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傷于氣,所以脈虛弦細芤遲,體狀無余。
玉露散
治暑渴。
寒水石 滑石 石膏 栝蔞根(各二兩) 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新汲水調服。
益元散
治中暑身熱,小便不利。此藥性涼,能除胃脕積熱,又淡能滲濕,故利小便而方見傷寒門。
生脈散
止渴生津。
人參 麥門冬 五味子
上水一鐘煎。
香薷飲
治伏暑引飲,口燥咽干,或吐或泄,並皆治之。
濃樸(姜制,半片) 白扁豆(微炒,半斤) 香薷(去土,一斤) 有痰加南星、半夏。
上每服三錢,水一鐘,入酒少許煎,冷服,熱服作泄。
一方 加黃連四兩,姜制,炒老黃色。
大順散
治伏暑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谷不分,霍亂嘔吐,髒腑不調,或作泄瀉。
甘草(三斤) 干姜 杏仁 肉桂(各六兩四錢)
上將甘草用白沙蜜炒及八分,入干姜同炒,卻入杏仁炒,候杏仁不作聲為度,用篩篩淨後入肉桂,一處搗羅為末,每服三錢。水一鐘,煎服。如煩躁,井水調下,沸湯點服亦可,不拘時。
六和湯
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節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並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滿燥渴,畏食。婦人胎中亦可服。中酒煩渴,尤好。
砂仁 半夏 杏仁 人參 甘草(各一錢) 赤茯苓 藿香 白扁豆(姜炒) 木瓜(各二錢)
每服一兩,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煎。
十味香薷飲
消暑氣,和脾胃。
香薷(一兩) 人參 陳皮 白術 黃 白扁豆 甘草(炙) 濃樸(姜制,炒黑) 木瓜 白茯苓(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湯冷水任調下。
清暑益氣湯
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減少,懶于動作,胸滿氣促,肢節疼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悶,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痢或瀉,不思飲
黃 蒼術 升麻(各一錢) 人參 白術 神曲 陳皮 澤瀉(各五分) 甘草(炙)黃柏(
上水二鐘,煎服。
五苓散
治中暑煩渴,身熱頭痛,霍亂吐瀉,小便赤少,心神恍惚不寧。
加辰砂 澤瀉 白術 茯苓 官桂
水一鐘半,姜五片、燈心十睫煎。
一方 加車前子。
治暑風卒倒法︰凡人中暑先著于心,一時昏迷,切不可飲冷水,並臥濕地。其法先以熱湯或童便灌,及用布蘸熱湯熨臍並氣海,緒緒令暖,氣透徹臍腹,俟其甦省,然後進藥。若在途中卒然暈倒,急扶在陰涼處,掬路中熱土作窩于臍中,令人尿其內即甦。卻灌以人尿,或掘地攪土漿飲之。
一方 用大蒜三兩瓣細嚼,溫湯送下。大忌飲冷水,用冷水灌身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