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紅舌者。伏熱內蓄于心胃。自里而達于表也。仲景雲。冬傷于寒。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熱病。故舌紅而赤。又有瘟疫疫癘。一方之內。老幼之病皆同者。舌亦正赤而加積苔也。若更多食。則助熱內蒸。故舌紅面赤。甚者面目俱赤而舌瘡也。然病有輕重。舌有微甚。且見于舌之根尖中下左右。瘡蝕脹爛。癟細長短。種種異形。皆瘟毒火熱蘊化之所為也。其所治亦不同。當解者內解其毒。當砭者砭去其血。若論湯液。無過大小承氣、黃連解毒、三黃石膏等。此類而推可也。
純紅舌(圖缺)
舌見純紅色。乃瘟疫之邪熱初蓄于內也。宜敗毒散加減。或升麻葛根湯等治之。
紅中淡黑舌(圖缺)
舌紅中見淡黑色而有滑者。乃太陽瘟疫也。如惡寒。有表證。雙解散合解毒湯微微汗之。汗罷急下。如結胸煩躁直視者。不治。
紅中焦黑舌(圖缺)
舌見紅色。中有黑形如小舌。乃瘟毒內結于胃。火極反兼水化也。宜涼膈散。若黑而干硬。以指甲刮之有聲者。急用調胃承氣湯下之。
紅中黑斑舌(圖缺)
見小黑斑星于紅舌上者。乃瘟熱乘虛入于陽明。胃熱則發斑也。或身上亦兼有紅赤斑者。宜黑參升麻湯、化斑湯等治之。
紅內黑尖舌(圖缺)
舌本紅而尖黑者。足少陰瘟熱乘于手少陰也。竹葉石膏湯。
紅色人字紋裂舌(圖缺)
舌紅甚而又有紋裂者。陽明熱毒燻蒸膈上。故現人字紋也。宜服涼膈散。如渴甚轉矢氣者。大承氣下之。
紅斷紋裂舌(圖缺)
相火來乘君位。致令舌紅燥而紋裂作痛。宜黃連解毒湯加麥門冬寒潤之。
紅內紅星舌(圖缺)
舌見淡紅色。又有大紅星點如瘡瘰者。濕熱傷于脾土。罨而欲發黃之候。宜茵陳蒿湯、五苓散選用。
深紅蟲碎舌(圖缺)
舌紅更有紅點。坑爛如蟲蝕之狀。乃水火不能既濟。熱毒熾盛也。不拘日數。宜小承氣湯下之。不退、再以大承氣下之。
紅色紫瘡舌(圖缺)
瘟疫多有此舌。其證不惡寒。便作渴煩躁。或咳痰者。宜解毒湯加黑參、薄荷。並益元散治之。尺脈無者必死。戰栗者亦死。
紅中微黃根舌(圖缺)
熱入陽明胃腑。故舌根微黃。若頭汗、身涼、小便難者。茵陳蒿湯加梔子、香豉。
紅中微黃滑舌(圖缺)
病五七日。舌中有黃苔。是陽明證。如脈沉實譫語。雖苔滑。宜大柴胡湯。若干燥者。此內邪熱盛。急用大承氣下之。
紅長脹退場門外舌(圖缺)
舌長大脹退場門外。是熱毒乘心。內服瀉心湯。外砭去惡血。再用片腦、人中黃摻舌上。即愈。
紅 舌(圖缺)
舌頻退場門為弄舌。 至鼻尖上下或口角左右者。此為惡候。可用解毒湯加生地黃。效則生。不效則死。
紅痿舌(圖缺)
舌痿軟而不能動者。乃是心髒受傷。當參脈證施治。然亦十難救一也。
紅硬舌(圖缺)
舌根強硬失音。或邪結咽嗌以致不語者。死證也。如脈有神而外證輕者。可用清心降火去風痰藥。多有得生者。
紅尖出血舌(圖缺)
舌上出血如濺者。乃心髒邪熱壅盛所致。宜犀角地黃湯加大黃、黃連輩治之。
紅中雙灰干舌(圖缺)
瘟熱病而舌見兩路灰色。是病後復傷飲食所致。令人身熱譫語。循衣撮空。如脈滑者。一下便安。如脈澀下出黑糞者死。
紅尖白根舌(圖缺)
紅尖是本色。白苔為表邪。如惡寒、身熱、頭痛。宜汗之。不惡寒、身熱、煩渴者。此太陽里證也。五苓散兩解之。
紅戰舌(圖缺)
舌戰者。顫掉不安。蠕蠕 動也。此證因汗多亡陽。或漏風所致。十全大補、大建中湯選用。
紅細枯長舌(圖缺)
舌色干紅而長細者。乃少陰之氣絕于內。而不上通于舌也。縱無他證。脈再衰絕。朝夕恐難保矣。
紅短白 舌(圖缺)
口瘡舌短有 。聲啞、咽干、煩躁者。乃瘟疫強汗。或傷寒未汗而變此證。宜黃連犀角湯、三黃石膏湯選用。
邊紅通尖黑干舌(圖缺)
瘟病不知調治。或不禁飲食。或不服湯藥。而致舌心干黑。急下一二次。少解再下。以平為期。
紅尖紫刺舌(圖缺)
汗後食復而見紅尖紫刺。證甚危急。枳實梔子豉湯加大黃下之。仍刮去芒刺。不復生則安。再生則危。
紅尖黑根舌(圖缺)
瘟疫二三日。舌根灰黑。急用涼膈、雙解微下之。至四五日後。火極似水。漸變深黑。下無濟矣。若邪結于咽。目瞑脈絕油汗者。一二日內死。
紅嫩無津舌(圖缺)
汗下太過。津液耗竭。而舌色鮮紅柔嫩如新生。望之似潤。而實燥涸者。生脈散合人參三白湯治之。然多不應也。