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傷寒秘要脈證指法(與瑣言大略同)

類別︰子部 作者︰明•陶華 書名︰傷寒六書

    傷寒治法,得其綱領者,如拾芥。若求之多岐,則支離破碎,如涉海問津矣。

    蓋脈證與理而已。傷寒之脈,以浮、大、動、數、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然脈理精深,今人何能到此田地耶。夫脈者,非血非氣,乃營行之道路,實先天後天之大造,無所窮盡。叔和脈雲指下難明者,真言也。今人夸誕通曉者,但能言而不能行也。吾老專以浮、中、沉三脈候而治之,察其陰陽表里,虛實寒熱,如見其肺肝然,無所逃其情矣。既雲傷寒,則寒邪自外入內而傷之,其入則有淺深次第,自表達里,先入皮膚肌肉,次入筋骨腸胃,以此推之而不難也。原風寒初入,或先太陽寒水之經,此經本寒標熱,便有惡風惡寒,頭疼發熱。蓋寒郁皮毛,是為表證。若在他經,則無此證矣。脈若浮緊,無汗,為傷寒,用麻黃湯發之,得汗為解。脈若浮緩,有汗,為傷風,用桂枝湯以散邪,汗止為解。若無頭疼惡寒,脈又不浮,此為表證罷而在中。中者,即半表半里之間也,乃陽明少陽之分,脈又不浮不沉,在乎肌骨之間,謂皮膚之下。然則有二焉︰若微洪而長,陽明脈也,外證則目痛鼻干,不眠,用葛根以解肌;脈弦而數,少陽脈也,其證胸脅痛而耳聾,寒熱,嘔而口苦,如見此證此脈,便以小柴胡和之。蓋陽明少陽二經,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過此邪入里為熱實,脈不浮而沉,沉則按之筋骨之間方是。若是脈來沉實有力,外證則不惡風寒而反惡熱,譫語大渴,或潮熱自汗,或揚手擲足,揭去衣被,五六日不大便,明其熱入里而腸胃燥實也,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三承氣湯選用,大便通而熱愈矣。若脈來沉遲無力,此為直中陰經真寒證之陰脈,其證無頭痛,無身熱,初起怕寒,手足厥冷,或戰栗蜷臥,不渴,兼之腹痛,嘔吐泄瀉,或口出涎沫,面如刀刮者,乃陰經自中之寒,不從陽經傳入,故不在傳經熱證治例,更當看外證如何,輕則理中湯,重則姜附四逆以溫之。其中緊要關節,吾再表而出之。太陽者,陽證之表。陽明者,陽證之里。少陽者,二陽三陰之間。太陰、少陰、厥陰又居于里,總而謂之陰證。然三陰俱是沉脈,妙在指下有力無力中分。有力者,為陽,為實,為熱;無力者,為陰,為虛,為寒,最為切當。其三陽經證,前論已雲,不再多錄。夫三陰傳經熱證,脈雖開明,論尤未詳,重加訂證。如腹滿咽干,屬太陰;舌干口燥,屬少陰;煩滿囊縮,屬厥陰。此三者,俱是陽經傳入陰經之熱證。脈見沉實有力,急當攻里,下之。如其下後利不止,身疼痛,脈反沉細無力,又當救里,溫之。此權變之法也。

    三陰傳經熱證,與其三陰直中寒證,脈雖沉,而有力無力所別,證有異而治各不同,是其大法也歟。前雲正陽明病,本經風盛氣實,脈亦沉實有力者,因邪熱傳入胃腑而有燥屎。此一節,指腑病屬里而言也,實證治之奇功,指法之玄妙。秘之,不與俗人言之耳。

    今將浮、中、沉三脈列為三圖,圖下就注證治之法,使因脈以知證,緣證以明治,以此達彼,猶粗入精,亦可以為後人之宗也。


如果你對傷寒六書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傷寒六書》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