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咳嗽

類別︰子部 作者︰明•張潔 書名︰仁術便覽

    咳嗽,所因浮風,緊寒,數熱,細濕,房勞,澀難。右關濡者,飲食傷脾,左關弦短,疲極肝衰,浮短肺傷,法當咳嗽。五髒之嗽,各視本部。浮緊風寒,沉數實熱,洪滑多痰,弦澀少血,形盛脈細,不是以息,沉少伏匿,皆是死脈。惟有浮大而嗽者生,外癥內脈,參者稱停。春是上升之氣,夏是火炎上最重,秋是濕熱傷肺,冬是風寒外來。

    一方 治痰嗽。嗽動有痰,痰出而嗽止者是。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桔梗 栝蔞仁 杏仁(炒。各等) 春加薄荷、荊芥,夏加芩連,

    上水二鐘,生姜三片,煎服。

    一方 治感寒則嗽,此膈上有痰。聲啞者亦屬寒,此乍寒而嗽,宜加細辛、半夏、生姜以開之。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枳殼 片芩(炒) 桔梗 蒼術 麻黃 木通(各等)

    上水一鐘半,生姜五片,水煎,食遠熱服。

    一方 治風寒郁于肺,夜嗽者用。

    三拗湯加知母,取痰清,止肺火。肺浮有熱加黃芩。見喘門。

    一方 治火嗽。夏月嗽者是也。

    黃芩 山梔 桑白皮 杏仁 甘草 知母 貝母 桔梗 天花粉 有痰加姜制半夏。

    上水一鐘半,生姜三片煎。

    一方 治陰虛咳嗽。午後嗽者是也。

    川芎 當歸 芍藥 生地 麥冬 黃柏 知母 五味子(十二粒) 桑白皮

    一方 治傷力嗽兼有痰。

    知母 白術 茯苓 甘草 當歸 芍藥 麥冬 款冬花 貝母 天花粉

    一方 治干咳嗽。乃痰郁火邪在肺,必用苦梗以開之提之,滋陰降火為宜。此不得志者有此疾。

    當歸 芍藥 熟地 桔梗 川芎 黃柏 竹瀝 知母

    水煎,通口服。

    知母茯苓湯

    治肺喘嗽不已,往來寒熱,自汗。陰不足,六味地黃丸為要藥。

    茯苓(八分) 甘草(二分) 知母(一錢) 五味子(九粒) 人參(五分) 薄荷(五分) 姜半夏(八分) 柴胡(一錢) 白術(八分) 款花(七分) 桔梗(六分) 麥冬(去心,一錢) 黃芩(一錢) 川芎(五分) 阿膠(五分) 姜一片,水煎服。

    貝母丸

    治咳嗽多日不愈。

    貝母(去心) 桑白皮 五味子 甘草(炙,各半兩 知母(一錢半) 款冬花(二兩)杏仁(去

    上為細末,煉蜜丸龍眼大,每臨臥噙化一丸。早晨嗽多者,胃中有食積,至此時火氣沉于肺中,以知母、貝母、地骨皮降肺火。黃昏嗽多者,火氣浮于肺,不宜用涼藥,以五倍子斂而降之。治嗽而脅痛,先以青皮疏通肝氣,後以二陳湯加南星、香附、青黛、姜汁服之。

    治肺脹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挾瘀血礙氣而病,宜用四物湯加桃仁、訶子、青皮、竹瀝、姜汁,水煎服。

    潤肺散

    治嗽而失聲音。

    訶子 五味子 五倍子 黃芩 甘草各等分為末,煉蜜丸,噙化。

    一方 治食積痰嗽。早晨嗽多者是。

    知母(炒) 貝母(炒) 地骨皮 黃連 陳皮 半夏 山楂

    一方 氣塞作嗽而有疾。

    二陳湯加栝蔞仁、蘿卜子、桔梗、枳殼,水一鐘半,生姜三片,煎服。

    一方 治嗽劫藥。

    五味子(五錢) 甘草(二錢半) 五倍子 風化硝(各一錢)

    為末,煉蜜丸,噙化。

    海藏紫菀散

    治咳中有血,虛勞肺痿。

    人參(一錢) 紫菀(五分) 知母(去毛,炒一錢半) 貝母(去心,一錢半) 桔梗(一錢) 甘

    水煎服,渣再煎。

    桔梗湯

    治肺痿咳嗽,唾痰腥臭,咽干多渴,大小便赤澀。其證口中闢闢燥咳,胸中隱隱微痛,脈反滑數實者,此為肺癰也。

    桔梗 貝母 當歸 栝蔞仁 枳殼(炒) 桑白皮(蜜水炙) 薏苡仁 防己(各一兩)甘草(生) 杏仁(炒) 百合(焙,各半兩) 黃 (炙,五錢)

    上每服五錢,生姜三片,水煎服。如大便秘加大黃,小便澀加木通,血加阿膠、紫菀、去杏仁。

    華蓋散

    治肺感寒邪,咳嗽聲重,胸膈煩悶,頭目昏眩。

    紫甦子 赤茯苓 陳皮 桑白皮 杏仁(去皮尖,另研) 麻黃(各一兩) 甘草(五錢)水煎服。

    參甦飲

    治上膈有熱,咳嗽聲重,春秋月尤宜服。見傷寒門。

    金沸草散

    治感冒寒邪,鼻塞聲重,咳嗽不已。又治肺經受風,頭目昏痛,咳嗽聲重,涕唾稠粘。

    及治時行寒疫,壯熱惡風,或頭疼身痛。

    旋復花(去梗,一兩) 荊芥穗(四兩) 麻黃(去節) 杏仁(不去皮尖) 甘草(生)赤芍(一

    五拗湯

    治風寒咳嗽,肺氣喘急。

    麻黃(不去節) 杏仁(不去皮尖) 甘草(生) 荊芥穗 桔梗

    咽喉痛,湯藥熟,臨服加硝少許。姜三片,水煎服。

    一方 去桔梗、荊芥,加半夏、枳實。

    加味理中湯

    治肺胃俱寒,咳嗽不已。

    甘草 半夏 茯苓 干姜(生) 白術 橘紅 細辛 五味子 人參(各等)

    上每服三錢,姜三片,棗二枚,煎服。

    簡易杏子湯

    治咳嗽,不問外感風寒,內傷生冷,痰飲停積,皆治。

    人參 半夏 茯苓 甘草 芍藥 五味子(各一兩) 細辛 干姜 官桂(各五錢) 杏仁(五個) 烏梅(一個)

    新感冒,加麻黃。

    每服四錢,姜三片,水煎。

    甦沉九寶湯

    治老幼素有喘急,遇寒暄不常,發則連綿不已,咳嗽哮吼,夜不得安。

    桑白皮 甘草 大腹皮 官桂 麻黃 薄荷 陳皮 紫甦 杏仁(各六分) 烏梅(半個) 每服五錢,姜三片,水煎服。

    人參清肺散

    治肺胃虛熱喘急,坐臥不安,並治年久癆嗽,唾血腥臭。

    阿膠 杏仁 桑白皮 地骨皮 人參 知母 烏梅 甘草(炙) 米殼(新嗽不用,蜜拌炒各

    上水一鐘半,生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一方 治癆嗽,倒食不一。用生姜自然汁、甜梨汁、白蘿卜汁各等,入鍋熬成膏,入枯礬為末,為丸梧子大,空心,每噙化一九丸。

    治嗽劫方

    半夏(一錢二分) 陳皮(一錢) 桔梗(七分) 枳實(一錢) 甘草(三分) 貝母(七分) 知母(一錢) 當歸(一錢) 天花粉(八分) 栝蔞仁(一錢) 白茯(一錢) 久嗽加蜜

    人參五味子散

    治男女老少諸虛百損,氣血勞傷,涎喘咳膿,或嗽血咯血,寒熱往來,夜有盜汗,羸弱困乏,一切虛損。

    人參 五味子 桔梗 白術 白茯 甘草(炙) 當歸(焙,各半兩) 熟地黃(五錢)地骨皮

    上每服八錢,煎,一日三次服。煩渴加烏梅、青蒿。咳膿血加知母、阿膠。

    治諸氣生痰星香丸

    南星 半夏(各二兩,同白礬一兩,水浸二味一夜) 陳皮(五兩,泔浸一時,去白,取三兩) 香附子(三兩,皂角水浸一大時)

    上四味,不見火,為末,姜汁糊丸梧子大。每五十丸,臨臥姜湯下。

    一方 治痰火氣嗽,兼治風痰。

    半夏(姜制) 黃芩 甘草 栝蔞仁 陳皮 香附 杏仁 甦子 知母 梔子 天花粉 枳殼 膽星(無風痰人不用)

    人參清肺散

    治痰嗽咽干,聲不出。

    人參 陳皮 半夏 桔梗(各一錢) 麥冬(五分) 五味子(十粒) 茯苓(一錢) 甘草(五分) 桑白皮 知母(各一錢) 地骨皮(五分) 枳殼(一錢) 貝母(一錢半) 杏仁(一錢) 款冬花(七分) 黃連(一錢)

    上水一鐘半,生姜三片,水煎服。

    一方 治勞力饑飽所傷,發熱咳嗽,或喘多食少。

    陳皮 半夏(各一錢) 茯苓(七分) 甘草(五分) 白術(一錢) 當歸 芍藥 麥冬(各七分) 五味子(十粒) 人參(五分) 黃柏(五分) 黃芩(五分) 知母(五分) 姜三片,水煎服。

    一方 治風痰嗽。

    南星 蛤粉(各二兩) 半夏(一兩) 青黛 黃連 栝蔞仁 石堿 防風 蘿卜子(各五錢) 皂角炭神曲、姜汁打糊為丸。每五十丸,姜湯下。

    一服散

    治暴嗽喘急。

    阿膠(三片,炒) 生姜(十片) 烏梅(二個,去核) 甘草(一錢) 紫甦葉(一錢) 大半夏(

    一方 取痰。

    藜蘆 人參蘆(各二錢) 牙皂(去皮弦,炮一錢) 防風(去皮,一錢) 細辛(去上葉,一錢

    上用酸漿水一碗,食後溫服。候吐痰,覺胸中痰盡,用冷蔥湯時呷,飲止為度。

    治癆嗽噙化丸

    白茯苓(去皮一兩,乳浸) 紫菀(七錢) 款花(去水,三錢) 黃柏(蜜炒,五錢)知母(去毛,蜜炒一兩) 貝母(去心,六錢) 麥冬(去心,三錢) 栝蔞仁(炒,三錢)烏梅肉(一錢) 梨汁(四兩) 白沙糖(四兩)

    共入鍋內,熬成珠,和藥為丸如橡子大。每噙化一丸,咽盡再噙。

    款花散

    治寒熱交作,肺氣不利,嗽咳喘滿,痰實雍盛,喉中呀呷,或如物塞,俱宜服

    款花 桑白皮 半夏 知母(各七錢半) 貝母(炒,去心) 阿膠(炒) 麻黃(各三錢) 甘草


如果你對仁術便覽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仁術便覽》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