之證也。(仲景以抵當湯丸主之。乃血結下焦膀胱)。身有疼痛及身重者濕也。

    以五苓散主之。如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各半錢。升麻、柴胡各半錢。 本、蒼術各一錢。所以然者為風藥也。能勝濕。故另作一服與之。

    x通氣防風湯 x(出拔粹方) x治肩背痛不可回顧者。此手太陽氣郁而不行。以風 xx藥散之。脊痛項羌活 獨活(各一錢) 本 防風 甘草﹝各一(半)錢﹞ 川芎 蔓荊子(各二錢)

    上 咀 更加酒 而脈弦 蔻之類 x白術附子湯 x(出拔粹方) x治脾胃之證。始則熱中。終則寒中。陰盛生內寒。 xx厥氣上逆。寒氣積于胸中。是腎水反來侮土。此謂所勝者妄走行也。作中滿腹脹。作 xx涎作清涕。或多溺。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骨乏無力。喜睡。兩(睪)丸多冷。時作隱 xx隱而痛。或妄見鬼狀夢亡人。腰背胛眼脊皆痛。而不渴不瀉。不渴不瀉。則溫氣去。 xx寒獨留。寒獨留。則血凝泣。血凝泣。則脈不通。故其脈盛大以澀曰寒中。當以此藥 xx主之。 x白術 附子(炮去皮臍) 蒼術 陳皮 厚樸(姜制) 茯苓 澤瀉(各二兩) 豬苓 (去皮 半兩 食前 x補中益氣湯 內外傷辨惑雲。飲食勞倦所傷。必氣高身熱。煩喘短氣。鼻息不調 xx。嗜臥困倦少言。皆為熱傷元氣耗神故也。宜溫甘之劑以補元氣瀉火也。其初肌膚間。 xx必大熱燥悶。心煩而渴。久後則不渴。頭痛大作。四肢疼痛。表虛不任風寒。目不欲開 xx。慎不可以寒涼藥與之。內經雲。勞者溫之。損者益之。蓋以溫藥以補元氣瀉心火也。 xx其內熱皆由心火乘于皮膚之位。谷氣不能上升。輸于心肺。滋養上焦故爾。屬少陽。 xx宜用此方。 x黃 (半錢或病勞復熱甚者一錢) 人參(去蘆三錢) 甘草(半錢以上三味除燥熱意 解肌 熱之 錢如渴 用之 分以 導滯 春 令)

    錢作 十分 不熱 卻除 者 桂一 二分 痛在 天氣寒涼時腹痛。加益智仁二分或三分。或加半夏半錢生姜三片。忌用芍藥。頭痛加蔓荊子 頭痛 黃半錢。其痛乃止。如不止則大寒也。其寒從變中來。更加肉桂去皮二分或三分。胸中氣滯。

    加 散 術 半 溫 火 者 連 錢 之 x升陽順氣湯 x(濟生拔粹方) x治飲食不節。勞役所傷。腹滿悶短氣。遇春口淡 xx無味。遇夏雖熱升麻(一錢) 柴胡(一錢) 黃 (一兩) 半夏(湯浸三錢) 人參(三錢) 陳 皮(一錢)

    甘草 咀。每服 x寬中進食丸 x(醫方大成) x滋營氣。喜飲食。 x草豆蔻(五錢) 縮砂仁(二錢) 半夏(七錢) 大麥 曲(炒五錢半) 枳實(麩 炒去瓤四 錢) 神曲(炒五錢半) 甘草﹝炙一(半)錢﹞ 干生姜﹝二(半)錢﹞ 陳皮﹝三(二)

    錢半﹞ 木 香 錢半) 人 參(二 下。

    空心服 x和中丸 x(出濟生拔粹方一名平胃丸) x治病久虛弱。厭不能食。而髒腑或秘或 xx溏。此胃氣虛弱厚樸(姜制一兩) 白術(一兩二錢) 半夏(洗七次一兩) 陳皮(去白八錢) 檳 榔(四錢 五分)

    自然汁 浸蒸餅 x橘皮枳術丸 x(出衛生寶鑒) x治老幼元氣虛弱。飲食不消。或髒腑不調。心下 xx痞悶不快。 x橘皮(一兩去粗皮) 枳實(麩炒去瓤一兩) 白術(二兩) 上為末。荷葉裹燒飯丸梧桐子 大。

    而不 物之 發也 也。

    x面 枳術丸 x(出濟生拔粹) x治為人所勉勸強食。所致心腹滿悶不快。 x神曲(炒一兩) 麥 曲(炒一兩) 枳實(麩炒去瓤一兩) 白術(二兩) 上為細 末。荷葉裹 x木香枳實丸 x(出衛生寶鑒) x破滯氣。消飲食。開胃進食。 x木香(一兩) 枳實(麩炒去瓤一兩) 白術(二兩) 上為細末。荷葉裹燒飯丸如梧桐子 大。每x木香化滯湯 x(出衛生寶鑒) x治一切酒曲結于中脕。腹皮微痛。心下痞滿。不 xx思飲食。食之不柴胡(四錢) 木香(三錢) 橘皮﹝三(二)錢﹞ 甘草(炙半兩) 半兩(一兩) 當 歸稍(二 錢)

    大盞。

    姜 x半夏枳術丸 x(出衛生寶鑒) x治因冷食內傷。心腹痞滿。嘔噦不止。 x半夏﹝洗七次焙干一(二)兩﹞ 干生姜(一兩) 枳實﹝麩炒微黃一(二)兩﹞ 白 術(二 兩) 上為細末。荷葉裹燒飯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如以湯浸蒸餅為丸亦可。

    如食傷寒熱不調。每服加上二黃丸十丸。白湯下。一方加澤瀉一兩。為小便淋。一方無干生姜。

    x丁香爛飯丸 x(出衛生寶鑒) x治飲食所傷。猝心胃痛。甚效。 x丁香(一錢) 丁香皮(三錢) 甘草(三錢) 甘松(二錢去土秤) 縮砂仁(三錢)

    益智仁 (三 湯浸蒸餅 丸 x草豆蔻丸 x(出濟生拔粹方) x秋冬傷寒冷物。胃脕當心而痛。上焦兩脅咽膈不 xx通。 x草豆蔻仁(面裹煨去皮一兩) 神曲(炒黃半兩) 白術(一兩) 黃芩(去皮半兩) 枳 實 (麩炒 錢) 干 生 量所 傷多 有 x三黃枳術丸 x(出濟生拔粹方) x治傷肉食濕面辛辣味濃之物。填塞悶亂不快。 x黃芩(二兩) 黃連(酒洗一兩) 大黃(紙裹煨一兩) 神曲(炒一兩) 白術(一 兩) 枳實 (麩炒半兩) 陳皮(一兩) 上為末。湯浸蒸餅。丸如綠豆大一倍。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量 所傷加減服。

    x除濕益氣丸 x(出濟生拔粹方) x治傷酒面。心腹滿悶。肢體沉重。 x枳實(麩炒黃一兩) 白術(一兩) 蘿卜子(炒熱涼去穢氣半兩) 神曲(炒黃一兩)

    黃芩 (生 所傷 多 x上二黃丸 x(出衛生寶鑒) x治傷熱食痞悶。兀兀欲吐。煩亂不安。 x黃芩(二兩) 黃連(去須酒洗一兩) 升麻(三錢) 柴胡(三錢) 甘草(二錢) 枳 實(半 兩麩 無 x枳實導滯丸 x(出拔粹方) x治傷溫酒熱物。不得施化而作痞悶。煩亂不安。 x茯苓(去皮) 黃芩(去腐) 白術 黃連(揀淨各三分) 澤瀉(二錢) 枳實(麩 炒去瓤)

    炒面 溫水 下。

    x食遠。量所傷加減服。更衣。止後服。 xx枳實梔子大黃湯 x(續易簡方) x治大病瘥後。傷食勞役。 x枳實(一個麩炒去瓤) 梔子(三枚半肥者) 豉﹝一兩二(三)分半綿裹﹞ 上清漿 水二盞。

    煎 大黃如薄棋子五六個同煎。食膏粱之物過多煩悶亂者。亦宜服。

    x白術丸 治傷豆粉濕面油膩之物。 x白術(一兩) 半夏(洗七次曬干一兩) 陳皮(去白七錢) 神曲(炒黃一兩) 黃 芩(半兩)

    白 白湯 下 x木香見 丸 x(一名巴豆三稜丸) x治傷生冷硬物。心腹滿悶疼痛。 x巴豆霜(半錢) 荊三稜(一兩煨) 神曲(炒一兩) 石三稜(去皮煨一兩) 木香 (二錢)

    香 末。湯浸蒸餅丸如綠豆大一倍。每服一二十丸。白湯下。量傷加減服之。一方無草豆蔻仁。

    x三稜消積丸 治傷生冷硬物不能消化。腹滿痛不快。 x荊三稜(炮) 莪術(炮各七錢) 青皮 陳皮(各五錢) 丁皮(三錢) 益智仁(三 錢) 炒 曲( 桐子 大。

    加川 x神應丸 治因一切冷水及潼乳酪水。腹痛腸鳴。米谷不化。 x巴豆 杏仁 干姜 百草霜(各半兩) 丁香(二錢) 木香(二錢) 黃蠟(一兩) 上 先將 黃蠟 兩。

    子。

    勝也 x益胃散 x(一名溫脾湯出濟生拔粹方) x治服寒藥過多。或脾胃虛弱胃脕痛。 x白豆蔻仁(三錢) 澤瀉(三錢) 黃 (七錢) 干生姜(三錢) 縮砂仁(二錢) 甘 草(二 錢)

    為細末。每服三錢 以仲景 胃脕當 中元氣虛 若食熱 物果木 x除濕散 x(出濟生拔粹方) x治傷馬乳並牛羊酪一切冷物。 x半夏(洗七次三錢) 車前子(炒半兩) 澤瀉(半兩) 甘草(炙二錢) 神曲(炒 一兩) 干 生姜 x靈砂丹 x(出百一選方) x治飲食所傷一切積滯。或利赤白不瘥者。赤、甘草湯 xx下。白、干姜湯下。赤白、姜甘草湯下。酒食所傷又暴瀉。白湯下。並食後臨臥時服之 xx。為萬妙感應丸。 x辰砂(細研) 砂(研細各二錢) 巴豆(去皮殼完全者四十九個) 黃蠟(半兩) 上 先將 蠟于 丸。

    丹代 x木香人參生姜枳術丸 x(出濟生拔粹丸) x開胃進食。破滯氣消寒飲。 x木香(三錢) 人參(三錢半) 干生姜(二錢半) 枳實(一兩炒) 白術(一兩半)

    橘皮 (四錢)

    炒 曲一兩 x交泰丸 x(出試效方) x升陽氣。瀉陰火。調營氣。進飲食。助精神。寬腹中。 xx除怠惰嗜臥。四厚樸(去皮銼炒三錢秋冬加七錢) 知母(四錢一半炒一半酒炒此春夏所宜秋冬去之)

    柴胡( 半) 酒 煮苦 砂仁(三 錢)

    白術 (一錢半) 吳茱萸(湯洗七次五錢) 巴豆霜(五分) 上除巴豆霜另入外。同為極細末。

    煉 蜜為丸 x導氣除燥湯 x(出濟生拔粹方) x治飲食勞倦而小便不通。乃血澀致氣不通而竅 xx澀也。 x知母(三錢酒洗銼) 黃柏(四錢酒洗銼) 滑石(二錢) 澤瀉(三錢) 茯苓(二 錢) 上為 細末 x大枳殼丸 x(出濟生拔粹方) x治一切酒食所傷。胸膈痞悶。脅肋脹滿。心腹疼 xx痛。飲食不消。痰逆嘔吐。噫醋吞酸。飲食遲化。並宜服之。 x枳殼(麩炒) 茯苓(去皮) 白術 厚樸(姜制) 半夏(湯洗) 人參 木香 青 皮(去瓤)

    陳 一兩) 干 生姜(半兩) 牽牛(淨微炒) 大黃(各二兩) 上為細末。生姜汁面糊為丸。如桐子大。

    每服 一百丸。生姜湯下。食後。

    x木香檳榔丸 x(出濟生拔粹方) x治食傷太陰。 x木香 檳榔 青皮 陳皮 廣術(燒) 黃連 枳殼(麩炒以上各一兩) 黃柏 大黃 (各 三 每服 三 x人參開胃湯 x(出直指方) x助胃進食。 x人參 白術 藿香 橘紅 縮砂仁 木香 丁香 麥 (炒) 神曲(炒) 甘草(炙)

    茯 苓 x枳術丸 x(出衛生寶鑒) x治老弱虛弱。食不消。髒腑 。仲景本湯。易老改丸 xx。及治氣不下枳實(七錢半麩炒黃) 白術(一兩) 上為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或姜浸蒸餅為丸亦得。

    如 x秘傳降氣湯 x(出簡易方) x治飲食過度。致傷脾胃。酒色無節。耗散腎陰。水 xx土交攻。陰陽間隔遂使氣不升降。上熱下虛。上熱則頭目昏眩。咽喉干燥。痰實嘔逆 xx。胸膈不快。飲食無味。下虛則臍腹冷痛。大便閉塞。里急後重。腰腳無力。若治以涼 xx。則脾氣怯弱腸鳴下利。治以溫則上焦壅熱。口舌生瘡。腳氣上攻。久利不瘥。並宜先 x x進此藥。然後卻以所主藥治之。

    桑白皮(二兩銼炒) 枳殼(湯浸去瓤麩炒) 甘草(炒) 陳皮(炒各一兩) 五加 皮(酒浸 半日 子(炮取 肉炒 蒸一 伏 食 用 x檳榔丸 x(出蘭室秘藏方) x消食破滯氣。 x檳榔 木香 人參(各二錢) 橘皮(五錢) 炙甘草(一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

    如梧 x強胃湯 x(出濟生拔粹方) x治因飲食勞倦所傷。腹脅滿悶短氣。遇春口淡無味 xx。遇夏雖熱而惡黃 (一兩) 半夏(三錢) 人參(三錢) 草豆蔻(二錢) 黃柏(半錢) 曲(一 錢半) 陳 皮( 錢) 上 咀 。每服三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

    x桂香丸 治大人小兒過食雜瓜果。腹脹氣急。 x肉桂(一兩) 麝香(一錢) 上為末。飯為丸如綠豆大。大人十五丸。小兒七丸。不以時。

    飯 x三稜丸 治同前。 x三稜 莪術 青皮 陳皮 上等分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湯下。

    不拘 x小橘皮煎丸 x(出醫方集成) x消食化氣。宜常服之。 x三稜 莪術(並煨)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神曲(炒) 麥 (炒各等分) 上 為末。

    陳 x治飽食便臥得谷勞病。四肢煩重嘿嘿欲臥。食畢輒甚方。 x(出肘後方)

    上用大麥 一升。椒一兩。並熬干姜三兩。搗末服方寸匕。日三四服。

    x寬中理氣丸 x(出德生堂) x治脾胃不和。寬中理氣。可宜常服。 x枳實 檳榔 青木香 丁皮 神曲 蒼術 香附子 葛根(各一斤) 加蓽澄茄(半斤)

    上為 x三香神術丸 x(出德生堂) x能溫中快膈。化積順氣。中酒吐酒。嘔逆唾酸。氣 xx壅食噎。飲食遲化。胸膈痞悶。腰脅刺痛。胃脕停痰。飲食無味。婦人血氣。臍腹疼痛 xx。凡人吃飯。後大香附子 蒼術 厚樸 藿香 甘草 良姜 枳實 枳殼 青皮 陳皮 廣術 三稜 檳 榔 上為 x百鐘丸 x(出德生堂) x治中酒食吐酒。嘔逆惡心。口吐酸水。痰涎壅盛。痰塞 xx氣不暢快。但酒干葛 黃連 枳實(各四兩) 青皮 陳皮 神曲 麥 雷丸 三稜 莪術 益智仁 檳 花(二兩)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酒水任意下。

    x藿香利膈丸 x(出德生堂) x寬腸快膈。和胃利痰。進食化宿酒。表解寒暑。功 xx效極。但因酒食厚樸(九兩) 枳實(三兩) 當歸(一兩) 人參(一兩) 藿香(一兩) 檳榔(一 兩半) 木 香 酒水 送下 x治食魚膾及生肉。住胸膈中不消化。吐之又不出。不可留。多使成癥方。 x(出肘後方)

    上用樸硝如半雞子一枚。大黃一兩。凡二物 咀。以酒二升煮取一升。去滓。盡服之立消 x至靈散 x(出肘後方) x療食飽煩悶。但欲臥而腹痛。 x用曲熬令香黃為末。服方寸匕。大麥 亦佳。

    x木香調中丸 x(出德生堂) x治因飲食不調。致傷脾胃。心腹脹痛。髒腑泄瀉。 xx米谷不化。腹中木香 陳皮(去白) 青皮(去白) 肉豆蔻(面裹煨) 檳榔 三稜(焙) 訶子 草 豆蔻 (各一 x清暑益氣湯 治長夏濕熱胃困。長夏五六月。濕熱蒸炊人多困倦。胸滿短氣。肢 xx節疼痛。氣高而喘。煩熱。大便或泄而黃。或如白泔。或渴或不渴。膨悶不欲食。或 xx氣短不能言。小便黃 (一錢半汗少減半錢) 人參(半錢) 甘草(炙三分) 蒼術(一錢米泔浸去皮)

    白術 (半 麻(一 錢 心三分)

    青 節 勞 x藿香半夏丸 治同前。 x藿香(一錢) 半夏(二錢) 紅豆(一錢) 干生姜(半錢) 訶子皮(二錢) 烏 梅肉(二錢)

    干 x黃 湯 x(出蘭室秘藏方) x治補胃除濕。和血益血。滋養元氣。 x黃 (一兩) 當歸身(二錢酒洗) 人參(半兩) 澤瀉(半兩) 藿香葉(一錢) 橘 皮(一 錢)

    食 遠熱 x黃 當歸湯 x(出蘭室秘藏方) x治熱上攻頭目。沿身胸背發熱。 x當歸身﹝一(二)錢酒洗﹞ 黃 (半兩) 上 咀。水二大盞。煎法如常。

    x黑地黃丸 x(出濟生拔粹方) x治男子婦人面無血色食少嗜臥。肢體困倦。 x蒼術(一斤) 熟干地黃(半斤) 干姜(炮夏月五錢冬月一兩春秋七錢) 上為末。

    水煎面 糊為 x麥 散 療飽食訖便臥。得病令人四肢煩重。嘿嘿欲臥。 x大麥 (一升炒) 干姜(二兩) 上為末。服方寸匕。日三良。

    x丁香湯 x(出十便良方) x消酒下痰。通中健胃。 x丁香(半兩) 胡椒(一錢) 縮砂仁(四兩) 干生姜(一兩) 甘草(二兩) 鹽 ﹝二(一)

    兩﹞ x治飲食過度飽。 x(出本草)

    以蘆菔生嚼之。佳。

    x和中丸 x(出試效方) x補胃進食。 x干姜(二錢) 干生木瓜(三錢) 炙甘草(二錢) 陳皮(四錢) 益智仁(二錢) 人 參(二 錢)

    下。

    x木香檳榔丸 x(出試效方) x消食破滯氣。 x木香 檳榔(各三錢) 青皮(五錢) 陳皮(七錢) 麥 (七錢) 枳實(七錢) 白 術濃 樸 x當歸臘茶散 治營衛氣虛。風邪冷氣進襲髒腑之內。或食生冷。或啖炙爆。或飲 xx食過度。積熱腸間。致使腸胃虛弱。糟粕不聚。大便下利鮮血。臍腹疼痛。里急後重 xx。久患酒毒便血諸疾細芽茶(半斤) 川百藥煎(五個燒存性)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用米湯飲調下。或烏梅 湯亦 x溫中益氣治驗 x(出衛生寶鑒)

    中書左丞相史公。年六十有七。至元丁卯九月間。因內傷自利數行。覺肢體沉重。嗜臥懶語 被。

    脈得沉細而微弦。不欲食。食則嘔吐。中氣不調。滯于升降。口舌干燥頭目昏悶。肢體困倦。

    足 愈 急食甘以緩之。又脾不足者。以甘補之。以黃 人參之甘。補脾緩中。故以為君。形不足者。溫之以氣。以當歸辛溫和血潤燥。木香辛溫升降滯氣。生姜、益智仁、草豆蔻仁辛甘大熱。以蕩中寒。理其正氣。白術、炙甘草、橘皮甘苦溫乃濃腸胃。麥 面寬腸胃和中。神曲熱導滯消食。故以為佐。上件 咀一兩。水煎成服之。嘔吐止飲食進。逾三日前證悉去。

    右曰。前證雖去。九日不大便。何以治之。曰丞相年高氣弱。既利且汗。脾胃不足。陽氣虧損。津液不潤也。豈敢以寒涼有毒之劑下之。仲景雲。大發汗後。如小便數大便堅。不可用承氣湯。可用蜜煎導之。須臾去燥屎二十余塊。遂覺腹中空快。上下氣調。又以前藥服之。

    喜飲食。漸愈。則以前橘皮枳術丸消導之。月余方得平復。丞相曰。病既去矣。當服何藥。

    預防其復來。予謂不然。慎言語。節飲食。不可服藥。用藥如用刑。民有罪則刑之。身有疾則藥之。無罪妄刑是謂虐民。無疾妄藥是反傷正氣。軍志有之曰。允當則歸服而舍之可也。

    丞相悅而然之。

    x參術調中湯 x(出衛生寶鑒) x治內傷自利。臍腹痛。肢體困倦。不喜飲食。食 xx則嘔。嗜臥懶語黃 (五錢) 人參(五錢) 當歸身 厚樸 木香 益智仁 草豆蔻仁 白術 炙甘 草 橘皮 煎 至 x腸滿。四肢倦。行立艱。食以嘔。多冒 。減飲食。或渴者是也。宜用後方。 x(出華佗中 大黃(一兩濕紙十重包裹煨令香熟切作片子) 檳榔(一枚) 木香(一分) 上為末 生蜜丸 桐子 桂(半兩不焙) 檳榔(一個) 黑牽牛(四兩生取末二兩節不用) 上為末。蜜酒調二錢。

    以利 x須問湯 x(出楊氏家藏方) x治中酒痰逆。 x白豆蔻仁 縮砂仁﹝各四(一)兩﹞ 丁香(二兩) 甘草(炙三兩) 白鹽(三兩炒)

    上除 丁香 每服一 x沖和湯 x(出楊氏家藏方) x醒酒快膈。消痰助胃。 x生姜(四錢切焙) 草果子(去皮七錢半) 甘草(七錢半炙) 半夏曲(二錢半炙) 白 鹽 (一兩 x青金湯 x(出楊氏家藏方) x治酒食所傷。及嘔逆惡心。頭目昏暈。神志不爽。 x縮砂仁(一兩) 薄荷葉(去土二兩) 白豆蔻仁(一兩) 甘草(半兩微炒) 上件 為細末。

    每服 x生胃丸 x(出朱氏集驗方) x治酒食所傷。胸膈不快。不思飲食。 x良姜 白姜(各四兩並油炒) 丁香 胡椒(各等分) 上為細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 服百 x妙應丸 x(出楊氏家藏方) x治脾胃虛冷。飲食遲化。心腹刺痛。噫氣吞酸。兩 xx脅膨脹。胸膈痞蓽苃 木香 破故紙(炒三味各一兩) 附子(二枚重七錢者每一枚剜去心入 砂末一 錢 用附子末塞口外以面裹煨令面焦黃取出去面不用) 上件同為細末。面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 x快膈湯 x(出十便良方) x治飲酒過多。胸膈不快。嘔吐涎沫。 x生姜(二斤切片米泔浸三日曬令半干) 丁香皮﹝三(四)兩銼﹞ 甘草(六兩切如大 豆) 鹽 ( 皮 同 錢。一名紫姜湯。宜是慢火炒。氣味奇妙。

    x解酲湯 x(出十便良方) x治飲酒過度。脾胃不健。不思飲食。 x胡椒 桂心 丁香(各一分) 檀香﹝二銖(三錢)﹞ 藿香(半兩見火) 甘草(三 兩炙) 白 鹽


如果你對普濟方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普濟方》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