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苔者。里證也。傷寒初病無此舌。傳至少陽經。亦無此舌。直至陽明府實。胃中火盛。火乘土位。故有此苔。當分輕重瀉之。初則微黃。次則深黃有滑。甚則干黃焦黃也。其證有大熱、大渴、便秘、譫語、痞結、自利。或因失汗發黃。或蓄血如狂。皆濕熱太盛。小便不利所致。若目白如金。身黃如橘。宜茵陳蒿湯,五苓散。梔子柏皮湯等。如蓄血在上焦。犀角地黃湯。中焦、桃仁承氣湯。下焦,代抵當湯。凡血證見血則愈。切不可與冷水。飲之必死。大抵舌黃證雖重。若脈長者。中土有氣也。下之則安。如脈弦下利、舌苔黃中有黑色者。皆危證也。
純黃微干舌(圖缺)
舌見黃苔。胃熱之極。土色見于舌端也。急宜調胃承氣下之。遲則恐黃老變黑。為惡候。
微黃苔舌(圖缺)
舌微黃而不甚燥者。表邪失汗而初傳里也。用大柴胡湯。若身目俱黃者。茵陳蒿湯。
黃干舌(圖缺)
舌見干黃。里熱已極。急下勿緩。下後脈靜身涼者生。反大熱而喘脈躁者死。
黃苔黑滑舌(圖缺)
舌黃而有黑滑者。陽明里證具也。雖不干燥。亦當下之。下後身涼脈靜者生。大熱脈躁者死。
黃苔黑斑舌(圖缺)
黃苔中亂生黑斑者。其證必大渴譫語。身無斑者。大承氣下之。如脈澀、譫語,循衣摸床、身黃斑黑者。俱不治。下出稀黑糞者死。
黃苔中黑通尖舌(圖缺)
黃苔從中至尖通黑者。乃火土燥而熱毒最深也。兩感傷寒必死。惡寒甚者亦死。如不惡寒。口燥咽干而下利臭水者。可用調胃承氣湯下之。十中可救四五。口干齒燥。形脫者。不治。
老黃隔瓣舌(圖缺)
舌黃干澀而有隔瓣者。乃邪熱入胃。毒結已深。煩躁而渴者。大承氣湯。發黃者。茵陳蒿湯。少腹痛者。有瘀血也。抵當湯。結胸。大陷胸湯。
黃尖舌(圖缺)
舌尖苔黃。熱邪初傳胃腑也。當用調胃承氣湯。如脈浮惡寒。表證未盡。大柴胡兩解之。
黃苔灰根舌(圖缺)
舌根灰色而尖黃。雖比黑根少輕。如再過一二日。亦黑也。難治。無煩躁直視。脈沉而有力者。大柴胡加減治之。
黃尖紅根舌(圖缺)
根紅而尖黃者。乃濕熱乘火位也。瘟熱初病。多有此舌。涼膈解毒等藥。消息治之。
黃尖黑根舌(圖缺)
舌黑根多而黃尖少者。雖無惡證惡脈。誠恐暴變一時。以胃氣竭絕故耳。
黃苔黑刺舌(圖缺)
舌苔老黃極而中有黑刺者。皆由失汗所致。邪毒內陷已深。急用調胃承氣下之。十中可保一二。
黃大脹滿舌(圖缺)
舌黃而脹大者。乃陽明胃經濕熱也。證必身黃、便秘、煩躁。茵陳蒿湯。如大便自利而發黃者。五苓散加茵陳、梔子、黃連等治之。
黃尖白根舌(圖缺)
舌根白尖黃。其色倒見。必是少陽經傳陽明府病。若陽明證多者。大柴胡湯。少陽證多者。小柴胡湯。如譫語煩躁者。調胃承氣湯。
黃根白尖舌(圖缺)
舌尖白根黃。乃表邪少而里邪多也。天水散、涼膈散合用。如陽明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必發黃。茵陳蒿湯。
黃根灰尖舌(圖缺)
舌乃火位。今見根黃尖灰。是土來侮火也。不吐不利、心煩而渴者。乃胃中有郁熱也。調胃承氣加黃連。
黃根白尖短縮舌(圖缺)
舌見根黃尖白而短硬。不燥不滑。但不能伸出。證多譫妄煩亂。此痰挾宿食佔據中宮也。大承氣加姜、半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