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十七 傷寒門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中第六

類別︰子部 作者︰不詳 書名︰普濟方

    太陽病。項背強KT KT 。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太陽病。項背強KT KT 。汗出惡風者。中風表虛也。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者。

    中風表實也 x葛根湯方 x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二兩去皮) 芍藥(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 (本草雲。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此以中風表實。故加二物于桂枝湯中也。)

    上七 一升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傷寒有合病。有並病。本太陽病不解。並于陽明者。謂之並病。二經俱受邪。相合病者。

    病。

    甚。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邪氣外甚。陽不主里。里氣不和。氣下而不上者。但下利而不嘔。里氣上逆而不下者。

    但 x葛根加半夏湯方 x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湯泡去黃汁焙干秤)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 斗。先煮葛根、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 (經曰。不宜下而便攻之。內虛熱入。脅熱遂利。桂枝證者。邪在表也。而反下之。虛其腸胃。為熱所乘。遂利不止。邪在表。則見陽脈。邪在里。則見陰脈。下利脈微遲。邪在里也 氣外 除里 x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x 葛根(半斤)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黃芩(二兩味苦寒) 黃連(三兩味苦寒)

    (內經曰。甘發散為陽。表未解者。散以葛根、甘草之甘。苦以堅里。氣弱者。堅以黃芩、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此太陽傷寒也。寒則傷營。頭痛身疼腰痛。以至牽連骨節疼痛者。太陽經營血不利也。

    內 者 喘 x麻黃湯方 x 麻黃(三兩味甘溫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 甘草(一兩炙味甘平) 杏仁(七 十個湯去皮 (內經曰。寒淫于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麻黃、甘草。開肌發汗。桂枝、杏仁。散寒下 溫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主之。

    (陽受氣于胸中。喘而胸滿者。陽氣不宣發。壅而逆也。心下滿。腹滿。皆為實。當下之。

    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

    (十日以去。向解之時也。脈浮細而嗜臥者。表邪已罷也。病雖已和解之。若脈但浮而不細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

    汗出 (此中風見寒脈也。浮則為風。風則傷衛。緊則為寒。寒則傷營。營衛俱病。故發熱惡寒。

    俱實 衛 x大青龍湯方 x 麻黃(六兩去節味甘溫) 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杏仁(四 十個去皮 大碎味甘微寒)

    (辛甘均為發散。然風宜辛散。寒宜甘發汗。辛甘相合。乃能發散營衛之風寒。麻黃、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此傷寒見風脈也。傷寒者身疼。此以風勝。故身不疼。中風者。身重。此以兼風。故乍有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

    或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飲。則水寒相搏。肺寒氣逆。故干嘔發熱而咳。針經曰。形寒飲冷 水 x小青龍湯方 x 麻黃(三兩去節味甘溫) 芍藥(三兩味酸微寒) 干姜(三兩味辛熱) 甘草(三兩 炙味甘平)

    細辛(三兩味辛 (寒邪在表。非甘辛不能散之。麻黃、桂枝、甘草之辛甘。以發散表邪。水停心下而不行 咳逆而喘。則肺氣逆。內經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藥、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氣而安肺)。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

    x加減法 x 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熬令赤色。

    (下利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麻黃發其陽。水漬入胃。必作利。蕘花下十二水。

    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

    (辛燥而苦潤。半夏味辛而燥津液。非渴者所宜。故去之。栝蔞味苦而生津液。故加之。)

    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

    (經曰。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噎加附子溫散水寒。病患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去麻黃。惡發汗。)

    若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

    (水蓄下焦不行。為小便不利。少腹滿。麻黃發津液于外。非所宜也。茯苓泄蓄水于下。

    加所當也。)

    若喘者。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金匱要略曰。其人形腫。故不納麻黃。納杏仁。以麻黃發其陽故也。喘呼形腫。水氣標本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咳而微喘者。水寒射肺也。發熱不渴者。表證未罷也。與小青龍湯發表散水。服湯已渴者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脈浮弱者。營弱衛強也。)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仁湯主之。

    (下後大喘。則為里氣大虛。邪氣傳里。正氣將脫也。下後微喘。則為里氣上逆。邪不能傳 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主之。

    (經曰。本發汗而復下之。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 (經曰。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湯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

    微除 (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太陽傷寒也。雖至八九日而表證仍在。亦當發其汗。既服溫 經絡 治。故重也。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風寒在經。不得汗解。郁而變熱。衄則熱隨血散。故雲自衄者愈。)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

    若 表 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太陽病未解。轉並入陽明。而太陽證未罷者。名曰並病。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者。為太陽 先解表也。陽明之經循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郁在表也。當解之燻之。以取其汗。若發汗不徹者。不足言陽氣怫郁。止是當汗不汗。陽氣不得越散。邪無從出。擁盛于經。故躁煩也。邪循經行。則痛無常處。或在腹中。或在四肢。按之不可得而短氣。但責以汗出不徹。

    更發汗則愈。內經曰。證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余。為身熱無汗。是以脈澀。知陽氣擁郁而汗出不徹。)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

    尺 (經曰。諸脈浮數。當發熱。而淅灑惡寒。言邪氣在表也。是當汗出愈。若下之。身重心悸 今尺 則不可發汗。須里氣實。津液足。便自汗出而愈。)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之。然。以營氣不 (針經曰。奪血者無汗。尺脈遲者。為營血不足。故不可發汗。)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浮為輕手得之。以候皮膚之氣。內經曰。其在皮者。汗而發之。)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浮則傷衛。數則傷營。營衛受邪。為病在表。故當汗散。)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和諧故爾。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風則傷衛。寒則傷營。衛受風邪而營不病者。為營氣和也。衛既客邪。則不能與營氣和。

    病患髒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主 (髒無他病。里和也。衛氣不和。表病也。外台雲。里和表病。汗之則愈。所謂先其時者。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傷寒脈浮緊。邪在表也。當與麻黃湯發汗。若不發汗。則邪無從出。擁甚于經。迫血妄行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汗 (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故宜當下。若小便清者。知里無熱。則不可下。經曰。

    小便 里。

    也。

    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主之。

    (煩者。熱也。發汗身涼為已解。至半日許。身復熱。脈浮數者。邪不盡也。可更發汗。

    與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重亡津液。則不能作汗。必待陰陽自和。乃自愈矣。)

    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因亡津液而小便不利者。可以藥利之。俟津液足。小便利。必自愈也。)

    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發汗。則表虛而亡陽。下之。則里虛而亡血。振寒者。陽氣微也。脈微細者。陰血弱。)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

    (下之。虛其里。汗之。虛其表。既下又汗。則表里俱虛。陽至于晝。陽欲復。虛不勝邪。

    里 子湯 x干姜附子湯方 x 干姜(一兩味辛熱)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熱)

    (內經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虛寒太甚。是以辛熱劑勝之也。)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汗後身疼痛。邪氣未盡也。脈沉遲。營血不足也。經曰。其脈沉者。營氣微也。又曰。

    遲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發汗後喘。當作桂枝加厚樸、杏仁湯。汗出則喘愈。今汗出而喘。為邪氣擁甚。桂枝湯不 也。

    x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x 麻黃(四兩去節味甘溫)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味甘溫)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石 膏(半 斤碎 (內經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風氣通于肝。風邪外甚。故以純甘之劑發之。) 上四味 黃耳 (發汗過多。亡陽也。陽氣受于胸中。胸中陽氣不足。故病患叉手自冒沁。心下悸。欲得按 x桂枝甘草湯方 x 桂枝(四兩去皮味辛熱)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桂枝之辛。走肺而益氣。甘草之甘。入脾而緩中。)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去滓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汗者。心之液。發汗後。臍下悸者。心氣虛而腎氣發動也。腎之積。名曰奔豚。發則從少腹上至心下。為腎氣逆。欲上凌心。今臍下悸。為腎氣發動。故雲欲作奔豚。與茯苓桂枝 x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x 茯苓(半斤味甘平)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桂枝(四兩去皮) 大棗(十五枚擘味 甘平)

    (茯苓以伐腎邪。桂枝能泄奔豚。甘草、大棗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腎水氣。煎用甘瀾水者 煮 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

    (吐後腹脹。與下後腹滿。皆為實。言邪氣乘虛入里為實。發汗後。外已解也。腹脹滿。

    知 x厚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方 x 厚樸(半斤去皮炙味苦溫) 生姜(半斤切味辛溫) 半夏(半升洗味辛平) 人參(一 兩味甘溫)

    (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泄之。厚樸之苦。以泄腹滿。人參、甘草之甘。

    以 升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 (吐下後。里虛。氣上逆者。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表虛陽不足。起則頭眩。脈浮緊。

    為邪 虛。

    x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方 x 茯苓(四兩味甘平)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 白術(二兩味苦甘溫) 甘草(二兩 炙味甘平)(陽不足者。補之以甘。茯苓、白術。生津液而益陽也。里氣逆者。散之以辛。

    桂枝、甘草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發汗病解。則不惡寒。發汗病不解。表實者。亦不惡寒。今發汗。病且不解。又反惡寒者 x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x 芍藥(三兩味酸微寒) 甘草(三兩炙味甘平)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味辛熱)

    (芍藥之酸。收斂津液而益營。附子之辛熱。固陽氣而補胃。甘草之甘。調和辛酸而安正氣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發汗若下。病宜解也。若病仍不解。則發汗。外虛陽氣。下之。內虛陰氣。陰陽俱虛。

    邪 x茯苓四逆湯方 x 茯苓(六兩味甘平) 人參(一兩味甘溫)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熱) 甘 草(二 兩炙 (四逆湯以補陽。加茯苓、人參以益陰。)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 七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汗出而惡寒者。表虛也。汗出而不惡寒。但熱者。里實也。經曰。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 (發汗已解。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飲水者。少少與之。胃氣得潤則愈。若脈浮者。

    表未 也。

    x五苓散方 x 豬苓(十八銖味甘平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半味酸咸) 茯苓(十八銖味甘平) 桂 (半兩 去皮 (淡者。一也。口入一而為甘。甘甚而反淡者。甘緩而淡滲。豬苓、白術、茯苓三味之甘 以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發汗已。脈浮數者。表邪未盡也。煩渴。亡津液。胃燥也。與五苓散。和表潤燥。)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傷寒汗出而渴者。亡津液。胃燥。邪氣漸傳里也。五苓散以和表里。若汗出不渴者。

    邪氣 x茯苓甘草湯方 x 茯苓(二兩味甘平) 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 生姜(三兩切味辛溫) 甘草(一兩 炙味甘 平)

    (茯苓、甘草之甘。益津而和衛。桂枝、生姜之辛。助陽氣而解表。) 上四味。以水四 升。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中風發熱。至六七日則當解。若不解。煩者。邪在表也。渴欲飲水。邪傳里也。里熱甚則 故名 未持脈時。病患手叉自冒沁。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

    以重 (發汗多亡陽。胸中陽氣不足者。病患手叉自冒沁。師見外證。知陽氣不足也。又試令咳而 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喘肺疾。飲水多喘者。飲冷傷肺也。以冷水灌洗而喘者。形寒傷肺也。)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之吐逆。發汗亡陽。胃中虛冷也。若更發汗。則愈損陽氣。

    胃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 。梔子豉湯主之。

    (發汗吐下後。邪熱乘虛客于胸中。謂之虛煩者。熱也。胸中煩熱。郁悶而不得發散者是也 昏。

    者因 x梔子豉湯方 x 梔子(十四枚擘味苦寒) 香豉(四合綿裹味苦寒)

    (酸苦涌泄為陰。苦以涌吐。寒以勝熱。梔子豉湯相合。吐劑宜矣。) 上二味。以水四 升。

    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少氣者。熱傷氣也。加甘草以益氣。嘔者。熱煩而氣逆也。加生姜以散氣。少氣則氣為熱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陽受氣于胸中。發汗若下。使陽氣不足。邪熱客于胸中。結而不散。故煩熱而胸中窒塞。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邪氣在里之時。若大下後。身熱去。心中空者為欲解。若大下後。身熱去。而心結痛者。結胸也。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虛煩也。結胸。為熱結胸中。為實。是熱氣 六七日為欲解之時。以熱為虛煩。故雲未欲解也。與梔子豉湯以吐除之。)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起臥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

    (下後但腹滿。而不心煩。即邪氣入里。為里實。但心煩而不腹滿。即邪氣在胸中。為虛煩 樸湯 x梔子厚樸湯方 x 梔子(十四枚擘味苦寒) 厚樸(四兩姜炙味苦溫) 枳實(四枚水浸去瓤炒味苦寒)

    (酸苦涌泄。梔子之苦。以涌虛煩。厚樸、枳實之苦。以泄腹滿。) 以上三味。以水三 升半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

    (凡藥不能除熱。但損正氣。邪氣乘虛留于胸中。而未入深者。則身熱不去而微煩。與梔子 x梔子干姜湯方 x 梔子(十四枚擘味苦寒) 干姜(二兩味辛熱)

    (苦以涌之。梔子之苦以吐煩。辛以潤之。干姜之辛以益氣。)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

    煮取 凡用梔子湯。病患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病患舊微溏者。里虛而寒在下也。雖煩。則非蘊熱。故不可與梔子湯。內經曰。先泄而後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 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 里虛 咽喉干燥者。不可發汗。

    (津液不足也。)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膀胱里熱則淋。反以湯藥發汗。亡耗津液。增益客熱。膀胱虛燥。必小便血。)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 。

    (表虛聚熱。則生瘡。瘡家身疼。如傷寒。不可發汗。發汗。則表氣愈虛。熱勢愈甚生風。

    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 。不得眠。

    (衄者。上焦亡血也。若發汗。則上焦津液枯竭。經絡干澀。故額上陷。脈急緊。諸脈者。

    則目 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栗而振。

    (針經曰。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亡血發汗。則陰陽俱虛。故寒栗而振搖。)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余糧。丸闕。

    (汗者。心之液。汗家重發汗。則心虛。恍惚心亂。奪汗則無水。故小便已陰中疼。)

    病患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

    (病患有寒。則當溫散。反發汗損陽氣。胃中冷。必吐蛔也。)

    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 (病在表者。汗之為宜。下之為逆。病在里者。下之為宜。汗之為逆。經曰。陽盛陰虛。

    汗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傷寒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者。以里氣不足。必先救之。急與四 病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

    (發熱頭痛。表病也。脈反沉者。里脈也。經曰。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

    故知 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里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 (冒者郁也。下之則里虛而亡血。汗之則表虛而亡陽。表里俱虛。寒氣怫郁。其人因致冒。

    冒家欲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 (脈陰陽俱停。無偏勝者。陰陽氣和也。經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 足 虛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太陽中風。風並于衛。則衛實而營虛。營者。陰也。衛者。陽也。發熱汗出。陰弱陽強也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

    小柴 (病有在表者。有在里者。有在表里之間者。此邪氣在表里之間。謂之半表半里證。五六日 來寒熱 證 邪 今只言胸脅 靜也。邪在表之里。在未至于必不能食 也。邪初入里。

    或為之證。)

    x小柴胡湯方 x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 黃芩(三兩味苦寒) 人參(三兩味甘溫) 甘草(三兩味甘 平) 半夏( (內經曰。熱淫于內。以苦發之。柴胡、黃芩之苦。以發傳邪之熱。里不足者。以甘緩之。

    在半 去 x加減法 x 若胸中煩而不吐。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

    (胸中煩而不嘔。熱聚而氣不逆也。甘者令人中滿。方熱聚。無用人參之補。辛散逆氣。

    既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

    (半夏燥津液。非渴者所宜。人參甘而潤。栝蔞根苦而涼。徹熱生津。二物為當。)

    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

    (去黃芩惡寒中。加芍藥以通壅。)

    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

    (甘令人中滿。痞者去大棗之甘。咸以 之。痞硬者加牡蠣之咸。)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飲而水蓄不行。為悸。小便不利。內經曰。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則水益堅。故去黃芩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汗愈。

    (不渴者。里和也。故去人參。外有微熱。表未解也。加桂以發汗。)

    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

    (咳者。氣逆也。甘則壅氣。故去人參、大棗。內經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之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

    (人之氣血。隨時盛衰。當月郭空之時。則為血弱氣盡。腠理開疏之時也。邪氣乘虛。

    傷人 腠理 而結 隨經 相搏 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

    (服小柴胡湯。表邪已而渴。里邪傳于陽明也。以陽明治之。)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

    者噦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則邪氣在半表半里。未為實。反二三下之。

    虛 悉 澀 而 嘔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身熱惡風。頸項強者。表未解也。脅下滿而渴者。里不和也。邪在表。則手足通熱。

    邪在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脈陽澀。陰弦。而腹中急痛者。當作里有虛寒治之。與小建中湯。溫中散寒。若不瘥者。

    里之 x小建中湯方 x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 甘草(三兩炙味甘平) 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 芍藥(六 兩味酸微 (建中者。建脾也。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膠飴、大棗、甘草之甘。以緩中也。

    氣虛 飴。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柴胡證。是邪氣在表里之間也。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 候全 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邪在半表半里之間。為柴胡證。即未作里實。醫便以藥下之。若柴胡證仍在者。雖下之。

    氣欲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傷寒二三日。邪氣在表。未當傳里之時。心中悸而煩。是非邪氣搏所致。心悸者。氣虛也 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

    心 (日數過多。累經攻下。而柴胡證不罷者。亦須先與小柴胡湯。以解其表。經曰。凡柴胡湯 微煩 x大柴胡湯方 x 柴胡(半斤味甘平) 黃芩(三兩味苦寒) 芍藥(三兩味酸微寒) 半夏(半斤洗味 辛溫) 生姜 兩味苦寒)

    (柴胡、黃芩之苦。入心而折熱。枳實、芍藥之酸苦。涌泄而扶陰。辛者散也。半夏之辛。

    升。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傷寒十三日。再傳經盡。當解之時也。若不解。胸脅滿而嘔者。邪氣猶在表里之間。

    此為 入腑 解 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盒飯硬。而反下 內實 (傷寒十三日。再傳經盡。謂之過經。譫語者。陽明胃熱也。當以諸承氣湯下之。若小便利者。津液漏滲。大盒飯硬。反下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也。下利。脈微而厥者。虛寒也。今脈調和。則非虛寒。由腸虛胃熱。脅熱而利也。與調胃承氣湯。以下胃熱。)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

    (太陽。膀胱經也。太陽經邪熱不解。隨經入腑。為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者。為未至于狂但 為蓄 少腹 外。

    x桃核承氣湯方 x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味甘平) 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 大黃(四兩) 芒硝(二兩)

    甘草(二 熱之氣。

    寒以取 去滓。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傷寒八九日。邪氣已成熱。而復傳陽經之時。下之虛其里。而熱不除。胸滿而煩者。

    陽熱 也。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陰氣內行于里。不營于表也。與柴胡湯。以除胸滿而煩。加龍骨牡蠣 枝。以 x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 x 半夏(二合洗) 大棗(六枚) 柴胡(四兩) 生姜(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龍 骨(一兩半)

    蠣(一兩半) 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溫服一升。

    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腹滿譫語者。脾胃疾也。浮而緊者。肝脈也。脾病見肝脈。木行乘土也。經曰。水行乘火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肺病也。大渴。欲飲水。肝氣勝也。玉函曰。作大渴。欲飲酢漿。

    木 小 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余日。

    振 風 流 (太陽病二日。則邪在表。不當發躁。而反躁者。熱氣行于里也。反熨其背而發汗。大汗出 微。陰液不得 虛也。

    津液不 便已 卓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燻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干。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風為陽邪。因火熱之氣。則邪風愈甚。迫于血氣。使血氣流溢。失其常度。風與火氣謂之 衄。

    不能 炎上 曰。火氣內發。上為口干咽爛者。火熱上燻也。熱氣上而不下者。則大便不硬。若熱氣下入胃。

    聲噦 大甚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傷寒脈浮。責邪在表。醫以火劫發汗。汗大出者。亡其陽。汗者。心之液。亡陽則心氣虛 藥。

    之澀以固 x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方 x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牡蠣(五兩熬味酸咸) 龍骨 (四兩味甘平)

    先煮蜀漆。減二升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形作傷寒。謂頭痛身熱也。脈不弦緊。則無傷寒表脈也。經曰。諸弱發熱。則脈弱為里熱 得 太陽病。以火燻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

    (此火邪迫血。而血下行者也。太陽病用火燻之。不得汗。則熱無從出。陰虛被火。必發躁 清 脈浮熱甚。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

    (此火邪迫血。而血上行者也。脈浮熱甚。為表實。醫以脈浮為虛。用火灸之。因火氣動血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

    (微數之脈。則為熱也。灸則除寒。不能散熱。是慎不可灸也。若反灸之。熱因火則甚。

    遂 主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脈浮在表。宜以汗解之。醫以火灸取汗。而不得汗。邪無從出。又加火氣相助。則熱愈甚 腰以 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

    (煩。熱也。邪氣還表。則為煩熱。汗出而解。以脈浮。故為邪還表也。)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

    與 (燒針發汗。則損陰血而驚動心氣。針處被寒氣聚而成核。心氣因驚而虛。腎氣乘寒氣而 心也。先灸核上。以散其寒。與桂枝加桂湯。以泄奔豚之氣。)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先火為逆。復以下除之。里氣因虛。又加燒針。里虛而為火熱所煩。故生煩躁。與桂枝 x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 x 桂枝(一兩) 甘草(二兩) 牡蠣(二兩熬) 龍骨(二兩)

    (辛甘發散。桂枝、甘草之辛甘也。以發散經中火邪。澀可去脫。龍骨、牡蠣之澀。以收斂浮 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寒則傷營。營氣微者。加燒針。則血留不行。驚者。溫針損營血而動心氣。金匱要略曰。

    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一二日吐 所致 (惡寒發熱。為太陽表病。自汗出。不惡寒發熱者。陽明證。本太陽表病。醫反吐之。

    傷動 成熱 熱。吐晨食入 故止雲 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內煩也。

    (太陽表病。醫反吐之。傷于胃氣。邪熱乘虛入胃。胃為邪熱內煩。故不惡寒。不欲近衣也 病患脈數。數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

    數為 (陽受氣于胸中。發汗外虛陽氣。是令陽氣微。膈氣虛也。數為熱本熱則合消谷。客熱則不 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郁郁微煩。先此時自極 以嘔 (心下溫溫欲吐。郁郁微煩。胸中痛。當責邪熱客于胸中。大便反溏。腹微滿。則邪熱已下 邪。若胃熱。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

    (太陽。經也。膀胱。腑也。此太陽隨經入腑者也。六七日邪氣傳里之時。脈微而沉。

    邪氣 結在 為無血 x抵當湯方 x 水蛭(三十個熬味咸苦寒) 虻蟲(三十個熬去翅足味苦微寒) 桃仁(二十個去皮尖 味苦甘平)

    (若走血。咸勝血。虻蟲、水蛭之咸苦。以除蓄血。甘緩結。苦泄熱。桃仁大黃之苦。

    以下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證諦也。

    (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胃熱發黃也。可與茵陳湯。身黃脈沉結。少腹硬。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丸。

    (傷寒有熱。少腹滿。是蓄血于下焦。若熱蓄。津液不通。則小便不利。其熱不蓄。津液。

    又 x抵當丸方 x 水蛭(二十個味咸苦寒) 虻蟲(二十五個味苦微寒) 桃仁(二十個去皮尖) 大黃 (三兩)

    更 (飲水多而小便自利者。則水不內蓄。但腹中水多。令心下悸。金匱要略曰。食少飲多。

    水


如果你對普濟方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普濟方》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