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傷寒者。病勢險重。癥緒繁多。若非問因。察癥。正名。未有不誤者也。 凡至病家。未得之飽食。或為素虛。或為素實。或素有別癥。或數無別癥。此問因之法也。 六經形癥。各當審詳。太陽病。發熱。惡寒。頭項俱痛。腰脊俱強。惡心拘急。體痛骨疼。則是太陽表癥。為標病也。若內熱煩渴。小便不利。則是太陽里癥。為本病也。其脈浮緊有力為傷寒。浮緩無力。為傷風。脈安靜。為不傳。脈躁盛。為欲傳也。 陽明病。身熱。微惡寒頭額目痛。鼻干不眠。則是陽明表癥。為標病也。若煩渴欲飲。汗出惡熱。則是陽明里癥。為本病也。若潮熱自汗。譫渴硬滿。斑黃狂秘。則是正陽明胃實。為腑病也。其脈微洪為標。洪數為本。沉數為實也。 少陽病。頭角痛而目眩。胸脅痛而耳聾。寒熱嘔而口苦。則是少陽經病也。其經為半表半里。其脈為且弦且數。 太陽病。壯熱。咽干。或自利不渴。則是陽經熱邪。傳入太陰。為標病也。若燥渴發黃。尿赤便秘。則是太陰本病也。若初病起。無頭疼渴熱。便寒冷滿痛。吐利嘔呃。則是太陰直中本病也。若初病不熱。但脹滿噯痛。則是生冷內傷也。其脈沉緩為標。沉實為本。直中與內傷寒皆沉細也少陰病。舌干口燥。譫渴便秘。則是陽經熱邪。傳入少陰為標病也若身熱面赤。足冷脈沉。則是腎經夾陰傷寒。標本俱病也。陰躁欲坐泥水井中。雖欲飲而不受。面赤足冷脈沈。則是陰極發躁。為本病也。若面赤足冷。煩躁欲飲。揭去衣被。脈數大無力。則是虛陽伏陰。標與本病也。若初病起。無頭疼熱渴。便厥冷蜷臥。臍腹俱痛。吐瀉戰栗。則是腎經直中本病也。更兼小腹絞痛。或吐利。甚則舌卷囊縮。則是夾陰中寒。亦本病也。其脈沉實有力。為陽邪標病。沉細無力。為直中寒癥。數大無力。為虛陽伏陰。脈沉。為夾陰傷寒也。 厥陰病。寒熱如瘧。則是陽邪傳入厥陰。為標病也。若舌卷囊縮。煩滿秘渴。手足乍溫乍冷。則是陽邪傳入厥陰。為本病也。若初病起。無頭疼熱渴。便怕寒厥冷。腹陰俱痛。吐沫泄利。舌卷囊縮。則是厥陰直中本病也。其脈浮緩為標。沉實為本。細軟為直中也。 頭疼拘急。身熱惡寒。腹痛嘔吐。氣口與人迎俱盛。則為夾食傷寒。身熱惡寒。頭疼微汗。神倦懶言。則為勞力傷寒。身熱惡寒。隱隱頭痛。喘咳煩悶。左脈緊盛。右脈洪滑。則為夾痰傷寒。身熱惡寒。頭脅俱痛。氣郁不舒。則為夾氣傷寒。胸脅腹痛。痛定不移。頭痛煩渴。身熱惡寒。則為血郁傷寒。更有傷暑。傷濕。溫病。熱病。冬溫。風溫。溫毒。溫瘧。風濕。濕溫。疫病。痙病。咸須辨之確而正其名。因其名而施其治。然後萬舉萬當耳。在表者汗之。散之。在里者利之。下之。在半表半里者和解之。在上者因而越之。下陷者升而舉之。夾陰者補之。直中者溫之。其于表里。陰陽虛實。寒熱標本。如別黑白。絕無眩惑。癥有變遷。治無膠執。輕重緩急。用之不忒。可謂知醫而不愧操司命之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