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飲水多,小便數,有脂如麩片,甜者是消渴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數者,是消中也。三渴飲水不能多,但腿腫腳先瘦小,陰痿弱,數小便者,是腎消也。(《古今錄驗》)
消渴大禁有三︰一飲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雖不服藥,自可無他。不知此者,縱有金丹,亦不可救,慎之,慎之。
李詞部曰︰消渴之疾,發則小便味甜。按︰《洪範》雲︰稼穡作甘。以理推之,淋餳醋酒作脯法,須臾即皆能甜也。人飲食之後,滋味皆甜,積在中焦,若腰腎氣盛,則上蒸精氣,化入骨髓,其次為脂膏,其次為肌肉,其余則為小便。氣臊者,五髒之氣;味咸者,潤下之味也。若腰腎虛冷,不能蒸化于上,谷氣則盡下而為小便,故甘味不變,下多不止,食飲雖多而肌膚枯槁。譬如乳母,谷氣上泄,皆為乳汁。消渴疾者,谷氣下泄,盡為小便也。又肺為五髒之華蓋,若下有暖氣上蒸,即潤而不渴;若下虛極,即陽氣不能升,故肺干而渴。譬如釜中有水,以板蓋之,若下有火力,則暖氣上騰而板能潤;若無火力,則水氣不能上,板終不可得而潤也。故張仲景雲︰宜服八味腎氣丸,並不可食冷物,及飲冷水,此頗得效,故錄
八味腎氣丸(方見腎勞。) 服訖後,再服後方以壓之。
黃連(二十分) 麥冬(十二分) 苦參(十分) 生地(七分) 知母(七分) 牡蠣(七分)
為末,牛乳為丸,桐子大,曝干,漿水或牛乳下二十丸,日再服。病甚者,瘥後須服一載以上,即永絕病根。一方有人參五兩。以上見《本事方》。
又療消渴、口苦舌干方
麥冬(五兩) 花粉(三兩) 烏梅(十個,去核) 小麥(三合) 茅根 竹茹(各一升)
水九升,煎取三升,去滓分四五服。細細含咽。
療飲水不消、小便中如脂方(崔氏)
黃連 栝蔞根(各五兩,為末)
生地汁和,並手丸如桐子大,每食後牛乳下五十丸,日二服。一方用生栝蔞汁、生地汁、羊乳汁,和黃連任多少,眾手捻為丸,如桐子大,麥冬飲服三十丸,漸加至四十五丸。輕者三日愈,重者五日愈,名羊乳丸。
麥冬飲子 治膈消胸滿,煩心短氣。
人參 茯神 麥冬 知母 五味子 生地 生甘草 葛根 栝蔞根
上等分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竹葉十四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河間雲︰心移熱于肺為膈消。膈消者,心肺有熱,胸滿煩心,津液燥少,短氣,久則引飲為消渴也。麥冬飲子主之。
麥冬丸 消渴之人,愈與不愈,常須慮有大癰,以其內熱而小便數故也。小便數則津液竭,津液竭則經絡澀,經絡澀則營衛不行,營衛不行則熱氣留滯,必于大骨節間發癰疽而卒。當預備此藥,除腸胃實熱,兼服消渴方。
麥冬 茯苓 黃芩 石膏 玉竹(各八分) 人參 龍膽草(各六分) 升麻(四分) 枳實(五分) 生姜 栝蔞根(各十分) 枸杞根
為末,蜜丸桐子大,茅根粟米汁下十丸,日二服。若渴則與後藥。
栝蔞根 生姜 麥冬汁 蘆根(各三升)
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冬瓜飲子 治消渴,能食,小便如脂麩片,日夜無度。
冬瓜一個,割開去 ,入黃連末十兩,仍將頂蓋好,熱灰中煨熟,去皮細切,研爛,用布取汁,每服一盞,日三夜二服。
葶藶丸 療消渴成水病浮腫方。
甜葶藶(隔紙炒) 栝蔞根 杏仁(麩炒黃) 漢防己(各一兩)
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茯苓湯下,日三。
白術散 治諸病煩渴,津液內耗,不問陰陽,皆可服之,大能止渴生津。
干葛(二兩) 白術 人參 茯苓 炙草 藿香 木香(各一兩)
為粗末,每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豬肚丸 治消渴。
豬肚(一具,洗淨) 黃連 白粱米(各五兩) 花粉 茯神(各四兩) 知母(三兩) 麥冬(二兩)
上六味為末,內豬肚中縫密,置甑中蒸極爛,乘熱入藥臼中搗為丸。若硬加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日二。
水病
風水
水為風激而上行也。其脈浮而洪,其癥骨節疼痛,惡風,面目四肢皆腫,是宜驅散風氣為主,風去則水自下也。
麻黃附子湯
麻黃(三兩) 甘草(一兩) 附子(一枚)
水七升,先煎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分,日三。(此治風水挾寒之劑。)
越婢湯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
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此治風水挾熱之劑。)
香薷丸(《外台》)
干香薷(五十斤)
細銼,內釜中,以水淹之,出香薷上數寸,煮使氣盡,去滓澄清,慢火煎令可丸,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日三,稍加之,以小便利為度,無所忌。
薷術丸
干香薷(一斤) 白術(七兩)
先將白術為末,後濃煎香薷汁和丸,如桐子大,飲服十丸,日夜四五服,利小便良。
五加皮散(《和劑》)
五加皮 地骨皮 生姜皮 大腹皮 茯苓皮以上三方,並苦辛淡利之法。東垣雲︰風水宜以辛散之,以苦瀉之,以淡滲利之,使上下分消其濕。
皮水
從肺閉得之,蓋肺主諸氣而行水道,肺閉則水不下行而泛濫皮膚,狀與風水相似,但不惡風為異。
防己茯苓湯
防己 黃 桂枝(各三兩) 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
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服。
崔氏療大腹水腫,上氣,小便赤澀,頸脈動,不得臥方
苦葶藶(五兩,炒黑色) 杏仁(二兩,炒令色黃) 大棗(四十枚,飯上蒸去皮核)
先搗葶藶一百杵,再另搗杏仁三百杵,總和棗膏搗爛,丸如棗核大,空心服八丸。日晚食消,更服五丸,米飲下。三日後平旦服五丸,晚服三丸。
葶藶散(《聖濟》) 治十種水氣,百方不愈,面目四肢俱腫,氣息喘急,眠臥不安,小便漸澀,腹脹氣悶,水不入口,命垂絕者。
椒目(微炒,三兩) 豬苓 澤瀉(四兩) 牽牛 苦葶藶(炒,六兩)
加姜、蔥煎三錢,酒半盅沖服。良久吃蔥白粥一碗,酒一盅,面東熱服,百日消盡。
白前湯
白前(二兩) 紫菀(二兩) 半夏(五合) 澤漆根(三兩)
水一斗,內藥志水痕後,加水七升,微火煎令至痕邊,去滓內藥六種︰
白術(二兩) 吳茱萸(五合) 桂心(三兩) 人參(一兩) 干姜(一兩) 栝蔞(五合)
微火煎取三升,分三服,小盒飯利,或溏下,勿怪,氣即降,腫即減。
海藻散 治男子婦人通身浮腫,喘悶不便。
海藻 大戟 大黃 續隨子(去殼,各一兩)
銼碎,好酒二盞,淨碗內浸一宿,取出曬干,後用白牽牛(頭末一兩、)滑石(半兩、)甘遂(麩炒黃,一兩)青皮(去白、)橘紅(各半兩、)肉豆蔻(一個,)共前藥一處為細末,每服二錢,平明淡茶清調下,至食時取下水二三行,腫減五六分,隔二三日,平明又一服腫消,忌鹽、魚肉百日。小兒只用一錢,五歲以下用半錢,孕婦不可服。
石水
從膀胱不利得之。四肢瘦,腹大腫,是其癥也。王太僕雲︰下焦為分注之所,氣窒不利,則溢而為水也。亦名里水,其根在少腹是也。
鯉魚澤漆湯
鯉魚(重五斤者一頭,以水二斗煮汁,去魚) 澤漆(五兩) 茯苓(三兩) 桑白皮(三升)澤瀉(五兩)
將後四味,內魚汁中煮取四升,去渣,分四服,小盒飯利,漸消也。忌酢物。《千金翼》有赤小豆、甘草、麥冬、人參、生姜。一方無澤漆,有赤小豆、白術、陳皮、蔥白。
《千金》療膀胱石水,腹腫四肢瘦方
桑白皮(六兩) 射干 茯苓 黃芩(各四兩) 澤瀉(五兩) 白術(四兩) 澤漆(一升)防己(一兩) 大豆(三升)
水五斗,先煮大豆取三斗,去滓澄清,取汁一斗,下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禹功散 張子和雲︰病水之人,如長川泛濫,非杯杓可取,必以神禹決水之法治之,故名禹功散。
黑牽牛(頭末四兩) 茴香(一兩,炒為末)
每服一二錢,以生姜自然汁調下,當轉下氣也。
腎水
腎為水髒而元陽寓焉。腎虛陽弱,水無所制而泛濫,肢體浮腫,咳嗽喘急,腰重足冷,小便不利,或因脾胃虛弱,治失其宜,元氣復傷而變癥者,非《金匱》加減腎氣丸不效。
金匱腎氣丸
白茯苓(三兩) 附子(五錢) 牛膝 官桂 澤瀉 車前 山萸肉 山藥 丹皮(各一兩)熟地(四兩)
為末,和地黃膏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