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垣《內外傷辨惑論》) 治傷濕熱之物,不得施化,痞悶不舒,腹中硬痛,積滯泄瀉等證。
大黃(一兩) 枳實(麩炒) 神曲(炒各五錢)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 白術(土炒) 茯苓(各三錢) 澤瀉(二錢) 研細末,湯浸蒸餅為丸,量服。(程 《松崖醫徑》加檳榔、木香,名木香導滯丸,治同。)
枳實導滯(丸)首大黃,芩連曲枳術苓 ,澤瀉蒸餅糊丸服,濕熱積滯力能攘。(大黃、枳實蕩滌實熱,芩、連燥濕清熱,苓、瀉利濕泄熱,神曲消食和中,白術補脾,濕熱積滯自化。)若還後重兼氣滯,木香導滯(丸)加檳榔。(汪 庵《醫方集解》引滑伯仁曰︰“腸胃,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