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雲:陽升陰加,四序無差。萬物稟天地之一氣,男女從精血之兩耶。三旬而陰氣純濃,子稱襁褓,兩月而陰氣方生,兒呼為牙,在百日名奶星,至半載而為夸,乳童周期而陰陽各半,孩兒千日乃真氣方奢。此際全在乳母,能調則和,不調則違。且和者其母慈祥,能調寒暑,乳哺得宜,是以百 頓釋,形貌充悅,筋骨隆盛,情性其常;違者乳哺失節,不能調攝,或嗔怒乳兒,令兒邪狂,或酒醉乳兒,令兒驚癇,或有孕乳兒,令兒黃瘦疳積,或感患乳兒,令兒患驚風異疾,或吐後乳兒,令兒嘔逆羸瘦,或傷飽乳兒,令兒多熱喘急,或房勞未定乳兒,令兒多病,或乳母與孩兒同睡,口鼻之氣侵吹囟門,令兒鼻塞,或母過愛, 抱衣服,遇寒常加火烘,熱氣郁積,令兒患熱病,風毒丹毒,又有乳母誤將孩兒衣服留于月下,曬晾過夜,被惡鳥羽屎落于衣上,遂成無辜之疾。或將惡相異物嬉戲,乍忽一見,遂成驚忤。書雲:衣安月下,招無辜以為殃,童子未成,見稀物而觸忤,皆為母之過失,使兒傷精損血,形體黧黑,四肢枯瘁,病之生殺,從此而來。是以《內經》不載其說,乳下嬰孩之疾,有病難治者,皆無所據。中古巫妨氏著《顱囟經》,以佔壽夭,歷世相授,于是小兒醫方興焉。其次晉宋江左推諸甦家小兒方,傳習有驗,隋間有巢氏方,撰集《病源》,唐有孫真人留心此術,迨後賢俊群集,名醫頗眾。然小兒治法,散在諸書,博考群書論說,但有證而無治法,張渙有方而闕脈證,惟錢氏一書,古今所重,謂小兒方脈固難求證,不可以言語取者,乳下之嬰,襁褓之孩,故專于一科。古之有言:醫之為難,而慈幼科比諸醫者,又出人一頭地。雖然人有長幼,病感則一,但幼小不能言者耳。人有四百四證,能調則生,失和則死。幼者歸罪于母,壯者或四氣七情,或饑飽勞逸,或嗜欲誤犯,皆能成疾,故上古神農氏之王天下也,觀人之違和,啜草木之味,以定咸酸甘苦,以治疾病沉 。咸以軟之,酸以收之,甘以緩之,苦以堅之,奇哉,辛味總攝四傍,然後播種百谷,以養人之形骸。古者巢居穴處,不昧其道,故能全角返質,以道自守,氣血堅剛,終保百年之壽。于是乎明醫間出,繼踵不絕。岐和振袂于前,李華馳聲于後。悲哉:後人巧偽日增,故此天壽不滿。雖有明醫續世,診視無功,淫祀妖邪,以求余福,可謂息燈覓朗,枯壑駕舟,雖欲求生,反遭艱險。
大抵養生之士,要識違和之理,則天命無窮矣。
夫人稟陰陽二氣而生,得患起自三焦。然冠壯易明,童幼難治。古雲:不能察其幼小者,是以別為一家調理耳。且小兒所稟形質壽命長短者,全在乎精血,二者和而有妊,在母之胎中,十月而生。一月如露珠,二月似桃花,三月男女分,四月形像具,五月筋骨成,六月毛發生,七月游其魂,兒能動左手,八月游其魄,兒能動右手,九月三轉身,十月受氣足。
又《顱囟經》雲:一月胎胞清血凝也,二月胎形成胚也,三月陽神為三魂,四月陰靈為七魄,五月五行分五髒,六月六律足六腑,七月精關竅通光明也,八月原神具降真靈也,九月宮室羅布以定生人也,十月受氣足萬象成而生也。大抵壽夭窮通,聰明愚痴,皆以預定,豈能逃乎?小兒所稟,全習父母之余氣,以長形質,故肥不可生瘦,瘦不可生肥,大小與父母不等,則難養也。初生雖多患,若形體相稱,則壽也。小兒回舒轉首遲滯,稍費人雕琢者,壽之兆也。若小兒預知人意,身輕力懦者,難養也。古人有言:譬如梅花早發,不觀歲寒,甘菊晚榮,終矜年事,故知晚成者,壽之兆也。若小兒陰大而黑,與身相等者,可養之子;若陰小而白者,難養也。若小兒形體弱,頭面多青脈,精神昏瘁者,難養也;若小兒剛悍,眼目俊朗,神氣爽健,發紺而澤者,壽之兆也。若小兒精神實則少病,故易養長成也。若形瘁而多病者,難養也。若小兒眼內黑珠少,白楮大,面色 白者,非壽之相也,縱長不及天年。若眼中黑珠大,而白楮少,面色黑形不淡者,亦要觀其小兒眼中黑白分明,表里相稱,曰壽曰康。若黑珠動搖,光明閃爍,從長亦憂目疾,壽亦不及四旬矣。凡嬰孩始生,坐婆急以綿裹指,拭兒口中惡物令淨,方可浴,穢若不急拭,啼聲一出,咽下則生百病矣。如或浴水未到,且以綿絮包裹,暖大人懷中,浴湯極須調和,若冷熱失所,則令兒驚,亦致五髒疾矣。雖浴出亦當暖之。若遇暑月,亦未可去其綿絮,乍出母腹,不可令冒寒氣也,宜以預先煎下沸湯,以瓶收之,臨時漸暖,不犯生水,則兒不生瘡,如此一月為佳,自然長而少病矣。
初生小兒,未乳之先, 用黃連些少浸汁,調干胭脂一蜆殼,抹兒口中,去其腹中舊 糞,方可與兒乳之。三日內,以少朱砂入蜜些少,調灌半蜆殼,一臘以牛黃少許,徐徐抹兒口中。
若兒多睡,慎勿強與乳之。新生浴兒,用豬膽一枚取汁,和入湯中浴兒,則終身不生瘡疥。
又用五根湯浴兒亦可,五根者,桃柳楝梅槐,加之苦參白芷,煎湯浴之,闢諸不祥。大凡小兒冬不可久浴,浴則傷冷,夏不可久浴,浴則傷熱。頻浴則背冷而發驚。若遇熱時,以軟絹蘸湯拭之。小兒肌膚未成,不可暖衣,暖則令筋骨軟弱,時常宜見風日。若愛惜不見風日,令兒肌膚脆軟,便易傷損,當將父母穿過舊絮著衣,少假父母之余氣,幸勿以新綿著兒,遇其天氣和暖無風之時,令人抱向日中嬉戲,數見風日,則血凝氣剛,肌膚堅密,堪耐風寒,不致疾病。若藏帷帳之中,重衣溫暖,譬如草木生于陰地,不見風日,軟脆不耐風寒。又當消息衣服,無令衣多,多則令兒汗出,汗多則致虛損,風邪易感。夫小兒當慎風池,在頸項筋兩轅之間,諸疾從此而發。小兒臍帶未脫,不可頻浴,頻浴則臍中入水,撮口臍風,皆從此起,不可不慎。此乃前人之成說,實後人之龜鑒者歟。
水鑒先生曰:小兒雖受陰陽二氣成其形,氣尚未周,何言有脈?直至變蒸候盡,陰陽氣足,方可看脈。其髫齔之年,方生陰陽。古雲:男子七歲曰髫,生其原陽之氣;女子八歲曰齔,其陰陽方成。故未滿髫齔之年,呼為淳陽。若髫齔滿後,呼為童兒,始可看脈。小兒初生至半歲之間,有病速看額前眉上發際下,以無名指、中指、食指輕手滿按之,若三指俱熱,感寒鼻塞氣粗,三指俱冷,上吐下瀉。若食指熱,胸膛不寬,無名指熱,乳食不和,以致病也。半歲以上,方可看虎口,周歲以上,看虎口兼一指脈,若五百六十四日,變蒸滿足,只看一指脈,以食指按之,上下 轉,分取三部。凡言三部,非寸關尺也。小兒三部,面看其色為一部,虎口脈紋為二部,一指脈為三部。五脈者,上按額前,下按太沖,並前三部,共為五脈。小兒有疾病,無惡候,不必掌診太沖之脈,此脈定生死之要會,如七八歲脈,一息六至為常人之脈,一息八至為熱,九至風,五至虛,四至損,三至脫,二至死,十至必是病勞虛損,形容瘦劣。若或體肥面色青白,一息十一二至,謂之虛,是風病,死是為脈亂。
若一息一二至者,為脈不來,其人當厥冷而死。遲若一息十一二至者必死,速則不滿三月。
何謂一息。一呼一吸為一息,呼吸者,即是出一氣入一氣,謂之一息。其脈若指下來硬隱指急大者,是有積;若來微細,即是冷;若輕虛緊,即是熱;時復一大,即是人驚;若大小不勻,即是惡候也。所論浮數為熱,伏結為寒,沉細為冷,大小不勻為惡候。數者緊也,浮者輕也,伏者貼也,重手方見,結者亂也,沉者重沒,沉細者微也,大小不勻,即是或大或小而不勻,是謂氣不生,其人必死也。且如前人備述三脈五脈之法,書之于下,後學將此,不可視以細事。人命所系,務要誠心診察,兢兢業業,庶幾則可,設有所誤,禍之不輕,醫為人之司命,可不謹乎?
夫小兒三歲以前,若有患,須看虎口脈,次指表節為命關,次氣關,次風關。古人所謂初得風關病猶可,傳入氣命定難陳是也。男子以左手,女以右手觀之。
有此通度三關脈候,是極驚之候,必死,余外並可醫治。
r紋圖 pqxlf1.bmp r 風關青如魚刺,易治,是初驚候,黑色難治。
氣關青如魚刺,主疳勞身熱,易治。
命關青如魚刺,主虛風邪傳肺,難治。
r紋圖 pqxlf2.bmp r 風關青黑色如懸針,主水驚。
氣關赤如懸針,主疳兼肺髒積熱。
命關有此,凡五色皆是死候。三關通度如懸針者,主慢驚風,難治。
r紋圖 pqxlf3.bmp r 風關如水字,主驚風入肺,咳嗽面赤。
氣關如水字,主膈上有涎,並虛積停滯。
命關如水字,驚風,疳證夾驚候,不拘五色,三關通度者難治。
r紋圖 pqxlf4.bmp r 風關如乙字,青黑色主慢脾風,難治。
氣關如乙字,主驚風。
命關如乙字,青黑色主慢脾風,難治。
r紋圖 pqxlf5.bmp r 風關如曲蟲者,疳病積聚,胸前如排算子,肚皮如吹起。
氣關如曲蟲,主大腸穢積。
命關如曲蟲,主心髒傳脾,難治。
風關如環,主肝髒疳,有積聚。
r紋圖 pqxlf6.bmp r 氣關如環,主肝入胃,吐逆不治。
命關如環,難治。
r紋圖 pqxlf7.bmp r 此紋若在風氣二關,易治,若在命關通度,難治。
r紋圖 pqxlf8.bmp r 此紋若在手上,或在面上,或左右臉邊,皆是死候。
r紋圖 pqxlf9.bmp r 脈曲向里者,是氣疳。
脈曲向外者,是風疳。
r紋圖 pqxlf10.bmp r 脈斜向右是傷寒,身熱不食無汗。
脈斜向左是傷風,身熱不食有汗。
r紋圖 pqxlf11.bmp r 雙勾脈者是傷冷。
r紋圖 pqxlf12.bmp r 脈三曲如長蟲,是傷硬物。
r紋圖 pqxlf13.bmp r 脈兩曲如鉤,是傷冷。
r紋圖 pqxlf14.bmp r 脈一頭如環,又有腳者,是傷冷。
r紋圖 pqxlf15.bmp r 頭面肚上有大脈並青筋,並是食毒驚積,難治。
r紋圖 pqxlf16.bmp r 面上有此點子,並是再發之候。
r紋圖 pqxlf17.bmp r r紋圖 pqxlf18.bmp r 脈如亂蟲是常疳,亦有蟲疳,蛔蟲食積之疳,治之必瘥,凡脈不足細者,並是風氣,但消疳,然後取蟲為效。
r圖 pqxlf19.bmp r 一風關易治,二氣關病深,三命關死候。
青色天雷四足驚,赤色飛禽因外入,黑色只因遭水撲,風關候脈應心經。
上黑須知腎髒傳,中關黑候又纏綿,人驚此患兩相雜,目多直視定痰涎。(下朱砂膏)
下黑須知是再驚,但宣風積便和平,上下是同因打撲,熱來悶閑沒心情。
上青肝髒有風停,目直便青面更青,中是人驚並四足,渴來發燥不惺惺。
下青原是再驚根,解熱宣腸是何論,上下俱青候是惡,十個之中得一存。
上赤風多入肺停,或來發熱嗽聲頻,中是風來入心髒,腸痛頻頻下瀉青。
下赤重驚見本宗,但調心髒有神功,上下一同難治療,口開目下是知凶。
上青肝髒本因留,目閉身疼四體柔,中是水瀉並再撲,熱來喘嗽不知休。(下朱砂膏)
下青因是再驚來,妙藥宣風定少災,上下若青俱發熱,四肢逆冷奄泉台。
上黑之時目上瞪(兩般看),大便流糞又兼青,中見之時狀消渴,下熱尿黃便安寧。
下黑若見赤相隨,氣多下瀉候如斯(下潮金丹),上下俱同須看手,虛煩燥渴速求醫。
上關見此脈,是心之疾也,轉瀉恐虛而生風痰,俱(下鎮心丸,壓驚風穿)
r紋圖 pqxlf20.bmp r 中關若赤,便多風熱(又下解風鬲藥。)下關若赤,發熱,大腸閑結聚。上關見此黑脈,是腎髒之脈為順,若是大腸秘澀,生風之候也(下朱砂膏);中關黑脈,生風之候,不為惡候(下中黃膏);下關黑見,無惡候起(下宣轉丸,)即痰若自瀉,足腸冷(只下溫暖髒腑湯藥,)不得轉換。
r紋圖 pqxlf21.bmp r 上關若見此脈,四肢逆,嘔吐加喘者,惡候,吐喘定,生候。
中關青脈,風搏觸心,急與治風,即瘥(下烏犀朱砂等膏)。
下關青脈,若見無候,好不宣轉,瘥,上中俱同,四肢熱為和,四肢逆凶候也。
r紋圖 pqxlf22.bmp r 上關黑,並眼下黑,童生未滿二歲,得此脈與候者,及大腸流,或身體壯熱,全者須渴。若下發熱,或無渴,與解之瘥。(先下天竺黃散,後下朱砂膏)
黑脈錯亂者,腹脹是候。或下痛,即是積候。(下宣風丸散,次下勻氣散和胃氣)
r紋圖 pqxlf23.bmp r 一日赤脈亂者是打撲,(息下鎮心丸,及大驚丸散,)脈透中關,立變風候,忌,(不宣轉藥。)傷虛動脾髒生逆吐者,凶候,用勻氣散補虛。
r紋圖 pqxlf24.bmp r 如第一日便見此脈,三關都見,是五髒之應。患若第二日,中關部隱隱,或下見。只中關見者,多客候。若三關都見,或隱隱,或面浮者,是精氣候,常隱隱者,不交出沒,數旬而死。
r紋圖 pqxlf25.bmp r 如左手上部脈曲歸里者,是傷積,(下保童丸。)曲歸外者,客風,觸之即發搐也,(下鎮驚丸散。)中關若歸里者,是客風傳變,(下調中散解之。)曲外者凶候,曲候過命關,並外有惡候起者凶候。
r紋圖 pqxlf26.bmp r 上關脈亂者,傷冷之患,(下勻氣散。)中部脈亂,風者傷熱,傳風盛之疾,(下烏犀膏,用宣利藥而詳之。)下關若亂,急須下溫脾髒,若下進食凶候。
r紋圖 pqxlf27.bmp r 此兩雙指關,若見青與赤相雜如紫色,無黑者惡候。上關脈見傷寒,必發咳嗽,須解表,微微浮入中關,是風候,(下清金膏。)下關若見,頻退為吉,不退為凶候。若孩童從氣關傳至命關,方可調治。以上秘訣,為神聖之醫也,此前人消息,後之學人,宜細推之。
r紋圖 pqxlf28.bmp r 左心小腸肝膽腎。
右肺大腸脾胃命。
孫華二真人曰:凡小兒左手見右手脈,逆惡也,右手見左手脈,為逆惡候也乎。以陽定之而決生死,何況虎口脈平,五歲以上,至十歲以下,自斷乳而進食,陰陽備矣。故可以一指而定三關,分寸關尺,象天地之九候也。
凡小兒病鴉聲,放黑糞,瀉青膿,手 衣縫,目多直視,語喃喃,見人虛笑,覆面向地,啼哭無淚,目無精光,四肢就頸足臥,藥到口不納,四肢臥地,變奶,汗出如珠, 眉,咬指甲,引身長吁出氣,愛吃冷水,腳曲如鉤,反張不已,言語聲震魚口,吐舌出,唇黑,久患唇紅,下氣無定,久患愛吃泥土,眼翻脾瀉,變痢成赤紅,更有無辜之疾候是也。
風噤 猢猻噤 臍風 撮口 咳嗽 伏聲 木舌 重 解顱 項強 胸高
小兒在母腹中,乃生骨氣,五髒六腑,成而未具全。自生之後,即長骨脈,五髒六腑之神智也。變者易也,又生變蒸者,自內而長,自下而上,又身熱,故以生之日後三十二日一變,變每畢,即情性有異于前,何者?長生髒腑智意故也。何故三十二日長骨添精神?人有三百六十五骨,除手足中四十五碎骨外,有三百二十數,自生下骨一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三十二日計三百二十段為一變,亦曰一蒸,骨之余氣,自腦分入齦,上作三十二齒,而齒牙有不及三十二數者,由變不足其常也。或二十八日即至長二十八齒,以下仿此,但不過三十二之數也。凡一周變,乃發熱諸病,如是十周,則小蒸畢也,計三百二十日生骨氣,乃全而未壯也。故初三十二日一變生腎志,六十四日再變生膀胱,其發耳與 冷,腎與膀胱俱主于水,水數一,故變生之,九十六日三變心喜,一百二十八日四變生小腸,其發汗出而微驚,心為火,火數二,一百六十日五變生肝哭,一百九十二日六變生膽,其發目不閉而赤,肝主木,木數三,二百二十四日七變生肺聲,二百五十六日八變生大腸,其發膚熱而汗,或不汗,肺者金,金數四,二百八十八日九變生脾智,三百二十日十變生胃,其發不食,腸痛而吐乳,此後乃齒生,能言知喜怒,故雲始全也。太倉雲:氣入四肢,長碎骨于十變後,六十四日長其經脈手足,手受血故能持物,足受血能行立。經雲:變且蒸謂蒸畢,而足一歲之日也。師曰:不汗而熱者,發其汗,大吐者微下,不可別治。是以小兒須變蒸蛻齒者,如花之易苗,所謂不及三十二齒,由變之不及,齒當與變日相合,年壯而視齒方周。觀諸變蒸熱作驚,須視日角左邊眉間脈紅是也。大凡初蒸見一條,長一二分,在眉上者輕,自日角垂至眉上,此重,變蒸發熱見二條紅者,兩二次蒸熱在內不解,脈紅帶叉,因驚而蒸,脈青變蒸多次,青在左太陽,因傷風而蒸,自信門青至眉之上,因驚而蒸,三處皆青,三證俱見。若及三十二齒者,變蒸足也。此篇載之于錢氏之書,書之于下,使後人易于便覽雲。
驚熱 溫壯 壯熱 胎熱 脾熱 風熱 煩熱 潮熱 積熱 虛熱 實熱 疳熱 血熱 骨蒸熱 夫小兒驚熱者,誤因驚著,執以為常,致令心氣不和,身體微熱,睡夢虛驚,遍身有汗,甚者手足掣縮,變成癇疾。此由氣血不和,實熱在內,心神不定,所以發搐。又小兒變蒸亦微驚,所以然者,亦熱盛故也。治之以七寶散、天竺黃散、甘露散、辰砂金箔散,皆可治之。小兒因驚則生熱,熱則心不寧,故睡臥不安,身體 動。心主驚,實則發熱飲水,虛則臥而悸動不安,此其候也。
小兒溫壯者,由胃氣不和,氣行壅塞,故蘊積體熱,名曰溫壯。若大便糞臭而黃者,此腹內有伏熱,以四順飲子治之。若糞白而酸臭,則挾宿食不消,當服紫霜丸,輕者少服,重者節乳哺,增加丸藥,當取微利可也。
小兒壯熱者,因五髒生熱,燻動于外,故身體壯熱,大抵與溫壯相類,而有小異,但溫溫然不甚盛,是溫壯也。其壯熱者,一向熱而不止,甚則發驚也,以七實散、大黃樸硝湯,皆能治之。
小兒胎熱者,但看初生下,肌膚紅白,二臘以後,遍身黃腫,眼閉不開,作呻吟聲。此因胎內有熱,或因母服熱藥所致。亦謂之血疸。治之以辰砂金箔散、牛黃膏,乳上吮之,兼以黃柏皮煎湯浴之,此良法也。
小兒脾熱,夫弄舌者,脾髒微熱,令舌絡微緊,時時舒舌,治之便不可用涼藥下之,少與龍腦飲子、地黃膏治之。若大病未已,弄舌者凶,學人慎之。
小兒風熱,若身熱面青,口中亦熱,煩叫不時,有風證者,宜虎楮丸、天竺黃散治之。
若熱甚,大便秘澀者,四順飲子亦可服之。
小兒煩熱者,由髒腑實熱,血氣盛,表里俱熱,則苦煩躁不安,皮膚壯熱也,以八珍飲子、七寶散,皆可服之。小兒手足多熱,心煩躁哭,唇深紅,飲水不止,以竹葉石膏湯加朱甘露散治之。
小兒潮熱者,時間發熱,過時即退,來日根據時而發,直欲發驚也。大抵血氣壅盛,五髒驚,熱燻發于外,故與溫壯相類,或來伏熱,或帶宿寒,夾伏熱者大便黃而臭,帶寒者大便白而帶酸臭氣,皆緣髒腑冷熱之氣俱盛,腸胃蘊積故也。治之以金蓮飲、克效湯,加朱甘露散,過期不解,小柴胡湯或竹葉石膏湯也。錢氏雲:假如潮熱,是一髒實一髒虛,而內發虛熱也。法當補母而瀉本髒則愈。且如日中發潮熱者,是心虛也。肝為心之母,則宜先補肝,肝實而後瀉心,心得母氣則內平,以潮熱愈也。醫見潮熱,妄謂其實,乃以大黃樸硝輩諸冷藥利之。利既多矣,不能禁約,而津液內竭,縱取一時之瘥,鮮有不成疳病而身瘦也。
小兒積熱者,由表里俱熱,則遍身皆熱,頰赤口干,小便赤,大便焦黃,先以四順飲子、三解牛黃散,利動髒腑熱即去。既去復熱者,里熱已解,而表熱未解也,當用惺惺散,或紅綿散,表熱乃去。表熱既去,久發熱者何也?世醫到此,盡不能曉,或再用涼藥,或再解表,或以為不可醫,誤致夭殤者甚多,此表里俱虛,氣不歸原,而陽浮于外,所以再發熱,非熱證也。只用異功散,入粳米煎和其胃氣,則收陽氣歸內,身體便涼,熱重者辰砂金箔散治之,錢氏白術散亦可。
小兒虛熱者,因患後平復,血氣未勻,四體羸弱,時多發熱,治宜調氣補虛,其熱自退,如錢氏白術散、異功散、加四均子湯之類,或未退,人參生犀治之,此為良法。
小兒實熱者,頭昏頰赤,口內熱,小便赤澀,狀如豆汁,大便堅硬,或秘澀不通,腹急,此熱證也,宜四順飲子、大黃樸硝湯、八珍散,略挨動髒腑即安。
小兒疳熱者,發熱形瘦多渴,吃食不長肌膚者,為之疳熱,三四歲後有此疾。蓋吃食則有疳,用金瓜丸、五蟾丸、肥兒丸之類治之,最為穩當。
小兒血熱者,每早食後發熱,夜則涼,世醫多謂虛勞,或為疳熱,此血熱證也。宜服龍膽丸、地黃膏之類,時時與服,即瘥。
小兒骨蒸熱者,一歲至十歲,衣絮皆不得者,新綿又不得,冬月以火烘衣被,勿令食桃杏楊梅果實,又不得食炙爆熱面之類,皆令兒體熱,或因傷寒後食肉太早,令兒體熱者有之,或作骨蒸者,宜服生犀散、克效湯、地骨皮飲、七寶散、金蓮飲子治之。蓋小兒純陽,未有虛羸形瘵之證,溫補之劑寡矣。且如前人論小兒發熱,有一十四證,見證立方,多獲功效。今人當效前人之心,觀形察色,切脈論證,以分表里虛實,設有所誤,非惟夭閼人命,抑且欺于心哉。
r面部圖形 pqxlf29.bmp r r腦背圖形 pqxlf30.bmp r
脈色純紅者,為初得病,為陽,為熱,為病在外。
脈色紅而紫者,為病傳變,為內。外尚有熱,或但熱為陽。
脈色紅或紫而青,為病荏苒,為病一寒一熱,外為之變作。
脈色純青者,為病久而過經,為冷,(為熱在內,為陰,脈色青而黃,為病假極,為冷,冷極則變熱,治則費力,為虛寒,)則為五髒之邪相干,陰陽之證相反。
脈色青而黑,為病極,或為久病再作,形色黧黑。
脈色黑而黃,黃而露出者,十無一生,大凶。
赤紅乃心氣絕,蓋火屬心,主炎上,故知心絕則死。
主切牙、弄舌、虛舌出、滿口生瘡、木舌、鵝口、喉閉、舌上白胎、舌下重吊、咽喉腫爛、痰涎上壅、魚口,此為危急惡候。
紅脈現變蒸候,主煩躁啼叫,頭肚上溫溫壯熱,一二日而退。
太陰上紅脈現,傷寒之候,主壯熱鼻塞。
文台上紅脈現,傷寒三日余,主內熱頭疼。
太陽脈紅至太陰,內外有熱,又連文台,熱極不解,至武台,漸生變證。
囟門紅脈,胎受熱受驚之候,主不時驚跳,時多啾唧,夜啼難睡。
額上紅脈至眉心,驚風發熱之候,引入印堂,驚痰搐搦有熱,主小便澀少。
印堂紅脈現,心經積熱,眉心連印堂紅脈,或紅影心肝,上焦熱蘊,痰涎上壅,貫上焦,夜啼,將生驚候,近眉頭左下有凸伏驚,時睡中驚跳。
囟門紅脈腫凸,此風熱痰生驚,正緣熱氣上沖攻急,心胃有熱痰不止,漸成驚風之候。
以涼劑去痰解熱即安。如囟門上紅脈,引入印堂,比驚候搐動多日了。
左眉頭紅,變蒸熱未退,肝肺有熱之候,當以清肺疏風熱、正胃氣之劑。
風池紅,有風熱在上中焦,瞬息將有搐動之候,截風化痰。
氣池紅,傷風久,傳變在髒,三焦有熱之候,可頻解利。
眉心印堂紅,有熱驚,痰飲不吐,則成驚搐。
印堂至山根紅脈,是心與小腸熱候,小便赤澀而少。
山根下鼻柱紅,心胃熱候,小便連大便皆赤澀。
印堂連至上準紅,三焦有積熱,可以清涼之劑治之。
準上紅黃色,此平穩無恙。
頤門紅脈,外腎因風溫候,生熱為吊。
臉堂紅,內有煩躁而熱。
右太陽並日角紅脈,因吃乳母傷風壅奶汁,成乳癖,停滯生風熱痰等證。
右太陰紅脈,吃乳母熱病痰奶,恐生痰,候引入。
武台紅脈,漸成吐瀉生驚之候。
風池紅,母不忌椒姜面,或豬羊骨汁,毒乳生風。
氣池紅,母有熱痰,乳兒雖至十歲,病亦須發見,此熱痰乳入兒五髒,令兒眼目生昏,傳變他病。
頤門紅,腎中氣病,緣母能飲,或好異物,及食雞鵝鴨子生魚韭蒜,將來傳變異疾。
浮主中風芤失血,滑吐實下分明別,弦為拘急緊為寒,洪脈由來偏主熱。
遲寒緩結微為痞,澀脈敗血濡氣滯。
伏患癖痛沉積冷,弱因患後虛浮是。
脈長陽毒在三焦,短脈胸中食不消,虛主多驚人恍惚,促時加峻命難逃。
結為氣痞代羸瘦,牢者骨蒸似火燒,動則血崩精不固,細還酸腫主枯標。
一視兩眼精神,二視聲音響大,三前後頂囟,四形貌,五毛發。
一兩目為五髒精華所聚,一身之神氣所鐘。若精珠黑光滿輪,精神明快,主兒有壽,一生少病,雖有病亦易愈。若眼白多,楮昏懶,楮珠或黃或小,此是稟受怯弱,兒多患也。
二聲音大而響亮,五髒之氣壯,令兒易得長,設如孩兒自生來不曾大啼哭,乃聲音不出,此乃一髒或二髒之陰竅不通,神氣怯,或叫聲如啾唧咿KT 之狀,此兒不壽,而難養必矣。
三囟門乃母氣血充實,令兒囟門堅實而耐養。如母多病,氣血怯弱,令兒囟門虛軟而不實。又後頂囟乃父之精,元氣充實,令兒後頂上堅硬而耐養,如父之原氣不足,耽酒多愁,令兒後頂虛孔不堅,亦不壽。如父母俱怯,生下兒女,俱不壽。若如此,其父母自亦不能保于天年。前囟又曰信門,道家為泥丸,後信名腦後頂門,頭中心頂上,又名百會穴,華陀看面部訣載甚詳,囟與信同音,凡前後信及百會間之虛名解顱。
四形貌口大鼻端,眉聳目秀方福。此嬰孩易長,福氣堅康。如小鼻歪,眉目甌皺,令兒怪異,不貧則夭,亦是乖雕,此等要剖決。
五發乃血之余,母之血氣充實,則發黑而光潤,如母因血虛帶漏敗墮,月事不調,或耽酒多淫,或母胎有患,令兒發黃焦槁,生疳熱瘡痍之患。
凡視小兒神氣色脈,無出于此。五者不能全見,但得兩目精神,聲音響亮,此可保其六七,此乃漢東王氏之心法,口授之秘訣也。
如驚風搐搦略定,精神如常,神思不改,即是燥冒,煩躁不安,須急急調理,稍緩則不及,事亦懼不療,須要兩眼鮮明為吉,其余難療之證,須詳細審察。
驚風搐搦,兩眼不開,不治。驚風定了,兩眼亦開不得,不治。
叫不出,說不得,更不唧聲,不治。驚風連搐不止,不治。
手 腦膈及咽喉間,不治。口中不時吐出鮮血,不治。
吐不出者,不一月死。信門腫起,紅青脈交橫見,不治。
大便瀉紫黑血,不治。信門如坑陷,青脈現,不治。
驚風搐動,連日不下,不治。尋常無事時, 口 眼,連日搐動,不治。
痰涎滿口,咽喉間如解鋸,不治,痰涎如水雞聲,乃二氣爭,不治。
聲音不退場門,不治。
諸方書所載,急驚風易治,慢驚風難治,此古今之通論也。意之度之,出自至人傳授,別是一宗機杼,精思其訣錄方術,真神仙之妙旨也。有若小兒授病之原,即驚風寒暑痰食,各有由屬。若治療之法,迥出一人頭地。如寒屬膀胱,驚熱屬心,風屬肝,痰食屬脾胃,究湯氏幼幼之說,驚風痰常相繼于表里,大要察其部位脈色,燭見其病之底蘊,克時獲效矣。
脈在囟門額上印堂三處,紅嫩則初驚方熱,紫脈則重驚而熱。囟門屬腎,發際屬膀胱,印堂屬心。
囟門先紅,及印堂青,此心之微邪淫水。囟印皆紫紅,此同前上證皆輕,囟門青及印堂紅,此腎之正邪克心火,必危。
囟印皆青,同上證,病危。如加之左太陽上紅,傷風內熱。
日解紅至眉中,變蒸而熱生驚。
右太陽紅,食了乳母傷風乳汁。右太陽紅青,吃乳母傷寒乳汁。
脈看左太陽及風池。左太陽與風池紅,風邪輕,青受風邪重。
左太陽屬膀胱,左太陰屬腎,左風池屬肝,右風池屬命門。
加之又看左太陽紅,傷風初熱。左太陰紅,感寒初熱。
左文台紅,熱有五七日傳經了,左太陽紫,傷風再受。
左太陰紫,傷寒再得。左文台紫,三四次熱了。
右文台紫,久熱不退,左太陽青,風變蒸,左太陰青,生驚了。
左文台青,再傳經,熱不解。印堂紅,主風熱生驚。
右太陽屬三焦,右太陰屬脾,右文台屬肺,右武台屬胃。
右太陽紅,吃母感冒熱乳,右太陽青,吃母感冒熱乳。
印堂青,右太陰青,右文台青,此三處主痰與食。
印堂紅,心熱生痰,印堂青黑,主胎中驚痰飲。
印堂紫,主有熱痰,印堂青黃,主有風痰。
右太陰青紫,傷寒夾風熱乳,右太陰青,傷寒乳。
右太陰青,及文台青,武台青,皆是食。
如食傷,因飽食不節,或為冷硬之物,或油膩之物,致令頭疼發熱,嘔吐宿食,肚疼。
如傷在膈上痞塞者,藜蘆散吐之,停于肚中,嘔吐肚疼,宜用三物湯瀉之。
有滯食,緣胃弱克化不迭,心胸滿閉肚疼,與化鐵丸、消食二陳湯,快膈有中食,因其兒脾胃怯,常有停飲,或食飽兼飲滯而不化,痞塞三焦,如驚風搐搦,或迷悶而不省,似夢如醉,神思昏亂,發熱,金星丸主之。
風癇為病廢手足,或一手一足,或兩手兩足,如癱不隨,或 眼,或 口,或口歪牽引頰車。
食癇為病傷肉食,手足搐動,角弓反張,或拳攣,或張狂大聲,如羊如犬,大叫吐出飲食方定,其飲食盡被痰涎包裹在其中。
驚癇為病,廢頭目,吊口目,或一目雙目,或昏或盲,或邪視,或頭歪,或搖頭,或戰腦。
痰癇為病,此患似張狂,作之不常,或半年一作,或一年,或一月,或一日一次,或一日三次,一身驚搐,不廢手足,不廢頭目,其人張狂如夢中,如半醉,燈下不知人,皆從夢寐中作,所以無常也。忽耳不聞,其目不能視,如狂。
飲癇為病,此患吃食不知飽,忽然連三五日不甚思食,手足搐動,多自夢寐中作,食之太飽,亦便發作。
若 病,如寒邪中得患者,十有九死。
又熱瘟病,及中暑發患熱者,十無一生。
頭疼發熱,頸項強硬,不能回顧,搖頭口噤,問之全不應人,漸漸角弓反張,痰在咽喉,響者死。仲景栝蔞葛根湯、小續命湯,入麝,《局方》大防風湯主之。且小方脈著書立方者,一百余家,各有所長,惟錢氏比諸家優詠之切,後之學人,熟讀玩味,治嬰孩之疾,則百發百中矣。今略各證通治方,開列于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