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論﹞ 丹溪論積聚癥瘕不一。積者停蓄之總名也。宜以在中在左在右分治。凡塊乃有形之物。氣不能成形。痰與食積死血而已。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死血。大法鹽以軟之。堅則削之。行氣開痰為主。久痞及老年者。大約不宜妄動。虛損人亦不宜亂治。而孕婦尤不宜治痞。恐傷其胎也。慎之慎之。有此癥者。大宜戒氣惱。及冷物發氣等項。不然。恐再發難治。(積聚之脈。實強可生。沉細難愈。)
﹝治痞積方﹞ 不拘何膏藥二張。以一張揭開。用白信五分。研細糝之。(小兒只用三分。)再以一張粘貼。將背面貼患處。以布包好。數日痞化。治皮里膜外者效尤速。如貼膏藥後。腹中脹悶。乃痞積將散。須服枳殼。(八分)大腹皮。(鹽水洗一錢)甦梗。(八分)濃樸。(一錢二分)青皮。莪術。(各八分)山楂。(二錢)烏藥。(六分)香附。(一錢五分)縮砂。(五分)廣木香。(三分)水二碗煎六分。空心服。三四劑愈。
﹝痞塊熨法﹞ 蔥白同蜜二味搗爛。濃涂患處上。以布蓋。用熨斗微火熨之。痞即消。愈後宜服四物湯。(方見中風門以養氣血。)
﹝消痞膏﹞ 大黃。樸硝。(各一兩)獨部蒜。(七枚)同搗爛貼患處即消。 水紅花。(無花。用子搗取汁。) 每汁一碗。水三碗。桑柴火熬成膏。量痞之大小。用紙攤貼以好為度。仍將膏用酒調服。忌葷腥油膩。 獨部蒜。穿山甲。真蘄艾等分。將穿山甲洗淨。瓦上 過成炭研細。又將艾拌勻。同蒜搗爛貼患處。(照痞大小藥味量加。) 候線香一炷為度。
﹝腹中痞積﹞ 觀音柳。(即垂絲柳。)煎湯露一夜。五更空心飲數次。痞自消。 如已成痞塊。豬腰子兩個切薄片。用木鱉子肉一兩。與豬腰子相間縛定。外用濕紙包。火煨熟。搗如泥。加黃連三錢。研末為丸。桐子大。初服二十丸。烏梅甘草湯下。第二服加五丸。漸加至以痛為度。塊從大便中出。神效。 凡服利藥。或外治消痞之後。宜服人參。(一錢)熟地。當歸。(各二三錢)白術。(炒一錢半)炙甘草。(一錢)水煎。食遠服。五七劑後不再發。
﹝諸物食積久不愈﹞ 海蜇。(一斤)水煮化。加白薺四十九個同煮收干。每早晚空心吃五七枚。以好為度。 如食積作痛。白術。(炒焦)茯苓。制半夏。(各一兩)蘿卜子。(二錢)山楂肉。(一兩五錢)陳皮。(五錢)煉蜜丸如彈子大。空心米湯下一丸即止。 如已成痞塊脹痛。野芋頭。(一名仙人掌。同野芋一種。但此種葉較小。略似慈菇。葉有尖。)磨爛和糯米粉淡煮粥。每早食一茶鐘。不用油鹽。十服之後。其積自消。甚效無害。
﹝食積成痞﹞木賊草為末。每服三五分。白湯空心服即消。年遠不過兩服。
﹝痰積成痞﹞瓦稜子。(火 。醋淬三次研細。)醋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淡醋湯下。
﹝氣滯似痞﹞ 胡桃肉每兩加明礬末三錢。同搗為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好酒下。
﹝魚 生 積﹞ 生魚多食不化。即成瘕癥。馬鞭草搗汁飲之即消。 生姜汁點湯服。或橄欖煎濃汁服皆效。
﹝諸蟲積﹞ 痛時口中清涎流出。湯飲不能進。用烏梅。花椒。生姜片煎湯服止痛。 于月之初一至初五六蟲頭向上。用蘆薈。(二錢)史君子肉。擂丸。(各四錢)苦楝根。(向東不出土者佳。去皮及骨一兩半。)白蕪荑仁。(炒)鶴虱草。檳榔。(各五錢)俱研末。砂糖為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