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諸寒收引皆屬于腎。腎者少陰也。少陰者至陰也。至者為極也。少陰者冬脈所旺。居北而屬水。為寒。為歸藏。為周密。寒中收引拘縮。寒之用也。其病上下所出。水澄澈清冷。
清 陽受寒血凝為瘕。太陰受寒氣聚為疝。但脈急而寒之象也。急主于痛。故緊急也。又內經雲。
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脈當遲緩。寒毒內郁。洪數為熱。所養心之脈也。寒氣生清。就于濕。故下利清白。此乃腸胃寒則化物不常。熱則壅澀不通。寒勝則火衰。
火衰金旺。吐痢腥穢。腥者金肺之臭也。熱則喜酸。寒則水腥。只如四肢逆冷。堅痞腹滿。
屈伸不便。禁固戰栗。謂陰水主之。舒卷不便。診其脈沉伏而遲。病之證也。若身涼不渴而寒。 足而臥。惡聞人聲。不欲言。皆陰證也。陰陽停則和。偏則病。如陽氣暴絕。陰氣獨勝。則為寒證。陰氣暴絕。陽氣獨勝。則為熱證。經雲。陽盛陰虛汗之而死。陰盛陽虛下之而死。若陽實外熱。陰虛內寒。陰實內熱。陽虛外寒。陽實伐其陽。當涼膈散、承氣湯主之。
陰實伐其陰。當白術散、四逆湯主之。寒者嚴凝殺厲之氣也。人以腎氣為根本。惟腎則受寒。
惟寒則傷腎。腎氣一虛寒邪交作。急痛拘攣。戰掉強直。昏迷厥冷。口噤失音。或翕然發熱。
面赤多汗。此中寒也。無汗惡寒。頭疼面慘。發熱拘急。手足微寒。此傷寒也。霍亂轉筋。
洞泄下痢。干嘔吐逆。積飲停痰。此寒邪入腸胃也。以至為咳嗽。為虛勞。為疝瘕。為腳氣。
為痔漏。為遺精。為 瘧。為諸痛。寒亦主之。人惟腎氣不充。疏于謹護。非特霜凝冰結之謂寒。或者炎天暑月當風取涼。臥地受冷。使寒邪之氣自皮膚而達經絡。自經絡而入髒腑。
如前數證皆得以恣睢四出矣。溫腎 寒。如干姜、附子、川烏、天雄輩佐之。以養正靈砂。
此固藥籠中物。然寒傷榮氣。徒知溫腎而不知溫血。恐未必有十全之功。是則官桂、當歸又溫血之上藥也。素問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此去寒就溫之意也。不善調攝則為寒所中。大抵中寒脈必遲緊。挾風則脈浮。眩暈不仁。兼濕則脈濡。腫滿疼痛。治之之法切不可妄下妄吐。惟當溫散之。否則舌卷囊縮難治。
六脈中之下得弦細而澀。按之無力。腹中時痛。心胃控睪陰陰而痛。或大便泄。鼻不聞香臭。清濁涕不止。目中泣出。喘渴痰嗽。唾出白沫。腰沉沉苦痛。項背胸皆時作痛。目中流火。口鼻惡寒。時頭痛目眩。若振寒不止。或嗽或吐。或嘔或噦。則發躁蒸蒸而熱。如坐甑中。必得去衣居寒處。或飲寒水則便過。其振寒傷至氣短促。胸中滿悶而痛。必有膈咽不通欲絕之狀。甚則目瞪。聲聞于外。而淚涕痰涎大作。方過其發躁須臾而已。振寒復至。或面白而不澤者。脫血也。悲愁不樂。情慘慘意悲悲。健忘或善嚏間出。此風熱大損寒水。燥金之復也。如六脈細弦而澀。按之空虛。此大寒證亦傷精氣。以辛甘溫甘熱滑潤之劑。大瀉西方北方則愈。
夫大寒在外留而補之。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黃帝針經曰。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于中者從合瀉之。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陰陽皆虛火自當之。厥而寒甚。膝廉陷下。寒過于膝下陵三里經。陷下者火自當之。結絡堅緊。火所治之。夫大寒在外留而補之。雲外者天外也。
大寒者北方寒化也。中于人則言大寒在外。乃皮毛之上也。故曰寒甚則浮。是足太陽膀胱寒氣中其本經。乃方以類聚。故頂項額為之先病。治在風府穴。久留針。謂手太陽小腸內熱。
當傳送足太陽膀胱寒經。其經復受外來客邪。況皮毛者陽分也。大惡陰寒。經曰。寒病久留針。則為熱補者。補內熱也。補陽也。令陰消鑠而邪退也。留而補之者以火伐之。又解寒入于中者。灸之所宜。雲謂左右寸脈皆少。不稱尺脈者言地之陰陽脈盛也。若弦緊之脈更浮于上。按之則洪大。脈盛于下。是地下陰火亦伏藏也。況天地之陰陽。已不足于外。是上下之陽皆伏匿矣。故曰陷下者灸之。正謂此也。故經雲。厥在于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非火調弗能取之。
刺有五節。黃帝問于岐伯曰。余聞刺有五節奈何。岐伯對曰。固有五。一曰振埃。二曰發蒙。三曰去爪。四曰徹衣。五曰解惑。黃帝曰。夫子言五節余未知其意。岐論曰。振埃者。
刺 奇 蒙者天外陽邪也。陽者無形也。天外者陰病在陽。故從陽引陰。治在背 。背 腑穴是也。
若五髒病有形之證。皮肉筋骨血脈病是也。若絕于內者。故曰陰病在陽。乃從陽引陰。邪在天外也。其法取穴在背上五髒之 。假令皮病內絕。治在天外。針灸肺 是也。假令血脈內絕不得周流。故曰是亦陰病在陽。其穴則背之心 是也。余三髒有形病內絕。根據此皆治在髒。黃帝針經曰。上熱下寒。視其虛絡而陷下于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辨雲。聖人以上熱下寒。是謂有春夏秋冬也。當從天外陽下降入地中。乃天上群陰中火熾而反助六陽。不能衰退。先于六陽中決血絡出血。使陰氣下降。雖力微而能墜六陽下行。
陰血自降故也。亦可謂老陽變陰之象也。故經雲。上熱下寒。視其虛脈陷下于經絡者取之。
此所謂引而下之者是也。但言絡脈皆是病大者。以三稜針決血去陰之熱。熱者手太陽小腸中血絡有火熱之邪。致此老陽不肯退化為陰而下降。故先決手太陽之血熱。使三陰得時之用而降下。以行秋令奉收道下。入地中而奉藏者也。乃瀉重陽在天。下不肯退化行陰道者也。
至元戊辰春。予應詔赴都。中書參政楊公正卿。年逾七十。病面顏郁赤若飲酒狀。痰稠粘。時眩暈如在風雲中。一日會都堂。此證忽來。仍加目視不明。遂歸。余診之兩寸脈洪大。
尺脈弦細無力。此上熱下寒明矣。欲藥之。寒涼為年高氣弱不任。記先師所論。凡治上熱。
譬猶鳥集高巔射而取之。即以三稜針于前巔眉際。疾刺二十余。出紫黑血約二合許。時覺頭目清利。諸苦皆去。自後亦不復作矣。
凡人中寒者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凡覘病者未診脈。望之口燥。清涕出善嚏欠。此人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虛故也。欲嚏不能。此人腹中痛。凡寒脈沉弦。脈雙弦者寒也。弦脈狀如張弓弦。按之不移。脈數弦者當下。其寒脈雙弦而遲者。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若右手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澀澀惡寒。師曰。遲者為寒。澀為無血。寸口脈微及中緊而澀。緊即為寒。微即為虛。澀即為血不足。故知發汗而復下之。大露宿丸主寒冷百病。
x方 x x神聖復氣湯 x(出濟生拔粹方) x治人腹氣乘冬足太陽寒氣。足少陰腎水之旺。 x x子 x x能令母實。手 x中泣。鼻中流涕。
x中流水。視物KT KT 。耳鳴耳聾。頭並口鼻或惡風寒。喜日陽。夜臥不安。常覺痰 xx塞膈咽不通。口失味。兩脅縮急而痛。牙齒動搖不能嚼物。陰汗。前陰冷。行步欹側。 xx起居艱難。掌中寒風痹麻木。小便數而晝多夜頻。而欠。氣短喘喝。少氣不足以息。卒 xx遺失無度。婦人白帶。陰戶中大痛。牽心而痛。黧黑失色。男子控睪牽心腹陰陰而痛。 xx面如赭色。食少。大小便不調。煩心霍亂。逆氣里急。而腹皮色白。後出余氣。腹不能 xx努。或腸鳴。膝下筋急。肩髀大痛。皆此寒水來復土柴胡(一錢銼) 本(八分) 防風(五分銼) 羌活(一錢銼) 人參(五分) 干 姜(炮為 末一錢三分) 甘草 升麻(七分銼) 半夏(湯洗七次七分) 白葵花(五朵去心細剪) 當 歸 身(六分酒洗銼) 郁李仁(五分另研泥) 黑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分) 用水五盞。同煎至二 盞。入。黃 草豆蔻仁(面裹燒熟去皮各一錢) 橘紅(五分) 入在內再煎至一盞。再入 下項藥。黃柏(酒浸三分) 黃連(酒浸三分) 枳殼(三分) 生地黃(酒洗三分) 以上四味。
預一日另用新水浸。又以。華細辛根 川芎(細末) 蔓荊子(各三分) 上預一日用新水半 大盞。分作二處。浸此三味並黃柏等。煎正藥作一大盞。不去滓。入此浸者藥。再上火煎至一大盞。去滓。稍熱服空心服。又能治嚙頰嚙唇嚙舌。舌根強硬等證如神。忌肉湯。宜食肉不助經絡中火邪也。如無上證。婦人白帶。臍下寒。男子二丸冷。牽引心痛腹中痛。手心或寒。兩尺脈弦細。按之不鼓。小便遺失或數而欠。大便多燥澀不通。或大便軟。溺色或變。
氣短不足以息。額寒鼻不聞香臭。鼻端紅腫善嚏。多悲多愁。心神不樂。健忘多怒。寢汗憎風。小便滑數。後有遺失。臍或鼻流清涕。目中淚下不止。精神不爽。宜服之。不必諸證悉具。大抵腎與膀胱經中有寒。
元氣不足者。並宜服之。于月生月滿時隔三五日吃一服。如病急不拘時候。即宜治之。一方有桃仁。無甘草。
x除風濕羌活湯 x(出濟生拔粹方) x夫痿者。濕熱乘腎肝也。當急去之。不然則 x x下 x x焦元氣竭盡。而成軟癱。必腰下不能動。心煩冤而不止也。若身重減。氣不短。小便如 xx常。及濕熱之令退時。或所增之病氣退者。不用五味子、澤瀉、茯苓、黃柏、豬苓、知 xx母、蒼術、白術之藥。只根據本病中證候加減。常服藥亦須用酒黃柏二分或三分。如更時 xx令。清燥之氣大行。卻加辛溫瀉之。若濕氣勝。風證不退。眩暈麻木不已。 x羌活(一兩) 防風(去蘆一錢) 柴胡(五分) 本(三分) 獨活(五分) 茯 苓(二分)
澤瀉﹝二(一)分﹞ 豬苓(去皮二分) 黃 (一錢) 炙甘草(五分) 橘皮(三分) 黃 柏(三 分) 黃連(一分) 蒼術(湯浸去皮秤一錢) 升麻(七分) 川芎(三分) 上 咀。
每服秤三 錢或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虛實施用。如有不盡證候。根據方加減法用之x附子理中湯 x(出醫方大成) x治五髒中寒中濕。咽逆虛弱。亦治口噤。四肢強 x x直 x x。失音不語。昔有武夫申邊。大雪出帳外觀瞻。忽然暈倒。時林繼作隨行官醫。灌以此 xx藥兩劑遂醒。兼治胃脕停痰。冷氣刺痛。 x人參 白術 干姜(炮) 熟附子(各一兩) 甘草(炒五錢) 上 咀。每服三錢。
姜五片。
x四五七湯 治感寒頭眩惡寒。口眼 斜。耳聾。 x大附子(三兩炮去皮臍) 山茱萸(五兩) 山藥(七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酒調服。或x養胃湯 x(出和劑方) x治外感寒邪。內傷生冷。憎寒壯熱。頭目昏痛。肢體拘 x x急 x x。風寒二證俱治。先蓋被。連進此令四肢微汗。未汗以薄粥助之。先有汗則勿服。亦須 xx溫潤和解。或有余熱。參甦飲調之。兼治飲食傷脾發為痰瘧。闢山嵐瘴氣。四時瘟疫。 x蒼術(炒) 厚樸(制) 半夏曲(各一兩) 人參 茯苓 草果 藿香(各半兩) 橘 紅(七 錢半) 甘草(半兩) 上銼為末。每服三錢。加桂半錢。姜七片。烏梅半個。水二盞。煎至 一盞。去滓服。熱盛者加干葛三分。
x姜附湯 x(出直指方) x治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或卒然暈倒。口吐 x x涎 x x沫。狀如暗風。手足厥冷。或腹煩躁。兼治陰證傷寒。大便自利而發熱者。邪氣未解。 x x表證不見。
干姜 熟附子(各二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或慮此 藥太燥。即以附子理中湯相繼服餌。姜附本治傷寒經下之後。又復發汗。內外俱虛。身無大熱。晝則煩躁。夜則安靜。不嘔不渴。六脈沉伏。並宜服此。不知脈者更須審之。兼治中脕虛寒久積痰水。心腹疼痛。霍亂轉筋。四肢厥逆。入肝加木瓜。入肺加桑白皮。入脾加白術。
入心加茯苓。隨證加之。挾風加防風。兼濕多加白術。筋脈牽急加木瓜。肢節疼痛加桂心、人參、白術各等分。一方附子湯。以生用者名白通湯。加白術倍之。甘草減半。名生附白術湯。治中風濕昏悶恍惚。腹滿身重。手足緩縱。 自汗。失音不語。便利不禁。一方有甘草。用生姜煎服。
x白術調中湯 x(出宣明論) x治中寒痞悶急痛。寒濕相搏吐瀉腹痛。上下所出水 xx液澄澈清冷。谷不化。小便清白不澀。身涼不渴。本末不經有見陽熱證。其脈遲者是也 xx。此因飲食冷物過多。陰勝陽衰而為中寒也。或冷熱相擊。而反陽氣怫郁不能宣散。怫 xx熱內作。以成熱證者。不可亦言為冷。當以脈證別之。夫濕熱吐瀉常見陽脈。若亡液氣 xx虛。亦能反見諸陰脈也。當以標本明之。不可妄治。或熱證誤服此白術調中湯。溫藥亦 xx能開發陽氣。宣通而愈。別無加害。寒熱久新並宜服之可。或有口瘡目疾。孕婦等吐瀉 xx。以煨干姜。官桂不宜服。 x白術 茯苓(去皮) 澤瀉(各半兩) 紅皮(去白半兩) 干姜(炮) 官桂(去皮)
縮砂仁 藿香(各一分羅淨) 甘草(一兩) 上為末。白湯化蜜少許調下二錢。日三服。或煉蜜和就。
每兩作十丸。名白術調中丸。小兒一服分三服。
x人參白術散 x(出宣明論) x此方證同調中湯。治法服。 x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 橘皮 葛根 澤瀉 滑石 藿香(以上各半兩) 上為末。
每 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解利。妊婦加蒼術三五片。熱服。
x沉香桂附丸 x(出濟生拔粹方) x治中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等證。與前姜附湯 x x通 x x用。 x沉香 附子(炮去皮臍) 干姜(炮) 良姜(銼炒) 官桂(去皮) 茴香(炒) 川 烏(炮去 皮臍銼作小塊子如豆大微炒令黃用) 吳茱萸(湯浸洗去苦炒) 上各一兩為細末。用好醋煮 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熟米飲送下。空腹食前。日進二服。忌生冷硬物。
x姜桂散 x(出直指方) x溫中散寒生。 x干姜 良姜(各半兩) 辣桂 木香 半夏曲 甘草(制各二錢半) 上銼散。每服三錢。
姜五片。棗二個。煎服。
x沉附湯 x(出直指方) x治虛寒無陽。胃弱干嘔。 x熟附子 干姜(炮各半兩) 沉香 白術(各一分) 甘草(炒一錢半) 上銼。每服三錢。
姜五片煎。食前服。
x通經湯 x(出御藥院方) x治陰陽升降失常。暴感寒邪。真氣不足手足厥冷。囊 x x縮 x x或小腹急痛。並皆治之。 x蛇床子 左顧牡蠣(為末) 浮萍(各三兩) 草香附子(二兩為末) 磁石(十兩針 試有力 者杵碎如豆用絹袋盛煎十遍勿用) 上用向陽仰泉水一斗同上件藥煎至七升。濾滓。貯于瓶中。臨臥陰器貯于瓶中。提地戶三七遍。燻浸少時。傾于盆子中。通手淋洗。
x熨法 治三陰中寒。一切虛冷厥逆嘔噦。陰盛陽虛之證。及陰毒傷寒。四肢厥冷。 x x臍腹 肥蔥(細切銼) 麥麩(各三大升) 滄鹽(二兩) 上三件入水一大盞。同和拌勻濕。
分作 二次于鐺鍋內同炒極熱。用重絹縫作二囊。包裹熨病患臍周。下連陰部前後兩股陰間。往來不住熨之。一包將冷更易一包。蔥包既冷。再用鹽水拌濕炒焦熱。根據前用之。至糜爛不用。
別取蔥麩日夜不住相續之。至身體溫熱脈壯。陽氣復來而止。守氣養之和之。
x又方 治陰證傷寒。腹痛吐痢。唇青面黑。身背強。四肢冷。脈沉細。咽喉不利。 x用滄鹽一斤炒焦大熱。布絹二重作囊包裹盛之。熨陰臍間。亦同蔥熨法。尤妙。
x生料五積散 x(出醫方集成) x治感冒寒邪頭疼身痛。項背拘急。惡寒嘔吐。或 x x有 x x腹痛。又治傷寒發熱。頭疼惡風。無問內傷生冷。外感風寒。及寒濕客于經絡。腰腳酸 xx疼。及婦人經血不調。或難產。並治之。 x白芷(三兩) 陳皮(去白六兩) 厚樸(去皮姜制四兩) 桔梗(去蘆十二兩) 枳 殼(去瓤麩炒六兩) 川芎 甘草(炙) 茯苓(各三兩) 蒼術(米泔浸去皮二十四兩) 當 歸(去蘆三兩) 麻黃(去節六兩) 肉桂(去皮) 芍藥(各三兩) 干姜(四兩) 半 夏(湯洗三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蔥白三根。煎七分。熱服。冒寒用煨姜。挾氣則加茱萸。婦人調經催產則入艾醋。
x大橘皮丸 x(出楊氏家藏方) x治中寒氣痞。飲食不下。 x陳橘皮(去白一斤) 生姜(洗淨不去皮切焙干一斤) 丁香 人參(去蘆頭) 甘草 (炙以上三味各四兩) 神曲(微炒二兩) 麥 (微炒二兩) 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
每一兩作一十 x溫中降氣丸 x(出楊氏家藏方) x治中寒氣痞。脾胃不和。飲食進退。臍腹虛 xx冷。 xx及中酒吐逆。胸膈不利。 x附子(去皮臍銼如半棗大秤一兩用生姜自然汁半斤銀石器內慢火煮姜汁盡為度薄切焙)
干生姜(二兩去皮用) 白術 人參(去蘆頭) 陳皮(去白) 神曲(炒黃) 半夏(湯 浸七次)
白附子(炮) 當歸(洗焙) 天南星(炮) 高良姜(煨切油炒) 丁香 木香 沉香 胡 椒肉 桂(去粗皮各一兩) 上為細末。用生姜自然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姜 湯 副師大KT 木官人。年六十八。戊午秋征南。予從之過揚州千里。仲冬病自利。完谷不化。臍腹冷痛。足 寒。以手撥之不覺痛癢。常燒石溫之亦不得暖。其脈沉細而微。予思之年高氣弱。深入敵境。軍事煩冗。朝暮形寒。飲食失節。渴飲乳酪。履于卑濕陽不能外固。
由是清濕襲虛則病起于下。故 寒而逆。內經雲。感于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瀉為痛。
此乃寒濕相合而為病也。法當急退寒濕之邪。峻補其陽。非灸則不能已。以大艾炷先于氣海穴灸百壯。補下焦陽虛。次灸三里二穴各三七壯。治 寒而逆。且接引陽氣下行。又灸三陰交二穴。以散足受寒濕之邪也。遂處方雲。寒淫所勝治以辛熱。濕淫于外。平以苦熱。以苦發之。以附子大辛熱。助陽退陰。溫經散寒。故以為君。干姜、官桂辛甘大熱。亦除寒濕。
白術、半夏苦辛溫而燥脾熱。故以為臣。草豆蔻、炙甘草、人參甘辛大溫。溫中益氣。生姜辛大溫。能散清濕之邪。蔥白辛溫。以通上焦陽氣。故以為佐。又雲。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濃。故大作湯劑投之。不數服瀉止痛減。足 漸溫。調飲食。逾十日平復。明年秋八月過襄陽。值霖雨閱旬余。前證復再作矣。再灸陽輔二穴三七壯。投以前服藥數服良愈。由是副帥以醫道為重。待予彌濃。
x加減白通湯 x(出衛生家寶方) x治形寒飲冷。大便自利。完谷不化。臍腹冷 xx痛。 x x足 寒而逆 附子(炮去皮臍一兩) 干姜(炮一兩) 官桂(五錢) 白術(五錢) 炙甘草(五 錢) 草豆蔻( 水二盞半。生姜五氣海一穴在臍下一寸五分。任脈所發。三里在膝下三寸。 外 兩節間。當舉足取之。
足陽脈之所入也。為人可灸三壯。針入五分。三陰交二穴在足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陰、厥陰、少陰之交會。可灸三壯。針入三分。髓會絕骨。針經曰。腦髓消。脛酸。耳鳴。
又曰。脛酸髓冷。絕骨外踝上附骨下。當脛中是也。髓會之處也。潔古老人雲。頭熱如火。
足寒如冰。可灸輔陽穴。輔陽二穴火也。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去邱墟七寸。足少陽脈之所行也。欲不畏寒。(出本草) 取天門冬、茯苓為末。服方寸匕。
日再服。大寒時單衣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